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音乐:民兵之歌</p><p class="ql-block">图片:70年代版画</p><p class="ql-block">编辑:孙建荣</p> <p class="ql-block"> 这是一组七十年代的美术作品,表现的是抗日战争时期的民兵故事。</p> <p class="ql-block">《抗日战争时期的民兵》</p><p class="ql-block"> 中华民族经历了长达14年的抗战,期间,无数中华儿女为了捍卫国家主权,付出了他们的生命,很多民兵也投入到了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战斗中,他们对抗战的胜利也做出了杰出贡献。</p> <p class="ql-block">《政治攻势力无穷》</p><p class="ql-block"> 画面中,空中一轮弯月,不远处一个碉堡,近处,一个民兵张弓搭箭,一个民兵机关枪指向前方,中间一个民兵拿着话筒,朝前面的碉堡喊话。</p><p class="ql-block"> 《政治攻势力无穷》,是一幅套色木刻,表现得是一场围而不攻的战斗,也叫攻心战。月色之下,碉堡内似乎静悄悄,双方没有火力互射,说明政治攻势已经奏效。估计待到天明,碉堡内的敌人一定会缴械投降了。</p><p class="ql-block"> 这幅作品的作者仍是高荣贵、史明高、曹占礼、侯林甫。作品把故事放在夜幕之下,使没有战斗的场面也非常有气势。</p> <p class="ql-block">《白洋淀出奇兵》</p><p class="ql-block"> 抗战时期,日军也经常到白洋淀扫荡,随之经常遭到民兵们的痛击。</p><p class="ql-block"> 《白洋淀出奇兵》是一幅套色木刻作品,作者为高荣贵、史明高、曹占礼、侯林甫,展现的是白洋淀的民兵们在白洋淀芦苇荡设埋伏,对闯进白洋淀的日本战船进行打击的场面。</p><p class="ql-block"> 画面中,一艘日本船出现了,芦苇丛中,民兵们分别集合在一只只小船上,一位指挥模样的民兵,挥着手枪叫大家作好战斗准备……,子弹欲飞,马上进入战斗的<span style="font-size: 18px;">紧张场面。</span></p> <p class="ql-block">《麻雀战显神通》</p><p class="ql-block"> “麻雀战”,是民兵配合八路军作战的一种灵活机动的作战方式,主要在山区实行。山区地势复杂,道路崎岖,民兵熟悉当地情况。日军、伪军进入根据地后,人民武装像麻雀一样满天飞翔,时聚时散,到处打击敌人,而日、伪军则因人地生疏,只能在大道上盘旋挨打,对他们无可奈何。</p><p class="ql-block"> 《麻雀战显神通》,就是表现这种战术的一幅套色木刻,作者为高荣贵、史明高、曹占礼、侯林甫。画中,敌人人仰马翻,还不知是跟谁作战。远处,一座山峰浓烟滚滚;近处,几个民兵一边开枪射击一边吹着号角迷惑敌人。山岩下方,两个偷袭了敌人的民兵,掩饰不住兴奋之情;山岩上方,还有两个民兵跑动的身影,一幅令人振奋的画面。</p> <p class="ql-block">《村落站显威风》</p><p class="ql-block"> “村落战”,就是将敌人诱进村里进行聚歼的一种战术。在抗日战争中,这种“村落战”的战术,让日本侵略者吃了很多苦头。这幅美术作品,作者叫高荣贵,是一幅套色木刻:在一个村子里,一股日军中了民兵埋伏。民兵们占据村落的高处,有的隐藏在大树上,有的隐藏在地道中,有的以高墙为掩体,居高临下地用手榴弹炸、用步枪射杀,搞得日军晕头转向。画面人物神态动作活灵活现,战斗场面表现得非常惊心动魄。</p> <p class="ql-block">《不见鬼子不挂弦》</p><p class="ql-block"> 这种挂弦的地雷属于绊发雷,挂上弦以后脚绊上弦一拉紧就炸,所以不见鬼子不挂弦可以防止误伤自己人。现在通常延伸为要沉住气,等待最佳时机。</p><p class="ql-block"> 抗战时期,无论山区和平原,都普遍运用地雷战。群众自己动手,就地取材,利用废铁、废瓶和石头、瓦罐,制成各式各样的铁雷、磁雷、石雷、瓦雷,埋在村口、路口、门庭院落,使日、伪军无论是在路上,还是进村入户,都有触雷丧命的危险。敌后军民还一直把地雷埋到敌人的碉堡下,常常把出发的日、伪军炸得血肉横飞,使他们心惊胆战,防不胜防。</p><p class="ql-block"> 这副作品是一幅套色木刻,作者为高荣贵、史明高、曹占礼、侯林甫,展现的是三个民兵在屋内准备地雷,引诱敌人进屋进行打击的场面。蹲在地上的女民兵,注视着那位男民兵挂地雷的表情,眼神里既有担心又透着期待,刻画得入木三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