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前言。2025年7月15日——7月28日,呼市铁骑队的11位队员骑行青海湖。平安顺利完成骑行14天。7月30日,铁骑队为骑行青海湖的队友接风洗尘。还有四位队友写了骑行青海湖有感的文章。(登在此文结束时)</p> <p class="ql-block">骑行风景在路上</p> <p class="ql-block"> 《骑游青海湖 走近西海历史》</p><p class="ql-block"> 骑行青海湖,在一篇篇生动感人的骑游感想中落下帷幕。 在队友们的一场隆重的愉快的接风会后画上了圆满的句号。</p><p class="ql-block"> 热闹之后我在思考, 骑游青海湖,这一路走来,给我留下的不仅有美丽的风景,不仅仅是队友的团结一致。不可或缺的是我们经过的,我们亲眼看到的那些地方,还给我们留下了什么印象。在内心深处还留下了什么……。我的感觉是,我们接受了一次爱国主义教育。过去只是在书本上知道的,在广播里听到的,今天我们走进这个地方,亲身去感受那段曾经存在过的,又不为人知的历史。骑游的过程,就是学习探究长知识的过程。这次骑行青海湖,每到一地,队委会就安排队员,带领大家去当地有纪念意义的地方去参观。这不正是骑游文化的深刻体现吗?</p><p class="ql-block"> 7月24日,我们从海北州刚察县泉吉乡骑行至同属刚察县的海西镇。参观了金银潭“原子城爆轰实验场”。</p><p class="ql-block"> 金银滩,这片广袤无垠的草原,在20世纪中叶成为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和第一颗氢弹诞生的地方。1964年10月16日下午3时,位于罗布泊的沙漠里,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这颗凝聚着无数人心血的原子弹,是在金银滩草原上诞生的。站在这片土地上,看着这些“两弹一星”元勋的雕像,看到展厅的图片,实物,听到那感人至深的故事,心中涌起对那段伟大历史的缅怀,和对哪些献身中国科技的科学家的崇敬。半个世纪过去,曾经的221基地,已成为遗址,成为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当国家繁荣富强起来,再不怕帝国主义强权的时候,我们永远不会忘记那些,甘洒热血献祖国的人们。</p> <p class="ql-block">爆轰实验场入口处</p> <p class="ql-block">爆轰实验场入口处</p> <p class="ql-block">爆轰实验场入口处</p> <p class="ql-block">刻有“两弹一星”元勋浮雕的纪念雕刻墙。</p> <p class="ql-block">观察爆轰状况的掩体。</p> <p class="ql-block">掩体内部</p> <p class="ql-block">现在作为展览馆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2025年7月25日。在西海镇,姜队带我们去参观位于同宝路的“青海原子城纪念馆”。</p><p class="ql-block"> 20世纪50年代,国际形势风云变幻,为了增强国家的国防实力,捍卫国家的主权和尊严,我国毅然决然地做出了一个伟大的决策:在这片土地上建设原子城,开启了我国核武器研制的伟大征程。众多科研工作者和军人,怀着对祖国的无限忠诚和对人民的深厚感情,响应国家的召唤,背井离乡,隐姓埋名,默默无闻地奉献着自己的青春和智慧。他们在这片土地上,克服了无数难以想象的困难,日夜奋战,埋头苦干,他们用青春和生命,书写着中国核武器研制的壮丽篇章,为祖国的强大和民族的尊严,立下了不朽的功勋。</p> <p class="ql-block">7月25日,在西海镇,我们还参观了“青海藏北民族博物馆”。</p><p class="ql-block">走进“青海海北自制州民族博物馆”,仿佛推开一扇时光之门。这里展示了从汉代遗址到多民族生活用品。展现了西海郡作为文化交流枢纽的辉煌岁月。通过影像与图片,实物,沙盘,及藏北地区出土的文物。介绍了青海湖的地理位置,人文生态,与国家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p> <p class="ql-block">7月27日,在西宁。队友们参观了藏传佛教“塔尔寺”与“青海藏文化博物馆”。</p><p class="ql-block">塔尔寺</p><p class="ql-block">这座拥有六百多年历史的藏传佛教圣地,每天吸引了成千上万的信徒来此朝拜。我们看到,身穿绛红僧袍的喇嘛,穿梭其中,步履从容。经筒在虔诚的信徒指尖轻触着,似日月轮回不停的转动。五彩的经幡在风中摇曳,为转山转水转佛塔的信徒祈福。站在塔尔寺斑驳的红墙下,我注视着那些磕长头的信徒,他们的手掌与青石板磨擦发出沙沙的响声,额头触及地面的瞬间,眼神中闪烁着我完全无法理解的光芒。</p><p class="ql-block"> 中国政府从建国开始,就出台了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的民族政策。尊重和保护少数民族宗教信仰自由的权利和风俗习惯。</p><p class="ql-block"> 对于藏族同胞来说,信仰,不仅仅只是一种宗教信仰,更是一种文化传承的精神寄托。在困难时期,藏民族人依靠信仰的力量,坚定信念,勇敢的面对生活的挑战。</p><p class="ql-block"> 藏族人民感谢共产党,拥护党的领导,在青海,我们走到城市,乡村,山区,看到藏族同胞或在做生意,或带着家人出游,我们住店的老板都是藏族人。他们脸上都带着安详幸福的笑容。</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青海“藏文化博物馆”。堪称藏文化的百科全书,每一件藏品都在讲述雪域高原的神秘故事。藏族文化艺术彩绘精美,藏族服饰件件精致,更有稀有的普兰孔雀服。立体坛城、各样安多贵族皮袍、康巴服饰、僧人服饰展示。</p> <p class="ql-block"> 2024年12月25日,是青藏、川藏公路建成通车70周年纪念日。今天(2025年7月27日)我们去参观新建的青藏公路零起点标志。它位于西宁市中心广场北侧。</p><p class="ql-block"> G109青藏公路,一条铺设在“世界屋脊的天路”。从青海省西宁市——西藏自制区拉萨市。全长1937公里。它是世界最高的公路之一。</p><p class="ql-block"> 致敬筑路英雄!</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由于去时已经下班,故没有进体验馆参观。</p> <p class="ql-block">西海镇,(原名原子城)这个承载着历史重任的地方。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与世隔绝,连地图上都找不到它。如今,以光荣的身份亮相世人。我们看到,满镇子都是过去称得筒子楼,三层楼。楼外的装饰,还保留着最初建筑的痕迹。毛主席语录,象征革命的红五角星。我们走过许多地方,西海镇是最让我记忆深刻的地方。晚饭后在街上走走,看到一些历史的痕迹。当年在这里居住的是些什么人,每户门里进进出出的人,又从事哪种工作。他们,她们今又何在?</p> <p class="ql-block">怀着一种崇敬的心情,流连在这曾经“革命”的筒子楼。</p> <p class="ql-block">西海镇的街道分布图</p> <p class="ql-block">西海镇的傍晚</p><p class="ql-block">明天就要离开西海镇,去到西宁乘火车回家了。骑行青海湖的活动即将结束,再看看西海镇的傍晚。</p> <p class="ql-block"> 下面是三位队友写的青海湖骑游有感:</p><p class="ql-block">姜树林《钢铁意志,乐在骑中》</p><p class="ql-block"> ——青海湖骑游有感</p><p class="ql-block">时间:</p><p class="ql-block"> 2025.7.15~7.28</p><p class="ql-block">参加人:</p><p class="ql-block"> 李林 姜树林 杨丽桃 纪平 张伟 宋喜武 卢国栋 方梦兰 郭贵平 仲双喜 姜树平</p><p class="ql-block"> 一群平均年龄69岁的老将,11颗心拧成一股绳,历时14天,1000公里。车轮碾过兰州、水墨丹霞、西宁、塔尔寺、原子城、茶卡盐湖,青海湖……以钢铁般的意志、惊人的体魄与燃烧不息的豪情,谱写了一曲不服老的青春乐章!此行不仅圆满成功,更以行动向岁月宣示:青春之焰,可以永不熄灭!</p><p class="ql-block"> 安全,是我们旅程最厚重的基石。 这不是偶然的幸运,而是团队精神与细致准备结出的果实。十四天征程,人车基本无故障,靠的是出发前对每辆“铁骑”的反复检验;队伍团结一心,正能量满满,彼此间的和谐互助,都足以驱散疲惫、温暖人心。更可贵的是,大家步调一致、情投意合,仿佛一支配合娴熟的乐团,奏响一路和谐默契的进行曲。</p><p class="ql-block"> 高效,源于人人肩上有担当。“革命重担大家挑,人人头上有指标”——这并非空洞口号,而是我们高效运转的密码。从精打细算安排经济实惠的伙食,到反复筛选确保舒适便捷的住宿;从导航引路者的前瞻预判,到连接员前后奔波确保“一个都不能少”的细致关怀;从断后收尾队员默默扛起修车重任,到摄影者不辞辛苦跑前跑后记录珍贵瞬间,及后期制作与美篇高手废寝忘食地编织图文回忆,再到联系托运车子和车票购买……每个岗位都闪耀着责任的光辉,每一次交接都传递着无声的信任。众人拾柴,火焰才如此炽热高扬!</p><p class="ql-block"> 收获,远超我们出发前的想象。 原本12天的计划,被延展为丰盈的14天——这多出的时光,是兰州水墨丹霞的斑斓馈赠,是西宁塔尔寺的肃穆沉淀,是藏医文化博物馆的智慧启迪,是小峡的清风拂面。更令人惊喜的是,我们临时起意,却成功踏访了震撼人心的原子城,领略了茶卡盐湖那“天空之镜”的奇幻绝美。纵使鸟岛因故未能成行留下小小遗憾,但整趟旅程早已被无数意外的壮美与深厚的感悟填满,远超预期!</p><p class="ql-block"> 这14天,是“钢铁意志”最生动的写照。无论长路漫漫还是坡道陡峭,无人轻言放弃,汗水与坚持刻下的是对信念的忠诚。 </p><p class="ql-block"> 这14天,更是“乐在骑中”最酣畅的实践。“骑的健康 乐的精彩”,车轮丈量山河,笑声回荡旷野,我们不仅骑出了筋骨强健,更在携手同行中收获了无可替代的精彩与欢畅!</p><p class="ql-block"> 骑友们,用滚滚车轮在辽阔大地上写下宣言:岁月或许染白双鬓,却无法冷却心中滚烫的激情!此行不是终点,而是崭新起点——前方道路依然壮阔,等着我们再次启程。让我们永葆这份燃烧不息的情怀,让钢铁意志持续迸发,让青春之光永远在路上闪耀!</p><p class="ql-block"> 青春永驻,车轮不息!</p><p class="ql-block">最后的结论:</p><p class="ql-block"> 安全 圆满 和谐 快乐!</p><p class="ql-block"> 姜树林</p><p class="ql-block"> 2025.7.29</p> <p class="ql-block"> 仲双喜《环青海湖骑行有感》</p><p class="ql-block">喜欢运动是我的兴趣和爱好。选择骑行已有十年。而环青海湖骑行是十年以来自己的向往和梦想。今年铁骑队骑行安排给了我一个难得的机会。</p><p class="ql-block">实践证明:环青海湖骑行并不难,难的是从西宁海拔二千二百米一路爬坡一千多米,翻过海拔三千四百四十米的日月山。心肺功能不健全的别说骑行,徒步也很难适应。所以说环青海湖骑行不仅体验人的毅力,更考验自己的适应能力和体力。如今梦想成真,心里感到无比的自豪。</p><p class="ql-block">这次环湖骑行是我参加铁骑队以来第一次跨省长途骑行。十一人中八男三女。平均年龄69.9岁,男骑手最高的是76岁的卢国栋,女骑手年龄最大的是73岁的纪平。在队长姜树林,楊丽桃,和会长李林精心组织下,不仅仅是体验环青海湖国际自行车赛道骑行的感觉,更是欣赏大自然美景绝佳机会。而十一人在骑行中互相帮助,相互鼓励,其乐融融更显示铁骑队《钢铁意志,乐在骑中》的团队精神。整个骑行过程中有老天爷的恩赐,更有团队中骑友们八仙过海,各显其能的好人好事和动人心弦的故事。</p><p class="ql-block">《倒淌河篇》</p><p class="ql-block">当第一天经过长途跋涉翻过海拔三千五百米日月山时,倒淌河的美景立刻把几天来的疲劳忘记了。先行到达的李会和纪平早已安排好住宿,众骑友放下行头,漫步来到《倒淌河景区》。进入景区参观时更是使我们这群老年骑友感到惊喜:60岁以上的一律免票,更不可思议的是,免费穿藏族服装拍照,免费骑马,骑牦牛拍照,免费品尝奶茶,酥油饼。队员们穿上鲜艳的民族服装,顿时变成了帅男美女。轻歌曼舞在草原上,用肢体语言把美好的心情展现的淋漓尽致。</p><p class="ql-block">《二郎剑篇》</p><p class="ql-block">当第一天骑行到青海湖边时,雨过天晴,火红的太阳照耀在青海湖上,碧蓝色的湖水比蔚蓝色的天空还美丽。鲜艳的铁骑队队旗在绿色的岸边迎风招展,摄影师宋喜武,方梦兰拿出看家本领,把这精采瞬间记录下来。当朋友传看这美好画面时,纷纷惊叹不已:怎么我们去过多次,没见过青海湖有这样的美好的情景。</p><p class="ql-block">《黑马河篇》</p><p class="ql-block">当我们骑行到黑马河镇时,姜队早已按排好包车去茶卡盐湖游玩,又是一个大晴天,天空之镜茶卡盐湖在四周群山环抱的柴达木盆地中显的非常耀眼,一群开过,修过,坐过高铁的友友们坐在慢悠悠的小火车上,欢声笑语,仿佛又回到了童年时代。到了终点站,下车穿上红防水桶鞋,走在盐水湖中,心想我们每天吃的盐尽然是大自然的恩赐,垂手可得。美女骑友们拿出彩色沙巾英姿勃发,娇媚的身材在白色的天空之镜上显的份外显眼。留个集体照,十一位骑友在盐雕旁,盐湖边上留下了集体的身影。</p><p class="ql-block">《泉吉村篇》</p><p class="ql-block">从黑马河镇早上启程,天空黑云压城城欲摧。我和姜队急忙把队旗绑在车上,怀着焦急的心情骑行向泉吉村。不一会儿东方朝霞四射。写着《钢铁意志,乐在骑中》的队旗在青海湖旁迎风招展。队友们你追我赶迎着朝阳好不气魄。不急,停下来照个像留个集体的影,喜武一声令下,队友们纷纷下车,在青海湖旁站成一排伸起双臂迎着朝阳。啊!火红的太阳从云缝中出来了!光芒四射,一排男女骑手们振臂高呼:“青海湖,我们来了”呼声振荡在青海湖上,好不惬意。留下影后姜队吩咐赶紧上车,赶在雨前到达目的地。好在一路有惊无险,骑到泉吉村时也只是阴云笼罩没见雨到。李会见多识广,带领我们骑车来到泉吉河边看湟鱼。只见成群结队的湟鱼逆流而上,沿着当地政府刚修好的迴游通道顽强的奋不顾身地寻找产卵之地。只见数不清的湟鱼跃上台阶又被水冲下来,接着继续努力像鱼跃龙门,极为壮观。使我们看到非常感动。是啊!无沦是动物,还是人类,母亲的付出是最大的。为了生存,繁育后代,甚至死而后己,付出宝贵的生命。感叹之余天空忽然掉下雨点。李会招呼众友连忙返回了。跑进饭店就餐。饭后,热心的纪平冒雨去9年前来此地认识的养蜂人的蜂房,给众骑友买货真价实的油菜花蜂蜜,为了友友们的需要实在是太热心认真了。</p><p class="ql-block">《西海镇篇》</p><p class="ql-block">打早从泉吉村出发,六年前曾骑过青海湖的喜武就告知大家,今天有几个大坡是必经之路,让我们要有心理准备。骑到半路姜队决定去海滨藏城一一刚察县打卡。是的,刚察街貌充滿了藏族风情。刚察广场更是有标准藏式风格纪念碑,我们又邀请热情的藏胞给拍了集体照。随后开始爬坡,拐弯一看两小山之间五彩滨粉的彩旗挂滿了整个过道,微风中像似扇动翅膀的蝴蝶,欢迎远道而来的客人。紧接着一路下坡,心想这坡算啥,还没蜈蚣坝坡大呢。可继续前行,队伍逐渐拉开了距离。坡度越来越大,使尽全身劲力骑到坡顶,先骑上山顶的卢哥和桃子脸不变色心不跳。我的头却顿时感到不适,头盔如戴上了紧箍咒,箍紧脑袋疼痛难忍,一看码表,哎呀!又近三千五百米了。意识到这是高反,喝口水赶紧骑车下山。待车停下回头一看,突然感慨地想起来毛主席著名诗作:</p><p class="ql-block">山,</p><p class="ql-block">快马加鞭未下鞍。</p><p class="ql-block">惊回首,</p><p class="ql-block">离天三尺三。</p><p class="ql-block">哦,没有艰苦,那来的香甜,没有付出,那来的成果。从此坡度越来越小,经过102公里上下坡骑行,终于在下午来到了海北藏族自治州西海镇。</p><p class="ql-block">《休整,参观》</p><p class="ql-block">西海镇虽然不大,却有很多科学家在此地为国分忧的感人故事。原来这里是一片草原,为了反对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对中国的核讹诈,党中央毛主席在1956年决定要研究原子弹。58年开始在青海省西海镇金银滩这荒凉偏僻的地方修公路,建铁路。解放军,工人们冒着全年平均温度只有负7度的恶劣天气,挖地窖,住帐篷,建工厂,筑试验厂。最初有苏联专家指导,但在62年赫鲁晓夫撕毁协议,撤走专家,一批爱国科学家钱三强,邓稼先,于敏,郭永怀,周光召等挺身而出,怀着为国捐躯的精神,来到这荒无人烟的地方,硬是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用仅仅两年时间,在此地研究出原子弹,氢弹,并于64年10月16日在新疆罗布泊成功爆炸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全国沸腾,从此中国人民在世界上扬眉吐气了。而为研究出原子弹,于敏,郭永怀等却为此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为了保密,一直隐性埋名,成了名符其实的无名英雄。他们曾经就住在这荒凉原子城。我们参观展览馆,为这些英雄们的爱国行感动的流下了激动的眼泪。没有他们的付出,那来今天的平安,幸福的生活。没有他们用生命换来强大国家,那来我们今天骑车的自由行。</p><p class="ql-block">五天的环青海湖骑行以游玩的形式结束了,欢心愉悦是我们这次骑行的最大收获。一路骑行一路游玩,锻炼的是身体,欣赏的是大自然的美景,收获的是不断增长的知识。在整个骑行过程中,有姜队周密的精心组织安排,也有全体队友的分工协作,更有老天爷的恩赐。就在我们离开茶卡盐湖之后,那里下了暴雨和冰苞,传出景区封闭的消息。顿感我们真是幸运。</p><p class="ql-block">这里要感谢桃子高瞻远瞩,总是提前联系自行车托运和返程票事宜。感谢张伟为吃饭忙里忙外,安排的井井有条。感谢李会为住宿忙前忙后,精打细算的付出。感谢喜武为全体队员留下精采瞬间而无私的奉献。感谢梦兰为骑行路线深思熟虑,而且始终一马当先,是名符其实的方导。感谢纪平乐于助人,乐于分担,助人为乐的高尚情操。而且她是最大的女骑手,从不掉队不说,还熬夜为队里写出精采的记录。感谢卢哥跑前跑后,为收尾不顾疲劳,为修复好大家的座骑而无数次的劳作。感谢树平为骑行过程中拍摄视频和后期制作短视频而放弃休息。感谢贵平为节省开销而跑来跑去。</p><p class="ql-block">今天我们为这次圆滿完成长途骑行举行了盛宴,大家逐个发表了这次长途骑行的感想,一致认为我们践行了队旗上的标语口号《钢铁意志,乐在骑中》而且在骑行相处的十五天里大家任劳任怨,团结互相,各负其责,尽心尽力,体现了满了满满的正能量。</p><p class="ql-block">今天我们就要坐火车返程了,结束这次九百公里的骑行和近十五天游山玩水难忘的历程。</p><p class="ql-block">祝愿国家繁荣昌盛,国泰民安,人民幸福。让我们</p><p class="ql-block">保持健康的体魄,共同欢渡美好,愉快,幸福的余生!</p><p class="ql-block">2025.7.28</p> <p class="ql-block"> 方梦兰《与风同行,与光同醉》</p><p class="ql-block">当车轮碾过最后一段柏油路,当海拔高度停留在2200米—— 西宁我们来了!我扶把下车,微风里还带着青海湖特有的咸涩,身后传来队友们的欢呼——十五天,从兰州到倒淌河,再沿着青海湖的蓝画出一个完整的圈,最终抵达西宁,我们做到了!</p><p class="ql-block">环青海湖骑行一直是我心中的一个梦想,2019年时就有想法,但因种种原因没有实现。出发前我略有担心:“海拔3800的高原骑行,可以吗?”现在想来,那些“担心”恰恰成了最珍贵的注脚。</p><p class="ql-block">来到青海湖顿时让人不觉失语,从倒淌河到二郎剑的路上,公路像条银带铺在高原上。两旁的油菜花开得正盛,泼泼洒洒的金黄一路蔓延,间或嵌着翡翠般的青稞田,黄绿交织成流动的画。青海湖的那片蓝就一路跟着我们:清晨的湖面蒙着薄雾,蓝得像块冻住的玉;正午阳光直射,湖水又变成透亮的钴蓝,岸边的油菜花田铺成金色的海浪,骑车走过花丛时,连风都带着甜香;傍晚,夕阳把云染成橘红,湖面便成了打翻的调色盘,蓝里渗着紫,紫里裹着金,我常常忍不住下车停下来,举着手机拍个不停,却总觉得镜头装不下万分之一的美。</p><p class="ql-block">但美景从不是全部。从潢源县到倒淌河翻日月山那天,頂风骑行,每蹬一圈都像在跟无形的墙较劲。队伍渐渐拉开距离,前不见头,后不见尾,只有风声在耳边呼啸。高原让每一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高反,头疼欲裂,胸闷气短,大家相互鼓励,姜队长卢哥收尾压镇,不用担心,途中始终有人陪伴。那一刻,再累的腿都好像轻快了几分。</p><p class="ql-block">我们在黑马河的上、下铺,听着外面的雨声聊各自的故事;在泉吉乡看潢鱼洄游 ,感叹潢鱼逆流而上奋勇拼搏的精神;在西海镇的小饭馆里,就着大盘鸡碰杯,说“以后还要一起骑更远的路”。那些互相递过的食品、补过的轮胎、帮着扛过的车,还有高反时递来的药片、下坡时提醒“慢点”的呼喊,像一颗颗珠子,被十五天的时光串成了项链,戴在每个人的记忆里。</p><p class="ql-block">昨天在西宁坐在聚餐桌前,看着桌上的美食和烤串,听队友们说着谁中过几次“奖”,谈笑着途中的“糗事”,突然明白这场骑行的意义。它不止是用车轮丈量了土地,不止是看过了多少风景,更是让经过这次环青海湖骑行的11人,在风里雨里、累里笑里,变成了可以骑得更好更远的伙伴。</p><p class="ql-block">有人说,旅行是为了逃离日常。但这趟环湖之旅教会我的,是如何带着更饱满的勇气回到日常。那些在高原上学会的坚持、体谅与珍惜,会像青海湖的蓝一样,永远亮在心里。</p><p class="ql-block">或许某天,当我们在简单的日常骑行中再次相遇,只需一句“还记得黑马河的日出吗”,就能瞬间回到那些与风同行、与光同醉的日子。毕竟,有些路,一起走过,就再也忘不掉了。</p><p class="ql-block"> 青海湖骑行有感</p><p class="ql-block"> 方梦兰</p><p class="ql-block"> 2025.7.29</p> <p class="ql-block">杨丽桃</p><p class="ql-block">青海无涯骑作剑,铁蹄踏破万重岚——骑行青海湖游记</p><p class="ql-block"> 2025年7月15日到7月29日,铁骑队11位骑友,从呼和浩特出发,坐火车到达兰州,开启青海湖骑行之旅!环湖骑行结束,从西宁坐火车回到呼和浩特,十五天的骑游圆满顺利完成!队长策划周全,领导有方!队友团结友爱,分工协作,互帮互助,共同进步,顺利完成环青海湖骑行。</p><p class="ql-block"> 骑行青海湖是一次身体与心灵的双重洗礼,这段旅程不仅让人领略高原湖泊的壮美,更在挑战中收获成长与感悟。</p><p class="ql-block"> 真是身体在地狱,眼睛在天堂!</p><p class="ql-block"> 青海湖环线全程约360公里,海拔平均3200米,高原骑行对体力是极大的考验。逆风、爬坡、多变天气(如突如其来的大雨)让身体疲惫不堪,但沿途的风景——湛蓝的湖面、金黄的油菜花、沙漠与湖水共存的奇观、黑马河的日出——又让人瞬间忘却疲惫,沉浸在大自然的馈赠中。</p><p class="ql-block"> 青海湖的骑行不仅是运动,更是一场与自然的对话。在盐湖的盐结晶上行走,感受梦幻色彩。在黑马河的晨光中等待日出,看金色的阳光洒满湖面。这些瞬间让人体会到高原生态的脆弱与壮美,也让人更加敬畏自然。 骑行途中,尤其是穿越日月山时,逆风上坡路段,是对骑友“意志的淬炼”。每一次蹬踏都需要倾尽全力,但抵达终点时的成就感无可比拟。当车轮画完这个圆,才真正懂得高原的辽阔与生命的韧性。</p><p class="ql-block"> 骑行青海湖的那几天,像一场把自己扔进天地里的修行。</p><p class="ql-block"> 累是真的累,爬坡时链条磨着齿轮,腿像灌了铅,可下坡时风灌进衣袖,看湖和天在视野里连成一片,又觉得所有力气都没白费。傍晚在黑马河看日落,湖水被染成熔金,连呼吸都慢下来,那一刻突然懂了,骑行青海湖哪是为了抵达终点,是为了让这天地,慢慢住进心里。</p><p class="ql-block"> 骑行青海湖,是一场与天地对话的心灵之旅,当车轮碾过环湖公路的每一寸土地,当风带着咸涩的湖水气息扑面而来,我终于明白——骑行青海湖不是简单的体力挑战,而是一次对自然的敬畏、对生命的感知,更是一场与自己内心的深度对话。</p><p class="ql-block"> 刚出发时,目光所及皆是毫无保留的壮美画卷。远处的雪山如白色巨龙蜿蜒蛰伏,湖畔金黄的油菜花田肆意绽放,湛蓝的湖水在阳光折射下泛起粼粼波光,仿佛一块巨大的琉璃悬浮于大地之上。骑到高处回望,整条路线像镶嵌在草原上的丝带,而我们是其中跃动的微小音符。这种“人在画中游”的体验,让我瞬间忘却疲惫,只想屏住呼吸去收藏每一帧风景。</p><p class="ql-block"> 骑行青海湖的路,是用轮子丈量的诗行。</p><p class="ql-block"> 出发时总惦记着里程表:今天要翻三座山,傍晚得赶到黑马河。车轮碾过碎石路的颠簸里,膝盖在爬坡时隐隐发沉,风裹着沙粒打在脸上,竟生出几分不耐烦——直到拐过一道弯,青海湖突然撞进眼里。</p><p class="ql-block"> 那是种会让人失语的蓝。不是颜料管里调得出的蓝,是浸了雪山融水的清透,是揉了高原阳光的亮,远处的湖面和天际线黏在一处,云影落在水里,像谁把棉花糖撕成了碎片,慢悠悠地漂。湖边的油菜花正开得疯,金浪铺到山脚,与湖水的蓝撞出惊心动魄的边界,经幡在风里翻卷,红、黄、绿、蓝、白,像把天空的颜色裁成了条,系在玛尼堆上,替沉默的山说心事。</p><p class="ql-block"> 但很快,现实给了浪漫幻想一记重拳。海拔超过3000米的稀薄氧气让每一次蹬踏都像在泥沼中挣扎,逆风时甚至感觉有人拽着后背不放。最陡路段推行单车成了常态,指尖发麻、双腿灌铅的感觉反复提醒着我:“这不是旅游打卡,而是真实的生存游戏。”然而奇怪的是,当咬牙撑过一个个坡顶后,迎接我的不仅是短暂的休憩喜悦,更有一种突破极限后的通透感——原来人类的潜能远比想象中强大。“真正的对手从来不是路况,而是那个想放弃的念头。” </p><p class="ql-block"> “所谓自由,不过是挣脱喧嚣后与真实的相遇。” </p><p class="ql-block"> 完成绕湖全程的那天,我没有想象中的狂喜,取而代之的是种奇异的平静。衣服上的盐渍记录着汗水的重量,手机内存卡装满了光影故事,而真正珍贵的收获却是无形的——对自然的谦卑、对苦难的接纳、对简单的珍视。原来所谓“诗和远方”,不过是把日子过成行走的禅修。 </p><p class="ql-block"> 青海湖骑行是一场关于坚持、发现与感悟的旅程。它教会我们,最美的风景往往在最艰难的路段之后,而生命的韧性,正是在一次次挑战中被唤醒。如果你也向往这样的体验,不妨在7-8月油菜花盛开的季节出发,去感受这片高原明珠的魔力。</p><p class="ql-block"> 2025、7、29</p><p class="ql-block"> 杨丽桃</p> <p class="ql-block">写于2025年8月1日 呼市铁骑队队员 纪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