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珍藏多年数张欠条的故事</p><p class="ql-block">文/王成林改写</p><p class="ql-block">我是边听《某视频》边记边改写,可能有笔误,但故事主题未变,情节有出入,望广大读者谅解为盼。</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写在前面:今天,是伟大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8周年纪念日(1927年8月1日一2025年8月1日),将此文献給那些在八年抗日战争中英勇牺牲的八路军将士们及积极为抗日战争作出卓越贡献的广大人民群众。是他们用无私无畏的精神铸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军魂: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谨遵老母遗言,千万不声张</p><p class="ql-block">故事得从1982</p><p class="ql-block">年说起,河北某乡下老太太张翠萍在生命弥留之际,拉着她儿子的双手,断断续续的叮嘱道:我死后,无论你发现了什么?千万不要声张。</p><p class="ql-block">儿子听后,满脸疑惑,不知母亲有什么秘密不告诉我,但朱海清还是顺从母亲的心,爽快地答应下来。老母亲见此情景,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满意地离开了这个世界。</p><p class="ql-block">朱海清按照乡里的老规矩,对母亲进行了土葬。按当地风俗习惯,去世的老人在下葬前,挑点老人生前的遗物作为陪葬。儿子朱海清在挑选遗物时,发现老母亲的衣柜前摆放着一个破旧掉了漆的小木盒。不知里面装有什么东西。忽想起老母亲的临终遗言,千万不要声张,心中不免有些发毛和打怵。但好奇心战胜了忐忑心,于是小心翼翼地掀开小木盒的盖子,打开一看,只见小木盒里面全是叠的整整齐齐的发了黄的小纸条。</p><p class="ql-block">随手抽出一张,是欠条:只见上面凊楚楚地写着:八路军李运昌,欠村民张翠萍五百斤粮食</p><p class="ql-block">。落款是一九四三年四月十五日。</p><p class="ql-block">然后又看了盒中其余欠条,打欠条的人都是八路军李运昌。这些欠条算起来粮食有七千多斤。</p><p class="ql-block">朱海清一下子全明白了。为了支援抗日战争取得最后胜利,宁可自己吃不饱穿不暖,也要把节省下来的粮食,捐献给八路军将士们!顿时对老母亲产生无限敬意。但遵重老母亲遗言,把小木盒藏好,一切都在不声张之中。</p><p class="ql-block">二:解铃还须系铃人,李运昌解密</p><p class="ql-block">张翠萍离世的第五个年头,朱海清正要外出干活,只见村长气喘吁吁地边跑边喊:海清,有位部队老首长在我家要见你,并有重要事情要告诉你。朱海清一下子懵了。于是放下出外干活的工具,快步来到村长家。只见屋内椅子上坐着一位满头银发,神态稳重的老人。见到朱海清,满脸堆笑:孩子,我可见到你了。我叫李运昌,这小木盒中所有的欠条,都是我打的,你母亲很了不起呀,说着便讲起第一欠条五百斤粮食的来历。</p><p class="ql-block">那是一九四三年,八路军冀东军分区司令部,在兴隆县五指山达峪村被日军发现,我带着三百多名干部和战士,被七千多名日伪军包围,眼看粮尽援绝,正准备拼死一战,在这个钧一发危险之际,只见一位挺着大肚子的孕妇跑来找着我们说:山有有条秘密通道,快走,可帮你们脱险。这个孕妇,就是你的母亲张翠萍。我们脱险后,继续与日军战斗,先后多次你母亲在粮食上援助我们,每次打欠条,这些欠条都是我打的,你就是在那次你母亲帮我们突围后,在树林中生的你呀!</p><p class="ql-block">李运昌动情地说:孩子我这次来,一是向你母亲道谢,感谢她的救爷之恩,二是还清这七千多斤粮食债。</p><p class="ql-block">朱海清听完老首长李运昌的诉说后,深为老首长的真诚所感动,又被老母亲拥戴八路军的精神所折服!想到母亲临终前的再三叮嘱,毫不犹豫地说道:我们不要钱,也不换钱!李运昌听后,眼圈却红了连声说:谢谢!朱海清送送老首长李运昌后,把那小木盒中所有的欠条,拿到母亲坟前,一张一张地烧掉,生慰母亲的在天之灵,圆了母亲不声张的心愿!</p><p class="ql-block">那烧掉的欠条,不是故事的结局,而是故事的传承!</p><p class="ql-block">江山是人民!人民是冮山!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p><p class="ql-block">这铿锵有力的语言,在坟前久久飘荡,不肯散去……</p><p class="ql-block">写于2025年8月1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