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山塘镇游记

朱光学

<p class="ql-block">  7月13日下午,打车从平湖人民西路1号,打车去山塘古镇,18公里路程,车费26元。在2019年,也是这夏时季节,当时是坐平湖206路公交车去的,这一晃六年过去了。</p><p class="ql-block"> 为什么要去山塘镇?这一桥跨二省的古镇在我国地理位置上,还真不多见。</p><p class="ql-block"> 桥南“南山塘”属浙江平湖,桥北“北山塘”归上海金山。</p><p class="ql-block"> 山塘桥重建于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桥长仅22米,桥面由12块长条石拼接而成,这座桥可不简单,它稳稳地横跨在山塘河上,将两岸紧紧相连,步行便可实现跨两省。</p><p class="ql-block"> 这山塘老街上的山塘桥,宛如一条细腻的丝线,轻轻系在浙江平湖与上海金山之间,上桥还在浙江,下桥已至上海,这种一脚跨两地的感觉必须去体验一下。</p><p class="ql-block"> 当我站在山塘桥中央,手机信号在两省间来回切换,仪式感满满。</p> <p class="ql-block">  山塘老街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清顺治年间,那时它已具集镇雏形,从道光十六年开始,陆续设有接婴堂、城隍庙等,清末民初逐渐形成集市老街。</p><p class="ql-block"> 自山塘桥建成后,为明月河两边的村民的往来和商品交易提供了极大的便利,自此,这里的繁华便如同春日的繁花,渐渐盛放。</p><p class="ql-block"> 在抗日战争以前,老街商业昌盛,是重要的水上交通枢纽,货运航班往来不息,南北山塘及周边的村民都会汇聚于此,采购生活所需,那时的老街,人来人往,热闹非凡。有诗为证:</p><p class="ql-block"> 山塘桥下水东流,</p><p class="ql-block"> 渔火江枫几度秋。</p><p class="ql-block"> 宛似姑苏城外路,</p><p class="ql-block"> 烟波十里荡轻舟。</p><p class="ql-block"> 这首《盐溪竹枝词》是民国初期平湖籍诗人周光瑞先生为明月山塘所作,描写当时山塘镇的盛况。</p> <p class="ql-block">  来到山塘镇,据当地人介绍,沪浙二地隔河相望的小村都叫山塘村,河南的称浙江省平湖市广陈镇山塘村,河北的称上海市金山区廊下镇山塘村,俗称南北山塘。</p><p class="ql-block"> 在当地两边村民的乡音,风俗习惯,几乎没有什么差异。</p><p class="ql-block"> 问起这镇如何管理?</p><p class="ql-block"> 从村民口中得知:南北山塘村近年来牢牢抓住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机遇,联合成立了全国首个浙沪联合党支部,在南北山塘毗邻党建展示馆,一张张老照片记录 2017 年“一桥两山塘”的破冰之旅。</p><p class="ql-block"> 由此,山塘镇成为浙沪“毗邻党建”启航地。</p><p class="ql-block"> 2018年,浙沪山塘联合党支部围绕理念协同、规划协同、产业协同、政策协同、模式协同"五大协同",共同打造"明月山塘"跨省景区,2019年成功将明月山塘创建成国家3A级旅游景区。</p><p class="ql-block"> 从实地考察情况来,感觉是吃在南山塘。店铺众多,推荐老街口的“山塘阿婆面”:雪菜黄鱼汤面鲜掉眉毛,配一碗金山“枫泾丁蹄”做浇头,沪浙混搭味道出奇和谐。</p><p class="ql-block"> 住在北山塘。跨过桥就是“明月山塘景区”精品民宿群,我们选了“桥北小筑”二楼阳台房。推开窗,桥南的稻田、桥北的小河同框,风带水汽穿堂而过,暑气全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桥下 200 多米长的山塘老街已经热闹起来: <span style="font-size:18px;">沿街是统一的晚清灰瓦白墙,店铺招牌却“沪字号”“浙字号”,拍照自带对比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在老街上走着,瞅进一家做油墩子的小店,阿姨索性把摊位放到了店铺外的街面上,说到我们童年的美食里,这油墩子一定是榜上有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记得小时候,冬天放学回家路过街边上,见到这刚出炉的油墩子,外皮烫嘴、又香又酥,里面裹着鲜美的萝卜丝,一口下去还能拉丝,馋虫就会爬出来,有零钱时忍不住会买上一个,边走边吃,这种满足感至今仍停留在脑海里,没想到这种香喷喷的街头小吃,仍保留在这山塘老街慢悠悠的时光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还有手工圆团、塌饼、阿婆菜饭等特色小吃,每一种都饱含着浓浓的乡土气息,让人品尝到最纯正的江南味道。</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没想到这小小的山塘老街上有那么多饱含着浓郁的吴越地方特色美食,一下子勾起儿时留在舌尖上的美好回忆。</span></p><p class="ql-block"> 北山塘的徐小弟猪肉铺,摊主 30 年“跨省通勤”,每天步行 10 分钟上班; </p><p class="ql-block"> 老街的海棠糕可以说是我们上海人儿时的最爱,因糕形似海棠花而得名,听说创制于清代。</p><p class="ql-block"> 看到山塘老街上售卖海棠糕的小店就感到特别亲切,看着店内老师傅熟练制作海棠糕的过程也是一种美的享受,看着刚出炉的海棠糕,表面撒着饴糖,色呈紫酱红,分外香甜。看得我口水直流,忍不住还是买了一块,趁热品尝,还是儿时记忆中的妈妈味道。</p><p class="ql-block"> 平湖糟蛋也是老街有名的名点,创于清雍正年间,距今已有280多年的历史,早在清乾隆年间就被列为贡品,有“天下第一蛋”之称。</p><p class="ql-block"> 2012年平湖糟蛋被列入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p><p class="ql-block"> 糟蛋蛋白呈乳白色胶冻状,晶莹如玉,蛋黄则桔红如火,醇香浓郁,沙甜爽口,回味绵绵。只需一小口,味道便刺激得直冲口腔,让爱它的人直呼“上头”</p><p class="ql-block"> 此时南山塘的平湖糟蛋、廊下莲湘糕香味混作一团,边走边吃毫无违和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沿着老街由南向北慢慢前行,踩着那被岁月打磨过的光滑石板路,每走一步都感觉在与历史进行温柔的对话。</p><p class="ql-block"> 街道两旁,是常见的那种典型的江南水乡建筑,白墙黛瓦,错落有致,水乡特色的观音兜屋顶在天际勾勒出优美的弧线。</p><p class="ql-block"> 而墙面的斑驳痕迹,又仿佛在向每一位游客默默地诉说着老街往昔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老街上店铺是一间挨着一间,既有售卖传统南杂的老店,弥漫着怀旧的气息;也有时尚的咖啡馆,飘散出馥郁的香气。传统与现代在这里碰撞、交融,毫无违和感。</p><p class="ql-block"> 走进南山塘一户村民家,一件件老物件、一张张老照片片,仿佛走进了那过去的年代,心中涌起儿时滿滿的回忆:</p><p class="ql-block"> 耳边忽地响起阿婆的声音,去水桥下洗干净手,吃饭了!</p><p class="ql-block"> 这景!竟活生生浮现出一幅幅小时候捉鱼摸虾、淘米洗菜的场景。</p> <p class="ql-block">  下桥就来到了属于上海金山区廊下镇山塘村北山塘,桥下广场上有一尊送子参军雕塑像,英雄山塘广场:巨幅浮雕讲述抗战时期平湖籍烈士许明清的故事,听说是廊下籍著名雕塑家何鄂先生所铸造的。</p><p class="ql-block"> 在广场<span style="font-size:18px;">旁边的钹子书馆循环播放《铮铮铁骨许明清》;山塘老街上的钹子书场是专门为来往游客提供钹子书说唱、戏剧观演等于一体的演出场所,常年对外开放,定期有钹子书艺人登台献艺。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因此,山塘还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钹子书的发源地,钹子书是当地特有的传统曲艺形式,形成于清道光年间,它就像安徽的黄梅戏、浙江的越剧一样独具特色,曲艺人一般手持一面钹子及一根竹筷来伴奏,说词通俗易懂,曲调婉转悠长,令人沉浸其中无法自拔。</span></p> <p class="ql-block">  文化墙是当下乡村振兴的门面,这传统风貌的画卷,体现了山塘古镇悠久的文化历史。</p><p class="ql-block"> 沿着青砖圆孔波浪型旧围墙边上的石砖路走去,一个漂亮的荷花池,出现在眼前,硕大的风(水)车,毅立在池塘边上,像一位百步老人默默地关注山塘的发展与盛世。</p><p class="ql-block"> 在荷花池边留个影是一个不错的选泽!</p> <p class="ql-block">  逛了一圈后,有些累,便走进一家阿炳茶馆,点上一杯香茗,听听这些当地老人们讲述着老街的往事与历史故事,而每段过往,都充满了生活的烟火气。</p><p class="ql-block"> 我有些好奇!这阿炳是无锡人,远在千里,难道是同名?从老人们口中才知道原来这阿炳茶馆是为纪念瞎子阿炳而修建的,当年《二泉映月》的创作者民间艺术家瞎子阿炳曾在山塘教过曹姓居民拉过二胡,所以山塘村到现在还有很多会拉二胡的民间艺术家。</p><p class="ql-block"> 在茶楼内不仅可以喝茶休憩、吃吃杜瓜子,还能听戏赏曲,倾听瞎子阿炳在山塘的文艺生活,倾听那些属于明月山塘的点点滴滴。</p> <p class="ql-block">  老街上的琮璞文化苑是在享有百年历史的“山塘小学”的基础上,经过精心设计改造而成的青瓷陈列体验馆,走进文化苑能让您感受到一种清新淡雅、恬静舒适的艺术气息。</p><p class="ql-block"> 体验中心还能提供给您亲身参与、亲自制作的环境,在专业老师指导下创造出一件专属于自己的陶艺艺术品。</p> <p class="ql-block">  生活在山塘老街上的人们,简单而又幸福,他们或是在自家门口悠闲地晒着太阳,或是热情地与邻里交谈,脸上都洋溢着质朴的笑容。这种邻里间互帮互助,关系融洽,那份浓浓的人情味,让人看了倍感温暖。</p><p class="ql-block"> 夜色与归程</p><p class="ql-block"> 老街灯笼亮起,北山塘的酒吧开始弹唱南山塘的平湖钹子书;买一杯“沪上阿姨”联名“平湖杜瓜子”奶茶,边喝边往北山塘公交站点走去,坐上廊下公交2路(1元),在廊下镇政府下车,换乘莲廊专线(13元)至 的地铁1号线,7点30分回城正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