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美术馆?不,这是"另一个" 这也太艺术吧!!另一个美术馆竟然有?!

斌叔

<p class="ql-block">隐匿在城中村中的另一个美术馆,转了几个路口都没找刘到,误以为只是拍照打卡的小地方而已。走过两边砌起高白墙的狭窄入门道,没想到里边还挺开阔,这里以后现代为核心,进行了多种风格的融合,正面主体建筑配合椰树有南法度假风,侧面土灰斑驳墙面肌理,各种废弃材料搭建的物体又给人废土工业感。设计师富有心机的玩弄着随意,让迷宫般的內部构造翻折反转的几何外墙在光影的变化中不失章法。目前另一个美木馆在展的雕塑作品,同期展出的还有作者的诗歌,两者皆十分抽象,不用去理解,体验感受即可,这样美术馆展览意图氛围倒也不谋而合。更精妙的是建筑中天井投射出的光线与那些说不清道不明的雕塑诗歌一起构建了某种"神"性。</p> <p class="ql-block">美术馆融合了野兽派的张狂,浪漫主义的情怀,乌托邦的虚无和宇宙的未来。建筑设计以太阳,风,流动的沙丘组成,将建筑体量与场地分融合。</p><p class="ql-block">作为典型的共公艺术,建筑的外墙十分凸显设计的力量感和艺术感。整体上是一种异世界的创意风,融合了古典与现代的元素风格,游客在当中行走穿梭,能感受到日照光线的流动韵影,以及墙体线条的刚柔并济。</p><p class="ql-block">场地原为制药旧厂,改造后现设2个主体展馆,1号馆以展览空间为主,2号馆为多功能展厅,并额外设有咖啡厅和餐厅,供观者品赏与休息。</p><p class="ql-block">与其说这里是美术馆,不如说它更像一个集咖啡,展览,艺术装置,摄影基地为一体的艺术综合体。</p> <p class="ql-block">黄重元个展,重元.本名:黄海清</p><p class="ql-block">最初凭借看似静谧却充滿柔弱,忧伤和刺痛感的观念绘画,很快在艺术界崭露头角。不久后黄海清转向更直接,强烈且有效的行为介入,</p><p class="ql-block">"二打六小组"由此应运而生。"二打六小组"最广为人知的作品无疑是长达十年的"睡鬼城"行为,《睡鬼城》因其荒诞不经的反差而备受瞩目。这与时代环境以及诸众心理有关一激烈的城市化进程,疯狂的房地产时代,憋屈的城市蚁族以及物欲横流的社会风气,《睡鬼城》毫不留情地嘲讽了掩藏在现代都市盛世繁华背后的幽暗面,同时,又带着某种尖酸刻薄的混于泥尘的自嘲与无可奈何的退守。</p><p class="ql-block">"二打六小组"在疫情期间解散,之后黄海清开始了"冰镇山水"和"解冻山水"系列的创作。"冰镇山水"通常在整体上营造一种写实主义的真实感。但看似温润的笔划间又充滿表现了力度,隐藏着某些亢昂的情感波动。艺术家自言"冰镇山水"源于疫情期间的停滞感,就像冰川镇压下的荒原,整个世界似于陷入停摆状态。不过,倘若某种镜花水月正在冰消瓦解,同时也意味着重生的可能!相比之下"解冻山水"以解构的方式重塑山水,一方面出于艺术理念的探讨,是对抽象语言的重构,另一方面也是对高度景观代的当代文化的反诘。西方的抽象逻辑发展至今与当初早已大相径庭,而中国的抽象在经历了漫长的学习和模仿之后,也逐渐从自身的文化逻辑中寻找到了方向,如果说现代主义的抽象,是出于对某种文化宿命的抗争而走向纯化的过程,那么从后现代到当代则是对这种本体论调的反击,也是一种大众对精英主义的修正或瓦解,所以,我们能从当代的抽象中看到个人的私密的,扑素的以及通俗的情感。解冻山水去除了绘画笔法中的情绪表达,冰块的堆砌和推冰作画的过程让艺术家和作品均混于现世,泥尘是对某种媚俗文化工业的批判,消解与重构。</p> <p class="ql-block">从观念到行为再到抽象,黄海清的艺术实践叩问社会现实与个体存在,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客观世界与主观意识等诸多对立且并存的矛盾关糸。"重"那"多"即"复",黄海清于四十岁之际更名为"重元",某种意义上也呼应了其过去二十年艺术实践方式的"多元",但精神内核始终在暗自坚定的线索上往复重征,因此本次展览即名为"重元",</p><p class="ql-block">如艺术理论家皮道坚所言:一元复始,万象更新!</p><p class="ql-block">一一郭赟一一</p> <p class="ql-block">"毓园杯"美院之星一</p><p class="ql-block">广东省中小学书画大赛已步入第三届。本届以"献给河,风与生活"为主题。展览精选224幅6~14岁儿童的优秀绘画,与书法作品,包括20位"十佳美院之星"和204位"百佳艺术之星"的获奖佳作。</p><p class="ql-block">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未来,珠江,南海与河风永远在我们身边,无言地祈说着曾经的故事,积极地与这个时代共舞,也静静地眺望下一个时代。这些作品,既是儿童对南粤文化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精神的阐释,也是对脚下沃土的具身触摸,心思诉说与未来憧憬。</p><p class="ql-block">为了更好地向社会呈现成人干预前的儿童绘画原生状态,展览特设专题研究板块一邀请五位个体,呈现他们从4岁到28岁之间的自发性绘画发展轨迹。这条贯穿童年与成年的时间轴线,并彰显出儿童绘画的本质特征与真实样貌。通过广州美术院美术教育学院本科生对自发性绘画的研究,展览试图走进一步证明这样一种判断:儿童不是"被成人改造的对象"而是此时此刻那个真诚的叙述者,纯粹的表达者与积极的创造者。</p><p class="ql-block">同时,为了展现儿童美育的新面貌,展览特邀6个艺术家小组沿着"感知一表达一创造"美育实践路径与数百名儿童共同创作参与式艺术作品。这些实践重新定义了儿童在艺术创作中的主体地位一他们是"自我经验与文化土壤间主动生成意义的创作者"。</p> <p class="ql-block">摄于:2025年7月26日</p><p class="ql-block">器材:佳能M5</p><p class="ql-block">文字:来源于网络</p><p class="ql-block">美篇制作:2025年8月1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