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史前文明展,史前文明是新石器时代晚期,距今约4000-5000年,也叫铜石并用时期。这里向大家展示的是新石器时代晚期的生产工具。石簇是用非常薄的石片制成的,一端具有很锋利的尖,另一端从左右两侧修整,形成短短的镞锃,可以夹嵌在细木杆上组成箭,是一件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石器。峙峪人使用弓箭,缩短了与野兽的距离,增强了捕猎能力,扩大了自身的衣食来源。石锛磨制石器的一种。长方形,单面刃,有的石锛上端有“段”(即磨去一块),称“有段石镇”。装上木柄可用作砍伐、刨土。是新石器时代和青铜器时代主要的生产工具。石斧是远古时代用于砍伐等多种用途的石质工具。斧体厚重,一般全或方元制而成。多斜刃或斜弧刃,亦有正弧刃或平刃。石钺前身是作为生产工具的石斧,后来演变为武器,最后成为权力和威严象征的礼器,多为酋长、部落首领所占有。石钺是仰韶时期的文化遗存,是原始社会史前文明最高军事指挥权的代表之物,是皇权王者的象征。</p><p class="ql-block">浙江良渚玉琮,玉琮是一种内圆外方的筒形玉器,为我国古代重要礼器之一。良渚玉球之内圆外方、中有圆孔的形制,可能是先民“天圆地方”宇宙的体现。</p><p class="ql-block">陶器展,通常未烧结的足迹去追寻陶器文化过到器文化的发展历史。陶瓷系陶器与瓷器两大类产品的总称。陶瓷有一定的吸水率,无,不透明,敲之声音粗哑,有的无釉,有的施釉。而瓷器的坯体已经结,基本致密,有一定的透音清脆,断面有贝壳状光泽,通常根据需要施有各种类型的釉。陶器历史悠入代就已初见简单的,陶器在古代作为一种生活用品,在现在一般作为工艺品收藏。陶器的发明是人类最早利用化学变化改变天然性质的开端,是人类社会由旧石器时代发展到新石器时代的标志之一。陶器是用黏土或陶土经捏制成形后烧制而成的器具。烧成的温度在800-1100度之间;硬度较差,用利器可以划出沟;质地粗糙,颜色暗淡、不透明。这里向大家主要展示的有:陶罐、陶碗、陶杯、陶豆等</p> <p class="ql-block">金溪縣思明博物館是由民企業家姜恩明先生獨资創辦,經江西省文旅鹿備案設立的也是目前撫州市唯一一家非國有(民辦)博物館。</p><p class="ql-block">該館擁有各物18522件,汝、官、哥、鈞、定五大名窑和中国八大窑系共三十多個窑口的古陶瓷標本達730多件,其中珍文物有329件,包括:一级文物46件;二級文物66件;三級文物217件。限于目前條件,衹向公案暂時展示了716件,主要分爲史前文明、宋代陶瓷文化、明清陶瓷文化、青铜文化、玉器、書畫、奇石木雕、文房雜項與對外交流平臺共九大展示區面向公衆免費開放參觀。</p><p class="ql-block">宋代陶瓷制作</p><p class="ql-block">1.采集瓷石瓷土,瓷器都是以瓷石和瓷土(高岭土)为基本原料烧制而成的。先人们最初是在生活中发现经火烧过的泥土会变得十分坚硬,并在千百次实践后发明了陶,在烧制陶器原料选择中发现了瓷石瓷土,并在原始瓷烧制温度更高的烧制条件下,烧制成了瓷,瓷石瓷土具有烧成瓷器所必需的矿物成分和特性。2、粉碎磨细瓷石瓷土将采集到的瓷石瓷土利用专门工具进行粉碎磨细。例如在古代用巨碾或巨石锤在石臼内把原料春细。3、淘洗澄淀细瓷粉把加工成极细碎的石土瓷料倒入或方或圆的陶洗池内进行陶洗。具体作法是依山就势,利用斜坡,从高而下建三、四个池子(多至五、六个),将细碎瓷料倒入池子化成泥浆,水浆经不同池子顺势流向低池子中,粗大的瓷料先沉淀,最细的瓷料沉淀在最低的池子内,蒸发水分后成泥块状,也就是制瓷坯泥。多次揉和后即可用来制作瓷坯了。</p><p class="ql-block">陆九渊(1139-1193),字子静,自号存斋,世人尊称为象山先生,陆坊乡青田村人,是南宋著名的理学家和教育家。陆九渊于宋乾道八年进(1172)登进士第,任隆兴府靖安县主簿;淳熙九年(1182),到首都临安任国子正;淳熙十年至十三年,在敕令所任删定官;绍熙元年(1190),主管台州崇道观;绍熙二年,出知荆门军;绍熙三年腊月,病死于荆门任上,归葬于金溪。嘉定十年(1217)赐谥“文安”。明嘉靖九年(1530),被列入孔庙配祀。</p><p class="ql-block">陆九渊在官时为政清廉,爱干实事,不喜空谈,他认为“任贤、使能、赏功、罚罪”是医国“四君子汤”。他治理荆门,政绩显著。陆九渊官虽不大,但理学名望很高。陆学又称“心学”,他提出“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此所谓的“心”,又叫“本心”、“善心”,也就是封建统治阶级的道德意识。帮自南宋以来,统尊他为“百世大儒”。陆九渊又是一个教育家,在南宋思想学术领域内独树一帜,与朱熹对垒而立,吸引了很多学子,尤其在贵溪象山讲学时,授徒极盛,达数千人。后人将他生前所著所讲,编为《象山全集》,凡36卷。他的学说后由明朝王阳明继承和发展,称为陆王学派。</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