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镇市基础教育教研成果培育研修活动顺利举行

凯凯

<p class="ql-block">  为进一步帮助基层学校深化基础教学改革,挖掘、梳理、提炼基础教育教学改革成功经验和教育科研成果,增强本土教育成果培育的针对性、有效性,7月31日由景德镇市中小学教学研究所举办的“景德镇市基础教育教研成果培育研修”活动在景德镇市发展中心北苑35号楼隆重举行。景德镇市教研全体人员、全市各县(市、区)教研主任、市直学校分管校长、科研室主任、部分教科研课题主持人共计300余人参会。</p> <p class="ql-block">  活动进行了开班仪式,开班仪式由市教研所副所长吕玲主持。首先由市教研所副所长谢红英宣读“2024年江西省教学成果奖青年培育项目 ”成果获奖人,随后为各位获奖教师现场颁发立项证书。</p> <p class="ql-block">  接下来,市教研所所长钟志云做讲话,他首先对各位获奖教师表示祝贺,并指出:基础教育成果是衡量一个区域综合教育实力的标志,是推动教育改革、解决教育难题的核心引擎,市教研部门高度重视教育成果培育,本次的研修特邀请两位专家给大家讲授教育成果培育和凝练的方式方法,希望参会者认真学习、积极思考,强化实践探索,注重经验总结,确保成果质量和应用实效,为全面提升我市教育质量奠定坚实基础。</p> <p class="ql-block">  研修活动邀请江西师范大学基础教育研究院院长、教授孙锦明、上海市崇明区教育学院科研室主任方华两位专家进行授课。上午孙锦明教授做了题为《生•动: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培育的新思维与新理念》的专题讲座,孙教授从教学成果奖的内涵理解,为大家解读教学成果奖的申报与要求;从教学成果奖的新理念,给大家详细阐述“生•动教育的双重内核”——教育目标和教育行为,教育目标:指向儿童与真实世界交互的能力发展,即以工具的使用和制造能力提升为教育旨趣——以手段为目的(“五育并举”);教育行为:奉行学生能力发展的“行-知”原理,视课程为“五育融合”的育人手段,鼓励学生“从做中学”——手段是目的的总和。成果的核心是课程,课程的核心是实践,清晰的观点,让理论入脑,让方法入心,让行动即刻“动”起来。</p> <p class="ql-block">  下午方华主任做了题为《国家级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孵化、凝练、申报、推广与应用的思考》的专题讲座,方华主任曾担任中国教育学会国家级基础教育优秀教学成果推广应用项目组负责人,他从国家基础教育成果奖的评选和政策制定层面,高屋建瓴地为大家讲解了成果奖的申报标准;成果奖对学校、对教师价值与意义;并结合实例研究讲解成果奖申报的研究视角、框架设计、行文思路、语言表达等;详细讲述了基于教学成果的学校策略:实践-研究-应用-推广,从“实践中发现问题”“研究中寻找策略”“应用中看见不同”“推广中明确新的方向”的成果路径中进行实施,最终凝练有价值的教学成果进行申报。润物无声地将研究逻辑进行巧妙的转换和落实,让研究更可行、更有效、更有深度、更能体现育人价值。</p> <p class="ql-block">  活动现场,两位“2024年江西省教学成果奖青年培育项目 ”主持人还进行了课题成果分享,分别是来自景德镇市教研所余丽芳《构建“三位一体”区域心理健康教育新体系的探索与实践》;乐平市十三小余勇《构建思维环:县域学校“三光六动 ”益智思维特色课程的开发和实践探索》,两位专家分别从成果的选题、概念界定、目标定位、内容表述方法运用等方面进行了精彩的点评。两位专家的点评精辟,不仅仅是对两个课题进行了细致的指导,也是对所有进行课题研究的同行的绝佳示范。</p><p class="ql-block">  本次研修活动是我市首次举办如此高水平专家的专题讲座,吸引了来自全市各县市区的教师踊跃参加,这场教科研盛宴为景德镇市教育工作者提供了专业指导与深入交流的契机,将助力我市教师在教学成果的培育与申报之路上实现突破,必将促进我市教育的高质量发展。</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