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岁的折叠人生

焦爱玲

<p class="ql-block">2025年7月21日 星期五 晴</p><p class="ql-block">清晨六点半,厨房的瓷砖已沁出凉意。煎蛋的滋滋声里,手机在案头震动——是市教科院的群消息,提醒明日作业设计审核的注意事项。我左手翻着博兴人民医院的陪护记录,右手在便签上记下"给娘带艾司唑仑",忽然想起昨夜给儿子视频时,他说休假回家要去4S店看车。</p><p class="ql-block">人过五十,日子像块被反复折叠的手帕,每道折痕里都藏着角色的印记。案头的台历被红笔标得密密麻麻:红圈是省教联体培训的日程,蓝星标注着陪儿子的时段,三角符号则是给老娘洗澡的日子。上周在威海培训时,夜里总惦记着娘在医院里是否习惯,索性把日程清单设成手机屏保,课间十分钟就对着清单逐条核对。同事笑我"把日子过成了教案",可她们哪里知道,这密密麻麻的标注里,藏着中年人最朴素的生存哲学——就像课堂上既要兼顾优等生的拔高,也要盯着后进生的基础,家里家外的统筹,从来都比教学设计更考验功夫。</p><p class="ql-block">午后改完三份作业设计初稿,步行去巷口买牛排。阳光穿过海棠树的缝隙,在地上织出晃动的光斑。想起《礼记》里"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的话,从前总觉得"知天命"是看透世事的淡然,如今才懂,所谓天命,原是看清了身上的责任,便再也放不下了。就像今早审核课程资源时,忽然在某份教案里看到自己二十年前写的批注,字迹尚且青涩,却和此刻手中的红笔轨迹隐隐相合——原来那些年站在讲台上的执着,早已悄悄融进了统筹家事的琐碎里。</p><p class="ql-block">傍晚给娘洗澡时,她的手在我臂弯里轻轻颤抖。"累着了吧?"她浑浊的眼睛望着我,像小时候看我趴在灯下写作业的模样。我笑着摇头,指尖划过她松弛的皮肤,忽然想起上周在枣庄培训时,教授说"教育是让每个生命都被看见"。原来这道理不只适用于课堂,对老娘的牵挂,对儿子的惦念,对学生的责任,何尝不是对每个生命的"看见"?</p><p class="ql-block">夜色渐浓时,终于坐在书桌前起草课程资源审核方案。窗外的蝉鸣里,夹杂着远处邻居家的笑语。想起苏轼那句"竹杖芒鞋轻胜马",忽然觉得自己此刻握着红笔的手,倒比年轻时更有力量。对门送的笨棒子已经煮熟,手机里躺着丈夫发来的消息:"8月1号晚上出差回来,我们一起在机场等儿子。"</p><p class="ql-block">台灯在稿纸上投下暖黄的光晕,我在方案末尾写下"审核要点:兼顾科学性与实践性"。其实人生又何尝不是如此?既要在工作里找到价值,也要在亲情里藏好温柔,像走钢丝的人,脚下是生活的钢丝,手里却握着平衡的杆。</p><p class="ql-block">夜深了,准备好去看娘带的礼物,把洗过的床单凉席枕套和夏凉被给儿子铺好,明天还要赶早开车去济南编写教材。月光落在台历上,照亮了8月2日那行小字:"陪儿子去看车"。忽然觉得,这被分割成碎片的日子,就像学生时代拼过的拼图,看似零散,拼到最后,竟是一幅写满"圆满"的画。</p><p class="ql-block">原来所谓成就感,从不是站在讲台上的高光时刻,而是在医院、学校、家庭之间穿梭时,能笑着对自己说:"今天,每个角色都没掉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