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武汉】极目楚天舒(3)首义之城寻辛亥印记

小法岱特

<b>武汉是一座有故事的城市,武汉的故事,不论是三国时期、隋唐时期、两宋时期,乃至近代,都足够精彩。</b><div><b><br>这些故事,是我们中华文明史上的灿烂星辰。</b></div><div><b>尤其上个世纪的前叶,武汉的故事,一跃成为中国历史的辉煌朗月,武汉引领了中国社会的巨大变革。</b></div> <b>那就是发生于1911年10月10日</b><b><i>著</i>名的武昌起义,又称辛亥首义、武汉首义,是辛亥革命的开端</b><b>。</b><div><b><br></b><div><b>黄花岗起义失败后,以文学社和共进会为主的革命党人决定把目标转向长江流域,1911年10月10日,成功发动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武昌起义,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起义的总指挥蒋翊武,参谋长为孙武,总理为刘公。</b></div></div> <b>1911年10月10日,湖北新军工程第八营士兵在武昌打响了“辛亥革命第一枪”,拉开了推翻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序幕,开启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为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而奋斗的百年历程。</b><div><b><br>辛亥革命,以其惊心动魄的时代伟力,打开了中国进步闸门,为中华民族发展进步探索了道路,成为民族复兴伟大征程上一座巍然屹立的里程碑。</b></div> <div><b>作为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的发生地,武汉留下了诸多辛亥印记</b><b>。</b></div><div><b><br></b></div><b>这些印记都是历史的见证。</b> <b>辛亥革命结束了在中国延续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以巨大的震撼力和深刻的影响力推动了近代中国社会变革,成为中国近代历史上熠熠生辉的里程碑。在近代不同历史时期,武汉人民以“敢为天下先”的大无畏精神,书写辉煌,武汉三镇留下的诸多辛亥印记,就如同一部立体的辛亥首义史。</b>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印记之1:日知会】</b><div><b><br></b></div><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b style="color: inherit;">位于武昌崇福山街41号。</b></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b style="color: inherit; text-align: center;">日知会原是美国基督教中华圣公会在武昌附设的阅报室。</b></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b style="color: inherit; text-align: center;"><br></b></div><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b>1906年,湖北革命党人刘静庵等在此处秘密组织革命团体,宣传革命思想。会员主要在新军、学生与会党中开展推翻清政府的革命活动。1907年1月,日知会因响应萍浏醴起义事泄,刘静庵等9人被捕,这就是著名的“丙午之狱”。</b></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b><br></b></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b>日知会虽遭到破坏,但它对武昌首义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b></div></div></div></h3>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印记之2:湖北共进会旧址】</b></div><b><br>位于汉口楚善里28号(原系汉口俄租界宝善里14号)</b> <b>1907年,共进会在日本东京成立。1908年冬,共进会湖北分会在汉口成立,并设有多处机关。1911年初,革命党人孙武等在此处复设机关,着力在湖北新军中发展革命力量。1911年9月,与文学社联合制定了起义计划,这里成为起义政治筹备处。起义前夕,“宝善里炸弹案”就发生在此。</b><div><b><br></b></div><div><b>1992年被列为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b></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印记之3:辛亥首义发难处——工程第八营旧址】</b></div> <b>楚忘台军械库位于武昌梅亭山。</b><div><b>楚望台军械库原为清廷最大的军火库,是武昌起义军发难后占领的第一个军事目标,并作为进攻湖广总督署的指挥部。军械库原建筑全毁。1956年遗址被列为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2011年建成楚望台遗址公园并对外开放。</b></div> <b>楚望台军械库遗址。</b> <b>辛亥革命楚忘台旧址。</b>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印记之4: 起义门】</b></h3> <b>起义门位于武昌起义街特1号。</b><div><b>原名中和门,为清末武昌十座古城门中唯一保存至今的城门。</b></div><div><b><br></b></div><div><b>1911年10月10日晚,首义枪声打响后,起义军迅即控制此门,迎接城外部队入城,并在此处布列炮位,轰击湖广总督署。</b></div><div><b>武昌起义成功后,此门被誉为“首义胜利开端”。1912年改称起义门。</b></div> <b>原建筑屡历兵火,破败不堪,新中国建立后曾多次修葺。1981年全面修整城门,修复重檐歇山顶式城楼,门额镌刻叶剑英题“起义门”。</b> <br><div><b>2011年,依据古城墙图纸原样,再次重修了333米城墙。2013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b></div> <b>起义门前的《首义烽火》群雕。</b> <b>群雕《首义烽火》雕刻了近百个按照真人比例设置的人物:他们有的在合力拖推大炮向城门进发;有的在城楼上侦查敌情;有的在搬运军械弹药;有的则作振臂高呼状,浮雕设计生动传神、极富动感,展现出一幅恢宏壮丽的历史画面。</b> <b>观赏两侧浮雕造型,身临其境近距离感受起义盛况。</b>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印记之5:武昌起义军政府旧址】</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 <b>1911年10月10日,湖北武昌发生兵变,成为武昌起义、乃至辛亥革命的发端。起义成功后,革命党人进驻湖北咨议局,在此设立中华民国军政府鄂军都督府,使这里成为中华民国事实上的政府所在地。</b> <b>阳夏战争期间,大楼曾遭清军炮击,伤及穹顶望楼, 1912年修复。</b><b>抗战时期又遭空袭,毁坏严重。复经整修,但略改其形制。</b> <b>1949年后,旧址屡经修复,以2001年维修最为全面彻底。大楼主体建筑为红色两层楼房,砖混结构,建筑面积约6000平方米。1961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1年建立“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并向公众开放。</b> <b>今天的鄂军都督府,应该叫做“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了。它位于武汉市蛇山南麓,背靠蛇山,也就是黄鹤楼景区的东部,南面是首义广场(内有辛亥革命博物馆),东面则是首义公园。由于它的主要建筑(前面居中位置)是一座两层的红色楼房,所以俗称为“红楼”。</b><div><b><br></b></div><div><b>红楼里收藏有大量的文物、图文资料,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一级博物馆,第一批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同时也国家4A级旅游景区。</b></div> <b>景区前是一个公园式的广场,环境优美。大门口前,有孙中山先生的铜立像。</b> <b>孙中山先生的铜立像</b><b>位于武昌阅马场首义广场中轴线北端,建于1931年。江小鹣设计。铜像通高6.4米,像高2.4米。</b><div><b><br></b></div><div><b>铜像立于鄂军都督府旧址前,着中国传统服装长袍马褂,面朝南方庄严肃立。2008年被列为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b></div> <b>内部是一个很大的院子,红楼左右、后方都有很多建筑,而且应该就是完好无损的清末民初的建筑。</b> <b>红楼本身,是当时的主要办公场所,这里面有办公室、会议室等,布局、陈设仍如当年的情形。一些办公室,牌子注明是诸如“外交部”之类的机构,红楼的中央政府性质,可见一斑。</b> <b>当然,这些家俱、物品只可远观,不能走近触摸。</b> <b>红楼以外的建筑里,通常是各种主题展览,展品类型丰富。<br>清末民初的文物,除了和辛亥革命有关的,也有些是展现民国时代生活风貌的。</b> <b>革命书刊、杂志,不少就是我们历史教科书上曾看到过的。</b><br> <b>名人、政要题字。不少是当代国家领导人留下的,也有些是国际友人留下的。</b> <b>景区后面,是一个四面围拢的大院子,有一些长椅,也有卫生间,参观累了可以在此休息。</b> <b>整个景区虽说只是一个院子,但建筑很多,展出的东西也很多。</b>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印记之6:首义公园】</b></h3> <b>首义公园位于武汉市武昌区武珞路,地处蛇山之上,初建于上世纪20年代</b><b>。</b> <b>首义公园,这是武汉唯一一座以辛亥革命为主题的纪念性公园,沿山势逐级盘旋而建,植物茂盛,也是武汉最早不收门票的公园。</b><br> <div><b>《辛亥革命武昌首义纪念碑》</b></div><b>“辛亥革命武昌首义纪念碑”由湖北省暨武汉市辛亥革命武昌首义七十周年纪念大会筹备领导小组于1981年主持修建,是年10月10日揭幕。</b><div><b>碑南向,大理石砌,高11米。正面镌刻叶剑英所题碑额“辛亥革命武昌首义纪念碑”,两侧饰嘉禾、彩带等浮雕图案。碑座刻章开沅撰、张昕若书赞颂孙中山与辛亥革命碑文。2008年被列为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b></div> <b>首义公园蕴含的是“首义文化”。公园里辛亥革命武昌首义纪念碑巍峨挺拔。</b> <b>登上石阶前有一座“首义枪声”的青铜雕塑,青年战士两旁是撑开的表示胜利的V字形岩石片。</b> <b>首义战士纪念塑像是为纪念武昌起义的壮举而建立的,台阶上方的平台上,是一尊手持步枪、雄赳赳气昂昂的战士。不远处,还有一组首义纪念群像。</b> <b>《辛亥首义人物群雕记》雕像位于武昌首义公园内。</b><div><b>1995年10月建成。雕像通高5米,像高3米,宽20米,背景为武昌城墙,塑有孙中山、黄兴、宋教仁等15位著名辛亥首义人物。</b></div><div><b>群雕像背面镌刻《辛亥首义人物群雕记》和15人传略,被武昌区政府列为辛亥革命重要历史纪念雕塑。</b></div> <b>栩栩如生的首义群英石刻像。</b> <b>孙中山先生纪念碑,位于武昌首义公园内。1928年,孙中山先生逝世三周年后,辛亥革命武昌首义志士在蛇山西段兴建了孙中山先生纪念碑与纪念堂。抗日战争时期,纪念堂被毁。1955年因建武汉长江大桥,此碑迁至蛇山南坡,碑体用花岗岩砌成,碑高7米。1994年迁于现址。2008年被列为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b> <b>孙中山先生是伟大的民族英雄、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孙中山先生和辛亥革命先驱为中华民族建立的历史功绩彪炳千秋,在辛亥革命中英勇奋斗和壮烈牺牲的志士们名垂青史,辛亥革命永远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上一座巍然屹立的里程碑。</b>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印记之7:抱冰堂】</b></h3> <b>抱冰堂是纪念清末两广总督张之洞的生祠,它位于武昌蛇山南腰。首义公园内,湖北省图书馆东边。</b><br> <b>1907年张之洞被召入京授体仁阁大学士,湖广总督张之洞的僚属为纪念他调任军机大臣离鄂,1909年夏集资建成此堂。这年10月张之洞辞世,斯人逝矣,却给湖北留下一处名胜。</b> <b>张之洞(1837-1909),字孝达,号香涛,别号壶公、抱冰,直隶(今河北省)人。</b><div><b>1863年中进士,授翰林院编修。</b></div><div><b>1867-1873年任湖北学政。</b></div><div><b>1874年起任四川学政、山西巡府。</b></div><div><b>1883年中法战争爆发,因力主抗争任两广总督</b><b>。</b></div><div><b>1889年7月调任湖广总督。</b></div><div><b>1906年升任军机大臣。</b></div><div><b>在督鄂17年间,张之洞力主广开新学、改革军政、振兴实业,由此湖北人才鼎盛、财赋称饶,成为当时中国后期洋务新政的中心地区</b><b>。</b></div><div><b>张之洞平生所为最为后人称道的是其在中国教育由封建传统向现代化迈进过程中所作出的历史性贡献。</b></div> <b>由于张之洞的贡献,而使中国教育始走向近代化道路。" 在督鄂期间,张之洞致力于改造旧式书院、创办新式学堂。在张之洞的领导下,湖北教育通过由低等向高等、由普通向专业、由省城向州县的发展,逐步形成了一个地区性的现代教育体系,其教育规模和质量在当时全国处于领先地位。<br><br>在这个历史进程中,在张之洞本人的具体策划和亲自指导下,湖北地区先后成立了自强学堂、武备学堂、农务学堂。武汉科技大学的前身-湖北工艺学堂也是在这个历史时期在张之洞的策划和指导下诞生的。<br><br>张之洞自号"壶公",晚年号"抱冰老人",一生清廉自许、自持,虽经手银两千万,但死后却靠致赠的奠仪安葬。</b> <div><b>首义公园最先看见的是抱冰堂,现在是《张之洞与武汉早期现代化》展览</b></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印记之8:首义炮台】</b></h3> <b>1911年10月10日夜,位于首义公园内蛇山山脊西部最高点,南湖炮队配合进攻部队架炮猛轰清廷湖广总督署。</b> <b>辛亥武昌首义炮台1993年建,南向,红砂石砌,呈三层式圆台状,第一层圆台只依山势建南侧半圆城墙垛,高3米,上嵌青灰色大理石,阴刻郑南宣书“首义炮台”四个大字。</b> <b>第二层圆台为炮台主体,高3米,圆台顶部为实体平台,以条石铺面,直径约15米,沿南侧半圆城墙垛置放仿制的当年的铁炮5门,炮口均对着西南方向约2公里的原湖广总督署。</b> <b>第三层为观测台,置于第二层圆台中偏北,高3米,直径7米。</b> <b>起义时炮队迅速在中和门城楼、楚望台和蛇山山顶架炮,向湖广总督署发起进攻,当时有效击中总督署的,就是蛇山上的炮台。</b><div><b>如今在弧形的平台上挨次放着几架大炮,不知道当时炮队的规模有多大。</b></div> <b>其南侧嵌青灰色大理石,刻熊辉撰、张乃光书首义炮台碑文。</b> <div><b>武昌首义,结束了中国长达两千年之久的君主专制制度。</b></div><b>作为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的发生地,武汉留下了诸多辛亥印记。</b> <b>作为辛亥革命首义之城,武汉将“敢为天下先”的“首义精神”融入了城市发展之魂。新中国成立以来,武汉在多个领域创下 “全国第一”。</b> <b>从飞架南北的万里长江第一桥——武汉长江大桥到为新中国炼出第一炉铁水的武钢;从书写“天下第一街”商业传奇的汉正街到全球最大的光通信研发生产基地武汉光谷……</b><div><b><br data-filtered="filtered">首义之城,在千磨万击中坚韧如钢!</b></div> <b>2020年,一场新冠肺炎疫情突袭武汉,蔓延波及全国。这座“英雄之城”经受了一场艰苦卓绝的历史大考。武汉人民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展现了中国力量、中国精神,彰显了中华民族同舟共济、守望相助的家国情怀。</b><br data-filtered="filtered"> <b>武汉,以强大韧性和蓬勃生机,向世人展示着“英雄之城”的别样魅力!</b> (资料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