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薄如纸、白如雪、明如镜、润如玉、透如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世界瓷都</p><p class="ql-block">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德化窑,惟以烧造瓷仙精巧人物玩器"</p> <p class="ql-block">第一部分</p><p class="ql-block">享誉世界的瓷都</p><p class="ql-block">德化于五代后唐长兴四年(933年)置县,地处福建省中部、泉州市北部,县域面积2232平方公里,户籍人口35.39万,辖18个乡镇、222个行政村(社区)。境内山多、水足、矿富、瓷美,素有"闽中宝库"之称。陶瓷生产历史悠久,是我国陶瓷文化发祥地和三大古瓷都之一,陶瓷产品80%以上外销,销往190多个国家和地区,是福建省十大重点出口县(市)之一、全国最大的工艺陶瓷生产和出口基地,全国最大的陶瓷茶具和花盆生产基地。201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手工艺理事会授予福建德化『世界陶瓷之都』称号。2021年,德化窑址作为『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遗产点之一,列入『世界遗产名录』。</p> <p class="ql-block">瓷圣何朝宗</p><p class="ql-block">何朝宗(1522-1600年),又名何来,明代瓷塑家。</p><p class="ql-block">明代涌现出一大批瓷雕艺术家,开创了捏、塑、雕、刻、刮、削、接、贴的"八字技法"。其中又以何朝宗、张寿山、林朝景、陈伟等为代表。</p><p class="ql-block">何朝宗德化白瓷瓷塑艺术的一代宗师。善塑大士写真及诸仙佛像,独造其微。其技艺造诣,堪称工绝一时。</p><p class="ql-block">何朝宗所造瓷雕有释迦尼、观音、弥勒、达摩、文昌、罗汉、和合二仙、吕洞宾等,尤以观音最负盛名。所塑各类瓷观音,坐者静穆端庄,衣角柔和飒垂,雕以岩石、莲花为座,令人一见生敬;站者衣襟临风飘拂,超然出俗,立于莲花、波涛之上,有如腾云驾雾渡海之态,有"除非观音离南海,何来大土现真身"之誉,又被称为"何来观音"</p> <p class="ql-block">天女散花</p><p class="ql-block">作者:许瑞峰,</p><p class="ql-block">作品高110CM,运用圆雕、捏塑、镂空等工艺为主导的创作手法,不仅继承明代何朝宗为代表的德化瓷塑技艺又融入许氏家传"山湖祖"精雕细刻的创作手法,艺术风格鲜明。 S 型的构图,随风飞舞的飘带的映衬,体现出敦厚雍容的东方美人特有的韵致与情调,使女性的形体美与细节的空灵感融为一体,从而使人感到神朗气清、韵律畅扬,醇美的气息扑面而来。许氏瓷塑特色"捏塑长飘带"衬托天女婀娜身姿与飞升感,散落的捏塑花卉,头顶的镂空花篮烘托天女散花的轻盈与飞升感,彰显天女散花的主题与意境。</p> <p class="ql-block">第二部分</p><p class="ql-block">千年窑火的记忆</p><p class="ql-block">历经千年,窑火不熄,创新不止。夏代中晚期,德化开始掏穴筑窑烧制原始青釉瓷,汉晋隋唐五代,窑业技术不断完善,宋元明清时期,窑火辉映世界。德化窑犹如不老的传说,窑业延绵数千年,沉淀着薪火相传的雄浑底蕴。据考古发现,境内有历代古瓷窑遗址、作坊遗址、瓷土加工遗址等数百处,其中古瓷窑遗址239处。1988年,『屈斗宫德化窑址』被列入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瓷帮古道</p> <p class="ql-block">第三部分</p><p class="ql-block">器成天下的工夫</p><p class="ql-block">从陶到瓷,是人类第一次跨时代的手工业技术创新。德化因泥而精彩,多元文化的浸润演绎着泥与火的传奇。早在新石器时代,德化开始捏泥成器,夏代中晚期青釉瓷的出现,开启了一个新的时代。德化窑业手工捏泥成器的绝活在传承中创新,取土、备料、坯泥、成型、施釉、装饰、雕塑、筑窑、看火等技艺独具特色,代代相传,成为了人类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德化的淡定致远来、器成天下的工夫,传扬四海。</p> <p class="ql-block">德化白瓷以含铁量最低的瓷坯施以透明釉烧制而成。宋代开始烧制,明代嘉靖、万历年间达到鼎盛。明代德化白瓷,因胎釉高硅低铝,氧化钾含量的6%-7%之间,胎质细腻致密,往往带有颗粒状珍珠般的闪光,洁白细润如蒸熟的糯米粉糕,俗称"糯米胎"</p> <p class="ql-block">包装</p><p class="ql-block">为了使瓷器在搬运过程中的安全,古人充分利用生活劳动中的启示,发现了各种各样的包装方法。包装材料主要有稻草、竹篾、枝藤等,方法</p><p class="ql-block">如下:</p><p class="ql-block">1稻草捆扎法</p><p class="ql-block">这种包装就地取材,方法商易,这种方法是利用当地脱稻穗后的单季稻秆,将稻杆上的稻草去叶,用麻线把草杆的一头扎紧向下,草杆向四周摊开。以装碗为例,将碗唇扣在草杆头上,一块块叠装,视器物大小不同分别以10块、20块、30块、40块、50块等为一柱,然后再把稻草往碗沿包上,将草尾捆紧,稻草间或夹3-5竹片一起捆绑,进行加固。</p><p class="ql-block">2竹展笼包装法</p><p class="ql-block">先用竹笼编成一定大小的腿笼。以装碗为例,装笼时,要在笼底先铺上一层稻草,然后把碗一块块有序地套紧倒放,一层碗铺一层稻草,依次往上。对于易破损的雕塑工艺品的包装,如古代的人物雕塑作品,在装笼前,要先用粗纸浸成纸浆,而后分重要部位,将租纸浆糊在人物的头、手、脚及附件等细部上,再用粗纸把整件雕塑品裹紧,而后装进竹笼。装笼时,竹笼四周上下要铺上一层厚厚的稻草,如发现器物间有细小的隙缝,也要用稻草塞紧,最后加封盖给予加固。</p><p class="ql-block">3.种子填充法</p><p class="ql-block">即在每件瓷器中撒上一些沙土和少许豆粒、麦子或稻谷,然后将几十件瓷器套叠在一起,缚成一片,放在地上浇上水,过一段时间,种子发芽生根,膨胀缠绕在一起,以此塞满器物之间的缝隙,使瓷器在颠簸中不致磕碰损坏。这种方法一般用于雕塑作品远距离的陆运和海运。</p><p class="ql-block">二十世纪以来,古老的包装逐渐被新材料所代替,瓷器包装方式日新月异,不同档次的包装层出不穷。</p> <p class="ql-block">锦程万里</p><p class="ql-block">作者:寇富平</p><p class="ql-block">作品《锦程万里》木槿花,槿谐音锦,瓶身螺旋上升又有步步高的含义。</p> <p class="ql-block">青云直上(双耳条纹瓶)</p><p class="ql-block">作者:寇富平</p><p class="ql-block">作品《青云直上》为螺旋状瓶,瓶之造型简洁大方,经典持久,螺旋纹状逐节肉上攀升,寓意事业长虹扶摇直上九万里。瓶身双耳设计为吉祥双兽,富含传统文化元素,整件作品厚重大气,制作精良,既弘扬中国文化,展现中国陶瓷技法及工艺水平,同时突出主题,内涵丰富,有重要的纪念含义。</p> <p class="ql-block">携手共荣</p><p class="ql-block">作者:陈明良</p><p class="ql-block">整体瓶身以德化上等白瓷泥为主,从制作第一部开始到结尾,每道工序全手工制作,瓶颈以云朵的形态层层堆叠,瓶耳以祥云作为形,瓶腹堆贴五国的国花环绕瓶身,采用藤枝连接在五国花,缠枝连是中国古代艺术品的重要装饰纹样,寓意生生不息,万代绵长的美好愿望,为中国传统吉祥纹样之一。样式表现出或绵延曲卷,细腻柔蔓;或婀多姿,妩媚娇娆。其体态生动优美,富有动感。缠枝纹,又名"万寿藤"、"转枝纹"、"连枝纹"。它是一种以藤蔓、卷草为基础提炼而成的传统吉祥纹饰。象征五个国家手拉手,携手共荣,五个国家展望未来共同繁荣的寓意。作品纯手工制作,再现德化古代传统技法手拉坯,堆贴,雕刻等手法。精雕细做,活灵活现。采用德化优质白瓷泥,施釉或素胎,经1320°高温烧制成品。它的瓷质坚实厚重,胎釉结合致密,俗称"糯米胎",瓷色洁白如雪,温润如玉,透明度好且有珠光宝气的质感。</p> <p class="ql-block">贵妃神韵</p><p class="ql-block">作者:陈为坦</p><p class="ql-block">"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1200多年前李白笔下贵妃游园、人比花娇的意境,在当代瓷雕艺术中跨时空呈现。面容姣好、体态婀娜、衣带翩翩、裙裾飘飘,宛若仙人之态;一手持牡丹置于身侧,脑袋微微侧倾,另一只手举在胸前,像是要微微捂住被牡丹惊艳的小口,也像是要扶住无力支撑住的发髻,一派雍容娴雅。</p> <p class="ql-block">千里江山.飞天圆梦</p><p class="ql-block">作者:黄巧英</p><p class="ql-block">作品以名画《千里江山图》雄伟壮阔和秀丽江山之美。千里与敦煌飞天艺术形象融合为一,寓意并寄托着人们善良的愿望,向上进取,飞天圆美好未来的梦想。而现代飞天,象征着我们祖国的伟大和富强,承载着神州飞船的中华精神。</p> <p class="ql-block">禅思</p><p class="ql-block">作者:苏玉湖</p> <p class="ql-block">马踏飞燕</p><p class="ql-block">作者:蔡国海</p><p class="ql-block">《马踏飞燕》是东方文化向西方文化推广的十件代表性作品之一,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可以看到作品悬空度较高,且重心点独特,用白瓷来表现难度极高,"具有一定烧成难度的陶瓷作品才是比较有价值的",本作品充分体现了大师的烧制技艺。</p> <p class="ql-block">济公喝酒系列</p><p class="ql-block">作者:周德建</p><p class="ql-block">济公一生嗜酒如命,通过他一系列的喝酒姿态,也体现了人生的过程,应慢慢的品味。周德健专注于济公雕塑,创作的济公作品,表情丰富,神态夸张各异,动作秉然,神情飘洒脱俗,将喜乐、慈悲、睿智、关怀众生疾苦的形象通过竹刀刻画得淋漓尽致。</p> <p class="ql-block">德化对外影响</p><p class="ql-block">作为外销瓷,德化窑的产品中有不少是专为海外市场的需求而特制。德化窑瓷器在器型方面呈现出兼具中外,既具有自身独特的传统文化的特点,展现出厚重的文化传承,又受域外独特的社会历史文化影响,形成一种多元一体、丰富多样的新型社会历史文化风格,体现着不同文化背景之间的交融互鉴,反映了世界人民意识层面上的文化互动。</p><p class="ql-block">德化窑瓷器作为中国历史上畅销海外的著名瓷类,陶瓷的外销,不仅是对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既丰富了世界人民的物质和精神生活,也带动了瓷器装烧方式、装饰纹样、釉色呈现等技艺的广泛传播,推动了世界范围内陶瓷文化的交流发展,引发了输入地一系列的变革</p> <p class="ql-block">凤穿牡丹</p><p class="ql-block">作者:林丽品</p><p class="ql-block">作品结合传统捏塑与漆线雕手法,将漆线雕技艺与德化白瓷相结合,以龙凤为创作主题,妙笔生辉,才思敏捷之寓意用陶瓷装饰的技法雕刻出凤凰在牡丹丛中翩翩起舞的场景,作品做工精细雅致,形象生动逼真,风格古朴典雅。《凤穿牡丹》荣获2016年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银奖。</p> <p class="ql-block">重饰增华﹣﹣欧洲对德化瓷器的再装饰</p><p class="ql-block">远渡重洋的德化瓷器,在欧洲地区被赋予了新的装饰。按照西方人的生活习惯或审美需求,这些德化瓷有的被加饰彩绘,有的配备了金属镶嵌,改变了功用的同时,也被赋予了全新的艺术风尚。</p><p class="ql-block">1加彩装饰</p><p class="ql-block">德化白瓷进入欧洲市场后,欧洲人根据自身的审美喜好,在德化宝上加饰彩绘,使得带有传统东方韵味的德化瓷又</p><p class="ql-block">形成了迥然不同的异域风格。</p><p class="ql-block">2加饰金属装置</p><p class="ql-block">中国瓷器进入中东、欧洲市场,当他工匠常常加装一些金属装饰。一方面因为中国瓷器在当时属于珍贵的奢侈品,配以金、银等贵重金属装置,更增其华贵之色,另一方面为是通过改装,改变原有的器型以符合当地生活所用,这种改动无形中改变了瓷器的原有用途,成为中西合璧的新时尚</p> <p class="ql-block">千里之行始于足下</p><p class="ql-block">作者:李甲栈</p><p class="ql-block">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语出老子《道德经》·第六十四章:"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先贤告诉我们,凡事都是从迈第一步开始的。再艰难的事情,只要坚持不懈的行动必有所成。</p> <p class="ql-block">中外邮票上的德化瓷</p> <p class="ql-block">普贤菩萨</p><p class="ql-block">作者:杨德宝</p><p class="ql-block">普贤菩萨,佛教菩萨名,梵文 Samantabhadra 的意译,也曾译为遍吉菩萨,音译为三曼多跋陀罗。普贤菩萨是中国佛教的四大菩萨之一,象征着理德、行德,与象征着智德、正德的文殊菩萨相对应,同为释迦牟尼佛的左、右胁侍。此外,毗卢遮那如来、文殊菩萨、普贤菩萨被尊称为"华严三圣"。</p> <p class="ql-block">杨枝观音</p><p class="ql-block">作者:杨德宝</p><p class="ql-block">柳观音是三十三观音之一。又称药王观音。左手结施无畏印,右手持杨柳枝。若修杨柳枝药法,可消除身上之众病。作品瓷质细腻,油润透光,细节雕刻精致,观音手持杨柳,普度众生之相。</p> <p class="ql-block">第四部分</p><p class="ql-block">天下共宝的珍品</p><p class="ql-block">随着海上丝绸之路贸易航线的开通,精美的德化瓷器梯航万里,远销异国他乡。德化陶瓷外销始于宋代,南宋至元代成为海上丝绸之路大宗贸易商品,明代德化窑白釉瓷及白釉瓷雕艺术作品成为"天下共宝之"的珍品,在国际上被誉为"中国白""东方艺术的瑰宝"。清代德化青花瓷以清新淡雅、诗情画意的艺术风格惊艳世界。在交流与融合的时代浪潮中,德化陶瓷被世人喜爱,成为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纽带</p> <p class="ql-block">文殊菩萨</p><p class="ql-block">作者:郑金星</p> <p class="ql-block">坐岩观音</p><p class="ql-block">作者:庄少卿/黄明玉</p><p class="ql-block">观音自从传入中国后,几经演变,已经成为"善"和"美"的化身。人们称之为"救苦救难观世音菩萨","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圣观音》以德化瓷为载体,作品朴素典雅,面部表情端庄秀丽优雅,自然从容,柔润流畅的衣纹线条,细刻划的头部、酥胸、象牙白的瓷质,以及奶油似的白釉将观音善良、正直、庄重的神态表现得维妙维肖。作品的雕瓷刀法圆软深秀,深浅得宜,准确地刻画出富有动感的衣纹线条和多层次随风飘曳的衣裙,线条简明流畅,生动神妙的气韵令人叹为观止。表现出观音生动传神的神韵。更展现了它的纯净高雅的魅力。</p> <p class="ql-block">第五部分</p><p class="ql-block">烟火人间的文化</p><p class="ql-block">泥火淬炼,充满期待与变幻,陶瓷艺术与民间信仰,相生相伴。守正创新的造物观,是德化人世代传承陶瓷技艺传统。同时,在陶瓷生产制作、经营销售过程中,逐渐形成了陶瓷行业的风俗习惯,反映了制瓷人的生产生活方式和精神面貌。他们感知人世,匠心启航,以人间烟火的温情为岁月润色,留下了一系列诗歌谚语、瓷业习俗、仪式庆典等深具地方特色的文化印记</p> <p class="ql-block">【万物生长】满庭芳贵妃瓶图</p><p class="ql-block">作者:林晓芳</p><p class="ql-block">林晓芳万物生长系列以花鸟工笔画为主,惯以写意或兼工带写的技法绘画作品,作品风格简练洒脱、意境深远,画面布局舒适得当,并且注重留白式绘画技法。</p> <p class="ql-block">簪花</p><p class="ql-block">作者:林灵月</p><p class="ql-block">作品是根据泉州簪花女性形象为灵感而进行的创作。泉州蟑埔簪花的制作历史悠久,技艺精湛,被誉为"东方古老的发饰艺术"。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簪花最早可以追溯到唐代,繁盛于宋元、明三朝,至清朝遽然式微,至今已有千年历史。作品头上的捏花是瓷花制作最重要的一个环节,采用"捏、推、接、贴"的技法,用手或竹刀片取出白瓷泥,压成薄片,放在手掌上塑成大小不一的花瓣,最后将花瓣粘于花心周围。</p> <p class="ql-block">欢喜佛</p><p class="ql-block">作者:郑玉林</p> <p class="ql-block">吉祥三宝</p><p class="ql-block">作者:林厚堂</p><p class="ql-block">"福禄寿"是中国人最熟悉和喜爱的三位福神,也是传统的吉祥语。象征喜庆吉祥、荣华富贵、平安健康,是古人对中华民族传统吉祥文化的高度概括和最好诠释</p> <p class="ql-block">心向往之一牛</p><p class="ql-block">作者:叶泽帅</p> <p class="ql-block">鸿福齐天</p><p class="ql-block">作者:徐永超</p><p class="ql-block">德化高温窑变釉艺术瓷作品《鸿福齐天》,纯正红色调,其釉层莹润透亮且光泽度强,釉薄而鲜艳如初凝鸡血,仿若藏纳星河万象的艺术殿堂之中,闪耀着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高温窑变釉艺术瓷《鸿福齐天》以"稀土矿物质为末研入釉料"采用独特的烧造技法,改变传统红釉显色时红中泛黑或偏灰的情况,其烧成难度大,可谓"百里挑一"。这种以中国白瓷为坯胎的高温红釉瓷(1310℃)烧制成功是德化高温窑变釉的一大技术成就,对高温红釉瓷器的研有重大影响。当您的目光初次与这件杰作邂逅,便如同被一股神秘的力量拉扯,瞬间卷入了一个超脱于现实的立体梦幻之境。《鸿福齐天》-﹣宛如破晓之际,那道势不可挡、穿透层层云海迷雾的绚烂曙光,刹那间点亮了观者的眼眸,带来直击心灵的震撼之感。</p><p class="ql-block">不朽印记、传世罕见、视为珍宝、鸿福齐天</p> <p class="ql-block">第六部分</p><p class="ql-block">盛世的交响</p><p class="ql-block">因瓷而生,伴瓷而名。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总有孜孜不倦的引领者将瓷业发扬光大。勇于开拓的担当者,让陶瓷支柱产业循着时代的节奏,蓬勃发展。为扩大德化陶瓷国际影响力,县委、县政府吹响高质量发展的号角,举办众多享誉海内外的陶瓷文化盛会,让『精美的瓷器做出来,摆出来,还要传出去』,让『世界瓷都·德化』『中国白·德化瓷』熠熠生辉</p> <p class="ql-block">和合二仙</p><p class="ql-block">作者:郑玉林</p><p class="ql-block">《和合二仙》入选丝路使者"中国白"再出发﹣-2017年国博德化白瓷艺术展,并被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人物面相传神生动,造型比例和谐自然,衣纹设计飘逸流畅,富有苏清河派系的独有面相与气韵。</p> <p class="ql-block">第七部分</p><p class="ql-block">匠心传承的风华</p><p class="ql-block">雕细刻,精益求精,工匠精神在血脉中流淌;言传身教,以师带徒,传承充满人间温情。德化陶瓷烧制技艺代代相传,家传、师承、瓷校教育,传承有序。《龙浔泗滨颜氏族谱》记载,唐代,颜化踩编《陶业法》、《绘梅岭图》,德化窑火燎原,独特的陶瓷制作技艺流芳百世。生生不息的传承和使命,让瓷都德化人成为手艺人,又当守艺者,以自己的平凡守得了瓷业古往今来的不凡。</p> <p class="ql-block">莲慈观自在</p><p class="ql-block">作者:许才提</p><p class="ql-block">作品介绍:作品获得百花杯银奖,作品中观音坐于荷叶之上,莲花环绕在观音周边,表情闲适,动作随意自在。观音菩萨是中国工艺美术界中深受欢迎的优秀传统题材。据史料记载,信化窑早在宋代时就有瓷观音制作,到了明代,不仅在烧制技艺上取得丰富的经验,而且在艺术上登上一个新的发展高峰,莫定了德化房瓷观音的艺术风格。以何朝宗为代表的瓷艺大师创作的瓷观音,在国际上享有"东方艺术珍品""东方维纳斯"等美誉。千百年来,瓷观音一直是德化瓷的标识性形象,德化也因此被称为"瓷观音的故"</p> <p class="ql-block">孔子</p><p class="ql-block">作者:张明贵</p><p class="ql-block">孔子(公元前551年﹣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中国古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对后世影响深远长久。他的"仁"与"礼"成为国家施政和个人自我修养的重要准则;"有教无类"的平民教育思想使华夏文明得以无限传承;对古代文献的系统整理,不仅寄予了自己的理想,更使得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具有了深广的内涵</p> <p class="ql-block">橘子洲头</p> <p class="ql-block">风雨同舟</p><p class="ql-block">作者:李甲栈</p><p class="ql-block">人生的每一次相遇,都是命中注定,生活中有甜有苦,也有可能遭遇种种困境需逆水行舟,若能团结一致、互相帮助,齐心协力,定能战胜困难</p> <p class="ql-block">言传身教</p><p class="ql-block">作者:杨建智</p><p class="ql-block">作品刻画了一家三代相互捶背的温馨画面,家庭是孩子的一面旗帜,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镜子,好的家风能够传承不衰,历久弥新,正是从父母的言传身教开始。</p> <p class="ql-block">马到成功(限量版)</p><p class="ql-block">作者:蔡国海</p><p class="ql-block">八匹形态各异的奔马,呈上升趋势奔腾盘桓,直上青云,象征着一种如虹气势。马的肌肉线条清晰可见,有些做嘶鸣状,有些默默奔跑,鱼贯上升,鬃毛自然向后方飘飞,勾勒出一幅苍劲有力的画面。作者蔡国海生于1978年,毕业于德化陶瓷学院工艺美术专业,师从大师林建全。他从事骏马系列钻研,他所塑造的骏马用写实的手法追寻自然美,体现骏马的野性与灵动,具有极强的感召力。</p> <p class="ql-block">纳福</p><p class="ql-block">作者:李甲栈</p><p class="ql-block">高老庄中称快婿,天蓬府内是元戎。圆头圆脑堪入市,钉耙九齿好犁田。笑眼迎客聚人气,大肚翩翩善纳财。蒲扇摇摇送好运,两耳招招送福来。</p> <p class="ql-block">《海棠依旧》</p><p class="ql-block">作者:陈战</p><p class="ql-block">《海棠绽放》以1925年8月8日,周恩来和邓颖超结婚照为题材而做的还原雕塑纪念,书写那个年代的爱情,夫妻间应该遵循"八互",即"互敬、互爱、互助、互勉、互信、互慰、互让、互谅"。像海棠依旧,永远绽放,结婚那一天,邓颖超刚从天津匆匆赶到广州,和周恩来在广州拍了《结婚照》。他们没有仪式、没有满座的高朋,有的只是久别重逢后的欣喜和温馨美好的新婚之夜,第二天一早,周恩来就出发了,他正在忙于指挥省港大罢工,献身于革命事业,忠于党和爱情的故事,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终身!以此雕塑来纪念百年的革命先驱们!</p> <p class="ql-block">碧霞元君</p><p class="ql-block">作者:颜松柳</p><p class="ql-block">碧霞元君全称为"东岳泰山天仙玉女碧霞元君",道经称为"天仙玉女碧霞护世弘济真人""天仙玉女保生真人宏德碧霞元君"。因坐镇泰山,尊称泰山圣母碧霞元君,俗称泰山娘娘、泰山老奶奶、泰山老母、万山奶奶等。道教认为,碧霞元君"庇佑众生,灵应九州""统摄岳府神兵,照察人间善恶",是道教中的重要女神,中国历史上影响最大的女神之一。北京奥林匹克公园的水立方旁边有个北顶娘娘庙,庙里供奉就是泰山娘娘碧霞元君,意思就是北京从泰山顶上请来泰山娘娘在此坐镇,所以简称北顶娘娘庙</p> <p class="ql-block">第八部分</p><p class="ql-block">艺术瑰宝的鉴赏</p><p class="ql-block">从朴实无华的瓷土到工巧逼真的艺术作品,传递着德化瓷人"器以载道"的东方审美,孕育了陶瓷艺术新的生命。在德化陶瓷烧制历史长河,无数的艺术瑰宝脱颖而出,德化陶瓷雕塑成为了中国雕塑艺术的重要门类。生活融入瓷器,瓷器创造生活。对德化陶瓷艺术作品的鉴赏是一门学问,综合器之形与技之艺的解读,才能在鉴赏中领略德化陶瓷艺术的高贵气质和遗产价值</p> <p class="ql-block">吉祥如意</p> <p class="ql-block">麻姑祝寿</p><p class="ql-block">作者:柯宏荣/陈桂玉</p><p class="ql-block">麻姑,又称寿仙娘娘、麻姑元君、虚寂冲应真人,属于道教人物,道场位于麻姑山(现属江西省抚州市南城县)。柯宏荣及陈桂玉大师创作的这尊麻姑献寿大,精选上等瓷土素胎烧制而成;麻姑开脸清秀,体态优美;麻姑手捧盛满寿桃、灵芝、佛手和葡萄的果盘,在两只仙鹤的陪伴下缓缓地走向王母娘娘的祝寿大会。该作品细节处理到位,服饰上粘贴和刻画的传统饰纹古雅而精数;高洁温润的瓷质,加以整体构思缜密,完美表现了献寿的主题,是一件不可多得的吉祥作品。</p> <p class="ql-block">莲叶仙子</p><p class="ql-block">作者:柯宏荣/陈桂玉</p><p class="ql-block">作品以莲叶为伞,衣袍像莲叶般展开,衣服上纹饰雕刻了数片莲叶。少女微微仰头望向远方,充满了故事性。作品精选上等瓷土素胎烧制而成,瓷质细腻,洁白透亮,如脂似玉;在作者精湛的技艺及富有情感的表现手法下,韵味十足,极具欣赏价值和收藏价值</p> <p class="ql-block">风吹莲舟水湿衣</p><p class="ql-block">作者:连德理</p><p class="ql-block">该作品的薄纱瓷衣是采用"一种高韧薄胎瓷衣及其制备工艺",为国家发明专利,经过1350度高温烧制而成,使在人物服饰处理上更具流畅性和动态感。通过写实的手法塑造身着薄纱的采莲女干净清纯的形象,同时又通过对莲舟的细节雕琢表现出风的轻柔、水的温润和莲的高洁,绘出一幅"风送往""花迎人"的优美画卷,侧面反映出采莲女恬静淡然的心境。在当下物欲横流的社会中,作者希望以此作品呼唤"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核心价值观</p> <p class="ql-block">富贵人生</p><p class="ql-block">作者:连德理</p><p class="ql-block">作品巧思,在人参上捏塑牡丹,一只蝴蝶立于枝头,活泼生动,富有生机,寓意为富贵人生。</p> <p class="ql-block">老根布袋弥勒</p><p class="ql-block">作者,苏友德</p><p class="ql-block">布袋和尚因"上契诸佛之理,下契众生之机",故又名"契此"。整日袒胸露腹、笑口常开,而且幽默风趣、聪明智慧、与人为善、乐观包容,深受人们尊敬和爱戴。有和气生财、累积财富的意味,而受民间信仰者视为财神供奉。</p> <p class="ql-block">福在眼前</p><p class="ql-block">作者:刘铭志</p> <p class="ql-block">坐石莲托宝弥勒</p><p class="ql-block">作者:苏友德</p> <p class="ql-block">悠然自在</p><p class="ql-block">作者:林超程</p><p class="ql-block">作品是以布袋和尚弥勒为形象的古题新意作品,他保留着笑口常开、祖胸露腹的基本特征。从其健康、慈眉善目、笑容可掬的形态,又体现了健康、慈祥、快乐、朝气蓬勃、欣欣向荣的内涵。他给人们带来了高兴欢乐的和谐气氛,还可以理解为"大肚笑纳纳天下有识之士""高兴相迎迎五洲四海宾朋"的含义</p> <p class="ql-block">和合二仙</p><p class="ql-block">作者:苏友德</p><p class="ql-block">"合和二仙"是中国传统典型的象征形象,而且百年来作为"家庭和合,婚姻美满"的意义早已深入人心,随着历史的变迁,"和合二仙"又被赋予新的象征意义,它是"和合文化"的象征,也是"和谐社会"的象征,更是"和平世界"的象征。</p><p class="ql-block">和合二仙之像,为两个笑容可掬、蓬头垢面的和尚,一手持荷叶莲花,谐音"和",一手捧宝盒,谐音"合"。和合二仙代表着人们美好的愿望,愿新人百年好合、家庭团结和睦。画像中的和合二仙,即是寒山、拾得,本是天台山的两位高僧。清朝雍正十一年(1733年),雍正帝下诏封天台寒山大士为和圣,拾得大士为合圣,寒山、拾得和合二仙的身份由官方确认。</p> <p class="ql-block">为你点赞</p><p class="ql-block">作者:郑金星</p> <p class="ql-block">踏雪寻梅</p><p class="ql-block">作者:刘铭志</p><p class="ql-block">踏雪寻梅梅未开,伫立雪中默等待。是踏雪寻梅的典故。宝琴踏雪寻梅姿态优雅,面貌秀丽,是宝琴着冬装在冬日中踏雪寻梅时的情景再现。她左手持梅枝傲立冷冬,也体现了寻梅者高洁沉秀的气节和风采。令人爱不释手</p> <p class="ql-block">麻姑鹿</p><p class="ql-block">作者:柯宏荣/陈桂玉</p><p class="ql-block">麻姑,又称寿仙娘娘、麻姑元君、虚寂冲应真人,属于道教人物,道场位于麻姑山(现属江西省抚州市南城县)。作品采用柏纹瓷(表面自然开裂如松柏树皮,并填入红色稀土材料)制成,麻姑开脸清秀,体态优美;麻姑手上提着盛满寿桃、灵芝、佛手和葡萄的果篮,脚边有两只小鹿,嘴衔灵芝。刻画了一副麻姑携鹿前往王母娘娘寿宴的场景。</p> <p class="ql-block">四臂观音</p><p class="ql-block">作者:林建胜</p><p class="ql-block">《四臂观音》造型一面四臂,面容慈悲微笑,发髻上竖,花冠装饰,左右下二手胸前合掌,右上手持水晶珠,左上手持金莲花,七宝璎珞装饰全身,胸前慈兽皮严敷左胸,双足结金刚跏趺端坐莲花座上</p> <p class="ql-block">《神话》</p><p class="ql-block">作者:连德理</p><p class="ql-block">作品介绍:中华文明博大精深,神话故事更是其中的璀璨瑰宝。该作品以德化白瓷载体,采用国家发明专利,"一种高韧薄胎瓷衣以及制备工艺"并要用:一塑性好、白度高、收缩率和膨胀系数小的高岭土;二是制作难度,作品在制作过程中要在特定的空间特定的温度和湿度并具全部要用纯手工来完成;三是烧成难度, 极细腻的工艺雕琢生动展现着身着素衣却又蕙质兰心的中华古典女神形象。</p> <p class="ql-block">这件作品价值一百多万人民币,制作非常精良,发丝,衣衫薄如蝉翼,打光有穿透性,是镇馆之宝</p> <p class="ql-block">金刚手菩萨</p><p class="ql-block">作者:林建胜</p><p class="ql-block">藏传佛造像偏重于体现佛的庄严,它是完美的、纯粹的,有绝对力量的,让人崇拜的。林建胜以艺术家的手笔创作的藏传德化白瓷雕塑佛像,彰显的是一种善与美的化身。在制作工艺上,林建胜大师采用自己独立研发的"玉黄瓷"配方制作。质感上媲美德化的"象牙白"。"玉黄瓷"表面自生釉温润如玉,乃白中泛黄之暖色调,有如羊脂玉、猪油白,比一般白瓷更加鲜活、更加有视觉冲击力</p> <p class="ql-block">赤壁怀古</p><p class="ql-block">作者:苏献忠</p><p class="ql-block">作品介绍:作品采用传统窑变冰裂釉工艺制作豪放大气灵动昂然,放松坐卧,观赏着月夜江上壮美的景色。冰裂纹搭配衣褶线条,使长袍更加逼真。《赤壁怀古》承袭祖艺风,创作题材丰富神形兼备,融汇古今,造型趣韵生动,令人耳目一新。</p> <p class="ql-block">泉州南音(盖章)</p><p class="ql-block">作者:苏献忠</p><p class="ql-block">"南音被称为音乐的活化石,极具东方神韵,又具有东方传统文化特性。特别是在泉州在闽南,这是最有特色的。"作品通过南音演奏的场景,传达社会和谐幸福盛世太平的画面。作品中采用"分开烧再合成烧"的技术,攻克了乐器在烧制之后变形的难关。</p> <p class="ql-block">贵妃醉酒</p><p class="ql-block">作者:林灵月</p><p class="ql-block">作品中贵妃姿态柔媚,醉倒在牡丹花丛,身上薄纱,衣服,头上的簪花皆为陶瓷所作,完全达到了"只恐风吹去,还愁日炙消"的艺术效果</p> <p class="ql-block">顺心如意</p><p class="ql-block">作者:陈明良</p><p class="ql-block">这件德化弥勒佛的陶瓷雕塑充分展现了德化县陶瓷的精湛工艺和丰富历史。弥勒笑容满面、袒胆露腹,悠然立在布袋之上,右手拿着银宝,左手抱拿如意,造型形象行风飘动自然,引人捧腹发人深思。作品表达快乐人生,过着无忧无虑、称心如意生活</p> <p class="ql-block">书里乾坤</p><p class="ql-block">作者:陈明良</p><p class="ql-block">作品取中国古代状元人物为主题,运用写实手法塑造出造型优美、工艺精湛的雕塑,结合上等优质瓷色"猪油白"温润似脂质感。状元安然而坐,"回忆当年童景,十年寒窗苦读,每天早晨点燃一柱香在默默念书"。表情传神端祥、温文尔雅、体现古代文人的儒雅气质。"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理念,象征历代人类追求文明进步、社会科学发展。该作品2019年被美国前总统奥巴马收藏</p> <p class="ql-block">紫气东来</p><p class="ql-block">作者:许瑞峰</p><p class="ql-block">紫气东来,传说老子过函谷关之前,关令尹喜见有紫气从东而来,知道将有圣人过关。果然老子骑着青牛而来。旧时比喻吉祥的征兆。出自《史记·老子韩非列传》"於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馀言而去,莫知其所终"司马贞索隐引汉刘向《列仙传》:"老子西游,关令尹喜望见有紫气浮关,而老子果乘青牛而过也。"后遂以"紫气东来"表示祥瑞</p> <p class="ql-block">福禄寿</p><p class="ql-block">作者:许瑞峰</p><p class="ql-block">"福禄寿"象征幸福、吉利、长寿,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祈盼和愿景。作品着力表达出"福禄寿"三星喜气、祥和、乐观的生活气息,小孩作为点睛之笔把四个人物的情感有机地串在了一起,通过肢体和眼神互为交流。作者通过细微的塑造把一件生动,栩栩如生的作品呈现在大家面前。</p> <p class="ql-block">偶得清闲</p><p class="ql-block">作者:许瑞峰</p><p class="ql-block">作品整体长50cm、宽50cm、高25cm,采用德化优质高岭土历经1300度以上的高温烧制而成,衣纹流畅,线条简洁,神态逼真。作品所塑弥勒憨态可掬、肥头大耳、笑面迎人、袒胸露腹,双脚自然垂放,悠闲自在地倚靠在乾坤袋上怡然自得,因此得名"偶清闲"</p> <p class="ql-block">梅园鹿语</p><p class="ql-block">作者:林灵月</p><p class="ql-block">作品以麋鹿为题材,极简洁,头上一对鹿角,遒劲的梅枝,枝上绽满雪白的梅花,一色白,衬上灰黑的底座与背景墙,白得摄人心魄,不由得让人想起陈忠实《白鹿原》遁失的原上灵物。雌鹿口中横衔一枝玫瑰花,温婉,端庄,贤淑;让人惊叹的地方在鹿角上的梅花,小小的花瓣,含香的花蕊,一簇簇开得义无反顾,叫人感动。</p> <p class="ql-block">唐韵仕女</p><p class="ql-block">作者:刘铭志</p> <p class="ql-block">唐韵(手绘)</p><p class="ql-block">作者:苏玉湖</p><p class="ql-block">第四届福建省工艺美术创意设计大赛获奖作品。</p> <p class="ql-block">春分.棋</p><p class="ql-block">作者:颜松柳</p><p class="ql-block">春分,昼夜平分之意,排二十四节气之四,此时太阳直射赤道,春暖花开,莺飞草长,宜农作,田间管理;观光出游等。作品表现春天到来,唐朝仕女带上宠物于户外游玩嬉戏,下棋作乐.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是生机,是希望,棋者,奕也。下棋者,艺也。棋艺带来的启悟和内涵被无限拓展,棋盘之外的天地被融合为一。以德化优质的国白瓷泥为材料,电窑烧成,历经18小时的升温、恒温、保温,成温度达到1320度。白瓷温润的泥性更好地表现人物无拘无束、欢快幸福的氛围,2013年9月获第十六届唐山中国陶瓷博览会名家名作展评比:金奖。</p> <p class="ql-block">婵娟(薄胎)</p><p class="ql-block">作者:苏福良</p><p class="ql-block">《婵娟》这件作品用细腻瓷质雕琢出月亮女神坐于新月的姿态,她手持莲花,纯洁美好尽在其中。它将传统与现代完美融合,是艺术家对美的深刻诠释与精湛技艺的展现。正如宋代诗人张耒在《荷花》中所写:"芙蓉花开秋水冷,水面无风见花影。飘香上下两婵娟,云在巫山月在天。"《婵娟》作品里的莲花似秋水芙蓉,"婵娟"与明月相映。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这件作品引领我们走进古老东方的美好世界,让心灵得到慰藉,在那片宁静中,感受艺术与文化的魅力</p> <p class="ql-block">福建三女</p><p class="ql-block">作者:曾素妹</p><p class="ql-block">曾素妹大师以其细腻敏感的女性视角,结合德化特有的中国白材质,塑造了福建三女共同在船上织网的场景(福建三女指的是惠安女、浔埔女、湄洲女)作品汲取了福建三女传统的装穿着方法,采用写实的手法,以独特的捏塑技艺,通过衣纹的走向、折变表现福建沿海传统女性的婀娜多姿。福建三女共同编制的福线体现了的贤惠和勤劳的精神内涵。</p> <p class="ql-block">妙女</p><p class="ql-block">作者:曾素妹</p><p class="ql-block">美苗少女坐在岩石上,象征赞美勤劳聪慧美好青春,卓尔不群,心态永远年轻,不受束缚,奇特新颖,为生活带来数之不尽的奇妙。</p> <p class="ql-block">水月观音</p><p class="ql-block">作者:王桂兰</p><p class="ql-block">作品创作灵感来源于流失海外的辽代木雕水月观音像,作品采用独特的薄胎技艺,让流失海外的文物以另一种形式展现在大众眼前,王桂兰大师用独特的薄胎工艺,给白瓷雕像穿上瓷衣。衣服薄如蝉翼,每条衣服纹路看似相像,却各有不同,作品烧成难度非常大。</p> <p class="ql-block">寻梦</p><p class="ql-block">作者:邱玫瑰</p><p class="ql-block">邱玫瑰以青花工艺结合中国白,用"牡丹亭"故事作为起点与终点的轴线,将之融会贯穿在一件件的瓷器作品中,其柔美与高雅的艺术品质折服了无数观众。有业内人士如此形容:她轻轻拈起画笔,在白如雪的瓷雕上,以一抹青花,写意着她的昆曲梦。戏曲文化的广博深厚,让她那颗想要探索的心,变得渺小,却又不失坚韧。昆曲"牡丹亭"不仅为她开启了探索的道路,也让无数观者感受到了戏曲之美、真情之美、静谧之美</p> <p class="ql-block">牡丹亭3件/套</p><p class="ql-block">作者:杨德宝</p><p class="ql-block">作品牡丹亭中国明代戏曲作家汤显祖创作的一部优秀闺戏,故事情节曲折离奇,充满了唯美浪漫的色彩,被誉为中国戏剧史上的经典之作。作者以此为历史背景用德化白瓷创作的作品,创作手法新颖且生动的表现了中国戏曲人物的精髓。用德化白瓷展现了戏曲人物的动作优雅,不失传统人物的美感且具现代观赏性。</p> <p class="ql-block">薄胎自在观音</p><p class="ql-block">作者:刘铭志</p><p class="ql-block">作品以普渡众生的观音为主题材,采用德化优质高白土,结合德化传统技艺的捏、塑、雕、刻、刮、削、接、贴等技艺手法,在创作时重点突出在衣纹结构"细薄如纸、层次分明"的制作工艺体现,它的特艺做法体现了作者具备了丰富的经验与高超技艺。并发挥传统雕塑"传神写意"的长处,对作品人物的脸部、神态、五官、发丝、衣褶、纹理等逐一精雕细刻,形成柔媚流畅,清晰简洁、形神兼备、微妙地把观音慈祥端庄,普照凡间,具有无量的智慧和神通,普救人间疾苦神韵展现出来。体现出创作者对传统艺术的执着追求,独具一帜的瓷雕风范。2012年5月《薄胎自在观音》荣获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评比金奖。</p> <p class="ql-block">祥云观音</p><p class="ql-block">作者:郑建忠</p><p class="ql-block">作品造型是典型的儒家服饰和道家"天上神祗"形象,脸部借鉴了明朝观音菩萨慈悲相,立于祥云之上又乐于市井教化。荣获2021年第十一届福建省工艺美术精品"争艳杯"大赛金奖。</p><p class="ql-block">被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p><p class="ql-block">被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珍藏</p><p class="ql-block">被中国航海博物馆收藏</p> <p class="ql-block">鱼篮观音</p><p class="ql-block">作者:林思剑</p><p class="ql-block">鱼篮观音是三十三观音相之一,脚踏鳌背,手提盛鱼的竹篮或手提鱼篮的民间少妇形象,因是马郎之妇,故别名唤作"马郎妇观音"。</p> <p class="ql-block">心经观音(薄胎)</p><p class="ql-block">作者:苏福良</p><p class="ql-block">观音神态庄严且慈祥。雅致清新的釉上彩工艺,恬静安详的观音造像,精微生动的细节刻画等,无不彰显出作品高超的造像工艺与无限的艺术价值。特别是应用薄胎工艺设计的薄如蝉翼,流畅自然的衣纹线条,仿如真纱般令人一时难以辨明真伪</p> <p class="ql-block">九莲如意观音</p><p class="ql-block">作者:刘铭志</p><p class="ql-block">题材参考于白描绘画中的观音佛像,用德化特有的高白土作材料,在白描手法的参照下,结合德化的传统技艺中的捏、塑、雕、刻、刮、接、贴等手法制作,使作品结构显示出简洁分明、清净安定的境界,手持如意,身边环绕着九朵莲花。表现了观世音三十三应化身说之一的"莲花枝生披叶衣"的经典化身形象。</p> <p class="ql-block">老子</p><p class="ql-block">作者:柯宏荣/陈桂玉</p><p class="ql-block">老子是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被道教尊为道教始祖。作品采用德化白瓷素烧手法,神形兼备。视线的起点始于老子手中的拂尘,所有的衣服纹路由此点汇聚,发出联动全身,拂尘象征着老子的道法自然,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将道家无为的思想,渗透神情,造型,姿态之中</p> <p class="ql-block">这幅作品,馆长也重点给我讲了,蹲下身来,从不同角度看观音,她都在看着你,普度众生。身上的薄纱都是选择韧性高拉伸度强的德化白瓷做的,如果不是讲解,我们都以为是后期披上去的织布</p> <p class="ql-block">弥勒佛·智</p><p class="ql-block">作者:吴志勇</p><p class="ql-block">弥勒笑容满面,雕琢细致,憨态可掬。服饰细节做工到位,细节刻画繁而不杂。袒胸露乳不拘小节,自在随性,大肚能容,意为可容天下事。衣服随重力下摆设计,刻画到位,技艺精湛。</p><p class="ql-block">(馆长讲到,因为这些菩萨仙人没有确定的形象记录,所以雕刻艺术家们慢慢就把自己的形象融合进去,如果看到本人,会觉得和仙人们很像,,)</p> <p class="ql-block">戏龙弥勒</p><p class="ql-block">作者:陈为坦</p><p class="ql-block">一条龙幻化为一道涌动的水浪高高荡起,浪尖便是龙头,一尊弥勒佛坐在龙头之上,一手捻珠,一手施印,那龙似乎瞬间伏顺,弥勒笑逐颜开。</p><p class="ql-block">作品最大难度是在烧成,水浪翻涌形成" C "字形的底部,中空造型使得支撑点仅在底端,而作品上半部分却是很重,出现了德化白瓷烧制最怕的"头重脚轻"。作品获得第二届海峡两岸雕刻艺术大赛福雕奖最佳传承金奖</p> <p class="ql-block">开心一笑(开心如意)</p><p class="ql-block">作者:柯宏荣/陈桂玉</p><p class="ql-block">作者采用柏纹瓷的手法来塑造传统的弥勒佛形象,紫色的纹路是填入了紫色的稀土。在创新手法的同时兼顾了传统的理念,一改传统繁复的衣服纹路,用柏纹瓷制造了圆融的弥勒形象,表达出对世事自然圆满的心态。</p><p class="ql-block">(馆长说柏纹瓷是这对70多岁的老艺术家的独创,技艺只传给了女儿)</p> <p class="ql-block">引福归堂</p><p class="ql-block">作者:许瑞峰许瑞峰大师手签版。《引福归堂》是德化当代瓷雕大师许瑞峰的巧思新作。弥勒佛是德化瓷雕常见的创作题材,但这尊作品有可圈可点之处,我们所见弥勒都是捻珠托宝为多,而一只蝙蝠远方而来,飞停在手里。'蝠与福'谐音,表达了许多美好寓意:引福归堂,福寿康宁,福慧双至,福泽生辉。弥勒形象笑容可拘,慈善为怀。坦胸露擘,露中有藏,半露半藏,藏露得体。衣纹疏密有致,自然流畅。身体微微向前走来,不但使人觉得有亲和感,而且动静相生,栩栩如生,足见大师在创作时独运匠心</p> <p class="ql-block">刘海戏金蟾</p><p class="ql-block">作者:吴志勇</p><p class="ql-block">刘海戏金蟾典故出自道教,由传统的辟谷轻身的人物附会而成。金蟾是一只三足青蛙,古时认为得之可致富,寓意财源兴旺,幸福美好。作品将刘海五官刻画细腻,慈眉善目,富有神韵,招财金蟾嘴咬铜钱,寓意招财进宝,财源广进。采用传统的雕、刻、塑、手捏等制作手法,细节处理细腻,信手捏来,可谓匠心而制</p> <p class="ql-block">欢喜弥勒</p><p class="ql-block">作者:吴志勇</p><p class="ql-block">弥勒佛(即弥勒菩萨)常见到笑容可掬(或大肚比丘)以布袋和尚为原型塑造,表示"量大福大",提醒世人学习包容。开口便笑,表示知足常乐,其中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p> <p class="ql-block">弥勒佛.乐</p><p class="ql-block">作者:吴志勇</p><p class="ql-block">弥勒笑容满面,雕琢细致,憨态可掬。服饰细节做工到位,细节刻画繁而不杂。袒胸露乳不拘小节,自在随性,大肚能容,意为可容天下事。衣服随重力下摆设计,刻画到位,技艺精湛。</p> <p class="ql-block">如意(瓷花)</p><p class="ql-block">作者:曾素妹</p> <p class="ql-block">文运昌盛</p><p class="ql-block">作者:吴志勇</p><p class="ql-block">文昌帝君又称梓潼、文昌帝、顺济王、英显王、雷应帝君等。是中国民间和道教遵奉的掌管士人功名利禄之神。文昌本名星,古时认为是主持文运功名的星宿。作品五官刻画细腻,富有神韵,表情丰富,釉色乳白,如脂如玉。</p> <p class="ql-block">文昌帝君(柴烧)</p><p class="ql-block">作者:苏玉湖</p><p class="ql-block">传统柴烧工艺制成,文昌帝君又称梓潼、文昌帝、顺济王、英显王、雷应帝君等。是中国民间和道教遵奉的掌管士人功名利禄之神。文昌本名星,古时认为是主持文运功名的星宿。</p><p class="ql-block">(馆长说日本人喜欢柴烧的作品,他们认为是首道柴烧制的,更纯粹)</p> <p class="ql-block">关公</p><p class="ql-block">作者:徐才提</p><p class="ql-block">许才提大师塑造的关公,单手持刀,轻抚胡须。气宇轩昂,目光凛凛,一身正气,采用德化优质土高温烧制而成,釉色温润,将传统的关公形象呈现给大众。</p> <p class="ql-block">雀梦初醒</p><p class="ql-block">作者:林灵月</p><p class="ql-block">作品是林灵月以孔雀舞作品为基底,延伸创作,探索出系列作品之一,作品的主体造型是一位翩翩起舞的孔雀舞者,以其自然优美的姿态,展现了女性的柔美与力量,而她的国际舞者形象,更是女性自立自强的象征。舞者身上薄如轻纱的服装制作难度极大,薄胎技艺对瓷器的厚度与稳定性要求极高,林灵月将陶瓷这种坚硬的材料,创作出了丝绸纱巾般的柔软质感。</p><p class="ql-block">(馆长说舞者身上的裙子也是德化白瓷做出来的,是一次成型,裙子和上身没有接缝,可见工艺之精湛)</p> <p class="ql-block">老子</p> <p class="ql-block">梅花仙子</p><p class="ql-block">作者:叶云凤</p> <p class="ql-block">丝路瓷语</p><p class="ql-block">作者:朱芳芳</p><p class="ql-block">作品的创作灵感就是源自建设"新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作品以德化窑"中国白"为材质,并结合惠安女的人文形象,展现海洋精神,祝福华夏,构筑海丝新梦想。作品,以极简的"白"展现惠安女坚韧的神态,矫健的身姿,朴实而又不失风情的形象。无论是惠女服饰、手钏配饰、鱼篮、斗笠都雕工细致,繁复与简约配合,色泽明悦典雅,惠女神态精湛到位,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德化窑"中国白"的材质美和大师手工极巧。</p> <p class="ql-block">武郑和</p><p class="ql-block">作者:朱芳芳</p><p class="ql-block">作品把陶瓷雕塑的堆雕加减法和德化传统雕塑技法相结合,创作时的精雕细琢,塑造了如今昂首挺胸,目视前方的郑和形象。《海丝先行﹣-郑和下西洋(武)》作品呈现出来的郑和眉间英气勃发,一手握御旨,一手置于身后,任海风吹拂着披风,彰显大国气度的外使风范和乘风破浪之势。</p> <p class="ql-block">昭君出塞</p><p class="ql-block">作品展现出了对人物形象的精确范本,在人物的表情方面,细微的表情线条被生动雕制,秀美典雅,清晰相腻,双眸明亮有神,微笑的嘴角波露出温柔和善,感受到她的情感和内心变界,在人物的服饰方面,每一处细节都栩栩如生,服饰真实而立体,衣厚,下接等部分的经物通晰的精致,把王明君这样一个历史人物塑造得非常动人,整个作品充满了艺术魅力</p> <p class="ql-block">舞春风</p><p class="ql-block">作者:杨德宝</p><p class="ql-block">春天的气息总是新漾的,为了符合主题,作者在创作时,特意以年青女子的形象进行创作。裙摆随风飘扬,显现出作者对春天的期盼、以及欢喜。在边上巧手一捏,饰以一朵牡丹,更是增添了一份春天的气息。</p><p class="ql-block">一位妙龄少女站在春天里感受着春风拂面,百花盛开,万物复苏,带来温暖的气息和生命的气息。春天是大自然的诗篇,是一幅五彩斑斓的画卷。在春天里,人们感受到生命的力量和希望的重生。</p> <p class="ql-block">伊人入梦</p><p class="ql-block">作者:林荣献</p> <p class="ql-block">普贤</p><p class="ql-block">作者:林灵月</p><p class="ql-block">普贤菩萨多以六牙白象为坐骑,与骑乘狮子的文殊菩萨,同为毗卢遮那佛之胁士,合称为"华严三圣"。象征着普贤菩萨的笃实行履,恒以六度万行的因花,结庄严无上的佛果。作品以中国白瓷里的羊脂玉瓷泥为材质,加以精工细作使作品的衣纹线条流畅,把文殊普贤菩萨的特征展现的淋漓尽数。</p> <p class="ql-block">骑龙观音</p><p class="ql-block">作者:林荣献</p><p class="ql-block">骑龙观音,又称龙头观音(辟支佛身)是观音菩萨三十三应化身之一。在春秋阁的前端有一尊骑龙观音像,其由来有一传说:观音菩萨曾骑龙在云端现身,指示信徒要依其身形建造圣像在春阁与秋阁之间,因而有骑龙观音圣像。</p> <p class="ql-block">招财辟邪小1对</p><p class="ql-block">作者:吴思善</p><p class="ql-block">作品的貔貅嘴含钱币,有进不出,在民间貔貅是凶猛的瑞宠,且护主心特别强,有招财纳福、镇宅避邪作用,它以财为食的,能食四方之财。所以一般用貔貅来主招财、镇宅、辟邪。作品的龙头、马身、麟脚,形象生动,独具风格。</p> <p class="ql-block">福满乾坤</p><p class="ql-block">作者:王少真</p> <p class="ql-block">貂蝉拜月</p><p class="ql-block">作者:曾素妹</p><p class="ql-block">作品以德化白瓷为基底,采用圆雕、捏死及独特的薄胎非遗烧制技法,将"西施浣纱"、"昭君出塞"、"貂蝉拜月"、"贵妃醉酒"的四个典故通过不同的情景生态加以体现。四大美女姿态神情各异,神态放松,怡然自得,柔情绰态,一览无余,共同演绎出古代美人的风情。作品衣褶纹理清晰而又细腻,牡丹、松针、竹叶,自然穿插于人物间,或雍容华贵,或意蕴深远,美景与美人相得益彰。</p> <p class="ql-block">贵妃醉酒</p><p class="ql-block">作者:曾素妹</p> <p class="ql-block">金玉满堂</p><p class="ql-block">作品介绍:金鲤跃动于水波之上,牡丹花开。财源滚滚,金玉财宝满堂出彩</p> <p class="ql-block">雀语吉祥</p><p class="ql-block">作者:林灵月</p><p class="ql-block">由杨丽萍老师的孔雀舞获得创作灵感,一个身穿羽衣跳着孔雀舞的女子。女子身段婀娜,手指纤纤,舞姿翩翩,那长及曳地的羽衣,是由手工捏成片片轻薄飘逸的羽毛,再细细镶嵌连缀起来。作品既寓意了心存梦想的高远追求,也展现了林灵月"人间巧艺夺天工"的蕙质兰心。作品中,女子身段婀娜,手指纤细,舞姿翩翩,跃然眼前,林灵月大师用女性的视角去承继和创造德化"中国白"瓷雕的传统。</p> <p class="ql-block">永恒之美</p><p class="ql-block">作者:曾素妹</p><p class="ql-block">第十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博览会金奖。忠诚和忠贞不渝的爱情,天鹅保持着一种动物界中稀有的"终身伴侣制",是世界上最钟情的生灵之一。它们在繁殖期互帮互助,平时也是成双成对。</p> <p class="ql-block">妙笔生辉</p><p class="ql-block">作者:林丽品</p><p class="ql-block">作品结合传统捏塑与漆线雕手法,将漆线雕技艺与德化白瓷相结合,以龙凤为创作主题,妙笔生辉,才思敏捷之寓意。中国书法,中国画,以及中国古诗词都是传承多年的文化精髓,所以会被称为瑰宝。将陶瓷艺术和文化艺术结合在一起,来表达对千年中华文化的喜爱,更是用此作品来祝福祖国的文化源远流长,灿烂辉煌。</p> <p class="ql-block">立荷九莲观音</p><p class="ql-block">作者:刘铭志</p><p class="ql-block">该作品在造型形象的塑造中,重点的设计突显在荷叶与浪花之间是用德化特有的捏花技艺制作的九朵莲花,分别绕着荷叶和浪花间的搭配装饰。有的含苞待开、有的已整朵绽放,手工制作的每片花瓣都是细白如纸、薄如蝉翼的达到了德化制瓷工艺的极至。观音右手施无畏印左手持如意祥和的站立在荷叶上,故称立荷九莲观音,展现了大慈大悲观世音,宏扬佛法在人间的寓意</p> <p class="ql-block">倾城(薄胎)</p><p class="ql-block">作者:苏福良</p><p class="ql-block">北方佳女,绝世独立,倾国倾城。</p> <p class="ql-block">馆长看我看了好久,就走过来重点给我讲了几个特色瓷雕,这个作品在于她外面的服饰薄如蝉翼,而且是德化白瓷制成的,背后隐约显现仙女的肩胛骨,脊椎和肌肉,,很是逼真</p> <p class="ql-block">龙行天下</p><p class="ql-block">作者:曾素妹</p><p class="ql-block">作品采用德化白瓷,以德化陶瓷文化为底蘊,以古代中国龙舟为蓝本,结合泉州海丝文化而创作,配合泉州海丝申遗和纪念郑和经泉州港下西洋六百周年,同时融入了浮雕、镂雕、圆雕、捏雕、堆雕等技法,造型精美鲜活,粗犷的龙舟和精致的亭台楼阁相称,虚实结合,生动传神、引人遐想、恢弘大气。世界瓷都德化以艺术瓷雕《龙行天下》,围绕"一带一路,共谋发展"这一主题,助力海上丝绸之路。龙是中华民族勤劳、智慧、奋进、勇敢、自强的象征,它吉祥高贵,充满力量,为百姓所钟爱。</p> <p class="ql-block">喜上眉梢(大)</p><p class="ql-block">作者:寇富平</p><p class="ql-block">作品《喜上眉梢》中国民间多以喜鹊喻喜庆之事,"梅"与"眉"同音,故作"喜上眉梢"描述人逢喜事,神情洋溢的样子。瓶体为仿古器型,经典大方且"瓶"与"平"同音,寓意平安;梅花冰肌玉骨、傲然怒放,喜鹊灵巧跳跃、欢快愉悦。寇富平先生采用自己独家配制的建白瓷泥料,以浮雕和印贴手法制作,通体洁白莹润,灯光自口部射入则呈乳黄色,梅雀愈加立体、栩栩如生。被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和被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永久收藏。</p> <p class="ql-block">清韵仕女</p><p class="ql-block">作者:邱玫瑰</p><p class="ql-block">素胚勾勒出青花,点几笔成身骨静然,乃气韵犹生而静如烟水。她美于简淡脱俗,美于清新隽永。素雅的德化白瓷配以青花料浓抹淡施,寥寥几笔,亦美不可言!德化白瓷洁白如玉、胎质细腻、瓷体温润,配以青花料浓抹淡施,墨色渲染层层晕化,静如烟火、气韵生动,既展示了深厚的人文积淀和历史传统,又不乏现代艺术元素,形象丰富</p> <p class="ql-block">羊头尊</p><p class="ql-block">作者:寇富平</p><p class="ql-block">作品《羊头尊》中国古代汉语中"羊"即"祥",因此,从岩画到商周青铜器再到历史艺术品,羊是各种文物艺术品特别喜闻乐见的题材。凤凰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吉祥、富贵的神鸟,被大众喜爱。作品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两两个元素融入其中,作品器型经典大方,寓意深远,庄重吉祥。</p> <p class="ql-block">福禄连年</p><p class="ql-block">作者:王少真</p> <p class="ql-block">八仙舟</p><p class="ql-block">作者:苏银溪</p><p class="ql-block">八仙过海是一种流传最广的中国民间传说。八仙分别为汉钟离、张果老、韩湘子、铁拐李、吕洞宾、何仙姑、蓝采和及曹国舅。作品刻画出了八仙同坐一舟,共同赴宴的热闹场景,八仙表情生动,刻画细腻。</p> <p class="ql-block">本来就帮孩子看看水魔方水上乐园的,结果发现了一个夏天去的好地方,白瓷馆很大,在北京丰台区小屯路3号,人不多,凉快,馆长经常出来看看,给做一些专业讲解,真是受益匪浅,大开眼界,德化白瓷征服了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