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张衡,南阳郡西鄂县(今河南省南阳市石桥镇)人,东汉时期杰出的天文学家、数学家、发明家、地理学家、文学家,被誉为“科圣”,同“商圣”范蠡、“医圣”张仲景、“智圣”诸葛亮并称为南阳“四圣”,加之光武帝刘秀发迹于南阳,于是南阳有“帝都”之称。南阳解放时,毛泽东主席曾亲自撰写“中原我军战领南阳”之电文。新中国成立后,又是“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渠首之地,承载着一渠清水送北京之使命。南阳所辖13个县市区,逾千万人口,素有“中州粮仓”之美誉,是河南省省域副中心城市之一。</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01 研发的地动仪比欧州同类仪器早1700余年</b></p><p class="ql-block">张衡自幼聪慧好学,16岁游学三辅(今陕西关中),后入洛阳太学深造。历任郎中、太史令、侍中等职,晚年任河间相,逝年62岁。</p><p class="ql-block">张衡是东汉时期杰出的科学家,公元132年研发的地动仪是世界上首台地震监测仪器,其铜铸酒樽形结构内置悬垂摆与八道机关,通过龙口吐珠指示震源方向,比欧洲同类仪器早1700余年;研发的天体模型——浑天仪,用于观测星象和确定节气,通过漏壶水力驱动齿轮带动浑象旋转,是当时最先进的天文仪器之一;研发的候风仪,用于测定风向和风速的气象仪器,又称“相风铜乌”;还研发有通过齿轮联动记录行驶距离的记里鼓车,利用差速齿轮原理指向固定方向的指南车等。<span style="font-size:18px;">提出宇宙无限论,解释月食成因;记录2500颗恒星,著有《灵宪》一书,系统阐述天文现象;著有《算罔论》,推算圆周率近似值3.162,参与修订历法。</span></p><p class="ql-block">张衡的发明体现了东汉时期中国科技的领先地位,尤其在机械工程和天文学领域。其地动仪的设计展现了惯性原理的早期应用,而浑天仪则推动了天文观测的精确化。</p><p class="ql-block">由于张衡的贡献突出,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将月球背面的一个环形山命名为“张衡环形山”,太阳系中的1802号小行星命名为“张衡星”。</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02 与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并称“汉赋四大家”</b></p><p class="ql-block">张衡不仅是科学家,还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张衡的代表作《二京赋》耗时十年,分为《西京赋》与《东京赋》,以长安、洛阳两都为描写对象。其规模宏大、辞藻瑰丽,被誉为“长篇之极轨”,不仅继承班固《两都赋》的铺陈传统,更通过讽谏手法揭露东汉贵族奢靡之风,兼具文学价值与社会批判性。相传,张衡在创作《二京赋》时,曾亲自走访两座都城,仔细观察每一处细节。他的朋友问他为何如此认真,他回答说:“文学创作如同科学实验,必须严谨细致,才能真实动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归田赋》是张衡创作的又一篇抒情小赋。此赋形象地描绘了田园山林那种和谐欢快、神和气清的景色,反映了作者畅游山林,悠闲自得的心情,又颇含自戒之意,表达了作者的超脱精神。全赋短小明畅,有着独特的艺术风格,它一洗汉大赋铺采缛文、繁重凝滞、虚夸堆砌的规矩,文句平淡清丽、结构短小灵活,语言自然清新,洗练优美,感情真挚,情景交融,是难得的赋作佳篇</span>《归田赋》开创了抒情小赋先河,以清新笔调表达对田园生活的向往,标志汉赋从叙事大赋向个人情感抒发的转变,直接影响魏晋文学风格。</p><p class="ql-block">张衡所写的《四愁诗》,采用七言句式,是现存最早的完整七言诗雏形,以“我所思兮”为章法,抒发怀才不遇之忧,兼具楚辞韵味与民歌特色,《思玄赋》融合哲学思考与科学幻想,《南都赋》描绘南阳风物,另有《温泉赋》《七辩》等三十余篇,涵盖赋、诗、铭多种文体。</p><p class="ql-block">张衡与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并称“汉赋四大家”,其作品突破传统赋体阿谀颂德的局限,注重社会关怀与个人志趣表达,成为东汉文学承前启后的关键人物。</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03 在那样一个时代,张衡深感怀才不遇又无可奈何</b></p><p class="ql-block">张衡性格耿直,不愿趋炎附势。他在担任太史令期间,曾多次上书皇帝,提出改革建议。然而,由于他的建议触犯了权贵的利益,最终未能得到采纳。</p><p class="ql-block">在那样一个时代,张衡深感怀才不遇但又无可奈何。</p><p class="ql-block">公元132年,张衡研发出地动仪时,兴致冲冲的向众官讲解:外有八龙,首衔铜丸,下有蟾蜍,张口承之。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覆盖周密无际。</p><p class="ql-block">忽然有个太监喊道:房梁下吊块肉,都比你这个玩意强!</p><p class="ql-block">哄笑声瞬间引燃会场气氛,张衡认识这个太监,那是他根本惹不起的人物。</p><p class="ql-block">张衡看到朝堂内外乌烟瘴气,那个难以摆脱的怪圈恐怕又来了,便向皇帝提交篇幅浩长的补锅建议书。</p><p class="ql-block">汉顺帝没有采纳,只是将张衡升迁为侍中。</p><p class="ql-block">有一次,皇帝召见张衡谈话,询问他老百姓最痛恨的人是谁,太监们死死盯着他,张衡顿时觉得如寒冰刺骨,只有“诡对而出”,太监们却依然视他为潜在隐患,污蔑信如潮水般涌来,张衡却没有做任何辩解。他还为自己的懦弱感到羞愧,写出《思玄赋》抚慰内心。</p><p class="ql-block">公元136年,59岁的张衡被排挤出京,出任河间相。河间王刘政骄奢淫逸,不遵法纪;又有不少豪强之徒,纠集在一起做乱。张衡到任后,严整法纪,打击豪强,暗中探得奸党名姓,一时收捕,上下肃然,他为政以清廉著称。但张衡已感朝廷腐败,难以实现其志,永和三年(138年),张衡作《归田赋》,并向朝廷请求结束外任、回京任职。顺帝恩准张衡还朝,征拜他为尚书。翌年,张衡在郁闷与凄凉的晚年心境中卒于尚书任上,终年六十二岁。葬于家乡南阳石桥镇,并在北宋时被追封为“西鄂伯”。当地政府为纪念这位杰出的科学家,在张衡的墓地为其修建了“张衡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b>素材来源:网络</b></p><p class="ql-block"><b>编辑整理:视点</b></p><p class="ql-block"><b>图片:网络</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本栏所有文章除注明“原创”系本人所作外,有的是根据网络素材编辑整理,有的是分享或推送作品,图片均来源网络,特此说明。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十分感谢美友的关注、阅读、点赞、分享及评论,因精力有限,不能对所有的评论逐一回复,深表遗憾,望能谅解。</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