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5月2日山东援疆支教教师与英吉沙县第三中学教师游英吉沙康帕电站

文飞成元

<p class="ql-block"> 题记</p><p class="ql-block">2011年5月2日,山东援疆支教教师与英吉沙县第三中学教师游英吉沙康帕电站。</p> <p class="ql-block">帕米尔以东,塔克拉玛干以西,有一片被阳光晒得发亮的绿洲——英吉沙。</p> <p class="ql-block">2011年5月2日,清晨的风还带着杏花的微凉,山东援疆支教的老师们与英吉沙县第三中学的本地教师,二十余人,像一条彩色的哈达,蜿蜒在通往康帕电站的戈壁公路上。 </p> <p class="ql-block">车轮碾过碎石,发出轻快的声响。</p> <p class="ql-block">山东来的李老师把额头抵在车窗上,第一次如此近地看见昆仑山的雪——“像一条不肯融化的诺言,横在天际。”</p> <p class="ql-block">他悄悄在本子上写下这句话,准备回去念给初二(2)班的孩子们听。 </p> <p class="ql-block">康帕电站躺在一片开阔的洼地里,混凝土大坝把叶尔羌河的水高高举起,像把天空反过来安放。</p> <p class="ql-block">电站的维吾尔族技术员阿不力米提远远迎上来,用带着浓重口音的国语大声喊:</p> <p class="ql-block">“老师们,水开始唱歌啦!”</p> <p class="ql-block">大家哄笑,又忽然安静——</p> <p class="ql-block">只见闸门提起,银白色的水瀑轰然坠落,阳光穿过水雾,挂起一道完整的彩虹。 </p> <p class="ql-block">英吉沙县第三中学的物理教师阿依努尔·吾布力悄悄抹泪。</p> <p class="ql-block">这是她第三次来,却依旧被巨大的电能震撼。</p> <p class="ql-block">她想起课堂上怎么也讲不清的“重力势能转化”,此刻正活生生地在眼前奔跑。</p> <p class="ql-block">她转身对山东的支教老师说:“下周我带学生来,你们帮我讲,好吗?” </p> <p class="ql-block">午餐是自带的馕、山东煎饼和一大盆手抓饭。</p> <p class="ql-block">大家围坐在电站背阴的斜坡上,风把沙尘吹进碗里,也吹来远处杏林的甜香。</p> <p class="ql-block">援疆教师王老师掏出从山东带来的五香花生,分给每位同事;</p> <p class="ql-block">本地教师艾斯卡尔则弹起热瓦甫,唱起《我们新疆好地方》。</p> <p class="ql-block">歌声和水声交织,像两条不同颜色的河,在同一片土地上交汇。 </p> <p class="ql-block">21点,返程的车启动。</p> <p class="ql-block">夕阳把戈壁镀成琥珀色,康帕电站渐渐缩成一枚小小的银色纽扣。</p> <p class="ql-block">李老师回头望了一眼,在心里说:再见,也是再见。</p> <p class="ql-block">他知道,此刻的每一束光、每一滴水,都会沿着高压线,穿过英吉沙的每一条巷子,点亮孩子们夜读的窗。 </p> <p class="ql-block">车窗外,杏花飘落,像一场迟到的春雪。</p> <p class="ql-block">有人轻声哼起刚学会的旋律,有人低头在备课本上写下新的教案——</p> <p class="ql-block">“5月3日,课题:水能的利用。教具:康帕电站的彩虹。”</p> <p class="ql-block">阿依努尔老师那天的震撼,其实并非来自“电能”本身,而是来自她个人生命经验与宏大现实的一次突然对接——</p> <p class="ql-block">1. 课本与生活的裂缝被瞬间缝合</p> <p class="ql-block">她教了八年物理,最头疼的就是“重力势能→动能→电能”那一节。</p> <p class="ql-block">无论用多少示意图、多少板书,孩子们仍把能量想象成一种“看不见的气”。</p> <p class="ql-block">而此刻,十几米高的水幕挟带着昆仑山的雪水砸向水轮机,浪头怒吼,电流顺着高压线嗡嗡地奔向远方——</p> <p class="ql-block">课本里干瘪的公式忽然有了体温、有了声音。</p> <p class="ql-block">她第一次确信:知识不是印在纸上,而是刻在石头与水里。</p> <p class="ql-block">2. 故乡与远方的界限被悄悄抹平</p> <p class="ql-block">电站的维吾尔族技术员阿不力米提指着控制室屏幕说:</p> <p class="ql-block">“这些电,今晚就能点亮喀什,明天就能送到乌鲁木齐。”</p> <p class="ql-block">阿依努尔忽然意识到:自己出生、长大的英吉沙,不再是地图边缘的小城,而是国家能源网络上的一个“心跳节点”。</p> <p class="ql-block">那种被纳入更大共同体的震动,让她眼眶发热——</p> <p class="ql-block">原来故乡也能“发光”,也能把力量送向远方。</p> <p class="ql-block">3. 教师身份与母亲身份的叠影</p> <p class="ql-block">她女儿在乌鲁木齐读初中,每晚写作业到十二点。</p> <p class="ql-block">阿依努尔曾自责:边疆小城,能给女儿的未来到底有多少光?</p> <p class="ql-block">此刻,她看见电表盘上不断跳跃的数字,想到其中某一格电流也许会穿过乌鲁木齐的一盏台灯,照在女儿的练习册上。</p> <p class="ql-block">教师、母亲、女儿、故乡……</p> <p class="ql-block">多重身份在电流的嗡嗡声里重叠,像被大坝高高举起的水,一泻而下,无法不落泪。 </p> <p class="ql-block">所以,震撼她的,是“电”带来的三重“看见”:</p> <p class="ql-block">看见知识活了,</p><p class="ql-block">看见故乡亮了,</p><p class="ql-block">看见自己与更大的世界被同一束光紧紧系在一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