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昵 称:水中月亮</p><p class="ql-block">美篇号:5980107</p> <p class="ql-block">初到三门峡,才知道有这般奇特的地坑院。陕州之行,像一场与历史的对话——黄土之下,那些嵌在大地深处的院落,以“进村不见房”的姿态,静静诉说着先民的生存智慧。窑洞的凿痕里藏着岁月,窑顶的庄稼续着烟火,千年时光仿佛凝在一方天井里。在这里,读懂了黄土与人文的共生,见识了最朴素的生活哲学。离开时,心底多了份对这片土地和先民的深深敬意。</p> <p class="ql-block">地坑院的大门古朴厚重,两旁“地平线下古村落,民居史上活化石”的对联,寥寥数字便点出了它的精髓。“地平线下”道出其藏于黄土深处的奇特——远望只见树木与土墙,走近才知地下藏着炊烟袅袅的家园;“活化石”则显其珍贵,千年间以最本真的姿态,留存着农耕文明的印记,进入大门,我们先步入的是民俗文化园。</p> <p class="ql-block">22座相连的地坑院像大地的指纹,记录着岁月的沧桑。讲解员介绍,地坑院距今已有四千多年历史,被誉为“地平线下古村落,民居史上活化石”。建造时,先向下深挖6至7米形成方形大坑,再在四壁凿出窑洞,最后“穿靴戴帽”,即给窑洞砌上砖石、装上门窗,工序繁复,却凝聚着古人的智慧。</p> <p class="ql-block">一片看似寻常的黄土地,若非指示牌的引导,很难想象地下竟藏着一个村落。眼前的土塬边缘竟豁然出现一方方四四方方的"天井",青灰色的瓦檐在黄土里探出头来,像大地睁开的眼睛。这便是三门峡地坑院,那被称作中国北方"地下四合院"的古老居所。我们沿着蜿蜒的石阶向下,仿佛踏入了另一个时空。</p> <p class="ql-block">过了福地门,脚下的路像被黄土悄悄牵引着往下。地坑院便这样错落着铺开,青砖箍住的窑洞嵌在塬上,灰瓦顶与地面齐平,倒像是大地小心捧着的珍宝。檐角的红灯笼垂下来,风过时晃出暖融融的光,把这片地下天地照得愈发像世外桃源。每座院门前的影壁墙都带着故事,墙面上,六七十年代的印痕清晰可辨,与青砖灰瓦、红灯笼相映,倒让这静美的世外桃源,多了几分时光沉淀的厚重。</p> <p class="ql-block">脚下的路渐渐向低处延伸。一座座地坑院如明珠散落,四四方方的院落藏在黄土塬下,青砖砌起的窑脸整齐排列,灰瓦覆顶,在天光下泛着温润的光。最惹眼的是檐下那一串串红灯笼,风过处轻轻摇曳,把青砖灰瓦衬得愈发古朴。院与院之间有小径相连,偶见有人从窑洞里探出头来,笑声顺着坡道漫上来。这地下的天地,隔绝了尘嚣,倒像个被时光温柔呵护的世外桃源。</p> <p class="ql-block">再往里走,是一个复原的地坑院生活场景。一方小小的天井里,窑洞口挂着红红的辣椒串和金黄的玉米棒,像是给灰色的窑洞系上了一条彩色的腰带。</p> <p class="ql-block">窑洞内,土炕、桌椅摆放整齐,墙上的老照片和剪纸诉说着往昔的故事。“见树不见村,进村不见房,入户不见门,闻声不见人”,这句民谣正是地坑院的生动写照。在这里,听不到城市的喧嚣,只有偶尔传来的鸡鸣犬吠,时光仿佛放慢了脚步。</p> <p class="ql-block">复原的窑洞里,炕桌、陶罐、辣椒串样样俱全,仿佛主人刚离去。这里没有华丽装饰,却满是生活的温度,每一件器物、每一处场景,都在诉说着地坑院人家与黄土共生的岁月,让“活化石”的内涵愈发鲜活。</p> <p class="ql-block">土炕上铺着粗布褥子,炕桌上摆着粗瓷碗和陶制茶壶,墙角的水缸里还盛着半缸清水,水面映着窑顶天窗投下的光斑。墙上贴着泛黄的“灶王爷”画像,画像旁挂着一把年代久远的铜锁。这一切都如此真实,真实得仿佛主人刚刚离开,下一秒就会推门而入,笑着招呼来客上炕坐,递上一碗热气腾腾的小米粥。</p> <p class="ql-block">漫步在这里,目光所及,皆是地坑院人家的生活印记。从农耕工具到生活用品,从民间技艺到民俗风情,每一件展品,每一个场景,都像一把钥匙,打开了通往过去的门。在这里,你能看到先民们如何用智慧对抗自然的严酷,如何用双手创造安稳的生活;你能感受到他们对土地的敬畏,对丰收的期盼,对家族的珍视。</p> <p class="ql-block">最妙的是院子中央的渗井。说是井,其实是个深约两米的圆坑,雨天的积水顺着地表的缝隙渗下去,竟从不淤积。当地人说这是老祖宗的智慧,"地坑院怕水,就给水找了个去处"。井边的石榴树已挂了青果,枝叶探向天空,在方方正正的天幕上画着不规则的绿。</p> <p class="ql-block">逛得脚有些沉,顺着坡道走出地坑院,眼前忽然铺开一条古街。青石板路被踩得发亮,两旁老铺子的幌子轻轻晃着。街心立着座小庙似的建筑,飞檐翘角,不高,却透着股安稳气。抬头看,上面有“市井”两个字被晒得有些褪色,倒像是把这条街的烟火气,都轻轻收在了里头。</p> <p class="ql-block">百味巷实际上就是一条小吃街,小吃街的空气中弥漫着诱人的香气。集秦、晋、豫三省名优小吃的百味巷里,陕塬麻花酥脆可口,柴火馒头夹辣子香辣过瘾。最不能错过的是陕州十碗席,这道当地特色美食就地取材,荤素搭配,汤菜兼有。用穿山灶烹制的水席宴更是一绝,九孔连灶可同时烹饪十碗席,被《舌尖上的中国》收录。</p> <p class="ql-block">踱进一家饸饹店,木案上机器正转得欢,刚压出的饸饹银亮筋道,混着羊肉汤的热气蒸腾而上,香气直往鼻尖钻,肚里的馋虫顿时醒了。“来三大碗!”我们异口同声。捧着冒热气的碗,学当地人往门前台阶一蹲,吸溜声此起彼伏。蹲在这里,就着夕阳品尝美食,感受着这份来自黄土之下的质朴与热情。</p> <p class="ql-block">青石板路蜿蜒向前,古街道路两侧陈列着锈迹斑斑的犁铧、磨得光滑的石碾,墙上老照片里,裹头巾的妇人纳鞋、孩童追闹的场景,与实物相映成趣。转角处,老人们弹着三弦唱着“打枣歌”,姑娘们红纸翻飞剪出凤凰…。望着头顶的那片天空,不由得思绪飘远。地坑院不仅是一种建筑形式,更是一部活着的史书,记录着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智慧,承载着一代又一代陕州人的乡愁。</p> <p class="ql-block">我们离开地坑院的时候,塬上的风还在吹。那些隐在黄土里的院落,那飘着香气的百味巷,那满是人间烟火气的市井,让我想起一句话:真正的故乡,从来不止在地面上,更在大地的记忆里。也让我忽然明白,所谓地坑院,哪里是"地下"的房子?分明是先民们在土塬上刻下的时光密码——把岁月藏进窑洞的褶皱里,让生活在黄土的怀抱里,安稳地过了千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