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25年暑期,常州市中小学美术教师研学实践暨室外写生培训活动在车老师的组织下又如期开始了,这是自2011年开始的第15次暑期研学活动。这次研学地点为闽浙地区,全程大巴。7月20日,近50位美术教师,带着对室外写生的执着,一早从教科院出发,到达600多公里外的南平市武夷山下。</p><p class="ql-block">途经徽州古城,一行人对古城进行了采风。徽州古城位于安徽省黄山市歙县徽城镇,是中国保存完好的四大古城之一,与四川阆中、云南丽江、山西平遥齐名。徽州府衙建于元末明初,保持了明弘治年间一轴、五门的格局,主要游历了南谯楼、俗称“八脚牌楼”的许国石坊,以及徽州古城博物馆,初略了解了徽州府衙的历史和徽州”三绝:砖雕、木雕、石雕。</p> <p class="ql-block">徽州府</p> <p class="ql-block">许国石坊</p> <p class="ql-block">砖雕</p> <p class="ql-block">木雕</p> <p class="ql-block">石雕</p> <p class="ql-block">车窗外的风景如画</p> <p class="ql-block">7月21日上午,真正开启了武夷山室外写生活动。第一站:天游峰下。背上写生装备,负重来到天游峰下,天气闷热且下雨,于是找到一亭子,果断铺开宣纸,开始写生。条件有限,先是站着画,后又坐下俯身画,最后席地而坐画,各种不舒坦。原因其实是有虫打扰。“闽”字,门下有虫,第一天就深刻体会到了。</p> <p class="ql-block">这次写生唯一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武夷山天游峰下六曲响声岩写生</p> <p class="ql-block">下午,雨时大时小,游历了玉女峰-虎啸岩-一线天,为明天上午采到了一个可以躲雨的地方:风洞。</p> <p class="ql-block">风洞</p> <p class="ql-block">风洞外的风景</p> <p class="ql-block">7月22日上午,与两名团友,一行三人带上写生装备,来到一线天的风洞,记录了武夷山“神仙楼阁”这一怪石。</p> <p class="ql-block">武夷山风洞对面神仙楼阁写生</p> <p class="ql-block">7月22日下午,想记录武夷山最有名气的大王峰,于是来到宋街,九曲竹筏下船码头处写。刚下笔,山雨欲来,一群人打着雨伞,雨中作画,体感舒服的是终于从闷热到淋雨的凉爽了。大王峰总是在云雾中躲去半个身影。未画完,大雨倾盆,只能作罢。到宋街亭子躲雨,又画了一张斗方小画。</p> <p class="ql-block">云雾中的大王峰</p> <p class="ql-block">竹筏码头</p> <p class="ql-block">雨中大王峰写生</p> <p class="ql-block">宋街躲雨画小斗方</p> <p class="ql-block">武夷山宋街写生</p> <p class="ql-block">晚上在宾馆中完善白天的写生习作</p> <p class="ql-block">7月23日上午,武夷山下梅古镇写生,天气晴朗,心情也一起明亮了。武夷山下梅古镇,是晋商万里茶道起点。梅溪下游,如棋盘布局的下梅村,就安卧在山环水抱中。梅溪在清代中晚期,发挥了重要的商贸水运作用。当溪两岸的廊桥足足有两里长,茶号经幡招展。走马观花地游历了梅溪两岸,了解到下梅邹氏家族茶商曾经的辉煌,写生目标锁定了古老的邹氏家祠,以及一旁的晋商茶馆和乾井。</p> <p class="ql-block">下梅古镇写生</p> <p class="ql-block">7月23日下午,一行人来到武夷山五夫古镇,作为理学宗师朱熹的故乡,五夫镇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朱熹14岁便居住在此,一住就是50年,留下了丰富的历史遗迹。小镇依然保持着南宋时期的格局。穿过紫阳流风到三市街,仿佛能看见少年朱熹携书卷匆匆走过的身影。于是驻足记录下了这段小巷,仿佛与朱熹来了次时空交流。</p> <p class="ql-block">看到湿露露的地面了吗?写生期间两次突如其来的暴雨,使我躲进了店家,这里几乎家家种白莲,加工白莲,去莲子外壳的本领称之为一绝。店家让我躲雨的善举也带来了一波不小的莲子生意。</p> <p class="ql-block">五夫古镇写生</p> <p class="ql-block">7月24日一早赶往下一站宁德市屏南县,下午来到厦地村写生。海拔800米的厦地村,高低错落的土屋建筑,很有古镇乡村味道。因为惧怕蚊虫,所以选择村口高处的石板,做了各种蚊虫防护,落笔写生。画完一幅后,<span style="font-size:18px;">沿着青石台阶拾级而下,村落的轮廓徐徐打开,黛瓦、黄墙、柿子树、石板地,渐次映入眼帘。路遇同行写生的老师,投入写生的样子打动了我,绕村一圈,回到村口石板的台阶上,席地而坐,再画了一张斗方。</span></p> <p class="ql-block">晚上,幽暗的灯光下,继续完善着白天的习作。</p> <p class="ql-block">7月25日上午,屏南县四坪村写生。四坪村,村口的风雨长廊横贯东西,站在廊中便可尽览全村景致。错落的老土房,磨圆的青石路,叠石堆砌的溪流潺潺而过。自上而下,游历一圈,仍然选择风雨长廊,第一张因南山书屋而画,第二张因半月弧形的黛瓦黄墙而画。</p> <p class="ql-block">中午,安排了龙潭村风采,遇道路施工,只能徒步进村,下到村里一公里多,不觉得累,回来时上坡一公里多,外加路面来自柏油液体的阻力,气喘嘘嘘,印象更深刻了。</p><p class="ql-block">龙潭村位于福建省宁德市屏南县熙岭乡,是一座拥有600多年历史的古村落。龙潭村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四平戏的唯一留存地,该剧种依靠农民艺人口传心授得以传承。龙潭村比四坪村现存大,明清时期的古厝依山而建,错落有致,黄泥墙斑驳显沧桑。</p> <p class="ql-block">下午,又回到四坪村的风雨长廊里,换个角度,再画了一张。</p> <p class="ql-block">7月26日一早从屏南出发去霞浦,路上风景如画,印象深刻的是福建人对宗祠的重视,沿路随处可见。</p> <p class="ql-block">下午,驱车来到半月里古村采风,遇雨,以游历为主。半月里畲族古村落,因村子呈半月形而得名。位于霞浦县溪南镇白露坑村,是畲族聚居的村落。期间偶遇身穿畲族服饰的女孩拍摄宣传片。后又误入由村民雷其松私人筹办的畲族民间博物馆,馆内文物反映着半月里村的历史、文化等多方面信息,明清老房子改造而成。半月里印象最深刻的村里的几棵大榕树,想象着畲族少女在榕树下静听溪水潺潺的身影。</p> <p class="ql-block">7月27日上午,霞浦三沙渔港采风。因为是禁捕期,渔民们穿梭在渔船的甲板上,或修补渔网,或整理渔具,为即将到来的航行做准备。渔港没有遮风避雨处,没法长时间写生,后又来到公路下的小沙滩处,刚下笔画了几笔,刮风下雨了,只能作罢。回到宾馆继续完成。</p> <p class="ql-block">7月28日一早出发,赶往温州市苍南县桥墩镇碗窑古村采风。碗窑,建村600多年,隐藏在一片叶子的苍翠中,只露出半根锥形烟囱,烟囱确切地说,是一种立窑。碗窑,据说整整齐齐排列着十八条龙窑,现仅留下第十八条龙窑以作纪念。自下而上,有戏台,古街,古碾等。原路返回村外,又往三折瀑观瀑,因近来雨水很多,三折瀑象苍南版“黄果树瀑布”,暴雨后的奇观,水流如同千军万马,倾泻流直而下,水声震耳欲聋,感受了一次水之奔腾。</p> <p class="ql-block">7月29日,回程中安排了台州市国清寺采风。寺庙始建于隋开皇十八年(598年),取“寺若成,国即清”之意命名,是佛教天台宗的发源地,拥有1400多年历史。国清寺最负盛名的当属"三隋"——隋庙、隋塔、隋梅。隋庙,保持着隋唐时期的建筑格局和风格。寺内建筑依山就势。隋塔,六面九级,南宋重建,这座砖塔历经千年风雨依然巍然屹立。隋梅,相传是隋朝建寺之初,天台宗第五祖灌顶法师章安手植,堪称国内最古老的梅树。</p> <p class="ql-block">29日下午,一行研学的老师们回到常州教科院,依依不舍中结束了此次研学写生之旅。虽是结束,又是开始,回到家中,暑期的研学并未结束,整理素材,完善画稿,反思总结,交流心得,学以致用……任重道远</p> <p class="ql-block">团友部分作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