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听涛处,诗见赤子心——致敬宫书德老首长的笔底军魂

一枝独秀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山海听涛处,诗见赤子心——致敬宫书德老首长的笔底军魂</b></p><p class="ql-block"> 此刻,我正静卧大连小长山岛的民宿里,耳畔是海浪反复的絮语,带着海岛特有的湿润与辽阔。指尖划过微信屏幕,“丰盈春秋”群中,退役大校宫书德老首长那组庆祝建军98周年的十篇七律,如惊雷乍响,瞬间驱散了海雾带来的慵懒,只觉心潮澎湃,热血在脉管里奔涌。</p><p class="ql-block"> 十篇七律,如十座丰碑,从南昌城头划破夜空的第一声枪响写起,经古田会议的思想淬炼、万里长征的浴血荣光,到解放后强军路上的步履铿锵、强国征程的意气风发。历史的脉络在诗行中清晰可辨,军魂的传承在平仄间掷地有声。更难得的是图文并茂,每一张老照片都与诗句相映,仿佛是从岁月深处打捞的记忆碎片,被老首长以深情串联,让那段峥嵘岁月有了可触可感的温度。</p><p class="ql-block"> 读这些诗,绝不是读冰冷的文字,而是触摸一颗滚烫的心。能感受到老首长是在用生命经历写诗,用峥嵘岁月作墨。那些枪林弹雨里的坚守,那些风雪边关的守望,那些强军路上的执着,都化作了诗中“赤胆”“忠诚”“豪情”“担当”的字眼,字字千钧,力透纸背。没有亲历过烽火硝烟,写不出“枪林弹雨忆峥嵘”的厚重;没有深植骨髓的家国情怀,道不明“旌旗猎猎贯长虹”的壮阔。老首长的笔,是蘸着赤诚与热血的,所以落笔成诗,便自带千军万马的气势;用心铺陈,方有直抵人心的力量。</p><p class="ql-block"> 都说“文如其人”,宫书德老首长的诗,恰是他军旅生涯与精神境界的写照。十篇七律,格律严谨却不见束缚,典故信手拈来却毫无堆砌,足见其深厚的文学功底与文字驾驭能力。但比文采更动人的,是字里行间流淌的军魂与家国大义。他写历史,不是简单的回望,而是带着对强军事业的深刻理解;他抒胸臆,不是空洞的感慨,而是用一生践行的信仰告白。这种将个人经历融入时代洪流、以诗笔记录强军征程的自觉,正是老首长最动人的“实力”——那是岁月沉淀的厚度,是信仰淬炼的纯度,更是一名老兵对军队、对国家最质朴也最炽热的告白。</p><p class="ql-block"> 海风吹过窗棂,涛声似乎更清晰了。这山海之间的宁静,不正是老首长那代人用热血守护的日常吗?而他笔下的诗行,恰如不息的海浪,将军魂与初心代代相传。向宫书德老首长致敬,不仅为他笔底的才华,更为他用一生书写的忠诚与担当——这,才是最值得我们学习的“实力”。</p><p class="ql-block">2025年7月31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