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有美是可以信任的——读夏尔·佩潘的《当美拯救我们》

午山居士

<p class="ql-block">2025年7月的最后一天是个周四,热了好长时间,加上天旱,这年的7月显得酷热难耐,天气预报说7月31日会下大暴雨,大暴雨爽了约,可朋友提前约好的读书会可不能爽,于是我来到位于富尔玛国际家具一层集优上美家居的“宽宅书房”。</p> <p class="ql-block">我是提前到达的,得以有时间提前和书房的主办人之一张老板聊了一会。“宽宅书房”是由集优上美和宝媞萨朵高级珠宝定制联合举办,初衷是让自己和自己三观一致的好友有个场所通过静下心来读一本书,分享读书心得,感悟生活的种种。第一本书选的是法国新锐哲学家、作家夏尔·佩潘的《当美拯救我们——星期二的哲学课》。</p> <p class="ql-block">生于1973年的夏尔·佩潘擅长融合哲学与日常生活议题,他的《当美拯救我们——星期二的哲学课》,源于他主持的“周二哲学研讨会”,研讨会历时四年,探讨了康德、黑格尔、弗洛伊德等哲学家对美的思考,是一本美与人类决策的关系的通俗美学史读物。</p> <p class="ql-block">《当美拯救我们——星期二的哲学课》分为四章,核心观点是把美视为个人品味和幸福的表达方式。它不仅是一部哲学随笔,更是一份邀请:以审美之眼重估日常,在不确定中拥抱诗意生存的可能。</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第一章“隐约看到和谐”主要讲康德的美学观点,认为审美愉悦是“各种能力间自由和谐的游戏”,美能让我们内心冲突暂时休战。作者从日常最常见的例子中说明,我们需要美让我们与自己和平相处。佩潘认为,我们的生活由冲突交织而成,而且冲突永不停止。但是在某些罕见的,珍贵的时刻,内心的冲突却奇迹般地休战了、停止了,美是冲突的的停歇,美是平静的感觉。没的判断标准就是没有标准,是美本身给了自己标准。</p> <p class="ql-block">我们需要美,需要美让我们发生改变,需要借机重新找回倾听自我的天赋,找回对自我的信赖,找回这个新的自我,一个开放、求知、乐于分享、心怀他人的自我,这才是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更加需要的东西。在美面前,我们的判断是“无概念”、“无利害”以及“无目的”的,才能使纯粹的审美愉悦出现。美的判断是“主观的,但也是普遍的”。</p><p class="ql-block">我们需要美,是因为我们希望获得和谐:自己内在的和谐,以及与他人之间的和谐。因此,让我们大胆提出这样的论点:当人内在的和谐激发了想要与他人质检和谐的愿望时,审美情感是最强烈的……她呼唤我们回到内心深处,同时,它又不断建议我们从自我中走出来。</p> <p class="ql-block">第二章“活在意义里”则结合黑格尔和弗洛伊德的理论对美进行阐释,黑格尔认为美承载意义,弗洛伊德则认为美能升华被压抑的冲动。</p><p class="ql-block">书中提到,我们需要美来提醒自己,我们能够用身体来思想。对普通人而言,最常见的感受就是来自身体、精神的触动,而非长时间的理性的思考。</p> <p class="ql-block">第三章“升华力比多”深入探讨弗洛伊德的升华理论,解释艺术如何转化本能冲动。弗洛伊德将“力比多”(性本能)视为人类的核心驱动力。当这种原始欲望无法直接满足时,升华(sublimation)将其转化为社会认可的文化创造活动,如艺术创作、科学探索或哲学思考。夏尔·佩潘在书中对升华理论的独特诠释,他提出:美是力比多转化的高级形态。当人沉浸在艺术、自然或音乐中时,本能冲动被重构为超越性的审美愉悦。例如欣赏一幅油画时,潜意识中的情感张力被画面的色彩与构图“驯化”,形成精神层面的和谐。</p> <p class="ql-block">书中还引述“卡他西斯”观点:戏剧中的暴力场面能使观众通过情绪的释放洗涤心灵,从而让他们在回归现实生活是,成为对待城市事务更加和平的好公民。这解释了为什么人们喜欢看黑帮片,但是不能解释沉迷于网络造成的危害;“在场”与“不在场”的观点:欣赏美术作品时,你看到的是在场的圣母玛利亚对耶稣的爱,不在场的是上帝的存在,都同样感染人。</p><p class="ql-block">“美是真的光芒”:美让我们发现现实生活与理想生活存在差异,我本人与我希望成为的样子存在差异,但是这种差异并非不同数量级上的无限大,因此,美变得可以预见,可以期待。</p> <p class="ql-block">第四章“拥抱神秘”强调美的不可言说性,批评黑格尔“意义强迫症”,主张美本质不可言说,引用波德莱尔“美总是很奇怪”的观点,主张在美面前保持谦卑。佩潘的核心观点是“美教会人们拥抱世上不可解释的部分”,书中将审美体验描述为“教会我们去爱却不试图理解”的超越性力量,第四章探讨的美与神秘主义的关系,和《申命记》29:29“隐秘的事属耶和华”存在惊人的呼应——两者都在强调人类认知的有限性。。</p> <p class="ql-block">犹太——基督教传统中,“隐秘的事”具体指神的永恒计划、苦难意义等超越人智的领域。这与佩潘反对的现代性焦虑形成对照:提到当代人陷入“追求可解的强迫症”,而审美体验则能让人从“机械式生存”中解脱。若用神学视角解读,这正是承认主权在神的谦卑姿态。最妙的契合点在“拥抱”这个动作上。圣经将“隐秘之事”归于神,是确立宇宙的秩序性,信徒因信靠主权者,得以在未解之谜中持守盼望。如佩潘所言“美教会我们爱却不占有”,是这种交托的世俗映照——放弃掌控欲,在敬畏中体验自由。而“拥抱”的姿态是佩潘反对消极的不可知论,主张主动拥抱神秘,如暴风雨中畅游的体验,象征着直面不可控之力时的生命扩张</p> <p class="ql-block">夏尔·佩潘在《当美拯救我们》中对美的救赎性力量的阐释,与《创世纪》中“神看着是好的”这一神圣宣告形成深刻的呼应。二者共同揭示了美与“好”在本体论层面的统一性——美不仅是感官愉悦,更是存在本质的和谐显现,是神性秩序在人类经验中的映射,美是神性秩序在经验世界的残影,是人回应存在荒诞性的救赎力量。</p> <p class="ql-block">佩潘的深刻在于揭示:美是混乱世界的镇定剂,是分裂自我的粘合剂。当意义模糊、价值摇摆时,我们无需急于寻求答案——一朵路边的野花、一首偶然入耳的老歌,都可能成为灵魂的临时庇护所。“我们需要美冲击我们,让自己感到感性的生命力。” 当意义愈发碎片化,或许如露西(书中虚拟人物)般在歌声中与自己和解的瞬间,正是现代人最真实的救赎之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