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 边界像一张无形又有形的网,渗透在生活和精神的方方面面。</p><p class="ql-block"> 实际的边界是“硬”的,像建筑的四壁、河流的堤坝,甚至国家的疆界,它们用具体的规则框定“可与不可”,提供了秩序感——知道哪里是安全的、该遵守什么,这种确定性让人踏实。</p><p class="ql-block"> 但思想和思维的边界是“软”的,像一层流动的膜。它由个体的认知、时代的共识、地域的习俗慢慢“熬”出来:古人觉得天圆地方,是当时的认知边界;不同文化对“礼”的理解不同,是地域"酿"出的思维边界。这些边界未必是“对错”的分野,更多是特定时空下的“约定”。</p><p class="ql-block"> 有意思的是,思想的魅力往往藏在边界的弹性里。有人困在约定俗成里,也有人会轻轻推一下这层膜——比如质疑“理所当然”的常识,或是跳出地域的局限看问题。这种推搡,可能就是思想生长的样子。</p><p class="ql-block"> 所以边界既是容器,也是坐标:实际边界让人知道“在哪里”,思想边界则让人思考“能到哪里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25.7.19 于低树茶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