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向顾明远先生致敬 </h1><h5> ——读《顾明远教育思想研究》</h5> 我读顾明远先生的著作最早是30年以前,那时我还在山东泰安六中工作。记得当时我在《中国教育报》上读了先生的一篇文章,其中一个观点打动了我。顾先生说,教师职业应该具有不可替代性。这话深中我心。顾先生说,如果一种职业谁都可以做,那就没有地位可言。从那以后,我对自己提出一个要求:我的语文教学要具有不可替代性,我的课堂教学要具有不可替代性。30多年过去了,今年暑假我读《顾明远教育思想研究》和《中国教育路在何方:顾明远教育漫谈》,又一次读到先生这个观点,内心不禁泛起层层涟漪,促使我写下这篇随笔。<br> 《顾明远教育思想研究》一书对我的触动远不止上面这一点,我选择几处印象深刻的地方以及我的感受说一说。 2004年顾先生在上海教育论坛上提出废除“三好学生”评选的建议,引起社会各界的争论。当时我在北大附中工作,听到这一建议感到惊讶之余,内心又颇为高兴。我敬佩顾先生的勇气,敢于公开质疑“三好学生”评选制度。早在1998年,顾先生就发表了《不要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一文,对“三好学生”制度产生的弊端提出批评:“给教师送礼者有之,用权力施加压力者有之,学生中贿选者有之,这些社会上的恶劣习气对学生的成长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顾先生认为,评选“三好学生”是把成年人中评先进的做法运用到少年儿童身上,这是不符合教育规律的。顾先生多次引用一个故事,大意是:美国盐湖城举办冬奥会期间,我国奥委会代表团参观美国一所学校,并带去两个熊猫玩具。代表团的团长对那所美国学校的校长说,这两个熊猫玩具一个送给最优秀的男生,一个送给最优秀的女生。这难坏了校长。校长说,我们学校每个学生都很优秀,没有最优秀的。有的学习优秀,有的运动优秀,有的做义工优秀。最后,校长只好把熊猫玩具放在展览柜中,写上送给“学校最优秀的男生们”和“学校最优秀的女生们”。这个故事过去很多年了,今天读来仍引人深思。我在中学工作了40多年,深知“三好学生”评选制度带来的各种弊病。记得我做班主任时,期末评选“三好学生”唱票时,两位学生在黑板上写出一串串的“正”字,台下学生表情各异,心情各异,那种公开竞争带来的残酷不知给学生心灵带来怎样的影响。谁都知道,“三好”其实就是“一好”——考分好。“三好学生”还分为市级、区级、校级,在升学竞争中作用各不相同。顾先生一声呐喊,惊醒了很多沉睡之人。我对顾先生的建议坚决支持!现在,国家教育方针提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五育并举,“三好学生”评选制度可以休矣!<br> 《顾明远教育思想研究》一书中,还有一个内容深深打动了我,就是顾先生对学校校长的定位。先生认为,校长的主要精力要放到教育教学上,课堂是教学管理的重心,校长要走进课堂,走到教室和学生中去,与教师共同研究,改进教学;要把组织教师学习放在重要位置,带领教师学习。顾先生还说,如果有条件的话,校长最好兼一门课。这话我举双手赞成!我在中学从教41年,站讲台41年。有些学校,中层干部就不上课了,远离教师,远离学生。有的校长行政事务繁杂,陷入文山会海,一学期听不了几节课。我想,似乎应该给学校配一位“开会校长”,专门负责外出开会,真正的校长则在校内听课、评课、上课,与师生打成一片,因为对课堂不感兴趣的人没有资格当校长。呵呵,估计没有人采纳我的建议。 《顾明远教育思想研究》一书中,还写到顾先生面对人工智能是否替代教师职业的各种观点时明确表示:学校不会消亡,教师不会被机器替代。顾先生认为,学生的学习不只是获得知识,更包含态度与人格的养成,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教师的人格魅力对学生的影响是无可估量的;教师的活动蕴含着人的感情、人文精神,师生的感情交流是一种不可或缺的教育力量。顾先生分析说:“青少年是长知识的时期,他们尚不成熟,他们处理信息的能力还很差,判断是非的能力还很弱,需要教师指导和帮助。”<br> 顾先生的观点非常深刻!前段时间我就遇到了两次考验。第一次是我应邀到广州大学文学院上公开课时,提出学生带手机来上课,我要上一节“时髦”的人工智能“赋能”语文教学的课。结果,上课过程中一个小环节让后悔不已。我让一个学生朗读课文,要求其他学生用手机录下来。那个学生朗诵得不理想。上完课,听课者称赞我上得好,我自己也比较得意,认为此课颇为“时尚”。回来后,我回看上课照片,学生个个喜笑颜开。突然,我发现一个男生没有笑。我放大照片,原来不笑的男生就是那位朗读课文不理想的男生,他的朗读被全班学生用手机录了下来。这会不会给这位男生造成心理压力?不然他为何不笑呢?我立刻忐忑不安起来,马上打电话给广州大学文学院的丁之境教授,请他联系该班班主任,了解那位不笑的男生,我的不当行为是不是给他带来了负面影响,请学生立刻删掉那段朗诵视频。三天后,丁教授告诉,那位男生一切正常,学生也都删掉了那段视频。我悬着的心总算放了下来。后来我开会见到丁教授,他问我是不是想多了,我说我应该有这样的敏感。手机一旦进入课堂,遇到考验的首先是教师。第二次是我参加一个基于人工智能背景下的语文研讨会,执教《念奴娇·赤壁怀古》。我原本设计学生带手机上课,用DeepSeek“赋能”语文课堂。然而我在头天晚上备课时使用DeepSeek,手机突然显示出一些乱七八糟的内容。我大为惊讶,如果明天上课学生使用DeepSeek出现这种情况,那将会成为怎样的课堂?!我惊恐之余,突然明白了一个道理:学校禁止学生带手机进教室是有道理的,我们不要被社会上各种声音震晕了头脑。当下,人工智能铺天盖地,大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之势。我也曾一度认为,学生可以带智能手机上课,很多语文知识教师不用讲,学生通过人工智能自行解决就行了。我没有考虑到教学之外的各种复杂因素。我曾让DeepSeek写过50多篇文章,各种文体都有,说实话,没有一篇令我满意。我写高考下水文的同时,也让DeepSeek写了一篇,结果漏洞百出,远不如我写得好。当然,我对人工智能了解很少,甚至说是个外行。但我坚定地认为,人工智能写得再好,不是学生写的,有什么意义呢?不能表达学生的真情实感,有什么意义呢?学生写不好,是正常的,学生的任务就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实现从不会写到会写的变化。如果让人工智能替代学生的写作,学生就不会真正聪明起来。两次考验,使我认识到DeepSeek等人工智能进课堂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需要认真研究。历史总是这样,当某一潮流汹涌之时,往往泥沙俱下,作为教育工作者,当保持高度理性,既与时俱进,又不盲目追风赶潮。“颠狂柳絮随风去,轻薄桃花逐水流”,人工智能之时代,大概也是如此,顾先生说教师不会被机器替代,我完全赞同!<br> 我第一次面对面聆听顾先生作报告是1998年10月。我们青语会在北京开会,邀请顾先生作报告。那次在会务安排上对顾先生不够周全,是我的责任,我一直心中不安,不知道顾先生是否记得。第二次听顾先生报告是在首都师大。顾先生在报告中讲了一个故事,说一个人聊起中学老师时非但没有感激之情,反而恨中学老师。顾先生很惊讶,就问原因,那人说了其中的原因。我听后立刻反思:我教过的学生中有没有恨我的?估计有吧,因为我有失误的时候。在《顾明远教育思想研究》一书中,研究者反复强调顾先生教育思想的核心是: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我也曾追过升学率,我也曾希望班级评选得奖,为了达到目的就忽视学生人格尊严。我读美国教育家E.L.波伊尔的著作《基础学校——一个学习化的社区大家庭》,他做过一项调查,在教师10项优秀品质中,第一是“理解学生苦衷”,第二是“对学生友善、友好”。波伊尔还提出,小规模的教学班的确能促进学习,每个班的学生最理想人数是不超过17人,绝对不超过20个。对许多学校来说,这也许意味着增加老师和资金,这一投资毫无疑问将是值得的。顾先生也有相同观点,先生在一次报告中指出,人口减少了,教师不能少,教师编制不能挪作别用;小班化才能因材施教,才能真正提高教育质量。对此,我对先生充满无限敬意!! 近两年,我在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参与“语文教育百千万工程”,经常跑西部,天山南北、大漠戈壁、青藏高原留下了我的脚印。用脚步丈量祖国西部大地,这是陕西师大的优良传统,我深受感染。我们把西部语文教师写的成长案例和优秀课例编成一本书,书名叫《语文教育西部行》。我通过中国教育学会领导联系顾先生,请先生题写书名。先生仔细看了书稿,然后欣然提笔。我捧着先生墨宝,心中感动不已。中国古代有教育家,中国当代也有教育家,有大先生——顾先生就是其中一位杰出代表!<br> 以上几点远非《顾明远教育思想研究》一书的全部内容,我衷心希望从事教育工作的人,都来读一读这部好书。<br><br> 2025年8月1日晚于六心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