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创:宁静致远<br>ID: 33720858<br>地点:甘肃天水 飞檐斗拱映斜阳,古巷深幽韵味长。<br> 老铺旗幡风里晃,茶汤香绕旧门墙。 15:12 从启汉楼步入古城,三层飞檐缀以盘龙,朱漆金瓦在午后阳光下灼灼生辉。据考此楼为纪念西汉纪信“焚身救刘邦”而建,门匾“启汉”二字暗喻天水对汉室基业的肇启。登楼远眺,伏羲庙东牌楼与之遥相呼应,伏羲创世与汉室开疆的双重文明符号在此交汇。 <div> 羲皇故里八大碗是天水的字号。八只陶碗列阵案前:里脊红亮、酥肉暄软、八宝甜饭莹润如琥珀。这道清宫御宴演化而来的天水宴席,恰似古城文化的缩影——兼容满汉全席的规制,又融入陇南花椒的辛香。啜饮间忽悟:美洲辣椒、安第斯马铃薯、秦岭木耳在此共冶一炉,恰如丝路重镇吞吐万象的千年基因。</div> 三新巷深处的青砖小院,木门匾额题“甘肃首位共产党员故居”。 展柜内泛黄的《新青年》杂志,无声诉说着1920年代的风雷:葛霁云受李大钊感召在京入党,返乡后于此密建陇南党组织。厢房土炕旁复刻的油印机,恍见革命火种沿渭河西进,终成燎原之势。 如今,文创工艺品已深度融入全国旅游场景,在承载旅行记忆、拉动文旅消费等方面发挥多重作用。 只能在中西部地区才能见到如此装饰的老人了。一瞬间,我仿佛穿越回了童年时代。 抚过南城墙斑驳的夯土层,指尖传来粗粝的岁月质感。这段明洪武始筑的土垣,经朴之原匠人采用“原形制、原工艺”修复,裸露的草筋泥层如大地肌肤。墙缝间倔强的枸杞树,与杜甫“老树空庭得”的千年喟叹遥相呼应。 槐荫轩因旁边的古槐树而得名。 轩前唐槐已逾千岁,虬枝如龙探向碧空。当地人世代恪守护树祖训:施工遇古树必裹棉被护根,水泥困皂角则凿孔透气。树荫下老者执棋对弈,茶汤氤氲中,李白“古柏几千年”的诗意穿越时空而来。 三新巷原名“石头巷”,清同治年间因张合进士捐资修路而得名。 1912年,荣德生、荣毅仁家族为躲避日军轰炸,将福新面粉厂内迁至天水,并在此设立办事处,后以“茂新”“福新”“申新”三大企业名称将石头巷更名为“三新巷”。该院落为北方传统四合院建筑,现作为展馆展示天水面粉厂的前身及荣氏企业发展历程。 宅院门楣“福新天水办事处”金字犹存。天井里石磨盘与账房算盘并置,见证近代实业救国浪潮中,天水如何成为陇海线上的关键支点。 转入崔家巷,青砖巷道两侧为明清院落群,古玩店铺陈列彩陶、皮影,一方汉砖拓片牵出八千年大地湾文明的余温。 暮色浸染的巷弄,青铜群雕定格鲜活瞬间:老者倚门吸罐罐茶,妇人端浆水面笑迎邻舍。转角处呱呱摊热气蒸腾,荞麦香裹着辣椒油窜入鼻腔——这碗传承八百年的小吃,此刻正被网红主播举向镜头,古今烟火在此奇妙交融。 当红艳如霞的甘谷辣椒油在瓷碗中漾开,麦积山花椒的辛香如薄雾般氤氲升腾,雪白的定西土豆粉在滚汤中舒展成游动的玉带,这碗麻辣烫便成了微型的陇原山水画。翠绿的西兰花、琥珀色的木耳、珊瑚红的虾丸在红汤中浮沉,恰似敦煌壁画里飞天的飘带在舞动。 第一口是甘谷辣椒的醇厚回甘——不像川椒那般暴烈,倒似秦腔里绵长的拖腔;第二口麦积花椒的麻韵悄然绽放,如麦积山石窟佛像的微笑般温润含蓄;第三口定西土豆粉的筋道在齿间迸发,裹挟着兰州高原夏菜的清甜,恍若丝绸之路上驼铃叮当的韵律。辣而不燥,麻而不涩,鲜而不薄,这正是天水麻辣烫的味觉哲学。<br> 不要被这么火爆的颜色吓住,西北地区的辣,不是四川的麻辣,也不是湖北的呛辣,更不是湖南那样的生猛辣,它是香辣。根本没那么可怕!<div> 这碗麻辣烫藏着八千年的文明密码:甘谷辣椒的种植史可追溯至明末宫廷贡品,麦积花椒见证着秦人先祖的辛香记忆,定西土豆粉则凝结着黄土高原的馈赠。当食客用竹签挑起一串鹌鹑蛋(天水人称为"珍珠串"),仿佛在重走古丝路的商队,每口汤底都翻涌着伏羲女娲的传说。<br></div> 从抖音7秒短视频的惊鸿一瞥,到文旅局连夜刷墙洗地的宠客行动,这场美食风暴本质是文化自信的觉醒:当游客在四合院里捧着搪瓷碗,与交警讨论着伏羲庙的八卦,麻辣烫已化作连接古今的媒介。那些为了一碗麻辣烫跋涉千里的年轻人,何尝不是在寻找属于自己的文化图腾?<div> 天水案例揭示着文旅融合的密码:用一碗20元的麻辣烫作引子,让游客在味蕾的愉悦中自愿成为文化传播者;借着辣椒的火热,将定西土豆、兰州蔬菜等"甘味"农产品推向全国。这或许比任何广告都更具穿透力——当食客们带着辣椒酱和文创背包离开时,他们带走的不仅是记忆,更是流动的文明基因。天水麻辣烫的爆红,恰似一部微缩版的《河西走廊》纪录片。它证明真正的文化输出,往往藏在最市井的烟火气里——就像那些凌晨四点排号的食客,他们追逐的不只是味觉刺激,更是对八千年文明的一次深情触摸。</div> 天水古城的妙处,在于它未将历史封存为标本,而是让古建与市井共生。西门至东门的三公里路线,恰似翻开一部立体的地方志——从将军府的铿锵到荣氏厂的铿锵,从碑刻诗文到人间烟火,每一步都踩在文明的叠层之上。若待至华灯初上,城墙灯带如星河倾落,或许又能邂逅另一番“陇上小江南”的夜宴。 <div> 穿行天水古城,仿佛手执一部立体的文明解码之书。从伏羲创八卦的大智慧,到纪信“启汉”的壮烈,再到葛霁云播撒的赤色火种,不同时代的开拓者在此叠印足迹。正如麦积山石窟“胡风汉韵辉映”的塑像,古城始终是文明融合的熔炉,将异质基因锻造成华夏精魄。</div> <div> 古城修复中“修旧如旧”的匠心,居民护树如敬祖的自觉,八大碗里封存的历史配方,皆是活态传承的范本。当游客在麻辣烫摊前与店主共舞辣椒油,或于崔家巷试奏仿古琵琶时,他们不再是旁观者,而成了文明接力的新节点。</div> 最动人处在于古今的无缝共生:玉泉巷汉服少女直播带货非遗,荣氏旧宅变身文创空间,伏羲广场的秦腔与电子乐同台竞艳。这座古城拒绝让自己成为一本干瘪的历史教科书,如院中唐槐,老干擎天却岁岁抽新枝——根系深扎八千载黄土,枝叶恣意伸向数字时代的云霄。<br> 离城时回望启汉楼飞檐,忽觉天水如一枚双面绣:正面是伏羲庙八卦图的玄奥古意,背面是麻辣烫蒸腾的滚烫红尘。当文明不再供奉于神坛,而是流淌在街巷的烟火、手艺人的掌心、游子的味蕾里,便真正获得了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