铭记八一路,重走东渡途——参观八路军东渡黄河出师抗日纪念馆有感

羊乳老兵王伟民

<p class="ql-block">今年的八月一日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8周年纪念日。回望历史,1927年8月1日,中国共产党联合国民党左派,在南昌城头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揭开了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和创建革命军队的序幕。在八一建军节即将到来之际,我们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踏上追寻红色记忆的旅程,走进了八路军东渡黄河出师抗日纪念碑所在地——韩城芝川镇的黄河岸边。这座纪念碑不仅铭刻着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更象征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八路军将士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所作出的英勇牺牲。</p> <p class="ql-block">步入占地55亩的纪念园区,三座高12米的三角锥形石碑直指苍穹,碑身镌刻的“八路军东渡黄河出师抗日纪念碑”鎏金大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碑体下方的曲面党徽将三个主碑紧密相连,象征着八路军三个主力师在党的统一领导下走向胜利。八个船形基座托起横碑,寓意着扬帆东渡的八路军与艰苦卓绝的八年抗战。站在纪念碑前,1937年8月21日的历史场景仿佛在眼前重现:朱德总指挥率领八路军三万余名将士正是在这里分批登上木船,以“民族解放先锋军”的姿态横渡黄河,开启了全民抗战的壮阔征程。如今,这片承载着民族记忆的土地上,八路军东渡黄河出师抗日纪念地以庄严的姿态,向每一位到访者诉说着那段烽火岁月中的精神史诗。</p> <p class="ql-block">纪念园内的展览厅里,陈列着八路军东渡黄河时留下的珍贵照片、相关电文影印件、东渡用船、马鞭等实物,以及关于八路军东渡黄河出师抗日的相关报道。走进纪念展览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幅幅珍贵的历史照片和一件件饱经风霜的实物。它们无声地诉说着那段烽火连天的岁月,让我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在展厅中,一幅描绘八路军将士誓师东渡的油画前,画面中,战士们目光坚定,誓言铿锵,他们背负着民族的希望,踏上了充满未知与危险的征程。</p> <p class="ql-block">纪念馆内,800平方米的展陈空间通过127幅历史照片、34件实物档案和沙盘模型,系统还原了渡河作战的全貌。其中,一张1937年9月的渡河路线图尤为醒目:八路军总部从泾阳出发,经富平抵达芝川,再分三路横渡黄河,最终在山西侯马完成集结。展柜中陈列的煤油灯、粗布军装和泛黄的作战地图,无声诉说着当年将士们在简陋条件下创造的战略奇迹。</p> <p class="ql-block">八路军东渡黄河的成功,离不开韩城人民的鼎力支持。早在1927年,中共范家庄支部就在韩城建立,为这片土地播下了革命的火种。八路军的到来,更是如星星之火,瞬间点燃了韩城人民的革命热情。他们积极响应党的号召,踊跃支前,为八路军提供了大量的物资和人力支持。在纪念馆中,有许多关于韩城人民支前的感人故事。共产党员徐岱云动员了二百多条渡船帮助八路军渡河;爱国人士杨一鹤慷慨解囊,进行犒军募捐;农民王洪彦更是掏空家底,捐粮捐猪,并送儿子参加八路军。这些平凡而又伟大的举动,汇聚成了一股不可阻挡的力量,支撑着八路军将士们勇往直前。</p><p class="ql-block">实际上,红军东征黄河并非一次完成。早在1935年,瓦窑堡会议上,毛泽东提出“以发展求巩固”的战略方针,主张东渡黄河开辟吕梁山根据地。这一决策打破常规思维:与其在陕北困守,不如主动出击,在山西建立战略支点,既可解决给养问题,又能将抗日火种播向华北。1936年2月,红一方面军以“中国人民红军抗日先锋军”名义集结,1.3万将士在零下二十度的严寒中,于绥德沟口至清涧河口百余里战线上发起总攻。2月20日晚8时,红一军团与红十五军团同时发起强渡。红二师第五团24名勇士乘8只小船,在枪林弹雨中直扑对岸,全歼晋军第七十二师杨贵有一个营。与此同时,红十五军团以5只大船、2只小船强渡石楼县贺家凹村,全歼守敌一个连。至23日,红军控制辛关至三交镇50余公里渡口,阎锡山吹嘘的“钢铁山西”防线轰然崩塌。</p><p class="ql-block">东征战役75天内,红军转战50余县,取得歼敌7个团、俘敌4000余人的战果。但更深远的影响在于战略空间的拓展,在山西10余县建立游击队和抗日政权,筹款30余万元,扩军8000人。毛泽东在兑九峪战役后调整战术,将主力分散为三路,在运动战中歼灭敌人,同时广泛发动群众,使“打土豪、分田地”的革命理念与抗日救亡运动深度融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二次东征,毛泽东力排众议,选择韩城芝川渡口作为东征路线。此处既可避开日军锋芒,又能直插晋绥军防线薄弱处。1937年9月6日,朱德率总部乘百余艘木船渡河,背景中沉寂的黄河与满载士兵的船只形成强烈对比,油画《东渡黄河》定格的不仅是军事行动,更是民族精神的觉醒。</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