庙要走正道 僧须修正果

辑安文苑

<p class="ql-block">  近段时间,少林寺方丈释永信出事了,梁老师让我写文评论一下。说实在话,我对这事没大关注,了解的信息不多,无从下笔。但可以此为由头,扯一点与宗佛有关的闲篇。</p> <p class="ql-block">  释永信犯事并不奇怪,若干年前有关他的传闻就沸沸扬扬,一直没断,现在不过是把这些传闻实锤落地罢了。一些有崇高信仰的体制内高官,尚且经不起诱惑,成批翻车落马。一个只有宗教信仰且真信假信不得而知的庙里和尚,产生了歪心思,动了财色的手脚,根本无须大惊小怪。我相信,佛圈院内的不堪者绝非释和尚一人,只要动真的,保准一抓一大把。</p> <p class="ql-block">  一些年来,少林寺开公司、做生意、发股票,包装上市,寺庙承包出去搞创收,并非个别现象,已形成一股汹涌澎湃的潮流。寺院过度商业开发,高价门票和高价服务(如少林寺门票年收入超2亿元),及数百至数万元的“天价香火”和付费法事项目。 寺院涉足文创销售(少林寺淘宝店年销售额超2000万)、武术巡演、直播带货(销售开光商品)及地产投资(如少林寺澳大利亚项目)。还有企业承包寺院、股份制经营。如此这般,商业化严重侵蚀了宗教的本质,僧人被调侃为“功夫演员”。扫码功德箱、电子往生牌位被批“背离清净初心”。2023年全国宗教场所投诉中42%涉及商业化问题。</p> <p class="ql-block">  作为宗教场所、佛门净地甩开膀子从事一系列经济行为,总感觉有些怪怪的,这是好事吗?是正常的吗?寺庙修行与商场逐利两者南辕北辙不搭嘎呀。佛教强调“外不着相,内不动心”‌,不追求外在的东西,要保持内心的平静,不受外界欲望的干扰。而庙外的商品经济就是拼命地拥抱欲望呀。市场经济大潮把清净的佛教圣地冲击成贪欲滔天的敛财作坊,这成什么了?不是我不明白,是这个世界变化快。</p> <p class="ql-block">  说实话,宗教与商业接吻是近几十年来的国际趋势、世界现象。在资本迅速扩张及经济文化日益全球化的背景下,一些宗教机构通过品牌运营、地产开发、奢侈品消售等方式,置宗教本质功能于不顾,单纯追逐经济利益。</p><p class="ql-block"> 许多宗教场所被改造成功夫学院、星级酒店、高尔夫球场及旅游地产。加拿大魁北克省大量教堂变身为娱乐旅游场所,蒙特利尔天主教堂改成剧院,举办锐舞派对、恋物癖主题万圣节活动。日本宗教职能的商业化转化相当普遍。某寺院的住持直言,寺庙生存,靠信仰也要靠管理,佛光固然普照,但电费照样要缴。这是把商业化与宗教寺院的生存挂钩,以商业化掏空宗教内核,用消费符号取而代之。</p> <p class="ql-block">  说来,对宗教的评价一直存在不同的声音。已故台湾学者李敖曾经说过,现在的佛教全是假的,一群假和尚、假信徒、假虔诚者在哪里烧香拜神。真正的佛教既没有神,也不拜神。经济学家郎咸平认为,宗教成了实用主义工具,人们烧香拜佛,都是为了实用目的的诉求,想考高分就拜文曲星,想结婚拜月下老人,盼风调雨顺拜天公土地公,希望早生贵子拜送子观音,想发财拜财神,想健康拜药神……</p> <p class="ql-block">  其实,宗教早就不是什么纯而又纯、圣洁高尚的存在了,寺院亦非白璧无瑕的净土,其中藏污纳垢,丑闻不断,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唐中宗时期,僧人惠梵以左道之术聚敛财富,贿赂公主和宠臣,形成庞大的利益网络。北齐僧人晏通以铸佛为名募捐,私吞全部善款,是当时有名的腐败僧人。武则天的“护国妖僧”薛怀义,恃宠横行,纵容手下犯法。借《大云经》炮制“弥勒转世”为武周称帝大造舆论,将宗教当成手中玩弄的工具。</p><p class="ql-block"> 国际社会的宗教问题同样不少,利用宗教行蝇营狗苟之事。美国田纳西州牧师吉尔挪用超30万美元善款用于购买卡车、房屋装修及支付性服务。美国宗教领袖、电视布道家肯尼斯·科普兰及其合作事工组织购买10余架私人飞机,一些宗教人士购置价值数百万美元的豪宅,远超实际宗教活动需求。英国牧师马绍查以“驱除恶魔”为由对女性信徒实施性侵。泰国女子“Golf”伪装成信徒,接触僧侣,引诱他们与其发生性关系并偷拍视频,使15名高级僧侣落入色情陷阱。新加坡亚洲最大“繁荣福音”教会之一城市丰收教会创办人康希及五名高层挪用5000万新币教会资金,用于包装康希妻子何耀珊的歌手事业。法国天主教神职人员被指控性侵未成年人案件已超过21.6万起。</p> <p class="ql-block">  中国两千多年的宗教发展史印证,对<span style="font-size:18px;">它的存在和发展</span>进行适度、有效、妥善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可控的</span>管理,在大多数时间里,宗教是一个正向的、积极的社会存在,对人心向善、社会秩序平稳,起到调节和平衡作用。如果不加调节控制地任其野蛮生长,过度放大它的社会影响力,甚至任由其深度介入经济活动,发生与宗教无关的社会行为,人们就要注意了。历史上宗教恶意膨胀,坏国大事的情况并不少见。</p><p class="ql-block"> 北魏时期,佛教寺院大肆隐匿壮丁,使国家兵源匮乏,征兵困难。寺院逃避赋税,直接影响国家的财政收入。太武帝下令焚烧寺院、摧毁佛像,消灭佛教。北周时期,寺院经济膨胀,僧尼人数暴涨,不向国家缴纳赋税,给国家财政造成很大压力。周武帝决定焚毁寺院,停止佛教活动。此外,唐武宗和‌后周世宗时期,都是因为宗教寺院经济垄断社会资源,影响国家税收和军费开支,坏了国家的大事,而被定点清除。</p> <p class="ql-block">  宗教发展到今天,面对如此繁杂的世界,如此巨大的诱惑,连死刑都吓不倒腐徒、拦不住贪欲,宗教禅旨那点不紧不慢、不慌不忙、不疼不痒、信马由缰的约束,能捆住谁的手脚?在这种情势下,宗教的商业化潮流,甚至腐化堕落就势不可挡了。</p><p class="ql-block"> 如今宗教势力的外拓和不良膨胀趋势,又到了一个重要的历史节点,怎样使其适度的、有控制的、健康的存在,是摆在管理者面前的新考题,到了对其进行治理整顿的时候了。要让他们知道:上帝的归上帝,凯撒的归凯撒,市场的归市场,宗教的归宗教,莫让宗教不务正业,在商业化的轨道上一路狂奔,成为复兴路上的绊脚石。</p><p class="ql-block"> 宗教过度商业化的危害,小则离经叛道、有辱佛门;大则败坏社会风气,给违法犯罪构建恶性滋长的平台;更为严重的是,它可能会扰乱社会经济,干扰正常的市场活动,甚至给政府财政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危害经济安全。对此,应该引起高度的关注,保有足够的警惕,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扼其于成灾之前。(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