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参加各类培训会议主要学什么?学习新知识当然是对的,但是仅仅如此是不够的,还应该重视智慧启迪、人性修炼。学知识如得到一条鱼,学智慧如懂得捕鱼方法,学人性如明白哪些鱼适合自己捕、啥时捕、是食用还是赏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无论是实验室工作人员、专业教师,还是企业员工、机关干部,都会定期参加一些规模不等的校外行业会议,少则一年2-3次,多则十几次。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参加会议花钱花时间且旅途劳顿,其主要目的是什么呢?如果主要是为了学习知识,显然因小失大,甚至得不偿失的。具有本、硕、博学位的职场人,知识的自学能力肯定是具备的。想补充某方面的知识,到图书馆借几本书自学一阵子必然收获匪浅,再向身边的同行咨询请教一下就掌握的更快了。另外,现在的豆包、chatgpt、deepseek、kimi等AI技术可以免费有问必答、无限次对话,是“全学科诸葛亮”。化学品分类、激光器SOP、P2实验室规范、资产盘活要点、健康指南等等知识点,AI可以几秒内予以答复,且比普通专家效率高、水平高。所以,指望听取几天的会议专家报告掌握某方面知识,既不具有性价比,更不具有系统性和可行性。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千里迢迢参会的宝贵时间应该重点学习他人做事情的思维方式、工作方法、做人智慧。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同样是硕士博士,年龄也接近,工作条件也相仿,为啥有的人成绩更多?同样是化学安全管理,为啥有人感觉困难重重、压力山大,有人觉得平平常常、举重若轻?同一机构工作5年,为何有人能力跨越式提升,有人能力几乎原地不动?同样是中心主任、中层干部,为啥有人连续评优?面对同一批学生讲授同一门课程,为何有的人学生满意度更高?类似的岗位、相近的收入,为啥有人快乐与幸福更多一些?同样是普通人士,为啥有人受人尊重、受人好评? 这些问题在参加会议时可以面对面与同行交流研讨,互相启发。三人行,必有我师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予人一鱼,饱其一日;教人捕鱼,饱其终生。选择比努力重要,方法比知识重要,观念和思维方式比金钱与装备重要。作为讲者,能给听者什么智慧启迪、人性修炼,需要思考和斟酌。作为听者,学习掌握做事做人背后的逻辑、原理、方法、智慧,往往能事半功倍、四两拨千斤。</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