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中国历代玺印篆刻”展

雲游昰方

<p class="ql-block">2025.7.20.下午在上海博物馆东馆二楼参观“中国历代玺印篆刻”展馆</p> <p class="ql-block">前言</p><p class="ql-block">中国使用印章的历史已有三千多年。</p><p class="ql-block">中国社会长期约定俗成的"印章",是一种可供抑印出特定文字或图形标记,本身可供验示,以固定地充当自然人、公署机构、职官的凭信用具。它以文字为主要表义方式,先后深刻地参与到社会生活、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等各个领域。它包括具有历史联系与形态承接但性质并不相同的两个部分,即以凭信为主要功能的复印和以玺印为物质外壳的篆刻艺术。篆刻可以承担部分凭信的功能,但唐宋以来文人用印演化的趋势,使其与凭信功能日渐远离,成为一种艺术门类。这是印章在中国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特殊现象。</p><p class="ql-block">在世界印章发展史上,中国印章是社会应用最为广泛、深入,且至今仍存续使用的体系。</p><p class="ql-block">印章与人类早期文明相随而至,是社会结构与经济制度复杂化的产物。</p><p class="ql-block">早期的印章形态在两河流域、尼罗河流域、印度河流域和黄河流域先后出现,通过贸易、政治和文化交流,在更广泛的地区形成与发展。古代印章的萌生有着共同的机制,但形态与演进方向因不同的历史条件而形成各自的特点。</p> <p class="ql-block">商昌玺</p><p class="ql-block">2009年超城M103出土</p><p class="ql-block">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藏</p> <p class="ql-block">商奇字玺</p><p class="ql-block">传殷墟发现</p><p class="ql-block">台北故宫博物院藏</p> <p class="ql-block">中国玺印</p><p class="ql-block">印章与人类早期文明相随而至,是社会结构与经济制度复杂化的产物。</p><p class="ql-block">早期的印章形态在两河流域、尼罗河流域、印度河流域和黄河流域先后出现,通过贸易、政治和文化交流,在更广泛的地区形成与发展。古代印章的萌生有着共同的机制,但形态与演进方向因不同的历史条件而形成各自的特点。</p> <p class="ql-block">商周</p><p class="ql-block">玺印的起源和早期发展</p><p class="ql-block">考古发掘出土实物表明,商代晚期已出现形制成熟的玺印。商周时期的玺印形态多样,功能多元。其中以固定的印记充当自然人或氏族群体的辨识标志,进而作为权力和身份的物化凭信,这个功能的发育最为充分。还有包括神话人物在内的图形印、吉语箴言印以及揉合佩饰的各种品式,表明玺印有着多元的社会功用。</p> <p class="ql-block">早期玺印的功用与形制</p><p class="ql-block">东周以来,玺印的使用十分普遍。器物制作的标记、文书往来和货物流通的封检,多以抑用玺印作为凭信。玺印继而发展成为行使职权的依据与身份等级的象征。官玺的形制和文字逐步形成一定的规范,私人用印更为注重便利与美观。战国玺印主要采用范铸法制作,精微的文字与构图表现了当时成熟的雕刻技巧和铸造工艺。</p> <p class="ql-block">战国官玺:唯丘关鉨</p> <p class="ql-block">战国官玺:胡毋公信鉨</p> <p class="ql-block">战国:千秋百万昌</p> <p class="ql-block">战国鉨</p> <p class="ql-block">呈现不同地域特点的战国玺</p><p class="ql-block">战国官私玺的文字错落自然,体现出疏密和谐的艺术效果,是当时文字书写、构图技巧与审美风尚的体现。</p><p class="ql-block">各分畛域的列国玺印,形成了不同的风格。燕玺形式多样,官私玺规格有所不同;齐玺以白文为主,文字朴茂雄浑,三晋官私玺以朱文为主,精巧工致;楚玺则呈现奇逸恣放的面貌;承绪西周籀文遗规秦国文字趋于整饬,为其后玺印文字的统一创造了条件;巴蜀铜玺使用图形符号,是战国时期独特的一种地域类型。</p> <p class="ql-block">王卒右司马鉨</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昊和大夫鉨</p> <p class="ql-block">左酷右㦿</p><p class="ql-block">陶</p> <p class="ql-block">开方之鉨</p> <p class="ql-block">职内师鉨</p> <p class="ql-block">秦汉</p><p class="ql-block">印制规范的确立与延续</p><p class="ql-block">中国古代官印制度在秦代已经成熟,并与古代职官制度联系紧密。汉承秦制。秦汉官印制度对后世影响深远,由此形成延续八百年的秦汉印系。官印是职官制度的物化呈现,有着与官秩相应的形制等级标识。授、缴、销皆有法定制度。</p><p class="ql-block">秦汉官私印章艺术风格发育充分,技艺精湛,成为中国玺印史上最为辉煌的发展阶段。</p> <p class="ql-block">三国两晋南北朝</p><p class="ql-block">从因循到恣放</p><p class="ql-block">两晋以来,社会应用文字由楷书取代篆隶。官印印文所使用的缪篆规范也发生了疏解,草率、简化是此期印文的一般特点。因政权更迭频仍,各朝的官印制作工艺颇不稳定。北朝官印钮式粗犷雄强,一改敦厚内敛的气象。南北官印文字出现细劲简率与朴茂雄奇的风格分野,酝酿着新的印章体制与形态的变革。</p> <p class="ql-block">边远地区民族官印</p><p class="ql-block">战国时期,出现了中原王朝颁发给边远地区部族首领的官印。此类官印印文一般含有族名,并多以骆驼、马、羊等动物为官印钮式。它们是中华各民族缔结关系、互相融合的实物见证。</p> <p class="ql-block">隋唐宋金元</p><p class="ql-block">印制鼎革与秩序重建</p><p class="ql-block">随着纸张使用的普及,延续千年抑印于泥的使用方式,在南北朝后期为钤印于纸的方式所取代。隋代以来,官印等级标识功能减弱。唐代承续隋代的改革,进一步规范印制,并由此形成中国古代官印的新体系:隋唐印系。宋、金、元官印管理更为严密,印面文字形态复归平正茂密。同期少数民族政权及周边国家的印制与铸印工艺源于隋唐印系。</p> <p class="ql-block">唐宋金元官印风格的演进</p><p class="ql-block">隋代以来,中央及地方行政以官署印取代此前的职官。北宋以后诸朝沿袭隋唐印制。宋代在官印上开始加刻监造机构,金代官印则出现了编号。西夏及元代官印以九叠篆为模式,呈现绵密匀满的风貌。这一时期百官印钮式朴素,以易于把握的高鼻钮、橱钮和杙钮为主。</p> <p class="ql-block">明·灵山卫中千户所百户印</p> <p class="ql-block">明·迷原县司之印</p> <p class="ql-block">南明·亲军侍卫将军随征四营关防印</p> <p class="ql-block">清·圆明园包衣二旗护军夸兰大关防印</p> <p class="ql-block">清·湖南巡抚关防印</p> <p class="ql-block">巴克特里亚阶梯十字纹铜印</p><p class="ql-block">约公元前2400年﹣前2200年</p><p class="ql-block">何连海先生捐赠</p> <p class="ql-block">巴克特里亚四鹰纹铜印</p><p class="ql-block">约公元前2400年﹣前1800年</p><p class="ql-block">何连海先生捐赠</p> <p class="ql-block">古埃及画面滑石印</p><p class="ql-block">约公元前1550年前1050年</p><p class="ql-block">何连海先生馈赠</p> <p class="ql-block">塞浦路斯六面石印</p><p class="ql-block">约公元前1200﹣前700年</p><p class="ql-block">何连海先生捐赠</p> <p class="ql-block">印度河谷滑石印</p><p class="ql-block">约公元前2300﹣前1900年</p><p class="ql-block">韩回之先生捐赠</p> <p class="ql-block">西亚神人射香滚筒釉砖印</p><p class="ql-block">公元900-6600年</p><p class="ql-block">韩回之先生馈赠</p> <p class="ql-block">中国篆刻</p><p class="ql-block">篆刻,是在玺印的基础之上发展而来的一种艺术门类,是中国印章特有的发展形态和发展阶段。随着与书画鉴藏、书画创作的结合,印章的功用拓展至文化生活领域。唐宋时期逐渐成了文人用印体系。随着宋元以后石质印材的逐渐普及,以明代晚期部分文人自篆自刻为标志,篆刻成为一种新的艺术创作样式。在明清至近代,产生了众多的艺术流派与卓越的创作大家。</p><p class="ql-block">篆刻艺术具有鲜明的中华民族风格,是中国传统艺术的重要部类和人类优秀文化遗产之一。</p> <p class="ql-block">中国篆刻</p><p class="ql-block">唐宋元</p><p class="ql-block">文人用印的早期阶段</p><p class="ql-block">要买于行,及公体的音餐社为业</p> <p class="ql-block">南宋《梅花喜神谱》上的"吴氏图书"印迹</p> <p class="ql-block">钱世瑞木质组印</p><p class="ql-block">钱世瑞木质组印共15件,均为黄杨木、橱钮。印文内容包含姓名、文房、封缄、表敬、诗文等,钮顶有表明钤用方向的"上"字款。</p><p class="ql-block">钱氏名昶,字世瑞,卒于南宋建炎二年(1128)。生前官至枢密院副使,后贬为湖州府尹,主要活动在北宋期间。这套组印文辞丰富、工艺精湛,可视为北宋末年至南宋初年文人用印风尚的珍贵标本。</p> <p class="ql-block">中国篆刻</p><p class="ql-block">明清</p><p class="ql-block">文人篆刻的兴起和繁盛</p><p class="ql-block">以文人自豪自刻为标志。最刻在聪明成为一种新的艺术创作模式、吴门、徽州等地区先后出现了不同文化背景的篆到名家。如文彭、何霞、苏宣、朱简、汪关等人。因籍贯、师承不同而被列入不同的流派。清代以来。以浙派、邓派为主要代表流派。又有各具风格的名家涌现。他们以追事奏汉典范为号召,重视形式与被法探索,创造了文人篆刮的全新风格。</p> <p class="ql-block">中国玺印·明清民国</p> <p class="ql-block">晚明﹣清中期</p><p class="ql-block">晚明文人治印借鉴传统,探求技法个性,出现了一批卓有名望的篆刻家。引发文人参与自篆自刻的文彭、何震被后世尊为篆刻的开山人物。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艺术流派,在当时经济、文化繁荣的江南地区先后形成,逐渐传播到更广泛的区域。扬州画派中以治印为兼擅的名家不蹈故常,意趣率真;云间一脉受晚明遗风影响而更趋含和工稳,已开海上文人篆刻之先河。</p> <p class="ql-block">云间派</p><p class="ql-block">云间派为乾隆时期活动于上海地区的流派。主要代表有王睿章、王玉如、鞠履厚,印风含和工稳,讲究章法的形式变化,在当时具有一定影响。</p> <p class="ql-block">敢言当世事,不负案头书</p><p class="ql-block">王睿章(1666-1763)</p> <p class="ql-block">敢言当世事.不负案头书·印</p> <p class="ql-block">平桥居士</p><p class="ql-block">王玉如(1708﹣约1748)</p><p class="ql-block">华笃安、毛明芬夫妇捐赠</p> <p class="ql-block">平桥居士·印</p> <p class="ql-block">中国篆刻</p><p class="ql-block">现当代</p><p class="ql-block">海上风华与南北交融</p><p class="ql-block">上海开埠以后,经济地位迅速崛起。移民城市的兼容性,对周边的文艺人才形成很强的吸附效应。汇聚于海上的现代名家各擅胜场,传人递承继续树帜印坛;更多特立独行的个性印家及艺术社团先后驻足于此。南北风格流派与流寓海上的海外印人在联结中外的大都市环境中交融、衍变,在经典中演绎新的篆刻风格。</p> <p class="ql-block">兰生而芳</p><p class="ql-block">梁唐(?-1644)</p><p class="ql-block">华笃安、毛明开夫妇捐赠</p> <p class="ql-block">东海乔拱璧谷侯父印万历四十年(1612)</p><p class="ql-block">甘师(16世纪后期至17世纪初)</p><p class="ql-block">1969年上海川沙.明墓出</p> <p class="ql-block">頤麟上印·鶴逸一.字西津</p><p class="ql-block">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p> <p class="ql-block">中国篆刻</p><p class="ql-block">印材印钮</p><p class="ql-block">中国古代印章素有重视印材、印钮的传统。玉、瓷、水晶、角、牙、铜及各类石材都被纳入印材之中。宋元以后,印章成为一种文人清玩,叶蜡石因质地晶莹、色泽绚丽而被广泛使用。</p><p class="ql-block">福建寿山和浙江青田的印钮雕刻历史悠久,清康熙、乾隆时期的印钮雕刻,题材多样,技法圆熟。清代晚期,与绘画相融合的浅浮雕装饰颇为流行,雕刻图样清雅工整,与同时期其他雕刻工艺相映成辉。印材与印钮也成为人们赏玩的对象,丰富了中国篆刻艺术的内涵。</p> <p class="ql-block">庞元济书画印·民国13年(1924年)</p><p class="ql-block">赵汶儒(1874-1945年)</p> <p class="ql-block">与陆放翁同日生</p><p class="ql-block">方介语(1901-1987)</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