八一,那抹永不褪色的红

金其伟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昵 称:金 其 伟</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美篇号:4962919</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图 曲:网络致谢</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晨曦微露时,窗外的蝉鸣还带着几分惺忪,楼下的老槐树却已站得笔直。树影里,几位晨练的老人正谈论着即将到来的八一建军节,其中穿军绿色汗衫的老者抬手抹了把额头的汗,指节上的老茧在晨光里泛着淡淡的白——那是枪托磨出的印记,是岁月带不走的勋章。这一幕,像一粒投入心湖的石子,荡开了关于“八一”的绵长思绪。</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一、枪刺上的晨曦</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九十八年的光阴,足够让青丝变成白发,让荒原长出森林,却带不走南昌城头那声清脆的枪响。1927年的夏夜,当第一缕子弹划破夜空,沉睡的中国听见了觉醒的号角。那些年轻的身影,握着生锈的步枪,眼里燃烧着比星火更亮的光。他们或许不知道,自己扣动扳机的瞬间,会成为一个民族站立的起点;他们只知道,脚下的土地不能再任人践踏,身后的同胞不能再流离失所。</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去年在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我见过一把陈列在玻璃柜里的步枪。枪管早已锈迹斑斑,枪托上的裂痕像一道凝固的闪电,却依然能让人想见它当年的模样。讲解员说,这把枪的主人是位十九岁的战士,牺牲时子弹穿透了他的胸膛,他却始终保持着瞄准的姿势。展柜的灯光柔和地打在枪身上,仿佛在为它镀上一层永恒的晨曦。那一刻突然明白,所谓英雄,不过是平凡人在关键时刻选择了无畏。</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二、军号里的山河</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嘀嘀嗒——”记忆里的军号声,总与董宗芳的故事缠绕在一起。董宗芳是抗美援朝的老兵,他的军功章被他老伴用红布包着,藏在樟木箱的最底层。小时候总缠着他讲战场的事,他却总说:“没什么好讲的,都是该做的。”直到他头走的一个冬天的午后,他摩挲着褪色的军大衣,忽然轻声哼起了冲锋号的调子。</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那时候冷啊,雪没到膝盖,棉鞋冻成了冰壳子。”他说,“但号声一响,浑身就像着了火,什么都顾不上了。”他指的是长津湖战役,零下四十度的严寒里,战士们趴在雪地里,枪栓冻得拉不开,睫毛上的冰霜却挡不住眼里的坚毅。他们知道,身后就是鸭绿江,过了江就是家乡。于是,当冲锋号穿透风雪,那些年轻的生命便成了移动的火焰,在冰原上燃出一条通往胜利的路。</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去年冬天,我去了趟长津湖纪念馆。展厅里,一尊冰雪覆盖的战士雕像静静伫立,他的眼睛望向南方,手里紧紧攥着冻成冰坨的土豆。旁边的电子屏上滚动着牺牲战士的名单,最小的只有十六岁。那一刻,馆外的寒风似乎穿透了墙壁,带着雪粒的重量,落在每个参观者的心上。原来,我们如今踏过的每一寸温暖土地,都曾有人用生命焐热。</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三、迷彩下的坚守</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建军节前夕,小区门口来了几位驻区武警。他们穿着迷彩服,正在帮独居的张凤兰老太太修水管。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在他们年轻的脸上跳跃,汗水顺着额角滑落,浸湿了衣领,却没停下手里的活计。张凤兰老太太端来切好的西瓜,他们笑着摆手:“奶奶,规定不让吃群众的东西。”那语气里的腼腆,像极了邻居的大男孩,可转身面对演练任务时,眼神里的坚定又瞬间让人想起抗洪抢险时的背影。</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去年河南暴雨,我在新闻里看见过这样的画面:浑浊的洪水里,战士们用身体搭成人墙,把被困的群众一个个护送到安全地带。一个年轻的战士背着老人,水深及胸,每一步都走得艰难,可他嘴里一直说着:“奶奶别怕,有我们在。”那一刻,迷彩服成了最安心的颜色,军徽成了最可靠的路标。他们不是不怕,只是把害怕藏在了“军人”二字的后面;他们不是不累,只是把疲惫融进了对“守护”二字的践行里。</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在边防线上,那些被称为“高原戍边模范营”的战士们,用脚步丈量着祖国的边界。加勒万河谷的石头上,还留着他们用鲜血染红的印记;喀喇昆仑的雪山上,他们的哨所像永不熄灭的灯塔。“清澈的爱,只为中国”,这是十九岁的陈祥榕写下的战斗口号,也是所有军人的心声。他们把青春留在了最艰苦的地方,却让更多人的青春能在阳光下绽放。</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四、岁月里的回响</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傍晚散步时,遇见了楼上的王大爷。他是位退伍老兵,每天都会在楼下的长椅上坐一会儿,手里摩挲着一枚褪色的八一勋章。“当年在部队,最盼的就是建军节。”他笑着说,“那天会加餐,会组织联欢,连长还会给我们讲革命故事。”如今,他的孙子也成了一名军人,正在南海舰队服役。每次视频,孩子总会说:“爷爷,我现在站的岗,就是您当年守护过的海。”</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王大爷的故事,让我想起了邻居的李姐。她的丈夫是位消防员,虽不是现役军人,却总说自己是“编外的守护者”。每次出警,李姐都会给丈夫发一条信息:“平安归来。”简单四个字,却藏着千言万语。李姐说:“我不懂什么大道理,只知道他守着大家,我守着小家,都是在为这日子添砖加瓦。”</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这或许就是八一建军节的意义:它不只是一个节日,更是一种提醒——提醒我们,安稳的日子从来不是凭空而来;它不只是一段历史,更是一种传承——让“忠诚”与“担当”在岁月里代代相传。从南昌城头的枪声到如今的盛世繁华,变的是时代的模样,不变的是军人的信仰;变的是武器的装备,不变的是守护的初心。</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五、永不褪色的红</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夜幕降临,小区里的路灯亮了起来。广场上,孩子们举着小红旗,跟着音乐唱着《歌唱祖国》。一位老兵站在人群外,悄悄敬了个军礼,夕阳的余晖落在他的白发上,也落在他胸前那枚“光荣在党50年”的纪念章上,折射出温暖的光。</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这光,与南昌城头的枪声同源,与长津湖的冰雪同色,与迷彩服的底色同辉。它是信仰的光,照亮了前行的路;它是希望的光,温暖了岁月的长;它是传承的光,在一代又一代人的心里,永不熄灭。</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八一建军节,是属于军人的节日,也是属于每个中国人的节日。因为我们都知道,当那抹红色在眼前闪耀时,身后是安稳的家园,前方是可期的远方。而我们能做的,便是带着这份敬意与感恩,把日子过成他们守护的模样——平安,热烈,且充满希望。</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晚风拂过老槐树,叶子沙沙作响,像是在轻轻哼唱着那首熟悉的歌:“咱当兵的人,有啥不一样……”是啊,他们和我们一样,是父母的孩子,是孩子的父母;可他们又和我们不一样,因为他们把“守护”二字,刻进了生命的年轮里,融进了共和国的脊梁中。</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这个八一,让我们向所有军人道一声:辛苦了,节日快乐!也向那抹永不褪色的红,敬一次心礼——---因为它早已不是简单的颜色,而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图腾,是我们心中永远的光。</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