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25年3月8日星期六,晴。河北博物院。</p><p class="ql-block"> 展期为2025.1.12~2025.4.13的《一色万象-白瓷艺术展》吸引了很多观众,众多精美的白瓷精品让人流连忘返。老陈正好赶上了这个临时展览,自然要仔细看看的。</p><p class="ql-block"><b>前言</b>。</p><p class="ql-block"> "白立而五色成",是中华民族对于天地之化育的诗意表述。白色作为中国传统五正色之一,在中华文化中具有独特的哲学意蕴和审美价值。在陶瓷艺术的发展历程中,正是白瓷的诞生为彩瓷的发展奠定了技术基础。白瓷本身也以其纯洁无瑕的艺术魅力,讲述着中华民族的智慧与匠心,承载着中华文化的辉煌成就与深厚底蕴。</p><p class="ql-block"> "一色万象-白瓷艺术展"由中国国家博物馆、河北省文化和旅游厅、河北省文物局联合主办。展览遴选白瓷珍品300余件(组),分为"瓷风古韵"与"美美与共"两个单元,荟萃河北、福建两地的古代瓷器及当代工艺大师的白瓷艺术品,以时间为轴,以空间为纬,梳理古代白瓷技艺的发展历程,凸显现当代白瓷艺术的创新风貌。邢窑白瓷"类银似雪"古韵匠心,定窑白瓷"白如玉、薄如纸、声如磬",磁州窑"白地黑花"古朴生动,井陉窑"戳印划花填彩"别具特色。德化白瓷在明代风靡世界,享有"中国白"的美誉。现当代白瓷艺术通过理念与工艺的创新为白瓷艺术注入了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了白瓷艺术的表现力与感染力。</p><p class="ql-block"> 让我们走进展厅,在白瓷的细腻与纯净中,感受北国窑火的炽热与南国瓷土的温润,找寻历史的痕迹,感受艺术的韵律,见证中国白瓷艺术的传承和发扬,共享一场跨越千年的文化盛宴。</p> <p class="ql-block"><b>第一单元 瓷风古韵</b>。</p><p class="ql-block"> 中华瓷韵,源远流长,土与火的相遇,诞生了大自然对人类的完美馈赠。瓷器作为中国名片、世界语言,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力对世界物质文明的重大贡献。华北地区是北方最为重要的瓷器发祥地,更是精美白瓷艺术的摇篮,河北邢窑、定窑、磁州窑、井陉窑"四大名窑"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占有极为显耀的地位。六世纪以前,中国的瓷器基本是青瓷,直到北朝末期以后才出现了最早的白瓷。</p><p class="ql-block"> 北朝北齐武平六年(公元575年)范粹墓出土的一批瓷器,初创特征明显,尚属不成熟的白瓷。隋代,白瓷烧制成熟,隋大业四年(公元608年)的李静训墓出土的白瓷器,胎质洁白,釉面光润,已具备了白瓷的基本性质。唐代,中国瓷业形成"南青北白"的格局,白瓷窑场多集中于北方,邢窑是当时最著名的白瓷窑口之一。晚唐五代时期,当邢窑逐渐趋于衰落时定窑后来居上,到宋金时期发展为名动天下的大型窑场。井陉窑、磁州窑分别于隋、唐时期开始创烧瓷器,历千年而窑火不熄。</p><p class="ql-block"> 南方地区受北方定窑影响,唐末时期,江西景德镇也开始烧造白瓷。宋元时期,德化陶瓷业随着海外贸易的兴盛而繁荣。明清时期,德化窑将中国白瓷又推向一个新的高峰,名家辈出,技艺精湛,享誉海内外。其白瓷制品,或白中泛黄,或白中闪青,釉面细腻如凝脂,素有"中国白"的赞誉,独具匠心中展示出一种浑然天成之美。白瓷是后来各种彩绘瓷器的基础,只有在白瓷取得高度成就的基础上,青花、釉里红、五彩、斗彩、粉彩等各种彩瓷,才能充分显示出装饰的绚丽色彩。</p> <p class="ql-block"><b>第一组 白通天下-邢窑</b>。</p><p class="ql-block"> 邢窑是我国古代著名的白瓷窑场,窑址主要分布在河北省内丘、临城两县及邢台市区,隋唐时地属邢州,故名邢窑。邢窑创烧于北朝,兴盛于唐,五代以后逐渐衰落。初期受越窑影响生产青瓷,经过不断探索,于北朝时期创烧出早期白瓷,隋代邢窑白瓷已经完全成熟,并形成了粗胎化妆白瓷和细胎精白瓷两大系列。隋代烧制的"透影白瓷",胎体薄如蛋壳,工艺空前绝后,是中国陶瓷发展史上的一个奇迹。唐代邢窑白瓷,"类银似雪"独领风骚,不仅进献宫廷,而且远销海外,"天下无贵贱通用之"。邢窑白瓷造型规整,烧制娴熟,胎质细白坚致,釉色洁白莹润,与南方越窑青瓷平分秋色,形成唐代"南青北白"的生产格局,成为中国乃至世界陶瓷史上的里程碑。</p> <p class="ql-block"> 中国古代主要白瓷窑址分布示意图。</p> <p class="ql-block">隋(581年-618年)邢窑白釉兽足辟雍砚,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p><p class="ql-block"> 灰白胎,胎质较粗。砚面无釉,余处施白釉,积釉处闪绿,环形底托上置三十个兽形足。辟雍砚流行于魏晋隋唐时期,砚面隆起以援笔,周边环形墨渠以贮墨,寒冷时,盘下可置火以暖砚。辟雍,本为西周天子设立的大学,校址圆形,四周环以水池,形似圆璧而得名。这种砚以其形如辟雍而被称为辟雍砚。</p> <p class="ql-block"> <b>邢窑窑炉遗迹</b>--唐、五代时期临城县祁村2-3号窑发掘现场。唐-金时期内丘县翰林苑小区窑址堆积层。金、元、明时期内丘临城交界处磁窑沟窑址发掘。元代临城磁窑沟作坊遗址。</p><p class="ql-block"> <b>邢窑遗迹</b>--北朝时期信都区西坚固遗址。隋唐时期内丘县西丘窑址。</p> <p class="ql-block">唐(618年-907年)邢窑白釉盖盒,临城县邢窑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 子母口,旋削规整,棱角分明。胎质洁白坚硬。施满釉,子母口釉被刮掉。釉色白中泛青,底有三角支钉痕。<br></p><p class="ql-block">唐(618年-907年)邢窑白釉罐,河北博物院藏。</p><p class="ql-block"> 唇口,短颈,丰肩,鼓腹至足渐收,平底无釉。通体施白釉,光素无纹。</p> <p class="ql-block">唐(618年-907年)邢窑白釉"盈"字款花口盘,内丘县西永安墓出土,内丘县文物保管所藏。</p><p class="ql-block"> 盘口呈七曲花瓣椭圆形,圆唇、腹斜收。内壁有出筋,底附椭圆形高圈足。内外均施白釉,釉色白润泛青,在竖长的椭圆形足底部中心位置刻划一"盈"字款。造型别致,小巧玲珑,为典型的唐代仿金银器制品。</p> <p class="ql-block"><b>邢窑窑炉结构</b>。五代时期窑址。金代窑址。元代窑址。北朝时期组合窑炉。<br></p><p class="ql-block"> 窑炉的不断改进是邢窑发展的前提。北朝至隋代的窑炉总体上为馒头式窑,双烟囱,大燃烧室。中晚唐时期的窑炉总体结构延续前代。五代时期的窑炉窑床已由平面变为坡面,前高后低,利于缩小前后温差。宋金时期,由于烧成温度降低和燃料的改变,窑炉体积增大,容积可达10立方米以上。</p> <p class="ql-block">北朝末至隋(6-7世纪)邢窑高足盘,临城县文物保管所藏。</p><p class="ql-block"> 浅盘豆状,喇叭形高圈足。胎质灰白,致密坚硬。器身上半部施化妆土,高不及底。透明釉,釉色白净、均匀,釉面有细小开片。</p><p class="ql-block">唐(618年-907年)邢窑白釉渣斗,临城县文物保管所藏。</p><p class="ql-block"> 敞口、细颈、鼓腹、测足、足心较浅。输白烟腻、通体施自前、精血光澡釉色自中泛黄。渣斗在餐桌上常用于盛放肉骨、鱼剂等合物残垫。</p><p class="ql-block">唐(618年-907年)邢窑白釉三足盘,临城县中羊泉村出土,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p><p class="ql-block"> 器呈敞口、浅盘造型,三兽形矮足外撤。白胎,自釉釉色泛青,盘外底中心部位无釉,可能是用于盛放物品的餐盘。</p><p class="ql-block">唐(618年-907年)邢窑白釉碗,中国国家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五代(907年-960年)邢窑白釉螭首壶,临城县文物保管所藏。</p><p class="ql-block"> 阶梯形带钮盖,芒口,龙形长流,扁状曲柄,腹置无瓣凸起的仰莲纹,喇叭状足,壁较薄。胎质细白,釉白莹润,白中泛黄绿色。</p> <p class="ql-block"><b>贡瓷精品</b>。邢窑"盈"字款瓷器。</p><p class="ql-block"> 唐代邢窑白瓷中"盈""翰林""进奉"字款与唐代宫廷有关,署这两种款识的白瓷产品大多数是唐代邢窑为宫廷烧造的贡品,这类白瓷除皇宫内部使用以外,常被皇帝用来赏赐大臣或者馈赠国外使者,是研究邢窑生产性质及唐代社会政治、经济的重要实物资料。其中的"盈"和"大盈"等字经考证,当与唐代宫廷所设储存珍宝奇货的"百宝大盈库"有关。</p> <p class="ql-block">唐(618年-907年)邢窑白釉高足杯,内丘县新城唐墓出土,内丘县文物保管所藏。</p><p class="ql-block"> 整个器物造型均称,小巧玲珑,是邢窑典型的仿金银器制品。<br></p><p class="ql-block">唐(618年-907年)邢窑白釉葫芦形执壶,邢台茶村水厂工地出土,邢台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 小口微侈,分上下腹,上腹丰肩,鼓腹,下腹溜肩,弧腹。圈足微外撇。下腹肩部一侧有管状短流,另一侧肩腹部有双泥条曲柄。细白胎,外挂白釉到底,釉色润泽明亮。<br></p><p class="ql-block">唐(618年-907年)邢窑白釉四瓣口盏托,邢台旅馆工地出土,邢台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 圆盘状,内圈有一周凸起的托口,中心下四,浅腹,圈足。通体施白釉,釉色洁白莹润。盏托的功能常用于承托茶盏以防烫手,一般认起源于东晋时期,在唐代开始流行,延宕至后世。</p> <p class="ql-block">唐(618年-907年)邢窑白釉葫芦形执壶,邢台茶村水厂工地出土,邢台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 小口微侈,分上下腹,上腹丰肩,鼓腹,下腹溜肩,弧腹。圈足微外撇。下腹肩部一侧有管状短流,另一侧肩腹部有双泥条曲柄。细白胎,外挂白釉到底,釉色润泽明亮。</p> <p class="ql-block">隋(581年-618年)邢窑透影白瓷杯,内丘县西关出土,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p> 釉面洁白细腻,薄而透明,与胎几乎融为一体。胎质最薄处仅0.7毫米,迎光透视,透影性极强。现代分析检测表明,胎土中钾含量明显高于其他白瓷可能是透影白瓷形成的主要原因。隋代透影白瓷是中国陶瓷发展史上的一个奇迹,烧造难度高,可能是当时专门制作的奢侈品。 <p class="ql-block"> 隋(581年-618年)邢窑透影白瓷残片,内丘县西关出土,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br></p> <p class="ql-block"><b>专用器之邢窑仿生器</b>。</p><p class="ql-block"> 隋代白釉鹦鹉形杯。唐代白釉凤首盖贴花皮囊壶。唐、五代白釉双鱼背壶。隋代子母猴。唐代吴牛喘月盘(局部)。隋代青釉人面埙。</p> <p class="ql-block">唐(618年-907年)邢窑白釉蹲狮,临城县中羊泉村出土,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p><p class="ql-block"> 两件成对。狮子蹲坐于覆斗形方座之上,颈系带铃项圈,体态雄健威严。造型极为生动。胎体洁白坚致,釉色白中泛青、底无釉。</p> <p class="ql-block">唐(618年-907年)邢窑白釉象,临城县中羊泉村出土,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p><p class="ql-block"> 象四足立于环形底座上,体态丰硕。象鼻下垂内卷,象背披障泥。左侧前方立一象奴,窄袖长袍,腰束带,右臂高举,横握一杆。胎体洁自坚致,釉色白中泛青。</p> <p class="ql-block">唐(618年-907年)邢窑白釉塔式罐,临城县文物保管所藏。</p><p class="ql-block"> 塔顶为宝葫芦状盖钮,瘦长腹,托作花沿高足盘状,下承喇叭形高足。塔式罐一般被认为是受到佛教文化影响而制作的陪葬品,在唐代比较流行。</p> <p class="ql-block"><b>第二组 自瓷之冠-定窑</b>。</p><p class="ql-block"> 定窑是继邢窑之后北方最具代表性的白瓷窑场,窑址位于河北省曲阳县涧磁村与东西燕川村一带,因古属定州而得名。定窑创烧于唐,晚唐五代时期已完全掌握了精白瓷的烧制技术,至宋金时期达到鼎盛,元代逐渐衰落。定窑瓷器制作精湛,气韵高雅,注重借鉴刺绣、绘画、金银器等相关技艺,在装饰内容与技法上达到了极高的水平。其烧造的刻花、印花白瓷精美异常,有"定州花瓷瓯,颜色天下白"的美誉,先进的"覆烧法"工艺影响了包括景德镇在内的诸多窑场,在宋代形成一个横跨大江南北、规模宏大的"定窑系",被后世誉为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定窑白瓷不仅品质优良,产量也相当可观,既作为商品销往国内外市场,又作为贡瓷供应官府与宫廷。定窑是自唐代至元代产瓷质量最高、生产规模最大、影响最为广泛的精细白瓷窑场,在白瓷发展史中具有无可取代的重要地位。</p> <p class="ql-block"><b>《文会图》局部</b>。</p><p class="ql-block"> 有学者考证,画中145件陶瓷类器物中93件为定窑白瓷和黑定,可见古朴雅致、温润如玉的定窑白瓷在北宋倍受推崇。图上主要有宴饮和备宴两个场景,其中的食器、酒器、茶器等都可在世传定窑瓷器找到对应器型。</p> <p class="ql-block"><b>定窑瓷器模具纹样</b>。</p><p class="ql-block"> 印花螭纹。印花夔龙纹。印花莲鸭双鱼纹。印花花卉纹。印花折枝花果纹。</p> <p class="ql-block">北宋(960年-1127年)定窑白釉罐,河北博物院藏。<br></p><p class="ql-block"> 胎质坚硬细腻,胎色灰白。通体施白釉。下腹及足端露胎,釉层均匀,釉面滋润明净。器腹饰五条均匀的竖凹线,成瓜棱状。</p><p class="ql-block">五代(907年-960年)定窑白釉罐,中国国家博物馆藏。<br></p><p class="ql-block">金(1115年-1234年)定窑白釉花口瓶,定州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 五曲花瓣形口,花瓣外卷。长颈,颈饰二道弦纹。圆肩,鼓腹下收。喇叭形足。圈足无釉。胎质细白,釉白润泽。采用捏制和划花技法。腹与足之间饰弦纹一道。</p> 北宋(960年-1127年)定窑白釉桃形钮盖罐,净众院塔基地宫出土,定州博物馆藏。<br> 桃形高蒂钮,器口周围凸起一周带纹。采用堆贴和划花技法。腹饰凸弦纹二组,上腹较鼓,下腹内收,卧足。 <p class="ql-block"><b>定窑窑炉遗迹</b>。</p><p class="ql-block"> 定窑的窑炉具有更大、更深的火塘,发达的通风道和宽大的烟囱,十分适合要求很高烧成温度的定窑瓷器。从北宋中晚期开始,定窑开始采用煤为燃料,对于提高装烧量和保证烧成率起到了重要作用。</p><p class="ql-block"> 隋代窑炉。五代窑炉。宋代窑炉。金代窑炉。</p> <p class="ql-block"> 元(1271年-1368年)定窑白釉碗,金(1115年-1234年)定窑白釉碗,宋(960年-1279年)定窑白釉碗,五代(907年-960年)定窑白釉深腹碗,宋(960年-1279年)定窑白釉花口碗,中国国家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五代(907年-960年)定窑白釉葵口盘,中国国家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 盘口五瓣葵花状。器身施白釉,釉面光润,白中闪青。葵口盘造型是金银器的特点之一,因金银器皿价格昂贵,故社会上流行以白釉瓷器仿金银器造型的风尚。</p> <p class="ql-block"><b>膳食器。带款识定窑瓷器(一)</b>。</p><p class="ql-block"> 定窑瓷器上出现的款识、铭文十分多样,有烧前刻款的"官""新官""尚食局""尚药局"等,以及烧后刻款的"奉华""吴王府""会稽""东宫""德寿""德寿苑""寿成殿""凤华"等。<br></p> "尚食局"款。"尚药局"款。"东宫"款。"尚食局"款。 <p class="ql-block">北宋(960年-1127年)定窑白釉莲瓣纹碗,河北博物院藏。</p><p class="ql-block"> 芒口,圈足微外撇。胎质坚硬致密,胎色洁白。器内外满施白釉,釉层均匀,釉面莹润,琉璃质感强,外壁刻莲瓣纹,足底有炉渣。</p> <p class="ql-block">北宋(960年-1127年)定窑白釉花瓣形"官"款蝉纹盘,静志寺塔基地宫出土,定州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 六曲花瓣式口,内底满划两只展翅飞翔的蝉纹,蝉间饰卷云纹,线条流畅,栩栩如生。胎白坚致细腻,釉白莹润,外底无釉。底部划一行书"官"款。</p> <p class="ql-block">北宋(960年-1127年)定窑白釉莲纹葵口碗,河北博物院藏。</p><p class="ql-block"> 六瓣葵花口,平底,圈足,口沿镶铜扣,脸质轻薄坚硬致密,胎色洁白。碗心刻折枝莲花,花朵盛开,枝叶蔓卷,纹饰线条流畅自然。</p> <p class="ql-block"><b>定窑白瓷上的花卉图案</b>。<br></p><p class="ql-block"> 印花题材以花卉纹最为常见,大多构图繁复,主要有莲、菊、萱草、牡丹、梅等、花卉纹布局多采用缠枝、折枝等方法,讲求对称。</p><p class="ql-block"> "官"字款。"官"字款海棠式碟。白釉划花莲荷纹盘。白釉划莲花纹折沿盘。白釉划花牡丹纹盘。白釉划花宝相花纹折沿盘。白釉划花宝相花纹折沿盘。</p> <p class="ql-block"> 宋(960年-1279年)定窑四季瑞果纹葵口碟,北宋(960年-1127年)定窑白釉六出葵口盘,北宋(960年-1127年)定窑白釉狮子滚球纹葵口盘,金(1115年-1234年)定窑莲池双鱼纹碟,北宋(960年-1127年)定窑白釉萱草纹平底碟,宋(960年-1279年)定窑白釉刻朵花盘,中国国家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 金(1115年-1234年)定窑白釉双鱼纹盘,中国国家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北宋(960年-1127年)定窑白釉盘,河北博物院藏。</p><p class="ql-block"> 浅腹,平底,矮圈足。胎质坚硬致密,胎色洁白,胎体轻薄,器内外满施白釉,釉面细润晶莹,釉色白中微闪黄,外壁有泪痕。</p><p class="ql-block">金(1115年-1234年)定窑白釉狮子滚绣球纹盘,曲阳县文物保管所藏。</p><p class="ql-block"> 白釉泛黄,釉色光亮莹润,芒口折沿,腹壁饰八道开光线,中间各饰一云朵,盘心饰狮子滚绣球形象,狮子身体弯曲成" C "形,四爪撑开,双目圆睁,具有强烈的动感。</p> <p class="ql-block"><b>带款识定窑瓷器(二)</b>。</p><p class="ql-block"> 河南巩义元德李皇后陵出土"官"字款定窑白釉碗。白釉刻划花卉纹罐。</p> <p class="ql-block"> 宣化辽墓壁画"备酒图"中的温碗和杯等酒具。</p> <p class="ql-block">金(1115年-1234年)定窑白釉荷花龟鹤纹盘,曲阳县西河流村出土,曲阳县文物保管所藏。</p><p class="ql-block"> 葵口,白瓷胎。釉色白中泛黄,口部饰葵花瓣一周,折沿内饰双层莲瓣纹。内壁印有间隔匀称的凸线纹,中间作云纹,底印有山、竹、水、草、鹤及龟纹。构图严谨,层次分明。</p><p class="ql-block">金(1115年-1234年)定窑白釉吴牛喘月纹碟,中国国家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 侈口带铜扣,平底卧足,通体施白釉,釉色呈牙白色,釉下印花,盘内心印吴牛喘月图。吴牛喘月典故最早出自于东汉应劭《风俗通义·佚文》,指吴地水牛畏热,看见月亮误以为是太阳,于是喘息不停,后比喻见到曾受其害的类似事物而过分害怕惊惧,吴牛喘月图纹饰也被称作犀牛望月、坤牛望月,以此为饰的定窑产品在宋金时期常见,同类纹样也见于耀州窑、吉州窑、湖田窑、龙泉窑产品。</p><p class="ql-block">金(1115年-1234年)定窑白釉螭龙纹盘,中国国家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 平底、矮圈足。内底印回纹边饰,中间印卷草螭龙纹,内壁一圈印缠枝花果纹。器物采用覆烧工艺,芒口,通体施米白色釉及底,釉质润泽如酥。北宋改用覆烧方法后,用垫圈组合的匣钵取代普通匣钵,每一垫圈高度只占普通匣钵高度的五分之一,产量大大提高,因此覆烧得到普遍推广。</p><p class="ql-block">唐(618年-907年)定窑白釉渣斗,定州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 敞口束颈,扁圆腹,宽圈足,器肩部、口部各划弦纹三道。胎洁白致密,胎体轻薄,器内外满釉,足端露胎,粘有细砂,釉面莹润,釉色白中闪青。</p> <p class="ql-block">北宋(960年-1127年)定窑白釉龙首净瓶,净众院塔基地宫出土,定州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 小口长颈,颈中部饰一相轮状圆盘,肩一侧塑龙首流。头高昂,前额凸耸,怒目。胎质白腻,釉色乳白泛黄,底足无釉。净瓶也称军持,本为僧侣云游时随身携带的盛水器,在唐五代墓中时见,作为冥器陪伴逝者。</p> <p class="ql-block">唐(618年-907年)邢窑白釉凤首壶,河北博物院藏。</p><p class="ql-block"> 凤首壶是受萨珊波斯和粟特等地金银器中的带把壶影响而发明,流行于唐代。当时著名的窑场如邢窑、定窑、巩义窑烧造的白瓷以及三彩器中都出现过这种造型。</p> <p class="ql-block">唐(618年-907年)邢窑白釉凤首壶,临城县文物保管所藏。</p><p class="ql-block"> 三曲花口,束颈、溜肩,弧腹。饼足外撇,粘贴双泥条曲柄,白胎,施白釉不及底。</p> <p class="ql-block"><b>第三组 民窑之光-磁州窑</b>。</p><p class="ql-block"> 磁州窑是著名的民间瓷窑,也是中国古代北方最大的民窑体系。其中心窑场位于河北省邯郸市漳河流域的磁县观台、冶子以及滏阳河流域的峰峰矿区彭城、临水一带,因古代属磁州而得名。磁州窑创烧于晚唐五代,到宋、金、元时期达到鼎盛,经明清至今,历千年不衰,是我国历史上烧制时间延续最久的窑口之一。磁州窑瓷器产量大、品种多,尤以瓷枕最具代表性,常见器型还有盘、盏及瓶类等。磁州窑瓷器的装饰有白地绘、划、剔、刻花等技法,以"白地黑花"最为突出,黑白对比强烈鲜明,创造性地将中国绘画技法以图案的构成形式、写意的画法,生动地将花鸟、人物、山水等题材绘制在瓷器上,成为当时北方民窑陶瓷艺术的主流,在中国瓷器装饰艺术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p> <p class="ql-block"><b>定窑白瓷上的动物纹饰</b>。<br></p><p class="ql-block"> 动物纹饰主要有牛、狮、鹿、鸳鸯、麒麟、龙凤、蟠螭等。禽鸟纹饰中主要有凤凰、孔雀、鸳鸶、鸳鸯、大雁、仙鹤、游鸭等。<br></p><p class="ql-block"> 定窑北宋白釉孩儿枕。白釉花口碗。宣化辽墓壁画"备茶图"中的执壶和茶盛等茶具。白釉花边钵。白釉印花瑞兽纹花式洗。白釉四尖瓣口盘。白釉刻"官"款五尖瓣口盘。白釉刻"官"款三尖瓣口盘。</p> <p class="ql-block"> 白釉划花蟠螭纹葵式碗。白釉印花云龙纹盘。白釉划花双鱼纹笠式碗。白釉划花牡丹蟠螭纹盘。白釉印花双凤穿花纹碗。自釉印花风纹洗。白釉印花龟鹤纹盘。白釉印花凤纹折沿盘。</p> <p class="ql-block">金(1115年-1234年)定窑白釉茶炉,中国国家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唐至五代(618年-960年)定窑白釉茶炉,曲阳县文物保管所藏。</p><p class="ql-block"> 炉身饰双耳,炉腹左右后面均有三道通气空格,正面有圆形灶门。胎白坚硬,白釉泛青,釉色光亮,施化妆土,下腹底无釉,造型独特。</p><p class="ql-block">五代(907年-960年)定窑白釉茶炉,中国国家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北宋(960年-1127年)定窑白釉柳斗杯,河北博物院藏。</p><p class="ql-block"> 直口,圆腹,系仿民间浇水用的柳斗制作而成。胎质坚硬致密,胎色洁白,胎体轻薄,通体施白釉,釉面光润,釉色白中微闪黄。</p> <p class="ql-block">金(1115年-1234年)定窑白釉茶炉,曲阳县涧磁村出土,河北博物院藏。</p><p class="ql-block"> 敞口,圆腹,下腹渐收,平底,炉腹部伸出六个扳手,胎质坚硬致密,胎色洁白。器内外满施白釉,釉面细润,釉色洁白,聚釉处白中闪青。</p><p class="ql-block">唐(618年-907年)定窑白釉执壶,曲阳县许城东村出土,曲阳县文物保管所藏。</p><p class="ql-block"> 唇口外敞,直颈丰肩,肩部有一流,颈肩有双条系。胎白,白釉泛黄,外釉不到底,内壁无釉,釉色光亮莹润,造型古朴大方。执壶是当时重要的酒水器皿。</p> <p class="ql-block">金(1115年-1234年)定窑白釉卧狮形枕,定州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 枕体为一伏卧的狮子,枕面为弧形的狮背,狮头扭附于前爪之上。采用雕刻与印花技法,狮胡须修长,头后鬃毛弯曲,以釉下黑彩点狮双目。平底无釉。胎质较细,白釉泛黄。</p><p class="ql-block">金(1115年-1234年)定窑白釉子母狮枕,曲阳县文物保管所藏。<br></p><p class="ql-block"> 枕作卧狮形,枕面凹陷,母狮左侧面饰一小狮子。狮子形象逼真,双眼点黑彩,小狮活泼可爱。灰白瓷胎,釉色白中泛灰,底部露胎。<br></p><p class="ql-block">北宋(960年1127年)定窑白釉童子骑鹅壶,张家口市崇礼区出土,张家口市崇礼区文物保护管理所藏。</p><p class="ql-block"> 一个天真可爱的男童顽皮地骑跨在胖鹅身上,脸上露出得意的笑容。男童后脑左侧开有入水孔,鹅嘴部为壶流,叉在腰间的左臂恰似壶柄,人鹅合一的壶体,天衣无缝。</p><p class="ql-block">北宋(960年-1127年)定窑白釉印花龟,定州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 龟身中空,短尾曲卷,龟口留有烧造所需的出气孔。沿龟甲边缘贴塑四只圆饼形龟足。龟背满釉,胎质白细,釉色凝厚莹润。</p> 北宋(960年-1127年)定窑白釉狮托如意形枕,定州博物馆藏。<br> 枕体为一只侧首扭身四爪着地的狮子,背部托有形似如意状的枕面,枕面装饰精美印花纹饰。狮子造型生动,尾部有部分残缺。整体施白釉,玉润雅致,美观与实用兼具。 <p class="ql-block"><b>专用器</b>。唐代定窑白瓷凤首壶与萨珊、粟特金银器造型对比图。</p><p class="ql-block"><b>静志寺塔基地宫及定窑瓷器</b>。<br> 静志寺塔基地宫位于定州贡院院内。地宫坐北朝南,呈不规则的方形,长宽约2米,出土文物共计115件,几乎全部是北宋早期的定窑产品,其造型端庄秀美,胎质平薄细腻,釉色柔和洁净。在一件白釉"官"款对蝉纹碟外底有墨书"太平兴国二年"(977年)的题记,为静志寺塔基的建造年代断代提供了准确的时间依据。<br></p><p class="ql-block"> 白釉圆托五兽足蒸炉。白釉褐彩轿。白釉刻花莲纹长颈瓶。白釉刻花莲纹龙首流净瓶。白釉刻花莲瓣院(底)。白釉刻花法螺。白釉"官"款金银扣花口盘。白釉龟。</p> <p class="ql-block">北宋(960年-1127年)定窑白釉贴像炉,静志寺塔基地宫出土,定州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 胎白质细,釉匀白柔和,敛口,鼓腹下收,圈足。口沿附有两个对称的环形耳,耳际间附贴小佛像。造型古朴庄重。</p><p class="ql-block">北宋(960年-1127年)定窑白釉圆托五足炉,静志寺塔基地宫出土,定州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 炉外壁贴饰五朵丰满的宝相花,其间有五兽足与宽带环形底相连,将炉身高高托起。釉白净润泽,聚釉处有细密的气泡。造型端庄稳重,落落大方。</p> <p class="ql-block">唐(618年-907年)定窑白釉塔式罐,河北博物院藏。</p><p class="ql-block"> 桃形盖钮,椭圆形腹,底以仰莲为托,下承喇叭形高足,中腹和盖上划有极浅的弦纹。</p> <p class="ql-block"><b>陈设器</b>。宋代赵光辅《番王礼佛图》中的行炉。</p><p class="ql-block"> 图画描绘来自不同地域的番王恭敬礼佛之态。佛祖高坐莲台,诸番王作礼拜、贡献之状。人物安排疏密有致、表情各异、生动自然,反映了宋代发达的文化交融状况。尤为突出的是其中一位仆从双手端持的就是行炉,作焚香礼拜状,貌极恭虔。</p> <p class="ql-block">元(1271年-1368年)磁州窑白地黑花书"梨花白"大口罐,磁县南开河沉船出土,磁州窑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 直口,短颈,隐圈足。外壁通体施白釉。腹部一侧黑绘上覆莲叶、下承莲瓣,侧饰花边的竖长方形酒幌或匾牌,墨书"梨花白"三字。</p> <p class="ql-block">元(1271年-1368年)磁州窑白地黑花花卉纹梅瓶,观台出土,峰峰磁州窑历史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 梯形台口,上腹鼓,隐圈足。白釉泛黄,光润。土黄胎,坚硬细密。白地黑花。肩部旋纹间绘草叶纹,并行楷书诗文一周"心头古半夜灯前十年是一时随雨到",为压字头诗词"心头古(苦),半夜灯,灯前十年是一时,一时随雨到(心头)"。上腹部绘花卉纹,近足部绘蕉叶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