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入列三线

东篱采菊

<p class="ql-block">文字:东篱采菊</p><p class="ql-block">美篇号:23695244</p><p class="ql-block">图片:东篱采菊及同事</p><p class="ql-block">歌曲:《一支难忘的歌》</p><p class="ql-block">演唱:芳草青青</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75年6月13日。一夜过去,列车还在“轰隆,轰隆”向前,载着我们一群航校毕业生飞奔在竣工不久的焦枝线上,前方到站将是我们战斗启航的地方。大三线,我们来啦!曾听说有一中学女同学就在这条线上当列车员,我竟想入非非,幻想能够巧遇。哪有这等好事?自然是水中月镜中花。</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约莫上午10时抵达目的地荆门,我们抖落几天几夜长途跋涉的疲惫,肩背行囊,有说有笑地出站了。基地派了专人专车接站,那满面笑容和伸过来的双手无不洋溢着“欢迎”的热情。我们上车坐定,得知住房尚在落实中,暂时到荆门旅社住一夜。时近中午,梅师傅开着那辆小面包来接我们去基地吃饭。</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车子穿过尚有茅舍的街头,转了几个弯,在凌空飞架的渡槽下进入基地。一下车映入眼帘的是“热烈欢迎新战友!”“向新战友学习、致敬!”的大红标语,建设中的三线气息扑面而来。 红砖青瓦的小食堂飘出了饭菜的香味,负责接待的几位同志把我们迎了进去,简单介绍了一些“须知”后便开吃了。饭后在等车回旅社的空当,环视周围,只见两山夹一沟,山上光秃秃的,几乎没有树,尽是石灰色的大石块。基地专用公路上来往的人中有少数戴着红帽徽的军人,他们却穿着不同颜色的军装:有的上绿下蓝(空军军服),有的全身灰色(海军军服),但都是4个兜兜,使这里更增添了几分神秘的色彩。</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回到旅社,大家先是七嘴八舌地谈起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不多会便响起了此起彼伏的鼾声,毕竟三天两晚没睡个囫囵觉呀。</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下午5点梅师傅又辛苦了一趟,我们在小食堂刚下车,就听到广播里传来“井冈山上太阳红”的歌声,犹如乡音灌耳,有点小激动,大家情不自禁跟着唱起来。这会儿一辆“长江750”摩托车从我们眼前飞驰而过,顿觉分外亲切,这是我们南航制造!这两幕,不会是精心策划给我们的惊喜吧?太暖心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晚上,在灯光球场基地放映了专场电影《红色娘子军》,再次欢迎我们入列三线建设大军。</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夜深了,荆门旅社的客人们都已进入了梦乡,我却睡意全无。今天,令人终生难忘。来到这举目无亲的地方却没有一丝寂寞和陌生,基地的人们无论是接待的干部还是迎面而来的职工,无论是驾驶员还是炊事员,都对我们热忱有加,让人真正感受到了革命大家庭的温暖。我又铺开了纸笔:跋涉荆门路两千,他乡暖意润心间。街头草舍临风立,渡口槽桥枕月悬。曾听铁骑逐漠野,犹观池水皱龙泉。罗汉峰前奇石乱,海慧沟中万象鲜。</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献身航空工业,青春入列三线。我的诗情在三线岁月中绽放,我的三线岁月在诗情中启航!</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