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发话:做项目的要查碳了(原创 小碳 2025年07月31日 )

(卢)Georgelu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就在7月中旬,国家发展改革委正式印发了《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审查和碳排放评价办法》(下称《办法》),并宣布将于2025年9月1日起正式施行。这项新规的发布,不仅意味着节能审查制度的一次升级,更释放出一个明确的政策信号:<b>未来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必须同时满足能耗和碳排放的双重管控要求。从“节能”走向“节能+碳控”</b>,中国的绿色项目审查机制迎来了历史性转折。</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此之前,固定资产投资项目仅需通过节能审查,即通过对项目能耗水平和能效标准的评估来决定项目是否可行。而此次出台的新办法,首次<b>将“碳排放评价”纳入审查体系,成为节能审查意见的重要组成部分</b>。这不仅扩大了监管对象的维度,也将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更深地嵌入到投资项目的源头设计环节中。可以说,<b>“碳”不再只是企业运营过程中的环境变量,而正在成为企业投资决策的硬性指标</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办法》的出台背景极具现实意义。过去几年,在能耗双控政策的持续推进下,各地已经逐步建立起较为完善的节能审查体系。但随着碳中和战略深入推进,单一能耗管控已不足以应对转型挑战。碳排放作为衡量绿色发展的关键指标,必须从项目建设源头予以考虑。尤其是在“双碳”目标已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当下,如何构建起覆盖“能耗+碳排”的双控体系,成为政策制定的核心议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此次《办法》明确规定,所有新建、改扩建、技术改造类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凡是年能源消耗达到一定标准的,<b>必须在开工前开展节能审查,并同步进行碳排放评价</b>。这项评价包括但不限于项目运行期内的碳排放总量、碳排放强度、减排措施、以及与当地碳排放控制目标的协调性等内容。项目的节能报告中,必须完整纳入这些碳排放指标,并经审查机关综合评估后,形成统一的审查意见。换句话说,没有通过碳排放评价的项目,将不能获得节能审查通过,也就意味着不能动工建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新规之下,建设单位需要在项目立项阶段即启动碳排放评估程序</b>。这将对项目设计提出更高要求,促使企业从一开始就优化工艺、选择低碳能源结构,并合理配置生产流程。某种意义上,《办法》倒逼企业从传统的“能过审就行”心态,转向对环境影响的全生命周期管理。这也将带来一系列连锁反应,包括绿色设计咨询服务的兴起、第三方碳排核算市场的扩张,以及绿色金融在项目筛选环节的重要性上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需要注意的是,《办法》还设定了分级审查与动态权限管理机制。国家发改委将对重大项目、重点行业项目集中审查,而地方发改部门则根据项目规模和能耗情况,确定是否行使审查权或上报中央。这种机制在提升效率的同时,也强化了审查的专业性和权威性。此外,《办法》还规定将所有审查过程纳入国家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实现全过程留痕与动态监管。这种数字化手段将提升政府对项目执行情况的可追溯性,也有助于建立起完整的数据链条,为后续的碳市场运行与政策评估提供支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从碳圈视角来看,此举无疑是碳排放治理的一次制度性进步。<b>长期以来,碳排放管理多集中于排放环节,如通过排放报告、配额分配、市场交易等方式进行约束。而此次将碳控延伸至项目源头,打通了从立项、建设到运营的全周期低碳管理路径</b>。这一做法,也与当前国际上倡导的绿色投资理念接轨,使中国在推动绿色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更具政策主动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对于企业来说,这一政策既是压力也是机遇。一方面,更多环节将受到碳指标的约束,尤其是高碳行业的项目审批门槛将显著提高;另一方面,具有节能降碳技术优势的企业,将在新一轮投资热潮中脱颖而出。可以预见,随着碳排放评价制度的落地,绿色建筑、可再生能源、节能设备制造等行业将迎来更大发展空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值得关注的是,《办法》还强化了对未落实节能审查意见或虚假申报行为的法律责任。对未依法审查、审查不通过仍强行建设的单位,发改委有权责令其暂停建设、限期整改,情节严重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并纳入信用黑名单。这一条款大幅提升了制度的刚性,使得企业在决策层面必须高度重视碳排放约束,不能再以“先上车、后补票”的方式蒙混过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此外,《办法》的出台也为地方政府的绿色招商和项目管理提供了制度工具。过去一些地方在招商引资过程中,往往忽视了项目的碳排放成本,造成“高能耗换增长”的局面。如今通过碳排放评价,地方政府在审批项目时必须对其绿色属性进行评估,也促使其在政策导向上更为理性、长远。可以说,《办法》不仅是对企业的约束,更是对地方政策行为的规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更深远的影响则体现在国家碳排放数据库的建设与完善。通过对每一个投资项目进行碳排放登记和动态监管,政府将积累起宝贵的碳排放数据资源。这些数据不仅将支撑未来碳市场的发展,还将为行业碳基准制定、区域碳预算管理、绿色金融产品创新提供坚实的基础。因此,《办法》虽然从一项行政审批制度出发,其外溢效应却已显现出制度级的政策协同价值。</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结语来看,9月即将正式施行的这项新规,不仅是一次审批程序上的优化调整,更标志着中国节能减碳政策正式迈入“双审并重”的新时代。固定资产投资项目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绿色转型程度,将直接决定中国能否如期达成“双碳”目标。而《办法》的实施,则为这场转型按下了加速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对于所有身处碳圈的从业者而言,现在正是洞察政策风向、调整服务能力、深化技术储备的关键时刻。这项政策不仅影响新项目的开工与投资决策,更将重新定义绿色产业链的上中下游格局。它不是远方的风,而是已经扑面而来的新常态。</p> <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bSzh1jT0HZVeg4IwJs-rsg" >查看原文</a> 原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著作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