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线织就的“永安”辰光

秋天

<p class="ql-block">  屏幕亮起的瞬间,黄浦江的晨雾仿佛漫进了窗棂。视频号推送的画面里,那个熟悉的街角正落着细碎的雨,忽然,视频中提到了"永安路小学",提到了那棵栽在校门口旁的悬铃木。我的手指悬在半空,像被施了定身咒,耳边仿佛响起六十多年前的上课铃,叮咚一声,震落了满鬓的霜。</p> <p class="ql-block">  那时候的老马路是由卵石、碎石铺筑的老上海的“弹硌路”。我背着书包,踩着斑驳的弹硌路,岁月在脚下沙沙作响。凹凸的石块硌着鞋底,像在抚摸老上海的皱纹,每一步都融进时光褶皱里,听见旧梦在缝隙中低语。晨露走过外滩的防汛墙,校门不远处的老虎灶总冒着白汽,卖早点的阿婆掀开竹蒸笼时,热气腾腾裹挟着大饼油条四大金刚的香气总能漫过整条街。校门口执勤老师和值班的红领巾同学们 ,早已笑容满面地在迎接着我们。</p> <p class="ql-block">  七岁的我们,带着稚嫩的微笑,跨进了校门,走进了同一间教室,成了(3)班的同窗。那时,我们还不懂得什么是别离,只知道每天在一起玩耍、学习。享受那段无忧无虑的时光。</p> <p class="ql-block">  那时的我们,对一切都充满了好奇。在课堂上,我们瞪大眼睛认真听老师讲解每一个知识点;在操场上(学校对面大中华橡胶厂仓库前),我们奔跑着、嬉戏着,享受着阳光和欢笑。每一节体育课,每一次课外活动,都留下了我们美好的回忆。</p> <p class="ql-block">  我们曾在雨中奔跑,寻找那最绚丽的彩虹;校大礼堂里,我们一起佩戴上了红领巾,成了少先队队员;我们曾在教室里一起讨论数学题,为了一道难题而争论不休;我们曾在舞台上表演节目:诗朗诵《黄继光》、演话剧《英雄小八路》,为班级争光。那些日子,仿佛就在眼前,却已经离我们远去。</p> <p class="ql-block">  记得那年毕业典礼上,我们穿着统一的白衬衫、蓝裤子,带着红领巾,站在台上,心中充满了激动和不舍。校长的讲话伴着窗外的蝉鸣,听得人昏昏欲睡。直到高唱《毕业歌》时,那一刻,我们知道,我们将要离开这个充满欢笑和泪水的地方,踏上新的征程。泪水在眼眶里打转,但我们依然微笑着,因为这是我们成长的必由之路。</p> <p class="ql-block">  告别小学时光,我考入了红光初中。在那意义非凡的三年里,每年大年初一的上午,我心中都怀着无比的期待与敬意,早早踏上前往班主任周文英老师家拜年的路途。每一次踏入那熟悉的家门,都仿佛有一种无形的温暖将我包裹。在那里,还能时常遇见昔日小学的同窗,大家相聚一堂,往昔的纯真岁月仿佛瞬间被唤醒,欢声笑语弥漫在每一个角落。</p> <p class="ql-block">  初中毕业,我走进建平高中,成为一名寄宿制学生。然而,世事难料,因一些历史原因,周文英老师不得不婉拒任何学生的登门拜访。那时,心中的失落如潮水般涌来,我是多么渴望能像从前一样,与老师面对面畅谈啊。</p> <p class="ql-block">  于无声处听惊雷。我们随着上山下乡的洪流各奔东西:有的去了东北、西南,当了知青,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有的进了工厂当了一名工人;有的参军、有的。。。那艘满载我们的船。终究没能并肩航行。</p> <p class="ql-block">  后来,我结束了在江西长达九年的知青生涯,终于回到了朝思暮想的上海。即便生活忙碌,我也总会千方百计地抽空,奔赴广东路去看望周文英老师。再次见到老师的那一刻,熟悉的亲切感扑面而来,老师依旧是那般平易近人,笑容如暖阳般温暖。当我们回忆起曾经在永安的美好辰光,老师眼中闪烁着光芒,兴奋得像个纯真的“孩子”。我们尽情地追忆着那段珍贵的过往,每一个细节都如同璀璨星辰,熠熠生辉,而我也深深地沉浸在这充满温情的往事追忆之中,心中满是对那段岁月和老师的无尽眷恋与感激。</p> <p class="ql-block">  这些年我无数次走过永安路,老校舍依然还在,老虎灶早已被拆除。沿街的点心摊位,早已消失的无影无踪。那些曾经的市井烟火也早已荡然无存。。。</p> <p class="ql-block">  直到那天在视频号看到署名老周在留言里提到的名字,像一把钥匙,猛地打开了记忆的闸门——湯海、伍必超,许海琼,蒋旭初,那些被时光尘封的名字,突然在屏幕上活了过来,带着老上海的烟火气,朝我挥手。</p> <p class="ql-block">  六十年的风,把小学花名册上的名字吹成了模糊的剪影。视频号里那一句漫不经心的留言,竟像投入深潭的石子,荡开被岁月压在箱底的旧时光。</p> <p class="ql-block">  我与老周很快建立了微信聊天。当微信对话框亮起时,指尖悬在屏幕上微微发颤,像触碰一场不敢惊扰的梦。</p><p class="ql-block"> 老周说离开永安路小学,便去了红光初中。啊,原来我们曾在同一片操场的阳光下呼吸过三年,我在(2)班的窗后数过梧桐树影,而你在(12)班的走廊里关注过海关大钟的时刻——命运明明把我们叠进了同一本同学录,却偏要蒙住彼此的眼睛,让那些擦肩而过的风,都成了沉默的信使。</p> <p class="ql-block">  初中毕业像一把剪刀,咔嚓剪断了若有若无的牵连。老周他背着书包走进中等专业学校的教学楼,我则拖着行李住进建平高中的集体宿舍。从此连课本的油墨香都分了岔。</p> <p class="ql-block">  再后来,老周他捧着分配通知去了西安的军工单位,让青春在机床与图纸间生长;我却登上南行的列车,在江西宜春的田埂上插下第一株秧苗,把名字镌刻进了知青的花名册里。</p><p class="ql-block"> 岁月这两条河,就这样在某个看不见的渡口分了流,一路奔涌着,渐渐漫过了彼此的河岸。</p> <p class="ql-block">  这根细细的网线,究竟藏着怎样的魔力?它让黄浦江的浪涛跨越六十多年,重新拍打在我们心上;让永安路的梧桐叶,在屏幕两端同时落下;让那些失散在岁月里的船,终于找到了并肩的航线。</p> <p class="ql-block">  现在我总爱在晚饭后打开手机,期待着老周同学的留言和信息,如今每回等他消息,就像当年课间趴在课桌上,等着他从隔壁班跑过来,气喘吁吁地送来的一个微笑。七十年的时光好像突然被折叠起来,手机屏幕成了新的课桌,而他的消息,就是穿越漫长岁月递过来的、带着温度的微笑。仿佛又回到了学校的教室里。。。</p><p class="ql-block"> 愿我们在微信里说的每句话,都能化作黄浦江上的航标,照亮往后的日子;愿这跨越甲子的情谊,像外滩的万国建筑,历经风雨,依然温润如新。毕竟,不是所有的分别都能重逢,不是所有的船都能再并航。</p> <p class="ql-block">  而我们,何其有幸,在这网络织就的永安辰光里,重新拉起了彼此的手,像当年蹚过积水那样,一步步走向下一个渡口。</p> <p class="ql-block">  让我们珍惜这近七十年的同窗情,继续书写属于我们的故事。未来或许还有更多的挑战等待着我们,但只要心中有爱、有梦、有同窗之情相伴左右,我们就能勇敢地面对一切。因为在这个世界上最珍贵的礼物之一,就是那能够陪伴我们走过漫长人生路的同窗好友们。</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