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张骞出使西域,开始于汉武帝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年)。汉武帝登基之后,权力掌握在窦太后之手,无论什么决策,汉武帝事先都要和窦太后报告申请。再加上后宫谣言纷纷,暗指汉武帝没有生育能力。所以汉武帝心理压力极大,主要工作日程是游山玩水。尽管汉武帝玩世不恭,但当时的汉朝却在紧锣密鼓地为汉匈大战做准备。许多在此前的战争中被俘虏的匈奴人,都在汉朝这里受到重视,有专人细心地收集匈奴方面的情报。还有许多匈奴俘虏被汉化,加入汉军作战。</p><p class="ql-block"> 一个偶然的机会,汉朝从匈奴口中得知,传说在西域有一个国家叫大月氏,大月氏的国王被匈奴单于杀掉,头颅还被做成酒器。月氏人忍受不了匈奴人的奴役,就向天山北麓奔逃,途中又遭遇了一个乌孙国的攻击。这个消息让汉武帝看到希望,如果能联合大月氏夹击匈奴,则此役必然胜卷在握。</p><p class="ql-block"> 于是,汉朝征召勇士,出使西域。一名身手不凡的小郎官张骞毛遂自荐,愿担此任。张骞虽有勇气,但从未到过塞外,传说中的大月氏究竟在何处,根本无从寻找。幸好有一个早年被汉军俘虏的胡人堂邑氏,堂邑氏家中有个奴仆,人称堂邑父,愿意充当向导。同时,汉朝征募一百多名不怕死的勇士,以张骞为首,组织了一支外交队伍,一路西行进入了河西走廊。这支外交队伍走后,就再也没有消息,时间一长,所有人已经把这事忘了。</p><p class="ql-block"> 直到十三年后,匈奴爆发内乱,张骞才有机会重返故国。只不过去时的一百多人,多数埋骨沙丘,回来时,只有张骞和堂邑父两人。</p><p class="ql-block"> 原来,张骞所率百余人一进入河西走廊就遇到了匈奴骑兵,被当场拿下。张骞一行被押到匈奴人的大本营——这个地方,位于现在的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亲自审问张骞的,是老单于的儿子,军臣单于。军臣单于问:“你们提刀弄枪,风风火火,闯入我国境内,想打架吗?”张骞急忙解释道:“不是,我们是平民,非兵士。我们进入贵国,不是有意的。”军臣单于:“你们到底来干什么的?”张骞:“我们是路过而已,绝无敌意,请允许我们通过,谢谢。”军臣单于:“我问你们去哪里!”张骞:“我们去大月氏。”军臣单于:“大月氏,你们去那么偏远的地方干什么?”张骞:“走亲戚,串个门。”军臣单于:“你叫张骞是不是?出门右转,你的老婆正等着你,保护好她,可别让她被别的男人枪走了。”张骞大惊道:“我老婆怎么会在你们这里?”张骞出来一看,外面果然有个女人,皮草束身,两颊泛红,眉目传情,低头道:“从现在起,我就是你妻子,请你爱我,保护我,永不离开我。”张骞推托道“不妥……不可!”军臣怒气冲冲道:“这么好的女人给你,你不要抱怨了,赶快成亲吧,不然,你性命不保。</p><p class="ql-block"> 张骞被迫和匈奴女人结婚了,于是张骞就暂时放弃了逃跑的念头,踏实过起幸福的小日子。他出使西域十三年,头十年和匈奴妻子在一起,生了孩子,生活平静,他其实在等待时机。</p><p class="ql-block"> 十年过去了,军臣单于对张骞的监视变得有些松懈。这天早晨起来,对老婆说出门办点事。他说完就出门,门外早有堂邑父在等待,两人立即向西狂奔逃跑,继续履行他的外交使命。张骞逃到了现今的乌兹别克斯坦费尔干纳盆底。途中飞沙走石,冰雪皑皑,寒风刺骨,人烟稀少,没有水源,没有食物,全靠堂邑父射术如神,射点野兽来吃。当时的乌兹别克斯坦,盘踞着大宛国。大宛的汗血宝马,举世闻名。张骞见到大宛王,代表汉帝国承诺建交,请大宛送自己去大月氏。</p><p class="ql-block"> 这时候的大月氏已经逃到水草肥美之地,舒服日子过久了,早就忘了与匈奴人的仇恨,对张骞提出的夹击匈奴的建议没有兴趣。</p><p class="ql-block"> 无奈之下,张骞只好回转。张骞生怕再被匈奴人抓到,选择绕道而行。可万万没想到,匈奴人恰好刚刚统治了他绕行的地区,结果,他又落入匈奴人之手,被匈奴人送回家和老婆孩子团圆了。</p><p class="ql-block"> 张骞回家之后,很快军臣单于就死了,匈奴爆发了大规模的内战。机会终于来了,趁匈奴内乱,张骞带着匈奴妻子和堂邑父,终于回到魂牵梦绕的大汉。</p><p class="ql-block"> 十三年后的一天,在宫门口来了几个衣衫褴褛,就像要饭的人,要求见汉武帝。张骞见了汉武帝跪下,叫了一声陛下,早已是泪流满面。汉武帝一见是张骞,也忍不住流泪了,连忙把张骞拉起来,不顾君臣之礼和张骞拥抱在一起,不住的说,爱卿,没想到你终于回来了。</p><p class="ql-block"> 张骞通西域,是中国历史上重大外交成果,他对大汉抗击匈奴有很大的帮助。张骞出使西域,开通了“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原王朝与西域各国的贸易关系,互通有无。张骞作为中国历史上伟大的外交家,他为了国家的富强不怕困难,舍身忘死的精神,永远激励着后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