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未曾落下的巴掌✋

宁静致远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那未曾落下的巴掌✋</b></p><p class="ql-block"><b> 天未亮,凌晨四点,我睁开惺忪双眼,给宝宝量完体温,看着水银柱稳稳停在36.8℃,那颗悬了一天一夜的心终于落地,我长长吁一口气,小宝贝体温总算正常了。</b></p><p class="ql-block"><b> 就在昨天,那小小的身躯还像个滚烫的火炉,高烧到了吓人的39.2℃。他难受得只能闭着眼睛哭,我紧紧抱着他,汗水瞬间浸透了衣衫。为了让他发汗,空调不敢开,硬是在蒸笼般的闷热里煎熬着,只盼着那能降温的热汗快些出来。</b></p><p class="ql-block"><b> 这阵后怕还未消散,前天的记忆却像一根刺,更深地扎进了心里——就在宝宝发烧的前一刻,就在那个午饭后。</b></p><p class="ql-block"><b> 那天中午,他异常闹腾,不肯午睡。小小的身体里似乎有使不完的精力,翻来覆去,哼哼唧唧。我的耐心在疲惫中渐渐耗尽,烦躁涌了上来。“怎么还不睡呢!” 我心里想着,有些着急。为了让他安静入睡,我强行按着他,带着些许惩戒的意味。他委屈地瘪瘪嘴,在我的“镇压”下,终于抽噎睡着了。我暗自高兴,我还对付不了你?</b></p><p class="ql-block"><b> </b></p> <p class="ql-block"><b>  这短暂的“胜利”维持了不到一个小时。他醒来,小脸通红。我下意识地去摸他的小手——冰凉!心头猛地一紧,再探他的额头和脸颊——滚烫!我慌了神,赶紧找来体温计。38.4℃!那个数字像一记重锤砸在心上。我立刻打电话给儿子儿媳,他们火速从单位赶回,一家人心急如焚地奔向儿童医院挂了急诊。</b></p><p class="ql-block"><b> 血常规的结果出来了,医生看着报告,眉头微蹙:“发烧时间太短,不太好判断。看情况,大概率是细菌🦠感染,也有可能是幼儿急疹。” 晚上,守着依旧滚烫的宝宝,体温持续上升,我猛然想起在武警儿童医院工作的侄女。赶紧把情况和检查结果发给她。她给出了指导性建议:“突然高烧,没其他明显症状,血象看着像病毒细菌混合感染……是幼儿急疹的可能性很大。这种病一般烧三到五天,等烧退了,疹子出来,就好了。”</b></p><p class="ql-block"><b> 如今,烧果然退了。我们紧张地观察着,等待那预兆康复的疹子出现。然而,比观察疹子更让我坐立难安的,是那记未曾落下的在发烧前的巴掌和强行让他睡觉粗鲁。</b></p><p class="ql-block"><b> 36.8℃的正常体温,想到宝宝之前表现,我内心十分愧疚与自责。原来他午间的哭闹折腾,并非“不乖”,更非“故意折腾大人”,而是身体不适发出的最初警报啊!小手冰凉,脸蛋发烫,正是体温开始攀升的信号。他那么小,无法诉说“奶奶,我难受”,只能用最原始的方式——哭闹、不睡——来表达身体不舒服。而我,一个自以为经验丰富的大人,却粗暴地将这求救信号解读为“不听话”,甚至想用巴掌和强行让他睡觉回应了他的身体不舒服!</b></p> <p class="ql-block"><b>这“自以为是”的巴掌,还好未曾落下,如果一巴掌下去,落下的不是惩戒,而是深深的伤害。它伤害了孩子无助时的信任,也狠狠抽打在我自己的心上。我们大人啊,总是习惯性地站在自己的视角,用“我认为”、“我觉得”去框定孩子的一切行为。不合预期?就是“不乖”,就是“该管教”。我们挥舞着“为你好”和“这样做才对”的大旗,却常常忘记俯下身,真正去倾听、去体察那幼小身躯里无法言说的苦痛。</b></p><p class="ql-block"><b> 宝宝的烧退了,病痛终会过去。但它时时提醒我:在幼小的生命面前,我们所谓的“正确”与“经验”,是多么的傲慢和脆弱。下一次,当小小的他再有任何“异常”举动时,我能否先放下评判的标尺,先给予一个温暖的怀抱,一句耐心的询问:“宝贝,你是不是哪里不舒服?”</b></p><p class="ql-block"><b> 孩子每一次无端的“闹腾”,或许都是生命在求助,在诉说。那36.8℃的刻度,不仅是体温恢复正常的标志,更是对我内心一次深刻的警醒:永远不要用大人的“以为”,去轻易定义孩子的世界。但愿它是我最后一次的武断,从此我更加懂得,用更多的耐心与敬畏,去拥抱孩子每一次无法言说的风雨。</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