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印度之旅(15)新德里:莲花悬于夜空中

动玲

&nbsp; &nbsp; &nbsp; &nbsp;2013年10月15日<div>&nbsp; &nbsp; &nbsp; &nbsp;看完搞笑的印巴降旗仪式后,填肚子,取行李,乘晚10点大巴夜车,我们从阿姆利则赶往印度首都新德里。16日抵达、入住后,我们乘地铁直奔新德里首个打卡地——阿克萨达姆神庙,不说马不停蹄,连喘气的功夫都没有。</div> &nbsp; &nbsp; &nbsp; &nbsp;阿克萨达姆神庙,一个21世纪前无人知晓,现今列入吉尼斯世界纪录,印度家喻户晓的地方。怎么会有这样突然爆款的地方?不怪不怪,只因它2005年才建成,一建成就是世界最大的综合性印度教建筑群。看见了吗?就是远处那个堆堆,禁止带手机、相机、食物和饮料,穿衣必须遮肩过膝,才能脱鞋进入的地方。 <div>&nbsp; &nbsp; &nbsp; &nbsp;一个庙大能大到哪儿去?嘿嘿,还真不一般,占地40多万平米,差不多56个足球场啊!拉贾斯坦邦红砂石和欧洲白色大理石搞的主建,9个穹顶由239根装饰柱和148只全尺寸大象托举,印度工匠雕刻,运到美国组装,7000名工匠和3000名志愿者搞了5年才完工。</div><div>&nbsp; &nbsp; &nbsp; &nbsp;此庙虽为现代新建,却没用任何钢铁结构。庙里满布雕刻,从神到人,从动物到花卉,数万之多,刻画了印度教丰富的文、史、哲故事。</div><div>&nbsp; &nbsp; &nbsp; &nbsp;现在真正奇怪的事来了,就这样一个拿钱堆出来的大庙,传统印度教三大主神,居然没一个是主角。那被金身供奉的主角是谁呢?是除印度人外,大概全球99%的人闻所未闻的人物斯瓦米纳拉扬(1781-1830)。</div><div>&nbsp; &nbsp; &nbsp; &nbsp;信徒称他5岁插枯枝瞬间枝繁叶茂,7岁苦行群虎俯首,11岁举手向天平风暴、救村民,成年后水火不伤,分身救难,治愈麻风……他苦学苦修,对社会苦难、世风日下痛心疾首,主张恢复印度教的原始纯净和精神活力,强调道德生活和社会责任,最终被尊为毗湿奴的完整化身。现在搬出他来,为他建大庙,看来是印度教和很多宗教一样,问题多多,指望他能为众生提供一条简单、清晰、适合时代的解脱之道。</div> &nbsp; &nbsp; &nbsp; &nbsp;进去参观,主庙不花钱,看相关展览、电影和吃小吃一人57元,整个过程除了感觉主角的模样有点像释迦摩尼外,最让我念念不忘的是,当我们和这群孩子一样赤脚进入时,正值下午两点,地面少说也有六七十度,脚底板烫得没着没落,只能满脸痛苦滴快速蹦蹦跳跳,直到钻进庙堂才得了救。 &nbsp; &nbsp; &nbsp; &nbsp;到新德里,免不了要到城市轴线地标的“国王大道”(英国人命名)遛遛。它西起总统府,东至印度门,两三公里长,2022年更名为“责任之路”,以去除殖民色彩和非民主色彩。<div>&nbsp; &nbsp; &nbsp; &nbsp;其实,这条六车道大路的精彩不在于它叫什么,而在于这里发生过不少趣事:</div><div>&nbsp; &nbsp; &nbsp; &nbsp;盛大阅兵,玩起了惊倒一片的摩托车上叠罗汉。这绝技提高了战斗力吗?阅兵乌龙时有发生,走着走着鞋掉了,丢人不?当然有时也有补救。有一次骑兵头盔落地,被军马一脚踢飞,直接滚到正在检阅的总统脚下,这老哥不但不生气,还捡起头盔,笑称要颁 “最佳投掷奖”。</div> &nbsp; &nbsp; &nbsp; &nbsp;新德里的“凯旋门”——印度门建于 1921年,高42米,原名“全印战争纪念碑”。 &nbsp; &nbsp; &nbsp; &nbsp;印度门两侧点缀着水池和喷泉的大片草坪,是市民散步、野餐、赏夜间灯光秀和街头小吃休闲的聚集地。 &nbsp; &nbsp; &nbsp; &nbsp; 一抬腿,还可以泛舟河上。 &nbsp; &nbsp; &nbsp; &nbsp;穿过惬意的国王大道,转眼就回到了印度常态的“生机勃勃”。踏着西斜的日头,我们匆匆赶往下一个景点。 &nbsp; &nbsp; &nbsp; &nbsp;暮色时分,我们看到了她——莲花寺。<br>&nbsp; &nbsp; &nbsp; &nbsp;她由伊朗裔建筑师设计,用能随光线变幻色彩的希腊纯白大理石建造,形似莲花,里面中央大厅直径70米,高34米,可容纳2500人。1986年开放,年均接待400多万人次,超过泰姬陵,成全球访问量最高的建筑之一。2001年获"20世纪最具标志性混凝土结构"奖。<div>&nbsp; &nbsp; &nbsp; &nbsp;听名字,莲花寺很像和中国有什么关系。佛教、明清瓷器和故宫藻井也有莲花(荷花),只是前者的莲台一般是8瓣,象征“八正道”;后二者一般是24瓣,应合二十四节气。而莲花寺的主建里外三层27片花瓣,每层9片,周边还环绕着9个圆形水池。这除了取莲花浮于水面之意外,一堆的“9”又意味着什么呢?</div> &nbsp; &nbsp; &nbsp; &nbsp;其实,莲花寺的大名不叫莲花寺,而叫巴哈伊教灵曦堂,是该教全球九大灵曦堂之一。<div>&nbsp; &nbsp; &nbsp; 巴哈伊教,听着是不是有点陌生,又似曾相识?</div> <div>&nbsp; &nbsp; &nbsp; &nbsp;没错,我们在一年多前写以色列海法空中花园的美篇中专门写到了它。那里是巴哈伊教的信仰中枢,兼具国际管理机关、创始人陵寝和象征性朝拜方向三重角色。而莲花寺只是巴哈伊教的一个礼拜场所,纯粹是教徒祈祷、沉思之地,不搞仪式、布道或偶像崇拜。</div><div>&nbsp; &nbsp; &nbsp; &nbsp;巴哈伊教的三原则是:上帝唯一,宗教同源,人类一体,意在以“地球乃一国,万众皆其民”的理念,祛除人们互相残杀的理由。因此巴哈伊教在中国曾一度被称为“大同教”。<br>&nbsp; &nbsp; &nbsp;&nbsp;数字“9”是巴哈伊信仰的圣数,代表“完美”“统一”与“多样性融合”。莲花寺的莲花以9层层递进,象征世界九大宗教在神性本质上的同一性,体现该教的包容性。因此,莲花寺作为冥想空间,无任何宗教、种族、阶级和贫富限制,所有人皆可进入并诵读任何经文,比如《圣经》或《古兰经》等。</div><div>&nbsp; &nbsp; &nbsp; 不知为什么,我总是挺欣赏这种人类一体的理念,不管是巴哈伊信仰还是主张“众生平等”、“天下大同”的锡克教,都能入俺的法眼。</div> &nbsp; &nbsp; &nbsp; &nbsp;不是谁都能进吗?怎么我们到了您却关门呢?让我不得不隔着栅栏冥想:“让我们进去多好!” &nbsp; &nbsp; &nbsp; &nbsp;暮色中的白莲花,悬浮在宝蓝色的夜空中,一尘不染,空灵剔透,荡击灵魂,有绝世之美。<div><br></div> &nbsp; &nbsp; &nbsp; &nbsp; 夜幕中,我们恋恋不舍地离开了她。带着遗憾,也不全是遗憾,若我们白天到,她怎能有这睡美人之美,怎能有如此玄幻的光影效果呢? &nbsp; &nbsp; &nbsp; &nbsp; 16日清晨,我们来到老城区(旧德里)。 &nbsp; &nbsp; &nbsp; &nbsp;红堡是印度莫卧儿王朝1639年建的宫殿,与殖民建筑印度门隔空对望。1947年8月15日印度独立,国旗第一次在这里升起,这使红堡摇身一变,成为印度国家主权和民族独立的象征。每年独立日,印度总理都会在红堡的拉合尔门上升起国旗并发表全国讲话。 &nbsp; &nbsp; &nbsp; &nbsp;红堡通体采用红砂岩建造,城墙2.5公里长,最高处33米,外表看还挺宏伟,是世界文化遗产。但它建在莫卧儿王朝衰落期,里面并不精彩,“旅游圣经”评价较低,总想着省银子的我们也就过门而不入了。<div>&nbsp; &nbsp; &nbsp; &nbsp;这是入口处,护城河已经长满了草。</div> &nbsp; &nbsp; &nbsp; &nbsp;下一打卡地贾玛清真寺离红堡不远,我们安步当车,穿街走巷,看看市井生活。<div>&nbsp; &nbsp; &nbsp; &nbsp;不知道这是在准备什么活动,骆驼还装饰、刺青。</div> &nbsp; &nbsp; &nbsp; &nbsp; 哇!天网密布。其实也没啥大惊小怪的,咱们七八十年代,不少地方也这个德行。 &nbsp; &nbsp; &nbsp; &nbsp; 摩天轮难道是印度人游乐的最爱,怎么能扎堆搞呢? &nbsp; &nbsp; &nbsp; &nbsp; 咱不是苦行吗?咋戴这多金戒指?! &nbsp; &nbsp; &nbsp; &nbsp;蓝盔军人 &nbsp; &nbsp; &nbsp; &nbsp;仅十几分钟,贾玛清真寺,到了。 &nbsp; &nbsp; &nbsp; &nbsp;贾玛清真寺建于1650年,是印度最大,世界第三的清真寺,与沙特的麦加大清真寺,埃及的艾孜哈尔大清真寺齐名。&nbsp; &nbsp; &nbsp; &nbsp; &nbsp;尽管它的四方大广场可以容纳25000人,但精彩度比老大老二都差远了。 &nbsp; &nbsp; &nbsp; &nbsp;回廊式大厅。您睡可以,靠边点,别挡路啊! &nbsp; &nbsp; &nbsp; &nbsp; 真香 &nbsp; &nbsp; &nbsp; &nbsp; 典型的穆斯林建筑装饰纹路 &nbsp; &nbsp; &nbsp; &nbsp;穹顶和吊灯,到底和中东富豪国的清真寺没法比,一派破败感。 &nbsp; &nbsp; &nbsp; &nbsp; 水池微波荡漾, &nbsp; &nbsp; &nbsp; &nbsp; 哈哈,我怎么变得歪七扭八? &nbsp; &nbsp; &nbsp; &nbsp; 横不平,竖不直。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广场四周都是通透的游廊, &nbsp; &nbsp; &nbsp; &nbsp; 廊前是净手之处。 &nbsp; &nbsp; &nbsp; &nbsp;廊上俯视,狭窄的街道,熙熙攘攘的人群,很有烟火气。 &nbsp; &nbsp; &nbsp; &nbsp;离开清真寺,我们打车来到新德里东郊的“甘地陵”。 &nbsp; &nbsp; &nbsp; &nbsp;陵园绿草茵茵,肃穆幽雅。 &nbsp; &nbsp; &nbsp; &nbsp;甘地墓主体是一块宽3米高1米的黑色大理石,配有长明灯,极其简朴。墓首是他的遗言“嗨,罗摩!”(意为‘’哦,天啊!”)这是他遇刺发出的最后声音。<div>&nbsp; &nbsp; &nbsp; &nbsp;其实,这里是甘地1948年遇刺后的火化地点,骨灰按印度教传统撒入恒河与印度洋交汇处,所以陵墓本身并无遗体,属于纪念性陵园。</div> &nbsp; &nbsp; &nbsp; &nbsp;事情就这么巧,赶上陵墓闭园,让我们的朝拜只是门缝朝拜。即便如此,我想,甘地大叔也会高兴的。 &nbsp; &nbsp; &nbsp; &nbsp;旅游就像赶场,永远匆匆忙忙。这不,离开甘地陵,我们又赶到德里东南15公里,号称“印度斯坦七大奇迹之一”的库图布高塔。 &nbsp; &nbsp; &nbsp; 该塔是首任德里苏丹1193年为纪念伊斯兰势力征服德里而建的“胜利塔”。塔高75米,是印度最高的石砌宣礼塔。 &nbsp; &nbsp; &nbsp; 塔身密布竖向的棱线,形成强烈的上升动势。塔内有397级台阶,可以通到塔顶。但由于狭窄的楼梯发生过45人死亡的踩踏事故,现在已经禁止攀登。 &nbsp; &nbsp; &nbsp; &nbsp;从下往上看,共有五道“塔箍”。其实它们是环形阳台,兼具功能性和装饰性。 &nbsp; &nbsp; &nbsp; &nbsp; 塔身刻有"古兰经”经文,字体清晰,笔锋刚健有力。 &nbsp; &nbsp; &nbsp; &nbsp; 和塔相伴的是座清真寺, &nbsp; &nbsp; &nbsp; &nbsp; 寺墙红白相交,别具一格。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里面也还精美。 &nbsp; &nbsp; &nbsp; &nbsp;当时为建它拆除了27座印度教和耆那教庙宇, 只剩一些回廊和柱子。 &nbsp; &nbsp; &nbsp; &nbsp;塔有名,塔边这根“德里铁柱”更有名。<div>&nbsp; &nbsp; &nbsp; &nbsp;铁柱8米高,0.5米粗,重6吨,上面刻有梵文铭文,记载其为纪念公元5世纪笈多王朝的二世皇帝所建,已有1600年高龄,足足是石塔的一倍。</div><div>&nbsp; &nbsp; &nbsp; &nbsp;不过铁柱的大名气主要不是来自其高寿,而是来自它肌肤圆润,尽显年轻。如果说一根由多块熟铁热锻打接在一起制成的“混元棒”,锻造工艺之精良已属罕见,那么它在德里潮湿、炎热、多雨和多污染的环境中,露天屹立千年却无大面积锈蚀,则堪称奇迹。</div> <div>&nbsp; &nbsp; &nbsp; &nbsp;据现代分析,德里铁柱千年不锈,主要因其成分独特,高磷低硫,形成一层隔绝湿气和氧气的致密保护膜。这一技术,远超同时代冶铁水平,即便当代技术也难以完美复现。</div><div>&nbsp; &nbsp; &nbsp; &nbsp;铁柱无声地诉说着古印度文明在冶金领域的非凡成就,它不仅是印度的国宝,更是人类科技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div> &nbsp; &nbsp; &nbsp; &nbsp;奔波一天,印度首都打卡基本完成。现在要赶下午4点的火车去阿格拉,去看美丽的泰姬陵。 &nbsp; &nbsp; &nbsp; &nbsp;车站上人不少,军警也不少。我们的火车晚点了,始发站就干这事,真不爽,但又能怎么样呢? &nbsp; &nbsp; &nbsp; &nbsp; 妈妈把持着孩子便便到站台下, 然后水冲屁屁。表现不错,公共卫生(没便到站台上)、个人卫生都还挺在意! &nbsp; &nbsp; &nbsp; &nbsp;小乞丐 &nbsp; &nbsp; &nbsp; &nbsp;火车终于来了。我们只买到三等车厢的车票,好在还算干净,座位也宽敞。关键是新德里到阿格拉只有200公里,几个小时就能拿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