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昨天去逛集,见到四川大凉山青梅,摊主切了一大盘样品,吆喝特别甜。尝了一口,确实甜,买了三斤多。</p><p class="ql-block">梅是木本植物,多为小乔木,原产中国南方,原生梅树有二百多种。2006年在广东开平的潭江河道里发现一株古梅树,死亡年代距今四千三百二十年至4四千五百二十年。青梅是梅树的果实,原名梅子,自从望梅止渴、青梅煮酒之类的成语开始流传后,多称其为青梅。唐诗是中华民族珍贵文化遗产之一,常被用作教材,影响了许多国家的文化发展。唐朝诗人李白《长干行》中“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的诗句,使青梅的称呼更为普遍。实际上青梅是成熟的果实,酸涩味重、甜味少。成熟的梅子呈黄色或橙红色,含糖量高。古时调味料少,常用盐和青梅调味,以去除食材的异味、提升口感,留下很多记载,《尚书》云:“若作和羹,尔唯盐梅”《礼记》载:“桃诸梅诸卵盐”《诗经》曰:“摽有梅,其实七兮”说明至少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代就已开始将野梅引种至中原,用于祭祀、烹调和馈赠。1975年在安阳殷墟商代铜鼎中发现的梅核,将梅子用作调料的年代提前到三千二百多年前。古人引种野梅,主要用作调料、食品、药材、观赏花卉等,用于吃的叫果梅、用于观赏的叫梅花。</p><p class="ql-block">梅子的成熟时间因产地<span style="font-size:18px;">、品种</span>而异:南方多在5至6月,北方则在7至8月;早熟品种5月初至6月初成熟;中熟品种在6至7月成熟,<span style="font-size:18px;">长江流域谓之</span>黄梅或梅雨季节;晚熟品种可延至8月。北方只能在中原地区的黄河南岸种植果梅,7至8月成熟,其它地区只能种梅花或用作核果类树的砧木,所以在北方较难吃到鲜梅子。</p><p class="ql-block">梅树无论根部、枝干、叶子和果实都有抵御虫害能力,一般无需使用杀虫剂,且对工业废气极敏感,尤易受氟化物危害,只有在清洁的大气环境中才能良好生长,所以梅果吃起来较健康。四川大凉山地区无污染源、气温较低、昼夜温差达15℃,出产的梅子以酸甜平衡著称,富含有机酸与糖分,<span style="font-size:18px;">风味</span>独特,适合直接食用或泡酒,泡好的酒液呈琥珀色、带有木质香气和“柔和单宁结构”。柔和单宁结构指果酒中单宁含量适中、口感顺滑的类型,酒体轻盈细腻、<span style="font-size:18px;">酸度适中、</span>苦涩感低、入口柔和、回味清爽,适合日常饮用。</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昨天把青梅买回家后先吃了一些,味道很甜、微酸,口感不软不硬、皮也薄。然后把2斤青梅洗净,准备用来泡酒。泡酒前应该把青梅上的生水控干,容器也要洗净晾干。这几天湿度大,所以等到今天才开始泡酒。</p><p class="ql-block">青梅富含多种有机酸、多种维生素C、多种微量元素、多种氨基酸以及多酚类物质、膳食纤维、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等对身体有益的成分, 但果核中含有微量氰苷类物质,有可能水解后生成有毒的氢氰酸,所以泡酒前最好去核。</p><p class="ql-block">有些品种的梅子或未成熟的青梅特别酸涩,泡酒前需用盐水浸泡,泡酒时需加入冰糖。经品尝发现,昨天买的梅子糖度很高、微酸不涩,便省去盐浸过程,也没加冰糖。泡青梅酒要用粮食酿造的高度白酒,清香型最好。我用的是58度的高粱酒,两斤青梅加上一斤半白酒,泡好的酒大约20多度。</p><p class="ql-block">青梅酒有两种做法,我采用的是泡酒法,也可<span style="font-size:18px;">直接</span>用青梅酿造。酿造青梅酒可利用梅果表面滋生的天然酵母,但不能用盐浸泡或搓洗青梅,也可使用人工精选培育的果酒专用酵母。青梅酒不宜在家<span style="font-size:18px;">酿造</span>,因为工艺比较麻烦,需将梅果破碎,还要不断加入蜂蜜或冰糖喂酵母菌,温度需控制在25至35℃以加强酵母菌活力,容器要密封以防杂菌污染,每天要放气以免容器爆炸,发酵结束后需静置一年以上以使口感醇厚。自酿青梅酒耗时较长、不易控制酒精度,而且一旦被杂菌污染或温度失控,轻则影响发酵,重则产生甲醇或其它毒素,若无专业测量工具则风险较大。</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有人根据“青梅煮酒论英雄”典故,将青梅酒的历史追溯至三国时期,因为此典故出自《三国演义》,说的是东汉建安四年(199年)的故事。</p><p class="ql-block">我上小学四、五年级时开始读《三国演义》,那时认字本就不多,而书中充斥大量繁体字和异体字,其白话文又比《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生涩,每一章回都要读几遍才能搞明白,即便这样也没看出用<span style="font-size:18px;">酒去煮</span>青梅的事。该典故的原文如下:</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一日,关、张不在,玄德正在后园浇菜,许褚、张辽引数十人入园中曰:“丞相有命,请使君便行。”玄德惊问曰:“有甚紧事?”许褚曰:“不知。只教我来相请。”玄德只得随二人入府见操。操笑曰:“在家做得好大事!”諕得玄德面如土色。操执玄德手,直至后园,曰:“玄德学圃不易!”玄德方才放心,答曰:“无事消遣耳。”操曰:“适见枝头梅子青青,忽感去年征张绣时,道上缺水,将士皆渴;吾心生一计,以鞭虚指曰:‘前面有梅林。’军士闻之,口皆生唾,由是不渴。今见此梅,不可不嘗。又值煮酒正熟,故邀使君小亭一会。”玄德心神方定。随至小亭,已设樽俎:盘置青梅,一樽煮酒。二人对坐,开怀畅饮。</span></p><p class="ql-block">“今见此梅,不可不嘗。又值煮酒正熟”,分明是说青梅和煮酒是两样东西。而且作者写得明白:“随至小亭,已设樽俎:盘置青梅,一樽煮酒”,意思是:刘备跟着曹操走进小亭子,见里面已摆好杯盘,有一盘青梅和一樽煮酒。可见青梅是下酒菜,与煮酒分开食用。煮酒在古代主要指未经蒸馏的发酵酒,未过滤、呈浑浊状<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酒精度10至15度,三国时期及以前的中国酒类主要就是这种。低度酒易变质,加热可杀菌防腐、延长保存时间,还可挥发甲醇等有害物质、减少刺激感。制做煮酒无须煮沸,甲醇的沸点是64.7℃,把浑酒加热至60至70℃,既能去除甲醇,又可使酒香释放,从而提升口感。</p><p class="ql-block">《三国演义》是元末明初小说家罗贯中根据《三国志》及东晋史学家裴松之的注解,结合宋元话本、戏曲、轶事传闻、民间三国故事传说等,经过艺术加工<span style="font-size:18px;">而</span>创作的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其中不乏添油加醋的内容。关于“论英雄”一事,《三国志》仅记载了公元196年曹操对刘备的试探性评价及其应激反应:“<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是岁建安元年也…是时曹公从容谓先主曰:‘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本初之徒不足数也。’先主方食,失匕箸…</span>”。无刘备种菜、青梅煮酒等事,亦无曹操否定袁术、袁绍、刘表等人英雄资质所用的“冢中枯骨”“色厉胆薄”等论断以及“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等内容。</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许昌鄢陵县姚家村流传着一个民间故事。东汉末年,当地居住着一位姚叟翁,有两手绝技:养梅花、酿酒。某夜他梦到蜡梅仙子将梅花置于酒缸之中,悟出“梅花拌窖泥”的酿酒技艺。曹操携汉献帝到许昌后,下令将此酒供应宫廷和丞相府。1975年当地建了一家国营白酒厂,2004年改制为私企后,将传说改编为企业故事,把梅花改成了梅果、把产品改成了青梅酒,还说那酒“色泽如青茶碧绿、酒香浓郁、成了朝廷贡品”。然后又演绎了曹操“三调贡酒”的故事,其中一次就是调用青梅酒与刘备论英雄。但是这个故事太过玄虚、时间顺序混乱,尤其是“色泽如青茶碧绿”更缺乏科学依据。梅花中基本不含叶绿素,梅果中含量也少。叶绿素不溶于水,虽可溶于酒精,但需用95%以上<span style="font-size:18px;">的</span>无水酒精方能看出色彩,而且其溶液只在透射光下呈翠绿色,在反射光下为棕红色,所以没有绿色的青梅酒,除非加了色素,企业发展壮大后便不再提青梅酒的事。由此可见,用演义小说或民间传说研究历史,往往会贻笑大方。</p><p class="ql-block">饮煮酒时吃青梅的习俗流行于宋朝。北宋词人晏殊在《诉衷情》词中有“青梅煮酒斗时新”句,意思是饮煮酒时吃青梅是一种刚时兴的喝酒方式。南宋诗人陆游在《初夏闲居》诗中以“煮酒青梅次第尝”说明了具体吃法:先喝煮酒,再吃青梅。北宋文学家苏轼在《赠岭上梅》诗中有“不趁青梅尝煮酒,要看细雨熟黄梅”句,意思是即使没在梅子青的时候用来佐煮酒,也可在梅子熟了的时候欣赏细雨中的黄梅。生活在南宋绍熙元年(1190年8月10日)至南宋宝祐五年(1257年10月12日)的元好问,在《水调歌头•玉华诗老》词中有“煮酒青梅入坐新”句,说明在宋朝末年青梅仍是喝煮酒的绝配。</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元朝没有延续宋朝先进的文化,而是将游牧民族比较野蛮落后的文明带到了中原,所以说元朝是中华文明的倒退。譬如把人分成蒙古、色目、汉人、南人四等,将社会职业分为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医六工七匠八娼九儒十丐,知识分子成了臭老九。元朝宫廷嗜酒之习酷烈,带动社会各阶层酗酒成风。文武官员从中央到地方纵饮成癖,因醉酒导致失礼者、半个多月不能处理公务者、长期不修兵政者、战败失守者、虐待下属顶撞上司者、斗殴杀人抢劫偷盗者、荒淫无度者、僧道乱情者、致病致死者屡见不鲜,还有乳母嗜酒令女儿醉酒者。元朝总共九十八年,科举停了七、八十年,儒生士子对社会上价值倒置、贤愚混淆的畸形现象郁愤不平,整日借酒消愁,元代散曲中常见“不读书有权,不识字有钱,不晓事倒有人夸荐。老天只恁忒心偏,贤和愚无分辨”“酒能消闷海愁山, 酒到心头,春满人间”“长醉后方何碍,不醒时有甚思,糟腌两个功名字,醅淹千古兴亡事”“酒杯深, 故人心”之类的词句。而元朝落后的管理方法又使粮食减产,四处饥荒不断,迫使统治者频繁发布禁酒令,严禁酿酒、卖酒、饮酒,做酒曲、醋曲也被禁止,违者的处罚包括罚款、财产子女入官、鞭笞、杖打、入狱、拘役、发配、斩首等。元朝禁了五十年酒,嗜酒者仍源源不绝,从元代学官袁桷 《清明》诗中的“河南禁酒河阳饮,醉醒相看总有情”便可见一斑,只是酒价昂贵,元代诗人刘诜《万户酒歌》诗曰:“城中禁酿五十年,目断吹秫江东烟……务中税增沽愈贵,举盏可尽官缗千。先生嗜饮终无钱,指点青旗但流涎”。元朝中后期,酒禁逐渐松弛,酿酒业复苏并出现蒸馏酒,酒精度40度以上,杂质少,无需加热,为<span style="font-size:18px;">区分</span>煮酒而称白酒。</p><p class="ql-block">元朝禁酒尊卑有别,宫廷及上层贵族豁免,明朝正徳年间的《琼台志》中有一段记载:“元帅陈谦亨家侍娃名青梅,通词翰、善歌舞,声色并丽。至治年间文宗在潜邸,慕之。尝示其家以觊窺之。意不就,因赋诗云…”。有人将其演绎为一个传说,后改编为琼剧《青梅记》,说元文宗从海南岛回京当上皇帝后,册封青梅为妃,敕命进京,她来北京途中客死杭州,<span style="font-size:18px;">元</span>文宗得知噩耗后终日醉生梦死,有一种酒他喝醉后便能梦见心上人,便赐酒名为青梅酒。他喝的是白酒,与梅子无关。元朝仍流行用青梅佐酒,元朝重臣陈思济(1232年至1301年)在《寄陈处士》诗中有“为问西湖陈处士,青梅煮酒有谁同”句。</p><p class="ql-block">用青梅佐酒之习一直流行到明朝中期,明代三才子之首杨慎(1488年12月8日1至1559年8月8日)在《归田四咏为宪副卞苏溪赋•春耕》诗中云:“饷陇青梅煮酒,访邻绿笋烹茶”,意思是在田垄上饮煮酒吃青梅,去邻居家品烹茶尝竹笋,烹茶即茶饼。罗贯中大约生活在元朝至顺元年(1330年)至明朝建文二年(1400年),他把明朝的习俗安在了曹操头上。</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考古发现,中国古人早在九千年前就会用水果酿酒。既然梅原产中国,若说青梅酒出现在三国时期或更早,应该无人大惊小怪。但以依我判断,青梅酒的盛行应该始于明朝中期。低度的煮酒不宜泡青梅酒,而明朝喝白酒已成主流。大概有明朝人读《三国演义》不求甚解,或只是道听途说了青梅煮酒的典故,于是便用白酒煮青梅,发现味道很好还有保健作用,于是发明了青梅酒流传至今,并演变为清明节和谷雨节的必饮佳酿。在日本也能找到此事的印证。林罗山是日本江户时代的重要儒学家和思想家,生活在明万历十一年(1583年)至清朝顺治十四年(1657年3月7日),在他的著作中首次出现《三国演义》的书名。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至三十一年,日本京都天龙寺僧人义辙、月堂兄弟用文言体日文译成《通俗三国志》,对三国文化的痴迷从此在日本盛行。大概也有人用酒煮梅子,于是<span style="font-size:18px;">日本在</span>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发行的食物百科全书《本朝食鉴》里,首次出现青梅酒记载。</p><p class="ql-block">十多个小时后,我泡的青梅酒已经变色,45天后即可饮用,我准备明年清明、谷雨时节与亲朋好友共享。</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