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不由人》连载(46)

张琦

<p class="ql-block">  九华山是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位于安徽省青阳县。这里游客少,景点路线相对简单,不需要导游,正好趁机自己游玩几天,休整一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来到佛教名山,自然会顺便了解一点佛教文化,随意走进了旃檀林大雄宝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那时的旃檀林,由四座厅堂式民居和宫殿式大雄宝殿组合而成。大殿里光线昏暗,香烟缭绕,里面没有游客,我东一眼西一眼看得漫不经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一个小和尚坐在入门处,手里捧着经书,眼睛盯着我,细声细气地自言自语:“好厉害的眼神。”我好奇这么小的孩子也来当和尚,过去和他搭讪:</p><p class="ql-block">“小师父,你刚才说什么?”</p><p class="ql-block">“说我看到的。”</p><p class="ql-block">“你看到了什么?”</p><p class="ql-block">“你有嗔怨。”</p><p class="ql-block">“何以见得?小师父会算命?”</p><p class="ql-block">“佛家不算命,命不是算出来的。”</p><p class="ql-block"> 我笑了一下,转移了话题:</p><p class="ql-block">“山上有住宿的地方吗?”</p><p class="ql-block">“有,好远的。”</p><p class="ql-block">“近处没有吗?”</p><p class="ql-block">“这里倒是有宾馆,是专门接待领导和外宾的。你要想住,得我师父允许。”</p><p class="ql-block">“我想住,能拜见你师父吗?”</p><p class="ql-block">“我领你去办公室见他,你自己和他说,这里的事我师父说了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跟随小和尚去见他的师父:当年旃檀林的住持、九华山佛教协会办公室主任、旃檀林宾馆总经理慧深法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慧深法师双手合十,眉目低垂,引我入室在办公桌旁落座,问有何迷惑。我简单介绍过自己,说没啥迷惑,只是求问法师可否入住贵寺宾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法师抬了一下眼皮,并不回答。他挪了挪身体,正襟危坐,垂下眼帘,手捻佛珠低语:施主一人上山来访贫僧,定有不解之惑。我低下头,没有作声,因为不知道该说什么。接下来沉默的时间长得令我尴尬,心里生出不安,怪自己冒失,不该乱闯宗教之地,想退出又怕失礼,怕犯了人家的规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良久,他翻开面前的书,随手拿起笔在纸上写下一段话,贴着桌面推到我面前,并念念有声:“佛说,苦非苦,乐非乐,只是一时的执念而已……执于一念,将受困于一念;一念放下,会自在于心间。物随心转,境由心造,烦恼皆由心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听得云里雾里,拿起那张纸默看了两遍。他大概觉得我尚可教化,话多了起来。法师健谈,谈佛法、谈修心,讲“布施”、讲“持戒”、讲“忍辱”,说了半个多小时谈兴不减。我绝大部分都没听进去,但为了尊重,也垂下眉目,做出悉心聆听状。其实早已心不在焉,担心天晚了找不到宾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执迷不悟”,法师依然宽怀慈悲。也许是我貌似虔诚,使他误解了,以为我会有所觉悟,竟破例允许我免费住入寺内宾馆,还提供免费斋饭。他说先住几天,静下心来再谈,并派小和尚做向导陪我逛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过意不去,执意要付钱,法师双手合十,一句“阿弥陀佛”又垂下眼帘,显然是要送客。我不敢再妄言俗语,只好悉听尊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小和尚,年十七,是慧深法师六个弟子中最小的一个,法号广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广缘称我阿姐,每天陪我漫山游玩,走遍了百岁宫、肉身宝殿、化城寺、天台等所有景点。歇息时我俩坐在山坡上,广缘讲他和师兄们的身世,讲寺庙里发生过的故事。他皮肤又白又细,说话有些奶声奶气,神情里却有种与其年龄极不相称的忧郁,言语中偶尔会引用一两句古诗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广缘出身于巢湖一个穷苦农家,身体孱弱,读到小学二年级就被送进庙里当了和尚。他在寺庙里长大,常年和师兄们住在阁楼的地板上。我看过广缘的“僧人证件”,那个套着深黄色塑料皮的小本,是这个世间给予他的身份认定。他说活着没意思,不愿意待在山上,可下了山又什么都不会做,社会上不愿意收留他们这样的人。小小年纪,说起生存话题,竟是满腹的辛酸。我不知该说什么,不痛不痒的安慰于他毫无意义,只有默默地听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每天就餐时间,广缘陪我去斋堂和僧人们一起吃斋饭,多种素菜做得都很好吃。慧深法师让广缘捎话,嘱咐我多住些日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在寺庙宾馆住了七天,玩遍了九华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那天早晨,吃过斋饭去向慧深法师致谢并辞别。法师问我有何感悟,我说佛祖在上,大师面前不敢打诳语,多言又恐有得罪。法师说,尽可畅所欲言,但说无妨。我坦诚表达:佛法博大精深,本人非常敬重,只是惭愧自己肉眼凡胎,六根不净,七情不舍,只能是一介凡夫俗子,愿听法师教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法师浅笑,信手拈纸,用加粗的硬笔写下八个大字“转迷资悟,离苦达乐”赠我。然后双手合十说了句送客的话:欢迎你随时再来。我深深还礼表达谢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那张字纸,至今还夹在我的书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广缘送我下山去车站。分别时,他把一个掉了封皮的日记本赠送给我,扉页上抄着《红楼梦》中的两句小诗:“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我想,他的辛酸泪水,何止一把?广缘只有小学二年级文化,能抄下这首诗已然不易,大概是常年在寺庙中学佛念经的缘故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出家人的清苦,一个孩子内心的悲凉,让我看到世间百态和人生的无奈。九华山旃檀林,深深地留在了我的记忆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写这个故事时,我上百度搜索了如今的旃檀林、慧深法师和广缘小和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慧深法师,俗名苏茂和,中学文化程度。1941 年生于安徽省六安市新安镇迎水村,前半生居乡务农,四十一岁剃度出家,伴着晨钟暮鼓和青灯黄卷演绎出自己精彩的后半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八十年代末,旃檀林寺庙破旧不堪,难以为继。慧深发心,用三十二年的时间,在旃檀林原址上规划募建了雄伟壮观的大雄、大悲、大愿三座宝殿。古刹重光,新殿辉煌,慧深功德无量,逐步升为九华山佛教协会办公室主任、住持、九华山佛教协会副会长。他六十八岁当上全国政协委员,2011 年两会期间,受到胡锦涛主席接见。七十三岁荣膺旃檀林方丈,现任九华山佛教协会会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农民苏茂和度入佛门四十余载,成为一位功绩斐然的佛教掌门人。半世红尘半世空门,背后的心路历程不为人知。前半生留在俗世的故事,早已淹没在了岁月的长河中。如今,名扬四海的是——九华山方丈慧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近日搜看九华山有关视频,得知已是耄耋老人的慧深方丈依然忙碌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还搜到一条消息:九华山佛学院广缘法师,在 2020 年安徽省佛教讲经交流会上获得三等奖。此广缘是否当年的小广缘?我说不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离开九华山,直奔庐山,住在牯岭镇。按“老办法”先自己游山,熟悉环境,制定景点路线,准备工作就绪后开始招揽游客组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庐山位于江西省境内,距离九江市二十四公里,集文化名山、宗教名山、政治名山于一身。无数文人墨客、名人志士,在此留下了如庐山瀑布般千古长流的诗词歌赋,还有浩如烟海的丹青墨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庐山不是“一座山”,而是一系列山脉。庐山景区只是在一处密集山地中辟出的一块胜地。景点分东西两线,往返同样要走二十多公里山路。但路线比黄山相对简单,适合二日游。</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庐山的三叠泉瀑布,势如奔马,声若洪钟,总落差一百五十五米,是游客必看景点之一。因其海拔比牯岭镇低五百米,看三叠泉瀑布要下三千三百多级台阶,对人的体力是极大的挑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已近不惑之年,每日带团十三、四个小时,隔天往返一次三叠泉。说不吃力是假的,全仗着身体基础好,还有被生活锉磨出的顽强,否则是吃不消的。生存面前,人的意志潜力不可估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去三叠泉的路段上有许多轿夫,把藤椅绑在竹竿上,抬着那些走不动、肯花钱的游客上下台阶。从龙潭瀑布到一叠泉有一千五百多级台阶,再从一叠泉到三叠泉也是一千五百多级台阶,轿夫们很难一气走完全程,只能分段、分工接力进行。当时按路程收费,单程价在两到三百元钱之间。价格是不低,但由于中途几次换轿夫,分到每个人手里的钱也就不多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据说近年按乘客体重收费了,一斤体重的收费已经涨到了十几元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三叠泉轿夫比黄山挑山工更艰辛,这碗饭不是谁都能吃的,为保持轿身平衡,保证坐轿人的安全,向上攀登走到阶梯陡峭的地方,后面的轿夫必须两臂高举,而前面的轿夫则躬身屈膝攀爬,甚至跪行。为生存,他们练就了一身钢筋铁骨,一副铜脚板。坚韧、隐忍的轿夫们,接过用血汗换来的酬劳时,脸上露出的笑容令人不忍直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庐山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天主教等诸多宗教的寺庙、道观、教堂。其中的仙人洞,是道教的福地洞天。相传唐代名道吕洞宾曾在此修炼成仙,此处也是游客必去的景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没有宗教信仰,至今也不知道自己和宗教有怎样的因缘。只是,每到宗教场所,无论哪种教派,都会受其施助,总会有故事发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隔天去一趟仙人洞,与那里的道士由客气到彼此熟悉。那个年代,仙人洞的道士持斋礼拜,烧香燃灯,奉戒诵经,不染尘务,更不会向游客开口索钱。香炉旁边的桌子上总放有一些经书,我经过时偶尔翻看一下,道长便施抱拳礼,拿一本吕祖的《心经、三世因果经》送我。我赶忙还以抱拳礼,恭敬接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后来,只要遇上,道长总会送给我道院自印的各种经书单行本,《道德经》、《太上感应篇》、《北斗经》、《正气歌》、《逍遥游》等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无功不受禄,我既不燃香也不礼拜,白拿人家许多经书,心有不安。某天问道长该怎样燃香礼拜,他说你忙,有空读读经书就好,不必拘于形式。还说道家有句话:“心存邪僻,任尔烧香无点益,身扶正大,见吾不拜又何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道长善解人意,但我自己过意不去,之后再到仙人洞,为游客讲解完毕就躲到远处等候大家游玩,不好意思再打搅人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庐山有近千栋超过百年的西式别墅,美庐是其中最著名的一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03 年,英国人兰诺兹勋爵建造了美庐,后来转让给英国女传教士巴莉。1933 年,巴莉将别墅送给好友宋美龄。蒋、宋夫妇十分钟爱这栋别墅,将其作为蒋介石的庐山官邸,此后每年上庐山都下榻此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蒋、宋离开大陆之前,最后一次上山住了十天,蒋介石在园中的卧石上亲笔题下“美庐”二字,之后人们就叫它美庐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48 年 8 月 18 日,蒋介石和宋美龄走了,把深深的眷恋留在了美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三上庐山开会,大多下榻美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是一座唯一居住过国共两党最高领导人、具有传奇色彩的别墅。如今物是人非,多少往事、谈笑都在这清凉世界中灰飞烟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庐山的牯岭街有座“东谷电影院”,从 1980 年至今,四十多年只放映一部电影《庐山恋》,因此改名为“庐山恋电影院”。那时候,游客可以免费观看,且全天循环不清场。我在庐山奋战两个多月,每晚回到山下都要带领游客去看一场《庐山恋》。看的次数多了,影片的对话、情节都能背下来了。后来,进去就犯困,电影院成了我歇息打盹的地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十一月末的庐山,天气已凉,游客渐少,我继续向南迁移。下了庐山顺路去看江西南昌的滕王阁。当年学医的时候,有门课程叫“医古文”,学过唐代诗人王勃的《滕王阁序》,连古文翻译考试的内容也是这篇文章。因此,滕王阁是一定要看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滕王阁位于南昌市西北部赣江东岸。</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那个黄昏,我一个人坐在江边,看赣水北流,渔舟唱晚,看“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仰望滕王阁,遐想当年“豫章故郡,洪都新府”的繁荣昌盛,还有初唐盛世滕王阁上高朋满座,王勃挥毫千古文章的伤感和怀才不遇的落寞。诗人博学高才,却命运多舛。先是为写下一篇斗鸡檄文坐罪免官,后又因私杀犯罪官奴,二次被贬,身陷囹圄。他在文章中寓意自己像一只孤鹜,不过一个茫茫浩宇中的匆匆过客。谁又不是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因为王勃,一座阁楼千年不朽;因为《滕王阁序》,代复一代寄兴寓情的人前来滕王阁感受初唐大景的意境。诗人怀才不遇却“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的人生态度,为世人赞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离开滕王阁,我去了湖南长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当年选择旅游景点,交通状况是重要的考虑因素。因为火车票、汽车票都很难买到。我在长沙奔波了一个月,由于不熟悉景点分布情况,光是应付交通问题就操碎了心。由此衍生出的许多琐碎杂事,更是让我苦不堪言。</p> <p class="ql-block">  最难的是与个体司机约车。在没有手机、电话尚未普及到家庭的年代,与人联系沟通都要靠面谈。白天在景区与司机接洽谈好相关事宜,互相留下住址。晚间组团时一旦行程、人数临时有变动,只能夜里去司机家里商谈。异地他乡,黑灯瞎火,我打着手电筒走街串巷去找陌生司机的家。为了找一个门牌号,常常要在一条巷子里转十几个来回。有时候好不容易找到了,司机一家已经睡下,扰了人家的夜梦,总要连连道歉后再谈事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那些日子里,我梳着齐眉齐耳短发,在淡淡的夜色里,像只暗色影子,穿梭在隐隐约约的长沙街头,揽客、组团、约个体巴士、深夜排长队为团队买火车票。为合作顺利,我谦卑,隐忍,偶尔也假装强硬。完成这些事情背后的艰辛一言难尽。走过岁月,留在心里的仍是山一般沉重的记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冬初,离开湖南飞往广州。</p><p class="ql-block">(待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