璀璨敦煌展奇观,神秘高窟访飞天。一一探密敦煌莫高窟

竹林信步chenjunyuan

<p class="ql-block">  莫高窟咏</p><p class="ql-block">佚名〔唐代〕 </p><p class="ql-block">雪岭干青汉,云楼架碧空。</p><p class="ql-block">重开千佛刹,傍出四天宫。</p><p class="ql-block">瑞鸟含珠影,灵花吐蕙丛。</p><p class="ql-block">洗心游胜境,从此去蒙尘。</p> <p class="ql-block">  穹宇苍苍,大漠茫茫,</p><p class="ql-block">有一个地方,</p><p class="ql-block">风沙吹了几千年,</p><p class="ql-block">见证了盛世之兴,</p><p class="ql-block">目睹了乱世之衰,</p><p class="ql-block">如今在苍茫的西北沙漠,</p><p class="ql-block">巍然矗立。</p><p class="ql-block">那个地方有个非常好听的名字,</p><p class="ql-block">敦煌</p><p class="ql-block">茫茫戈壁,烈烈西风,</p><p class="ql-block">大漠孤烟,长河落日,</p><p class="ql-block">遥远的敦煌大漠之上,</p><p class="ql-block">藏着荒芜却美好的风景。</p><p class="ql-block">丝路明珠,璀璨古今。人类敦煌,千年莫高。跨越十余个朝代,每一处建筑、彩塑、壁画都诉说着不朽的传奇。</p> <p class="ql-block">  千年风沙,</p><p class="ql-block">未能吹散敦煌的壮美,</p><p class="ql-block">时至今日,</p><p class="ql-block">依然是令人魂牵梦萦的存在,</p><p class="ql-block">千年一瞬,一眼千年。</p> <p class="ql-block">  汉唐雄风吹拂着西域丝路驼铃吟咏着敦煌,原来真的有一个地方在这里时间和空间交叠历史与现实穿插让我们一起走进敦煌去感受敦煌的美景与灿烂辉煌的历史文化。</p> <p class="ql-block">  敦煌,古称沙洲,位于河西走廊的最西端。其悠久的历史孕育了灿烂的古代文化,遍地的文物遗迹、浩繁的典籍文献、精美的石窟艺术、神秘的奇山异水……使这座古城至今仍流光溢彩。</p> <p class="ql-block">  莫高窟的艺术是融建筑、彩塑、壁画为一体的综合艺术。它是我国也是世界现存规模最宏大、保存最完整的佛教艺术宝库。199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p><p class="ql-block">敦煌石窟又名莫高窟,千佛洞,位于敦煌东南25公里处的鸣沙山东麓崖壁上,是举世闻名的四大石窟之一,也代表了我国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艺术价值最高的石窟艺术,有“丝路明珠”之称。</p><p class="ql-block">  莫高窟创建于前秦建元二年(366年)。相传当时有一个名叫乐尊的禅师,途经此地歇息,正值黄昏夕照,突然抬头望见三危山金光万道,仿佛有千万尊佛显身其间。乐尊以为是佛显圣,便把此处当作圣地,满怀虔诚,雇人在这个断崖上开凿了第一个洞窟。其后又有一个名叫法良的僧人,效法乐尊,开凿了第二个洞窟。莫高窟的历史就从此开始了。 唐代是莫高窟艺术的黄金时代,石窟的开凿和造像活动达到了空前的规模,是莫高窟艺术的极盛时期。开凿于初唐的96窟的弥勒像,高33米,是莫高窟第一大佛像,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泥塑佛之一。开凿于盛唐时期的130窟弥勒像,高26米,是莫高窟的第二大佛像。开凿于中唐的158窟的卧佛,规模亦相当大,而且在艺术上都有杰出的表现。  公元1900年6月22日(清光绪二十六年五月二十六日),敦煌莫高窟下寺道士王圆箓在清理今编第16窟的积沙时,于无意间偶然发现了藏经洞(即今第17窟),从中出土了公元4~11世纪的佛教经卷、社会文书、刺绣、绢画、法器等文物5万余件。这一震惊世界的发现,为研究中国及中亚古代历史、地理、宗教、经济、政治、民族、语言、文学、艺术、科技提供了数量极其巨大、内容极为丰富的珍贵资料,被誉为“中古时代的百科全书”、“古代学术的海洋”。  藏经洞文物发现不久后,英国人斯坦因、法国人伯希和、日本人橘瑞超、俄国人奥登堡等西方探险家接踵而至敦煌,以不公正的手段,从王道士手中骗取大量藏经洞文物,致使藏经洞文物惨遭劫掠,绝大部分流散海外,分藏于英、法、俄、日等国的众多公私收藏机构,只有大约三分之一留在了中国,造成中国文化史上的空前浩劫。   敦煌莫高窟虽然历经长期的自然和人为的破坏,至今仍保留了十六国、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等各个朝代的洞窟492个,其中保存历代壁画4.5万平方米(不包括重妆后覆盖在内壁的),彩塑2400余身(不包括影塑),唐宋木构建筑5座,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佛教艺术宝库。</p><p class="ql-block">莫高窟外观↓</p> <p class="ql-block">  莫高窟开凿在鸣沙山东麓的崖壁上,南北全长1680米,分布于15-30多米高的断崖上,上下分布1—4层不等。窟内有各个朝代壁画和彩塑,还有唐宋时代木构窟檐等,由于壁画彩塑年长日久,抗衰能力十分脆弱,尤其禁不起闪光灯照相的辐射,所以几乎所有洞窟都是封闭的,平时窟门紧锁,窟内无任何灯光,只有当讲解员带领有配额的游客参观时才临时打开窟门入内,但不开灯光,全屏讲解员手持微弱的电筒光照明讲解。当然更是绝对禁止拍任何照片,这是参观莫高窟的一大特点,本文的彩塑造像及壁画照片来自于网络。</p> <p class="ql-block">  季羡林先生曾说过:“世界上历史悠久、地域广阔、自成体系、影响深远的文化体系只有四个: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再没有第五个。而这四个文化体系汇流的地方只有一个,就是中国的敦煌和新疆地区,再没有第二个。”落日黄沙,驼铃声响,莫高窟将世界绘尽其间,九色鹿的传说不绝于耳,玉门关默默诉说历史……</p> <p class="ql-block">  九层楼 洞窟编号第96号,初唐(618~705)。 此窟开凿于初唐,窟内的大佛高35.5米,两膝间宽度为12米,是莫高窟的第一大佛。根据敦煌遗书《莫高窟记》记载,这尊大佛为唐代武周证圣元年(695年)由禅师灵隐和居士阴祖所建。是佛国三世中的“未来佛”弥勒佛,即释迦牟尼的“接班人”。大佛的制作方法为石胎泥塑,即在崖壁的石沙岩体上凿出佛像的大体形状,再用草泥垒塑、用麻泥细塑,最后着色而成。这尊大佛因多次重修,已非唐塑原貌,但仍不失雄伟壮观的气势。 窟前的建筑为九层楼,因其共有九层而得名,原为四层,晚唐(874~879)年间建成五层,宋初(966年)重修,九层楼是1935年建造,它攒尖高耸,檐牙错落,铁马叮咚,已成为莫高窟的标志之一。 </p> <p class="ql-block">景区内的飞天雕塑</p> <p class="ql-block">景区内的飞天雕塑</p> <p class="ql-block">  1900年6月22日,中国甘肃敦煌莫高窟藏经洞被发现。敦煌莫高窟下寺道士王圆箓在清理积沙时,无意中发现了藏经洞,并挖出了公元四至十一世纪的佛教经卷、社会文书、刺绣、绢画、法器等文物4万余件。这一发现为研究中国及中亚古代历史、地理、宗教、经济、政治、民族、语言、文学、艺术、科技提供了数量极其巨大、内容极为丰富的珍贵资料。后经英、法、日、美、俄等国探险家的盗窃掠夺,藏经洞绝大部分文物不幸流散到世界各地,仅剩下少部分留存于国内,造成中国文化史上的空前浩劫。</p><p class="ql-block">藏经洞↓</p> <p class="ql-block">  敦煌莫高窟第45窟的大势至菩萨,此尊头戴宝冠,发梳高髻,上身半裸,肌肤圆润光洁,佩饰披巾、璎珞、臂钏、手镯等物,俊美中蕴含着女性的妩媚。他目光低垂,神情专注,仿佛正在侧耳聆听朝拜者的倾诉。他是慈悲和善良的化身,是理想和艺术创作的完美结晶。</p> <p class="ql-block">  中国五千年文明就像是人类的大舞台,一朝一代走着过场,每朝每代都给人类留下丰富的。敦煌石窟就像一个小舞台,不同的朝代,不同的民 族 不同的服饰,不同的文化,衬托出共同的信仰与追求,无数的能工巧匠,善男信女,无论高低贵贱,共同演奏着一曲赞美神的交响乐,融贯东西,气势磅礴,历经千年,为人类留下神传的文化。</p> <p class="ql-block">  敦煌莫高窟的石窟造像主要是泥塑,因均施彩绘,故称彩塑。颜料取之于天然矿石,色泽艳丽,颜色长久不变。彩塑是洞窟的主体,一般位于正厅中间,主要塑佛像或菩萨像,四壁和顶上才是壁画,早期的洞窟,壁画只是作为装饰和陪衬出现的。</p> <p class="ql-block">  从彩塑的艺术风格发展来看,可以分三个时期。隋唐以前的发展期,包括十六国、北魏、西魏、北周四个时代,历时一百八十年。隋唐时期的顶盛时期,包括隋唐两个时代,历时三百多年。隋唐以后的衰落期,包括五代、宋、西夏、回鹘、元几个时代,历时四百六十多年。</p> <p class="ql-block">  雕塑造像主要有:佛像,包括释迦、弥勒、药师、阿弥陀以及三世佛、七世佛;菩萨像,包括观音、文殊、普贤及供养菩萨等;弟子像,包括迦叶、阿难;尊神像,包括天王、力士、罗汉等,另外还有一些鬼神、神兽等动物塑像。塑像是石窟的主体,壁画在石窟中虽然对建筑起装饰和美化作用,对雕塑起补充和陪衬作用,但其数量最多,规模最大,艺术技巧最精湛,内容最丰富,涵盖了社会生活与家庭生活的方方面面,生、老、病、死、衣、食、住、行,面面俱到,无所不包,充分体现了古人不同时期的文化生活,表现神及天、地、人、动物、的方式,表现友谊与恩的方式。丰富多彩,井然有序。</p> <p class="ql-block">  第45窟位于莫高窟南区中段下层,据学者们推知,其营建时间应在盛唐时期。此窟平面方形,覆斗藻井顶。窟正壁(西壁)开一平顶敝口龛,龛内塑佛、弟子、菩萨、天王七身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45窟的彩塑是彩塑黄金时代唐朝的典型代表,代表着莫高窟彩塑的最高水平,原来一共有九尊,是典型的佛陀说法群体塑像组合。释迦牟尼世尊在中间说法,右边的大弟子迦叶和左边的小弟子阿难在旁听法,再往外是两尊菩萨塑像,最外侧的是天王,龛外两侧力士像已经不在了。佛龛的四周墙壁都画满了八弟子、诸菩萨、天龙八部和飞天,虚实结合,表现了净土硕大的完整场面。现存的七尊彩塑的艺术水平都非常高,而最精美绝伦的是菩萨像,是唐代彩塑菩萨的上乘之作。此窟彩塑形如真人,写实性强,为盛唐彩塑精品之一。释迦庄严肃穆,迦叶老成持重,阿难温顺恭谨,观音、大势至健美热情,南、北天王威武雄健,各具性格特征。其中尤以迦叶及菩萨的形象情态为佳。↓</p> <p class="ql-block">释迦庄严肃穆↓</p> <p class="ql-block">迦叶老成持重↓</p><p class="ql-block">佛像左侧的弟子迦叶,内着锦襦,外披田相山水衲衣,胸部半袒,俯首直立,面貌清癯,嘴唇抿合,嘴角深陷,浓眉纠结,双眼下视,眸子半露,目光有神,神情老成练达,沉毅矜持。此像造型严谨,比例准确,技法纯熟,刻画细腻,曲尽形神之妙。塑造出一个资历高深、精研佛法、思想深邃、令人敬仰的高僧大德形像。</p> <p class="ql-block">菩萨↓</p><p class="ql-block">两旁的菩萨像,更是唐代彩塑菩萨的上乘之作。婷婷婀娜的姿态,丰盈健美,冰清玉洁的肌肤,莹润细腻,团花密绣的锦裙,轻柔稀疏的衣纹,犹如音乐的旋律一般。菩萨面相丰满圆润,云髻高耸,长眉入鬓,双目微启,眉目间似笑而非笑,有慈眼视物,无可畏之色,神情恬静慈祥。作者为使菩萨妩媚娇娆,更借助主要构成人体动态的头、胸、臀三部分在空间的扭倾关系,遂成“一波三折”节奏鲜明的波浪形动态。并赋予菩萨一种娇滴滴的大家闺秀的风度,塑造了理想中慈悲为怀、垂怜众生的菩萨形象。</p> <p class="ql-block">↓ 阿难</p><p class="ql-block">佛像右侧的弟子阿难,上身后倾,腰胯微向上侧斜挫,两手相交置于腹前,头部右倾微俯。举止闲适潇洒,面目英俊秀朗,神情聪明,又含有恭顺、腼腆的神态,犹如现实生活中有情有欲的世俗少年后生。明亮华丽的锦绣裙襦和色彩热烈的紫袈裟,更为青年僧人的俊秀之美增色。</p> <p class="ql-block">第17窟 藏经洞 洪巩像 晚唐</p> <p class="ql-block">  莫高窟第259窟是莫高窟早期的代表洞窟之一,大约开凿于北魏太和年间(公元477—499 年),距今已有一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本窟的塑像和壁画基本都为北魏时期的原作,是了解佛 教美术史的重要实物遗存。中镌一龛,内塑释迦多宝二佛并坐。南北两侧及半塔的转角处,各塑菩萨一身,塔西存留有浮雕供养菩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莫高窟第259窟-人字披殿堂窟</p><p class="ql-block">其中北壁东侧的禅定佛像是莫高窟塑像中的代表作之一。禅定佛头生肉髻,身上穿通肩袈裟,两眉细长,双眼略开,嘴角露出一丝微笑,似乎体味着参禅悟道后的满足和愉悦。此尊塑像表现出民族审美情趣与传统技法纯熟的运用,是敦煌石窟中不可多得的上乘佳作。被誉为“东方的蒙娜丽莎”。↓</p> <p class="ql-block">张大千临摹的敦煌莫高窟壁画</p> <p class="ql-block">张大千临摹的敦煌莫高窟壁画</p> <p class="ql-block">精美的飞天壁画。</p><p class="ql-block">敦煌飞天是谁?他(她)来自哪里?慢慢行走在一个个石窟里,在一面面壁画里,穿越古今。敦煌莫高窟492个洞窟中,几乎窟窟画有飞天。据常书鸿先生在《敦煌飞天》大型艺术画册序言中说,“总计 4500余身”。其数量之多,可以说是全世界和中国佛教石窟寺庙中,保存飞天最多的石窟。敦煌莫高窟的壁画上,飞天姿态各异,或捧璎珞,或擎香炉,或持箜篌,或奏羌笛,飘逸的裙裾,飞舞的彩带,凌空翱翔,手捧花盘,扬手散花……。这些飞天究竟是谁?这要从一个神话故事说起。</p> <p class="ql-block">精美的飞天壁画。</p><p class="ql-block">相传敦煌飞天是乾闼婆与紧那罗的复合体。乾闼婆是乐神,周身散发香气。紧那罗是歌神。这对恩爱的夫妻载歌载舞、形影不离。后来被佛教吸收,化为天龙八部众神中的两位天神。乐神乾闼婆在佛教净土世界里散香气,为佛献花、供宝、作礼赞,栖身于花丛,飞翔于天宫。歌神紧那罗在佛国净土世界里,为佛陀、菩萨、众神、天人奏乐歌舞,居住在天宫,不能飞翔于云霄。后来乾闼婆和紧那罗的职能混为一体;乾闼婆亦演奏乐器,载歌载舞;紧那罗亦冲出天宫,飞翔云霄。乾闼婆和紧那罗男女不分,合为一体,化为后世的敦煌飞天。北凉时期,云游到敦煌三危山的乐樽和尚,敲击开石壁,完成了在这里的第一个石窟的开凿。从此,这里开凿洞窟的叮当声一直持续了一千多年。在开凿洞窟的叮当声中,印度文化、西域文化、中原文化在此碰撞融合,于是就有了中国文化特色的飞天。没有翅膀,不生羽毛,凭借飘曳的衣裙和飞舞的彩带而凌空翱翔。敦煌飞天,一舞千年。</p><p class="ql-block"> 敦煌飞天的鼎盛时期,即整个唐代,敦煌飞天形象达到了最完美的阶段,是完全中国化的飞天。唐代大诗人李白咏赞敦煌飞天仙女诗:“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清。霓裳曳广带,飘拂升天行。</p> <p class="ql-block">  九色鹿,绘于北魏时期,位于莫高窟第257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九色鹿的故事不少人都听过,敦煌的九色鹿壁画称为《鹿王本生图》,释迦牟尼前生是一只九色鹿王,他在江边救了一个快要溺水而死的人。被救的人要给鹿王为奴,鹿王拒绝了并叮嘱他说,“如果将来有人要捕我,你不要说见到过我。”但当国王悬赏时,被救的人贪图财富还是向国王报告了九色鹿王的行踪。在包围中,九色鹿跳到国王面前,讲述了救人与遭人背叛的经过,国王听后放了鹿王,坏人也得到了惩罚。</p> <p class="ql-block">  华夏文明,悠悠千年,</p><p class="ql-block">可若想找一个地方能“行五十步穿越百年,行百步穿越千年”</p><p class="ql-block">那一定是敦煌。因为敦煌承载着的璀璨文化它历经千年,在茫茫大漠中几经枯荣,几度兴衰却一直保持着不朽,书写着华夏的灿烂辉煌的艺术篇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