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衢州行

芳兰

<p class="ql-block">夫在衢州工作已有五年,先前因在田家炳中学担任延时课老师,琐事缠身,我一直没能来探望。今年暑期总算得了空,便和姐姐约好,6月21日下午一同动身,先到杭州小住了八日。我们逛遍了城中几处名胜,直到临别仍觉意犹未尽,才辗转来到衢州——那个丈夫日夜辛劳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他特意带着我看遍了这座城的景致:水亭门的夜景流光溢彩,古老的城墙爬满岁月的痕迹,双港大桥横跨碧波,还有那段不能忘却的历史见证地——日军侵华细菌战博物馆。踩着青石板路穿过幽深巷弄,古城的文化气息扑面而来,衢州的底蕴就这样一点点浸进心里。我们在河畔慢慢走着,看桥上霓虹灯次第闪烁,整座城美得让人心颤,我忍不住轻声说:“不想回去了,想在这儿多待些日子,找份活儿干。”他笑着应:“好啊。”</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没过几天,经人介绍,我们进了华友,在食堂安了身。这份工作是真的累,夏日暑气蒸腾,一天下来工装总要被汗水浸透两回,不过半月竟中暑两次,可我们都没松劲。宿舍倒还算舒心,空调、水电、洗衣机、冰箱样样齐全,住得像个小家。同屋的王姐比我大三岁,山东人,性子踏实,我们处得亲如姐妹。</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既来之,则安之”,我总这样想,便一心学着适应这里的一切,或许习惯了就好了。后来才知华友原是家大企业,托举着无数人的生计。可真要从外人变成“家里人”,哪有那么容易?老话“在家千日好,出门半步难”,如今才算咂摸出真切的滋味。旅游时看的是风景,上班要面对的却是实打实的琐碎——新环境里处处是学问,我们边学边做,能扛的都尽力扛着。</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工厂本就是个小社会,各色人等聚在一处,难免有不舒心的时候:有人自己偷奸耍滑,偏指挥着你跑腿;也有人见我们是新人,言语生分,甚至带着几分欺生的刻薄。这些腌臜事不必细说,毕竟哪里都有这样的人。</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好在暖意总比寒意多。四花妹妹常来关心鼓励,余成文的快言快语,热情洋溢的帮助,有种“客从远道而来,不亦乐乎”的感觉。张玉珍手把手教我干活,听见有人对我们说些不敬的话,她还会帮着怼回去;梁艳更是活得通透,从不计较鸡毛蒜皮,只埋头把自己的事做好。这些细碎的善意,像夏日里的凉风,总能吹散不少委屈。</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日子一天天过,我渐渐懂了他在外打拼的难,也懂了天下游子背井离乡的滋味。原来每一份坚持背后,都藏着不为人知的韧劲儿。我们在这儿学着扎根,也学着在烟火人间里,把他乡过成故乡的模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