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和教育”大讨论】 ‍——语文课堂里的生命唤醒

冰清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作为一名中学语文老师,在三尺讲台上耕耘数载,本以为对教育的理解已渐趋深刻,直到与“三和教育”理念相遇,恰似在语文教学的幽径中,撞见了一片豁然开朗的新天地。“三和教育”,这一蕴含着生命和谐、个体觉醒、成长滋养的教育哲学,正以独特的方式,重塑着我对语文教学的认知,引领着学生在语文的世界里,探寻生命的本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一、与自己的生命和谐:语文,是向内的觉醒</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语文课本里,藏着无数灵魂的独白。朱自清的《荷塘月色》,那月下的荷香与塘水,是作者在纷扰现实中,与自己内心独处的温柔;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在轮椅上的徘徊,是对生命苦难与自我救赎的深刻叩问。“三和教育”倡导“与自己的生命和谐”,于语文教学而言,便是引导学生在文字里,听见自己内心的声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曾在教授《孤独之旅》时,尝试让学生不仅仅关注杜小康的成长,更去挖掘自己成长中那些孤独时刻的感悟。有的学生分享道,独自面对数学难题的深夜,那种无人理解的挫败,却也成为了自己学会独立思考的契机;有的学生说起,在家庭变故时,默默躲在角落读诗,文字给予的力量,让自己与内心的脆弱和解。语文,不再只是知识的传授,而是成为学生与自己生命对话的桥梁。当他们在文字中找到与自我情绪共鸣的触点,便是“与自己的生命和谐”的开始,明白成长路上的欢笑与泪水,都是生命馈赠的礼物,值得用心去感受、去接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作文教学中,我鼓励学生书写“真实的自己”。不再是为了迎合作文模板而编造的故事,而是把内心的喜忧、对生活的观察与思考,真实地诉诸笔端。有学生写下自己对城市拆迁中老胡同消失的不舍,对童年记忆消逝的怅惘,文字里满是对自我情感的珍视与梳理。这种对自我生命体验的重视,让语文成为了滋养灵魂的土壤,学生在书写中,学会与自己的生命和谐共处,接纳自己的全部,无论是阳光灿烂,还是偶尔的阴雨绵绵。</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二、与他人的生命和谐:语文,是共情的纽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语文的世界,也是他人生命故事的展览馆。从《故乡》里闰土与“我”的隔膜,到《范进中举》中世态的炎凉,再到《散步》里家庭的温情,这些文字,是理解他人生命状态的窗口。“三和教育”中“与他人的生命和谐”,要求语文教学培养学生的共情力,让他们懂得尊重、理解不同的生命轨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组织过“角色互换朗读”活动,让学生分别扮演《孔乙己》中的掌柜、小伙计、短衣帮等角色,在声音的转换中,去体会不同人物的处境与心境。当学生用卑微、嘲讽的语气读出短衣帮对孔乙己的嘲笑时,不少同学在之后的分享中说,突然意识到,那些看似冷漠的人,或许也是被生活打磨得麻木的灵魂,他们的嘲笑背后,是对自身命运的无奈。这种共情,打破了学生对人物简单的善恶评判,让他们看到每个生命都有其复杂的背景与挣扎。</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议论文教学中,引入社会热点事件的讨论,如“外卖小哥的生存困境”“老年人与智能时代的脱节”等,让学生从语文的角度,分析事件背后的人情冷暖,用文字为不同群体发声。学生们在查阅资料、撰写评论的过程中,学会站在他人的立场思考,理解每个生命都有其不易,从而培养出对他人的包容与尊重。语文,就这样成为了连接不同生命的纽带,让学生明白,与他人的生命和谐,是社会温暖的底色,也是语文教学应传递的人文温度。</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三、与天地万物的生命和谐:语文,是敬畏的启蒙</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语文教材中,不乏对自然的礼赞。朱自清的《春》,老舍的《济南的冬天》,刘湛秋的《雨的四季》,这些文字,是对天地万物生命的歌颂。“三和教育”里“与天地万物的生命和谐”,提醒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要唤起学生对自然的敬畏,让他们明白,人类与天地万物,是共生共荣的整体。</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带领学生开展“自然观察笔记”活动,让他们走出教室,去观察校园里的一棵树、一朵花、一只鸟,用文字记录自然生命的姿态与变化。有的学生写下清晨树叶上露珠的晶莹,感慨这是大自然赋予叶片的珍珠;有的学生观察到鸟儿育雏的场景,触动于生命传承的神奇。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对天地万物有了更细腻的感知,懂得每一个生命都有其存在的意义,都值得被尊重与呵护。</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古诗词教学中,挖掘其中的生态智慧。如王维的“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展现的是人与自然的宁静交融;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传递的是对自然本真的向往。通过解读这些诗句,让学生领悟古人对天地万物的敬畏之心,思考现代社会中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引导学生撰写“环保主题”的散文、诗歌,抒发对自然的热爱与对生态问题的反思,让语文成为呼吁保护天地万物生命的号角,培养学生与天地万物和谐共生的意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四、三和教育下语文教学的成长与期许</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践行“三和教育”理念的语文教学,让我和学生都在成长。学生不再把语文当成枯燥的应试科目,而是视为探索生命、连接世界的工具;他们的文字里,有了更真实的情感、更广阔的视野、更深刻的思考。而我,也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生命成长的陪伴者,在语文教学中,更注重挖掘文本的生命教育价值,设计更贴近学生生命体验的活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但我也深知,“三和教育”与语文教学的融合,仍需不断探索。未来,我希望能进一步整合语文课程资源,将“三和教育”的理念更系统地融入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教学环节;开展跨学科的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更广阔的知识背景下,理解生命的多元和谐;同时,加强与家长、社会的合作,让语文教学传递的生命教育,延伸到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真正实现“三和教育”所追求的,让每个学生的生命,都能在和谐中绽放光彩。</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语文,本就是关乎生命、情感、人文的学科,“三和教育”的滋养,让它更具温度与深度。在这条教学之路上,我愿以语文为舟,载着“三和教育”的理念,引领学生驶向生命和谐的彼岸,看尽文字里的风景,悟透生命中的真谛,让每个年轻的灵魂,都能在语文与三和教育的交融中,觉醒、成长、绽放。因为,教育的本质是生命的唤醒,而语文,正是唤醒生命最美的声音 。</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