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梵音:衡水市兴隆寺探访记

赵凤路

<p class="ql-block">  衡水市有八大寺庙,我们在衡水市区已经参观了著名的宝云寺,衡水市区西边的天宁寺,还有衡水市南环附近的菩提苑,在衡水居住的一年里,我们准备在高考前把八大寺庙都参观一遍。深州的法尊寺和兴隆寺是我们2024年3月25日参观的第四处和第五处寺庙。</p> <p class="ql-block">  从衡水市区出发,导航显示四十九公里外的深州市东安庄乡,藏着一座与东汉开国皇帝刘秀渊源颇深的古刹。车窗外的景致从楼宇渐变为田畴,当连片的苹果园在视野里铺展开来,绿意间隐约透出的飞檐翘角,便知兴隆寺已近在眼前。兴隆寺位于河北省衡水市深州市东安庄乡清辉头村南头,寺庙对面是广阔无垠的苹果园,环境非常优美。</p> <p class="ql-block">  跨进山门,最先映入眼帘的是重建后的主佛像。三米高的佛像端坐于同等高度的底座之上,通体汉白玉在阳光下泛着温润的光泽。不同于常见佛像的威严,这尊造像线条匀称流畅,眉宇间带着悲悯的平和,连衣纹的褶皱都透着浑然天成的韵律。绕到佛像背面,才发现工匠将石料的天然纹理巧妙融入衣袂飘举的动态中,远观时竟似有微光流动,难怪文中说“从远处即可望见,非常少见”。</p> <p class="ql-block">  寺内的重建工程正在继续,但已完工的部分足以窥见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廊柱采用的是典型的汉式方柱,柱头却雕刻着唐代风格的卷草纹,转角处的斗拱则带着明清时期的精巧——仿佛不同朝代的营造智慧,都在此处找到了共存的空间。负责看守寺院的老人说,重建时特意保留了几处明代修缮的地基,拨开角落的石板,还能看见当年工匠刻下的“永乐年修”字样。</p> <p class="ql-block">  衡水兴隆寺内的石碑上,“佛”字由松杨所书。笔力遒劲,笔画如古松苍劲、似白杨挺拔。一撇一捺透着禅意,墨色沉凝,历经岁月仍显精神。字间似有佛光流转,与寺内汉白玉佛像呼应,静静诉说着佛法的庄严与悠远,引人驻足沉思。</p> <p class="ql-block">  兴隆寺的钟楼与鼓楼分立寺门两侧,青砖灰瓦,飞檐翘角,透着古朴庄严。钟楼内悬铜钟,高近两米,铸有缠枝莲纹,敲响时声传数里,浑厚悠长。鼓楼置大鼓,蒙以厚皮,鼓面绘有祥云图案,敲击时声震殿堂,激昂洪亮。晨钟暮鼓,交替回响,与寺内梵音、檐角风铃相和,为这座千年古刹添了几分灵动,也警醒着信众静心向佛。</p> <p class="ql-block">  兴隆寺观音殿坐落于寺院中轴,青砖黛瓦,檐角悬铃。殿内汉白玉观音像高约六米,衣袂翩跹,面容慈悲,目光似含秋水。壁上绘有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壁画,色彩虽褪却仍见灵动。香炉青烟袅袅,供桌铺着明黄锦缎。信徒跪拜处的蒲团已磨得温润,与殿外飘入的苹果花香相融,静得能听见自己的心跳,满是安宁。</p> <p class="ql-block">  兴隆寺地藏殿居寺院东侧,朱门铜环,檐下悬“地藏殿”匾额。殿内地藏菩萨像身披袈裟,手持锡杖,端坐于莲台,面容沉静悲悯。壁刻十殿阎罗图,线条凌厉,隐现因果警示。案上烛火摇曳,映着“地狱不空,誓不成佛”的楹联。角落经架堆满泛黄经书,偶有僧人翻动,纸页沙沙与殿外松涛相和,透着庄严与肃穆,引人深思生死轮回之理。</p> <p class="ql-block">  夕阳斜斜照进大殿,在青砖地上投下窗棂的影子。一位捧着念珠的老奶奶正在佛像前祈福,她的语速很慢,带着深州方言特有的温和语调。攀谈中得知,她是邻村人,每月都会来寺里帮忙打扫。“这里的观音像最灵验,”她笑着指了指汉白玉观音,“你看那眉眼,像不像在对着咱笑?”顺着她的目光望去,阳光恰好落在观音像的眼角,果然似有笑意流转,心中顿生暖意。傍晚发现寺院里有很多穿着灰色服装的义工。</p> <p class="ql-block">  走出大殿时,苹果园里传来果农疏花的声音。原来寺前的果园已有数十年历史,每年春天,雪白的苹果花会将寺院环抱,秋天则果香飘满整个山谷。想象着那样的景致,再看眼前的古刹,忽然明白为何刘秀会在此建寺——这片土地既有农耕文明的踏实,又有佛教文化的空灵,恰如寺中那尊汉白玉佛像,在尘世与梵音间找到了完美的平衡。</p> <p class="ql-block">  返程时回望,夕阳为兴隆寺的飞檐镀上金边,汉白玉佛像在暮色中依然清晰。这座历经重建的古寺,或许不再有昔日的七进院落,却以更从容的姿态承载着两千年的记忆。那些文献里的兴衰、工匠们的巧思、信众们的祈愿,都化作了苹果园里的风、檐角的铃、佛像眼角的光,在清辉头村南的土地上,继续诉说着关于信仰与时光的故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