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得三伏闲情在 便有清凉心中藏——古诗词中的“三伏天”

好侃儿

<p class="ql-block"> 岁月蹁跹,时光惊鸿。今年7月20日开始入伏,8月20日出伏。入伏,标志着真正暑天的开始 ,为一年中最炎热的时段。伏天,分为初伏、中伏和末伏,俗称“三伏”。每年三伏天出现在公历7月中旬到8月中旬,气候特点是气温高、气压低、湿度大、风速小。 </p><p class="ql-block"> 全面了解伏天的内涵,还得从追溯“伏”字的本意开始。伏,最早见于西周早期金文,一只犬,藏在人的身后,是一个会意字。《说文解字》对“伏”的解释是“从人从犬”。本意为猎人带着猎狗趴卧隐蔽,伺机出击猎物。成语“伺机而动”就是从此来的。</p><p class="ql-block"> 伏与炎热气候产生关联,得益于中国古代“五行学说”中“金伏藏于火”观念。五行相克理论认为夏日属火,而庚属金,火克金,所以到庚日金必伏藏。因此,自秦汉始,伏日成为重要的节候。伏日期间,为了躲避炎热天气,人们闭门不出,还要举行许多祭祀仪式。</p> <p class="ql-block">  周朝春秋时期的秦国秦德公,在夏天最热的伏天时段,杀狗祭祀,以攘解热毒,防粮仓里的粮食因受热而生虫子。在此期间,居民静居以躲避天气炎热带来的毒气和疾病,时间长达一月左右,这就是“三伏”避暑文化的源头。</p><p class="ql-block"> 汉代更加重视“伏藏”,除了要举行祭祀活动,还颁布了“伏闭门,止行及田作者”,“伏日万鬼行,故尽日闭,不干它事”的官方法令。据汉代文献记载,每到伏日,长安城家家户户都要紧闭大门,以躲避厉鬼。至此,中国“避暑”文化已经成型。</p><p class="ql-block"> 自秦汉始,三伏天避暑,逐渐成为流传至今的风俗和习惯。</p> <p class="ql-block">  “六月山深处,轻风冷袭衣。遥知城市里,扑面火花飞。”中国的避暑文化源远流长,历代文人墨客在享受惬意避暑方式的同时,亦留下了众多的诗词名篇。让我们走进古代诗词的长河,去领略古人三伏避暑生活的丰富多彩。</p><p class="ql-block"> “六月三伏猛火燃,卧龙无雨口生烟。”宋.李石的《扇子诗.六月三伏猛火燃》是最热的伏天。</p><p class="ql-block"> “六月三伏猛火燃,卧龙无雨口生烟。”虽然三伏天热得近似猛火烧,久旱无雨的大地,像一条龙在烈日的暴晒下口中冒烟。但诗人卧在躺椅之上,享受摇扇带来的些许清凉。这样的避暑日子是多么啊轻松惬意。</p><p class="ql-block"> “蜩婵何事得美荫,聒聒不上高树颠”。那些不知趣的知了,因为到树荫的庇护,欢快地叫着,破坏了诗人的生活意境,愤懑之情油然而生,别看你叫得欢,却永远攀不上树的高枝儿。</p><p class="ql-block"> 李石以扇子诗为题,说明这首诗是题写在扇面上的。题诗扇面,是古代文人的一大雅趣,而李石的这首扇子诗,因用对比手法,写出了最热三伏天人的无奈,知了的无忧无虑,表达了作者对人生困境和欲望的思考而备受推崇。</p> <p class="ql-block">  “懒摇白羽扇,裸袒青林中。”李白的《夏日山中》是文人骚客最独特的避暑。</p><p class="ql-block"> “懒摇白羽扇,裸袒青林中”。炎炎三伏天,诗仙按笔下遁入深山的避暑生活,自然与众不同。摇动白羽扇,是古代文人去暑的习惯方式。不过,山中气候清凉,扇子也下岗了,山中人迹罕至,干脆脱去衣服,裸着身子呆在青翠的树林中,享受自然的清爽,该是多么惬意的事情。</p><p class="ql-block"> “脱巾挂石壁,露顶洒松风”。鲜有人至,山林寂静,诗仙的浪漫情怀也就无需压抑。解下头巾,挂在石壁之上,袒胸露顶,栖身林下,听着松涛,沐着山风,返归自然,解除尘累,享受大自然界的空调,这样的避暑方式,既豪迈,又凉快。</p><p class="ql-block"> 三伏天,文人雅士,裸身乘凉,盛于魏晋,雅于唐宋,流传至今。不过今天再洒脱的人也没有勇气像竹林七贤和诗仙公然在野外裸身纳凉,最多只敢躲在自家室内光膀子祛暑。</p> <p class="ql-block">  “三伏闭门披一衲,兼无松竹荫房廊”。杜荀鹤《夏日题悟空上人院》是最具禅意的避暑。</p><p class="ql-block"> “三伏闭门披一衲,兼无松竹荫房廊”。在炎热的三伏天里,禅师关闭院门,身披一件衲衣,窗外,没有茂密的松林;周边,没有竹影清风。这缺少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的环境,虽然空泛枯燥。但了无俗人俗事之扰,难得内心清净。心净,天自凉也。</p><p class="ql-block"> “安禅不必须山水,灭得心中火自凉”。有调侃,说放眼寰宇,最有智慧的地产商就佛陀,天下名山僧占多,寺院大都建在名山大川风景胜地,自古以来,佛家为了能够静心修禅,都会选择好山好水之地,并且还会将寺院修建得很富有诗情画意,以利于修禅。因此有“天下名山僧占多”一说。但在杜荀鹤看来,修禅完全不必如此,他认为环境再好,不过是修外。修心,才能修内,只要心中有禅,心中有山水,心中的欲望之“火”就能被熄灭,自然就能够领会到“禅意”,自然就能够达到禅境。</p><p class="ql-block"> 《夏日题悟空上人院》,短小精悍,内涵却异常宏达,他告诉人们最好的祛暑方式,是驾驭自己的情绪,平息内心的欲望,降服蠢蠢欲动的各种杂念。何须避世寻凉意,凉自会从心境乖乖走过来。</p> <p class="ql-block">  “夏夜清凉如琉璃,荷香袭人月满窗”。方岳的《夏夜》将乡村夏夜的静谧与诗意描绘得淋漓尽致,让人仿佛置身于银河微茫、碧莲香湿的画卷中,感受隐逸生活的恬淡与高洁,是最美的避暑。</p><p class="ql-block"> “河汉微明星乍稀,碧莲香湿袭人衣”。银河在夜空中闪烁着微亮的光芒,星星稀疏地点缀在那里。碧绿的荷叶与娇嫩的荷花香气在夏夜里润湿了人的衣袖。在这个再寻常不过的伏天之夜,诗人仰望苍穹,思绪穿越时空与岁月,飞向远方。整个夜空也变得更加浩渺和静谧,变得更加深邃和纯粹。这宁静之美的后面,是诗人那颗宁静悠然的心情。“碧莲”的香气与夏夜的湿润气息融合在一起,让诗人在嗅到荷香的同时,也真切到感受到了荷香抚慰身心的盈润。</p><p class="ql-block"> “夜凉如水琉璃滑,自起开窗放月归。”夜晚的气息清凉如水,就像琉璃一样光滑,诗人独自起来,打开窗户,将月亮放了进来,夏夜凉得如水。这样情景,若不是空山新雨后,则肯定是五更风雨送秋来。诗人看到窗外月色美妙,于是打开窗子,像邀请一位老友一样,让月光进来。其伏天夜里的举动闲逸雅放,超凡脱俗,犹如神仙中人。</p><p class="ql-block"> 方岳笔下的《夏夜》月明星稀,夜空微明,天凉如水,荷香浮动,形象灵动,如梦如幻。置身这样的夏夜,诗人心境悠然闲逸。除了美,哪里还有热的影子!</p> <p class="ql-block">  “幕府重来老令威,山川良是昔人非。”陆放翁的《伏日独游城西》,是最孤寂的伏天。</p><p class="ql-block"> “幕府重来老令威,山川良是昔人非。痴儿已遣了官事,伏日元知当早归。避热幽花房自敛,迎秋高树叶先飞。论诗敢补先师处,僭拂江头旧钓矶。”</p><p class="ql-block"> 在炎热的伏天,诗人再次来到幕府。今日归来,当年意气风发的陆放翁已经成为一位鬓毛衰的老者,虽然山川依旧,却早已物是人非。此时的陆游已然了却官事,伏日这天,早知应当早早归来。避开酷热,幽静的花朵在房中自我收敛,迎接秋来,高高的树叶率先飘落。谈论诗歌,斗胆补充先师的遗漏之处,轻拂那江头旧日的钓矶。闲居山林,伏日独游,欣而赋诗咏怀,清新明朗,沉郁蕴藉。故地重游,已然年华老去,物是人非,幸而山长水阔,风景如画,美轮美奂。天气炎热,花儿纷纷含苞待放,树木高大,叶子翩翩飞舞,随风落下,拂去江边青石尘埃,想要独自闲坐,悠然垂钓。</p><p class="ql-block"> 陆游以孤寂的笔触描绘了自己在三伏中的一天,独游城西的情景。诗中有诗人对“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过往的怀念,更有“心在天山,身在沧州”英雄迟暮现实的无奈,在孤独无助之中,诗人在伏天的炎热中找到了与自然的连接,也找到了内心的坚韧与力量。</p> <p class="ql-block">  “屋山竹树带疏蝉,净扫风轩散发眠。”刘克庄的《伏日》是最闲适清凉的避暑。</p><p class="ql-block"> “屋山竹树带疏蝉,净扫风轩散发眠。”在山屋前的竹树中,传出稀疏的蝉鸣声。庭院之中满是清风,诗人将院子扫干净,披散着头发随意而眠。这样洒脱的避暑生活,与李白“脱巾挂石壁,露顶洒松风”有得一比,不过李白是因为天热脱巾而卧,刘克庄则是因为风清散发而眠。</p><p class="ql-block"> “老子平生无长物,陶诗一卷枕屏边。”诗人说自己平生虽然没有积攒下能够拿得出手的珍贵物品,不过枕屏边这卷陶诗,却有时人所没有的。不管外面的世界如何喧嚣,诗人则“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一个院子,一卷诗书,一张石床,生活惬意,精神丰盈。纵使在炎热的伏天里,内心亦是清朗安宁。</p><p class="ql-block"> 走出古人避暑的诗意生活,在炎热的三伏天,吹一窗风,品一盏茶,读几行诗,味留唇齿,将时间放慢------热已远遁,清凉徐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