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藏传佛寺艺术研学之旅

达瓦

<p class="ql-block">由北京中艺藏.文博研学举办的“内蒙古藏传佛教艺术深度研学”7月25日在呼和浩特市开班,这次主要以内蒙古佛寺艺术为主题,聘请资深佛教艺术研究员金申、王磊义讲述藏传佛教金铜造像,壁画唐卡艺术的源流、传承。</p> <p class="ql-block">有来自全国各地对藏传艺术研究和愛好者二十多人集聚于呼和浩特市进行了开班议式,主办单位范泽宏校长开班讲话。之后由金申、王磊义老师进行了深入浅出的佛教艺术讲课。</p> <p class="ql-block">金申先生从事佛教艺术研究近五十余年,著述颇丰,几十年的丰富实践和考察,对佛教造像有着很深的造诣,对金铜佛像、石刻泥塑的年代、真假、特征、历史背景等独道的见解,</p> <p class="ql-block">金申在讲每尊佛像实物特色,王磊义在旁作补充,配合默契。</p> <p class="ql-block">课堂下学生认真记录,偶尔提出问题,都能答疑解惑。</p> <p class="ql-block">这些都是几十年的学术研究和实践经验,方能掌握近二千年佛教造像传承和地域特色。</p> <p class="ql-block">金申是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专注于佛教美术考古研究与文物鉴定。毕业于内蒙古师范大学美术系,曾赴日本东京艺术大学研究佛教美术史,现为中央民族大学、南京大学客座教授,并担任中央电视台《寻宝》栏目鉴定专家。 ‌‌</p> <p class="ql-block">王磊义几十年来从事壁画、唐卡研究,曾多次参加中国藏学研讨会,西藏中国唐卡艺术论坛,青海热贡唐卡研讨会。主讲佛教壁画和唐卡,受时间限制,主要对藏传佛教的唐卡千余年的传承,各派体系、绘画量度,尊像特征、用色、法器等都作了讲解。</p> <p class="ql-block">几十年的佛教壁画、唐卡研究和临摹,收集了大量唐卡艺术资料,拍摄了千余幅不同时代唐卡图片,用图片讲述,让学员直观了解唐卡的绘画技艺和宗教寓意。</p><p class="ql-block">王磊义原內蒙古包头博物馆研究馆员,中国壁画学会会员,从八十年代初从事文博工作几十年,出版著作七部。承担国家文物局课题《藏传佛教寺院美岱召五当召调查与研究》《包头博物馆.唐卡》曾获自治区政府哲学社会科学二、三等奖,原内蒙古文博系列高评委员。</p> <p class="ql-block">室内教学完成后合影留念,下一步将对呼和浩特老城藏传佛教寺院进行考察研学。</p> <p class="ql-block">大召寺蒙古名“伊克召”汉名“弘慈寺”,是呼和浩特市的一座藏传佛教寺院,属于格鲁派(黄教),始建于明代(1580年建成),由蒙古土默特部落首领阿拉坦汗主持创建,是中国北方最具影响力的佛教圣地之一。</p> <p class="ql-block">大召寺虽为明代建筑,四百多年历史经历战乱,特别是文革浩劫寺院变为工厂,殿内文物大都毁了,直至七十年代未才归还宗教管理,几十年修复如今成为市内重点景点。</p> <p class="ql-block">边参观边讲解寺内佛像尊名,壁画內容。</p> <p class="ql-block">藏传佛教有成百上千各种尊像,极为复杂造像特点,每尊造像都有复杂的宗教内涵,在佛教中是最为多神的藏传佛教。</p> <p class="ql-block">每天雨下的不停,我们在雨中参观寺院更有一番情趣。</p> <p class="ql-block">寺院前的广场上人头攒动,一尊高大的铜造像坐立东侧,这就是明代漠南土默特部首领阿勒坦汗。</p><p class="ql-block">阿勒坦汗(1508年—1582年)明代蒙古族政治家、军事家,因拥有汗号被称为“俺答汗”或“阿勒坦汗”。他是成吉思汗第十七世孙,达延汗之孙,巴尔斯博罗特之子。是他引进藏传佛教,开<span style="font-size:18px;">发土默川,与明朝修好功劳卓著。</span></p> <p class="ql-block">与大召寺相对应的马路东侧是席里图召,席力图召是呼和浩特规模较大的寺院之一,蒙古语意为“首席”或“法座”,汉名为延寿寺。该寺始建于明代万历年间(1567年—1619年),由阿拉坦汗之子僧格都楞为迎接三世达赖喇嘛索南嘉措而建,后经康熙赐名“延寿寺”。</p> <p class="ql-block">如今规模小于大召寺,汉藏合壁的建筑,四壁镶嵌彩色琉璃砖,殿前有铜鎏金宝瓶、飞龙等装饰。寺前现存康熙平定噶尔丹的御制纪功碑,经堂保存有明代壁画。 ‌</p> <p class="ql-block">呼和浩特被称为“召城”,民间俗言“七大召八小召,七十二个免名召”。内蒙古藏传佛寺清中后期曾达到1800余座,如今仅存几十座寺院了。</p> <p class="ql-block">内蒙古博物院新馆,气势雄伟,规模宏大,搬迁后开馆仅一月之余,参观者络绎不绝。</p> <p class="ql-block">馆内前大庭竞如此宏伟气势。</p> <p class="ql-block">博物院有多个专题陈列,若想全部看完差不多一天时间,我们只能选择历史等数个展厅参观。</p> <p class="ql-block">内蒙古地域辽阔,历史上数十个民族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留下了太多的民族历史文化遗存。特别是匈奴、鲜卑、突厥、契丹、蒙古等游牧民族在这里留下了大量的文化古迹足以让內蒙古为此而傲!</p> <p class="ql-block">研学旅乘大巴离开呼和浩特,本应沿高速公路去乌素图召,美岱召参观考察,却由于连日大雨高速封路,错过两座寺院考察,只能以图片简介啦。</p><p class="ql-block">美岱召是十六世纪漠南蒙古土默特部阿勒坦汗都城,其历史比呼和浩特还早,是藏传佛教传入蒙古最早建的城寺合一,人佛同居都城。(上图为明代大殿,下图为笔者设计石牌坊)</p> <p class="ql-block">佛殿内天顶明代木板画曼陀罗、大成就者等,右下角为阿勒坦汗之妻三娘子壁画局部,她曾被明廷封为“忠顺夫人”力主与明朝和好,历史上对其评价极高。</p> <p class="ql-block">笔者所临绘美岱召明代木板画度母、曼陀罗画。</p> <p class="ql-block">鄂尔多斯博物院,一个外形奇特的现代建筑,居高临下的是康巴什广场,歌剧院等现代建筑。</p> <p class="ql-block">博物馆早九时开馆直至晚九点闭馆,为的是旅游旺季为民服务,两小时的参观直至闭馆出来已天黑。</p> <p class="ql-block">七十年代发现于杭锦旗桃红巴拉沙漠的战国匈奴王冠,是博物院镇馆之宝,世界仅存无第二。数十年前我与朋友开车到出土地点,沙漠中已是树林没任何文化痕迹。</p> <p class="ql-block">北方游牧民族文物以及中原文物都在这里发现,民族共融创造辉煌历史。</p> <p class="ql-block">草原文化特色的铜饰牌是这片土地重要文化标志。</p> <p class="ql-block">第三天向北二百多公里直达五当召,五当召是内蒙古规模最大的藏传佛教寺院,始建于清乾隆年间,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藏名巴达嘎尔召(藏语意为“白莲花”),蒙古语“五当”意为“柳树”,因建在五当沟的敖包山坡上而得名。乾隆十四年(1749年)赐名“广觉寺”。</p> <p class="ql-block">五当召以其特殊的地理环境、严密的经学教育制度、规模宏大的藏式建筑群、雄强厚重的寺院经济而誉满蒙藏。</p><p class="ql-block">这是五当召却依殿内最大铜佛像,高十米的弥勒菩萨像,文哥中被推倒查找敌人电台,后恢复原状。是典型察哈尔造像。</p> <p class="ql-block">五当召依其雄强的寺院经济,信徒的施舍遍及内蒙古各盟旗,寺院南北40里,东西达30里均属于法定寺院范围,在其范围内的煤矿、山林、牧场、田地都要每年上交租金。</p><p class="ql-block">五当召也被称之为“学问寺”,其经学教育更是誉满蒙藏,学僧有来自喀尔喀(蒙古)、俄罗斯境内的蒙古族信众和僧侣,内蒙古许多大小佛寺的活佛、堪布都以来此学经、朝拜的习惯。</p> <p class="ql-block">从1980年起笔者和金申调入文物管理所,五当召、美岱召属于我俩职责范围,到1985年金申调回北京,此前我俩常驻这两座寺院。之后五当召划归民委管理。</p><p class="ql-block">四十多年来我对两座寺院进行系统研究,2009年主持和同事共同完成了国家文物局课题《藏传佛教寺院美岱召五当召调查与研究》並由中国藏学出版社出版。</p> <p class="ql-block">五当召所藏可移动文物近万件套,由于寺院偏远交通不便,虽文哥中许多文物被毁和遗失,但能保存如此多文物实属不易。从2003年笔者主持对可移动文物进行建档,基本模清五当召文物数量、年代、质地,使五当召第一次有档案记录。</p> <p class="ql-block">五当召所藏元明清金铜佛像达二百余件套,清代唐卡五百余幅,各种法器,清廷赏赐本召活佛的十几件官窑瓷器,西藏高僧赠送精美佛像、法器、唐卡等,足见五当召的宗教地位。也使五当召成为内蒙古规模最大,收藏文物最为丰富的藏传佛教寺院。</p> <p class="ql-block">五当召各殿堂保存壁画近千平方米,其中苏古沁殿二楼迴廊的九大佛寺壁画二十多方米,颇为珍贵。</p> <p class="ql-block">拉萨布达拉宫,格鲁派政教合一最高权力中心(上图)。拉萨哲蚌寺,格鲁派三大寺之一,西藏第一大佛寺。</p> <p class="ql-block">西藏甘丹寺格鲁派祖师宗喀巴创建的笫一个黄教寺院,五当召图,包头最大寺院(上图)。拉萨大昭寺西藏最早佛寺之一,拉萨色拉寺,格鲁派三大寺之一(下图)。</p><p class="ql-block">(以上作品九大佛寺,为1993年笔者主持临摹作品)</p> <p class="ql-block">苏波盖陵为五当召历代活佛灵塔供奉之地。笔者与金申、管殿僧人在壁画前合影。</p> <p class="ql-block">背景壁画不空绢索观音,为笔者1981年赴青海热贡学习后所绘。另外壁上两处也是笔者独绘,这是文革后修复重绘壁画。</p> <p class="ql-block">壁画左上边角有笔者王磊义1981年绘提字,三十年后的2011年金申到此故地重游壁画上提字,这次又在下方提字。</p> <p class="ql-block">苏古沁殿二楼觉卧佛殿供奉有数十余尊尊像,西侧的弥勒菩萨铜制佛像高达近三米,这次破例为我们研学全员开放参观。</p> <p class="ql-block">全体研学师生在洞阔尔殿(时轮学部),最早创建的殿堂前合影。</p> <p class="ql-block">殿堂内庄严肃穆,藏式立柱横梁挂满经幡、唐卡等装饰佛殿。</p> <p class="ql-block">却依拉殿内高十米铜弥勒菩萨,殿顶后边佛殿凸起,以容纳高大的弥勒佛上身,光线正好照在弥勒上身,有一种佛光普照的视觉效果。</p> <p class="ql-block">殿堂内实地讲述各种佛、菩萨、护法诸神,壁画、唐卡的内容,使研学更为直观感受佛教艺术的博大精深。</p> <p class="ql-block">站在辩经台向下眺望,环殿堂两侧的几十栋的僧舍,当年最多有1200左右僧众。僧舍达八十余栋,文哥时期大量拆毁,这些僧舍是清代各旗兴建,供本旗学僧在此学经住宿。</p> <p class="ql-block">剌弥仁殿是五当召最后的建筑,是研学宗喀巴格鲁派理伦的学部,建于光绪年间的1892年,殿内供奉九米高的宗喀巴铜像,是五当召笫二大造像。</p> <p class="ql-block">五当召原有八大殿堂,三座活佛府,这是在原毁去的努尼殿原址上2000年后扩大建成。设计后五当召领导请教笔者,笔者进行了缩小和修改殿堂结构获得批准,並提议殿堂更名为藏名“金科殿”(曼陀罗)。最大的清代镏金曼陀罗就陈列于本殿。笔者又负责布展文物定名和文字解述直至陈列完成。</p> <p class="ql-block">五当召收藏文物近万件,2002年笔者主持寺院文物建档,对档次高的所有文物拍照、年代、质地、重量等鉴定登记,这是首次建档,摸清了重要文物数千件套。之后又依据国家文物局进行做更为祥细的电子档案,可移动文物达近万件套。</p> <p class="ql-block">这里陈列的部分各类佛像,法器、瓷器、唐卡等百余件套,供游客参观鉴赏。</p> <p class="ql-block">三个小时五当召研学参观,让参加研学者大饱眼福,赞叹近三百年来五当召经过战乱,特别是“十年浩劫”竞保存如此之多的精美文物,真是大开眼界,依依不舍离开五当召直奔昆都仑召。</p> <p class="ql-block">昆都仑召是距市区最近的寺院,在昆都仑河西岸乌拉山脚下的格鲁派寺院,曾是乌拉特中公旗的旗庙。‌‌始建于清雍正七年(1729年),历时20余年建成,乾隆皇帝赐名“法禧寺”,后历经扩建形成规模。</p> <p class="ql-block">修复和新建的殿堂汉藏建筑,还是金碧辉煌。</p> <p class="ql-block">如今寺院规模与文哥前小多了,后期修复寺院整洁,广场宽阔。</p> <p class="ql-block">殿堂内塑像都是之后新塑的佛像,无艺术可言。</p> <p class="ql-block">大殿壁画是清代原绘,文哥所有文物被毁,殿堂改为包尔汗图牧业队库房侥幸保存下来。壁画上被涂以白灰而得以保存。重新划归宗教管理后擦去壁画白灰,显露出壁画绘制精美令人赞叹!</p> <p class="ql-block">看完寺院休息一下,也在研讨寺院艺术。</p> <p class="ql-block">再向北170多公里来到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他是以牧业为主的旗,辽阔的草原,北连蒙古国的边境旗。历史上这里就是游牧民族繁衍生息之地,古代草原丝路。清代漠南北茶马古道、蒙疆的驼道,让这里成为重要的交通枢纽,也留存有大量的草原文化遗存。</p> <p class="ql-block">‌达茂旗新建的博物馆,馆内岩画与生态展‌;阴山草原岩画,反映古代游牧民族生活。 ‌‌民俗展‌:呈现传统民俗及生产生活场景。 ‌‌游牧文化历史展‌:梳理游牧民族在本地的发展脉络。 ‌‌马文化展厅‌:系统陈列蒙古马文化相关文物及史料。</p> <p class="ql-block">博物馆丰富的展品,有浓郁的草原游牧特色。</p> <p class="ql-block">旗府北敖伦苏木古城是元代蒙古高原的重要遗址,汪古部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元代蒙古第二大城池(仅次于元上都),曾是欧洲文明传入东方的第一大城市。成吉思汗三女儿阿剌海别吉监国理政的重要遗址。也是元代皇室与汪古部联姻的核心见证地,除此还有金界壕等从这里通过。</p> <p class="ql-block">石刻、石人墓、岩画分布于广葇的草原,阿勒坦汗蒙古文碑1927年西北科考团黄文弼发现,后不知所终,十多年前偶尔被发现收藏于这里。同样西北科考团丁道衡发现的白云鄂博铁矿,成为中国稀土宝矿。</p> <p class="ql-block">百灵庙,<span style="font-size:18px;">达尔罕贝勒庙的转音,亦称乌力吉套海(吉祥湾)召庙群,建于康熙四十二年(公元1702年)历史上是</span>著名的藏传佛教寺院,</p> <p class="ql-block">上世纪二十年代,九世班禅额尔德尼·确吉尼玛离开西藏辗转来到内地,驻于百灵庙设立了办事处。1927年斯文.赫定率领的西北科学考察团数次往返于百灵庙,並拍摄了影像和照片资料弥足珍贵。</p> <p class="ql-block">历史上的百灵庙规模宏大,有五座大殿堂,九座佛塔和三十六处藏式结构的院落组成。上世纪二十年代寺院受到外蒙古喀尔喀掠抢,1936年百灵庙暴动;傅作义百灵庙抗战,都以寺院为中心而受到破坏,特别十年浩劫百灵庙受损最为严重。</p><p class="ql-block">(三十年代百灵庙外景)</p> <p class="ql-block">在达茂旗的那达慕会场,正在筹划着即将开幕的草原盛会。</p> <p class="ql-block">五天的研学时间很紧,又垮越呼、包、鄂三市,对内蒙古藏传佛寺艺术有了较深的印象和了解。来到希拉穆仁草原体会一下草原风情,一下大巴车,受到蒙古族的敬献哈达、美酒、歌声的欢迎。</p> <p class="ql-block">来自各地的学员看到绿草如茵,兰天白云,辽阔深远的草原,情不自禁要体会骑马在草原上的感觉。</p> <p class="ql-block">碧湖映天穹,毡包炊烟轻。骏马踏草浪,敖包经幡动,草原画卷悠然生。</p> <p class="ql-block">部分学员抽空在镇里的普会寺参观,始建于17世纪中叶,清代席力图召的属庙,乾隆帝赐名并题写满、汉、蒙、藏四体匾额。</p> <p class="ql-block">在蒙古包大营,为这次由中艺藏.内蒙古藏传佛教艺术深度研学圆满收官举办筵会。以烤全羊,马头琴演奏、呼麦,蒙古歌舞民族特色,让大家欢歌笑语。</p> <p class="ql-block">为学员颁发结业证书合影。</p> <p class="ql-block">全体师生、校长合影留念,结束了这民族文化艺术之旅。</p> <p class="ql-block">夕阳西下,天边染上了绚丽的色彩,草原上的蒙古包静谧而美丽。牛羊悠闲地漫步在草地上,享受着自然的恩赐。</p><p class="ql-block">我们的研学在这里结束,大家<span style="font-size:18px;">恋恋不舍的分别,</span>明天我们将离开这里,回到各自地方,再见内蒙古!</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