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家”字最早见于商代甲骨文,其本意为“住所”,<span style="font-size:18px;">“宀”是房屋的象形,“豕(猪)”在房子里。《说文》解释:“家,居也” 。可见,在古代中国,有住处、养得起猪,才能算作“家”。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私有制的出现、族群的衍变,由“家”而出现“国”,于是在"家国同构"治理理念下,形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价值链和"家国情怀"等传统观念。</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有家就有家人,一人一居不是家,除了其他家庭成员外,在古代,还要有一头作为生产资料的“猪”来满足家人的生活需求。《易经》第三十七卦《家人》卦,内卦为火,外卦为风,象征“风自火出”,对如何持家,并做到“吉”、“悔亡(无悔)”进行了辩证分析和预测。《彖》曰:“家人,女正位乎内,男正位乎外。男女正,天地之大义也。家人有严君焉,父母之谓也。” 《象》曰:“风自火出,家人。君子以言有物,而行有恒。” 用现代的话说就是:不妄言(不信口开河),常防范(闲有家),守正道,行有恒,终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一个人一般都有二个家,一个是与父母在一起时候的家,第二个是本人成家之后与子女的家。尽管本人在这二个家里的角色不一样,但所承担的责任大同小异。只要每个人都尽到责任,这个家才会是和顺的、吉祥的,所谓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多年的生活阅历,我对家的感触日渐强烈。我的第一本美篇书《家》,主要是回忆老家的那些生活片段,第二本美篇书《回家》是为我告老还家而命名。我还有一篇短文《远去的那个家》,试图描绘45年前那个“家”的图景。当时,父母春天养一头猪,冬天卖掉,用来换取我一年的学费。</span> </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每个人都有“家”,都会有很多关于家的故事藏在心底,挥之不去,历久弥新。家,人类永恒的主题,生活的港湾,情感的归宿。谨以此文抒发点感想、吹吹风,顺以巽也。</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