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古林草编博物馆

老姚

<p class="ql-block">宁波草席</p><p class="ql-block">浙江省宁波市的传统手工艺品</p><p class="ql-block">宁波草席是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黄古林一带的传统手工艺品,以灯心草、蒲草等为原料编织而成,分为普通草席、白麻筋席、纱筋席等类型,因质地紧密、挺括硬实且防水耐用著称。其历史可追溯至春秋战国时期,时称“越席”,《礼记》《左传》均有记载。唐代起通过明州港外销高丽、日本,宋元时期成为重要外贸商品。南宋建炎年间,当地军民铺设草席使金兵马匹打滑,助力高桥大捷,由此得名“滑子”。清代黄古林形成年产千万条的草席集散中心,产品远销欧亚非。1954年周恩来总理将白麻筋草席选作日内瓦会议国礼。20世纪80年代引入机械化生产,90年代注册“黄古林”品牌,2008年主导制定全国行业标准。产品现占日本市场份额65%,出口覆盖30余国。</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古林草席的背景介绍</p><p class="ql-block">千年贡品与国礼</p><p class="ql-block">宁波黄古林草席是源自春秋战国时期的传统手工艺品,以蔺草编织为核心技艺,兼具实用价值与文化底蕴。以下是其核心背景:</p><p class="ql-block">一、历史溯源</p><p class="ql-block">‌起源‌</p><p class="ql-block">可追溯至新石器时代,河姆渡遗址出土的草席残片证实其7000年历史‌‌1;唐代成为皇室贡品,唐玄宗曾赞其"凉而不冰"‌‌。</p><p class="ql-block">南宋《宝庆四明志》记载其与东北人参齐名,为西汉贡品‌‌。</p><p class="ql-block">‌关键事件‌</p><p class="ql-block">南宋建炎三年(1129年),草席铺路使金兵马匹打滑,助宋军获"高桥大捷",故得名"滑子"‌‌。</p><p class="ql-block">1954年周恩来总理选40条作为日内瓦会议国礼‌‌。</p><p class="ql-block">二、工艺与特色</p><p class="ql-block">‌原料优势‌</p><p class="ql-block">采用鄞西特产的灯心草(色泽青白、草壁薄韧),配合白麻/绿麻筋编织‌‌。</p><p class="ql-block">古林镇因气候温润(年均温17.9℃、日照2010小时)培育出优质蔺草‌‌。</p><p class="ql-block">‌四大特点‌</p><p class="ql-block">质地精密防水</p><p class="ql-block">挺括硬实如墙</p><p class="ql-block">触感凉爽光滑</p><p class="ql-block">卷收便携留香‌‌</p><p class="ql-block">三、文化传承</p><p class="ql-block">清代形成年产千万条的集散中心,远销欧亚非‌‌;现黄古林品牌主导全国行业标准,占日本市场65%份额‌‌。</p><p class="ql-block">编织工艺列入宁波非遗,黄古林草编博物馆保存千年技艺。</p><p class="ql-block">‌核心价值‌:从越王卧薪尝胆的"越席"到现代国礼,黄古林草席见证了宁波作为海上丝绸之路起点的商贸辉煌‌‌。</p> <p class="ql-block">宁波草编博物馆位于浙江省宁波市。该馆以保存、保护、传承省级非遗项目“鄞西黄古林草席编织技艺”为核心功能,陈列内容涵盖黄古林白麻筋草席实物及草编工艺品,并系统展示席草栽培管理及草席编织工艺流程。博物馆建筑由北京中元设计顾问公司设计,采用“新中式”风格。主体门楼高14米、宽18米,为“双檐三门八立柱”结构,两侧陈列厅、展示厅、演示厅采用人字形斜面平房,配有阔檐唇走廊。建筑整体以青砖粉墙黛瓦为基调,辅以古典花格门窗及浅绿色青石板地面,呈现江南传统农家小院风貌。馆内展陈体系包含从蔺草种植到编织成席的20余道工序全流程展示,通过实物、图片等形式完整呈现黄古林草席发展历程。</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草席,俗称席子、席爿、滑子、凉席、宁席、明席等,手工编织而成,是生活日用品。编席用的“席草”,最早以古林种植为最好。</p><p class="ql-block">席草在人工种植之前野生在南方沼泽地带,但以宁波西乡广德湖一带为佳。据史载,1971年在河姆渡遗址中出土了草席残片,证明草席的编织历史可追溯到七千年前。石器时代先民们用野生水草编制草织物,用以铺地、遮阳。野生本草亦叫“灯芯草”、“虎须草”、“碧玉草”等,这是草席最早的雏形。另据南宋宝庆《四明志》记载,两千多年前的西汉,古林人手工编织的草席与东北的人参齐名,已作为岁岁进贡的高档礼品。</p><p class="ql-block">这野生草古代又叫“蔺”。据传,隋唐时代,广德湖畔的一个小村有一位姓蔺的农户,在湖边拔来野生水草精心培植,长成后织成草席铺地而坐,人们称此为“蔺草和蔺席”。这是蔺草人工培育的最早传说。而本地人工种植的本草与蔺草有质的区别,本草有韧度、质地厚实,可做洋花席;蔺草较软,只能做机器席。现出口日本的榻榻米席就是用蔺草机器织制的。</p><p class="ql-block">据南宋宝庆《四明志》记载,早在1200多年前的唐朝,古林草席已作为特产远销外地。至宋代,草席生产已具相当规模,古林成为全国草席的主要生产基地与贸易集散地,大量出口远销东南亚。至清代更加繁荣昌盛,清嘉庆年间(1790年),全宁波开设大小草席销售店23家,且在全国设多家席店,据不完全统计,大约年产草席逾一百万条。到1932年,鄞西手工织席达15000户,产量千万条。</p><p class="ql-block">草席又称为“滑子”,有一个草席爱国的历史故事。</p><p class="ql-block">南宋建炎三年,(1129年)赵构驻临安,金兵长驱南犯,把赵构逼至宁波。浙东制置使张俊与金兵激战于西乡一带,为了智胜金兵,张俊了解到当地盛产的草席坚韧光滑,又见附近多是平滑的青石板,就命士兵向民间收取数千条草席,铺覆在大路上。次日,金军飞马而至,待骑兵一踏上草席,所有马匹都被席爿滑倒,顿时人仰马翻乱作一团。埋伏在道路两侧的南宋军民乘机追杀,大部分金兵被消灭,使这场用本地特产草席作武器的战斗大获全胜。从此,草席被改称为“滑子”,由南宋兵传到北方,扬名南北。</p><p class="ql-block">解放后,各地为发展农副产品种类规模,邀请古林种植能手去各省传授种植技术,以致全国各地都有席草种植和编织的草席。但受气候、土壤与自然环境等客观条件限制,各地种编的草席产量较低,质量难与古林抗衡。而在宁波地区,以古林生产的白麻筋草席最为上乘。</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