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射病:死亡率高达80%的“高温杀手”!急救与预防必读指南

长沙经开医院

> 41℃高烧、胡言乱语、抽搐昏迷——一次高温爬山让32岁的程序员小王在鬼门关前走了72小时。<br><br>2025年夏季,全球气候变暖叠加厄尔尼诺现象,多地气温突破40℃警戒线。仅2022年,全国热射病就诊人数就高达53.9万例,其中经典型热射病死亡率达33.8%。<br><br>在加州、德州、亚利桑那等持续高温地区,老人、儿童、户外工作者面临严重威胁。当身体的核心温度在高温环境下急速升高至40℃以上,体内的细胞便开始走向死亡——这就是致命的热射病。<br><br>热射病不是普通中暑,而是最严重的中暑类型,医学上称为“重症中暑”。它的死亡率惊人地高达20%-80%,而能否存活往往取决于发病后黄金30分钟的急救处理。 <b><font color="#ff8a00">01 认识“高温杀手”热射病的真面目</font></b> 热射病是当人体体温调节机制完全崩溃时发生的急性高热疾病。在高温高湿环境下,身体产生的热量远远大于散热能力,核心体温在短时间内飙升到40℃(104℉)或更高。<br><br>此时,高温开始“煮熟”你的内脏器官——脑细胞受损、心脏负担剧增、肾脏过滤系统瘫痪、肌肉组织溶解。 <b><font color="#ff8a00">02 热射病两大类型</font></b> 1. 劳力型热射病:主要袭击健康的年轻人。在高温高湿环境下进行高强度运动或劳动(如运动员、建筑工人、军训士兵)时突然发病。病情恶化极快,死亡率约30%。<br><br>2. 经典型热射病:主要袭击老年人、儿童、慢性病患者和肥胖人群。在被动暴露于高温环境后逐渐发病,症状较隐匿。因常合并基础疾病,病死率最高可达70%。 <b><font color="#ff8a00">03 识别致命信号:热射病的三大核心症状</font></b> 热射病进展极快,从出现不适到昏迷可能仅需30分钟至2小时。及时识别以下三大核心症状至关重要:<br><br>1. 体温“爆表”:核心体温迅速升高至≥40℃(104℉)。皮肤触摸发烫,可能干热无汗(非劳力型)或仍有少量汗液(劳力型)。<br>2. 神经系统崩溃:这是最具特征的表现:<br>- 剧烈头痛、头晕、恶心呕吐<br>- 意识模糊、胡言乱语、烦躁不安<br>- 抽搐、癫痫样发作、大小便失禁<br>- 迅速进展至昏迷<br>3. 全身器官报警:<br>- 呼吸急促(每分钟超过20次)<br>- 心跳狂飙(每分钟130次以上)<br>- 血压下降,出现休克迹象<br>- 尿量明显减少甚至无尿(肾脏损伤)<br>- 皮肤和眼睛发黄(肝脏受损)<br>当出现 “三无”现象——无汗、无反应、无降温时,生命已处于极度危险中。 <b><font color="#ff8a00">04 急救黄金30分钟:争分夺秒降温</font></b> 热射病的黄金急救时间仅有30分钟。医学研究表明:若能在发病后30分钟内将核心体温降到38.5℃以下,器官损伤风险可大幅降低。急救时请遵循以下步骤:<br><br>第一步:立即脱离高温环境<br>•‌ 迅速将患者转移到阴凉、通风的地方(树荫下、空调房) <br>•‌ 解开或脱掉所有衣物,让身体最大程度暴露<br>第二步:启动快速降温(关键步骤!)<br>•‌ 用冷水(4-20℃)喷洒全身+风扇吹风(蒸发降温) <br>•‌ 将患者浸泡在冷水中(水位至胸部)是最有效的方法 <br>•‌ 或用冰袋、冷湿毛巾敷在颈部、腋窝、腹股沟等大血管处 <br>•‌ 持续监测体温,目标:30分钟内降至39℃以下<br>第三步:正确处理意识问题<br>•‌ 若患者清醒:每15-20分钟给予100-200ml淡盐水或运动饮料<br>•‌ 若患者昏迷或抽搐: <br>- 绝对禁止喂水(防窒息) <br>- 采取侧卧位,保持呼吸道通畅 <br>- 防止呕吐物堵塞气道<br>第四步:紧急医疗求助<br> ‌•‌ 立即拨打急救电话,明确告知“疑似热射病,已进行降温处理” <br> ‌•‌ 在等待救援期间持续降温并监测生命体征<br>要避免的急救错误:<br> ‌×‌ 给昏迷者强行喂水 <br> ‌×‌ 用酒精擦浴(可能加重寒战) <br> ‌×‌ 服用退烧药(损害肝脏和凝血功能) <br> ‌×‌ 往抽搐患者嘴里塞东西(可能导致窒息) <b><font color="#ff8a00">05 科学预防:让热射病无机可乘</font></b> 1. 环境与时间管理:<br>- 严格避免在10:00-16:00高温时段进行户外活动或重体力劳动<br>- 在室内时,空调温度设定在26℃左右(风扇不能有效降温)<br>- 切勿将儿童或老人单独留在车内—即使车窗打开,10分钟内车内温度可上升20℉(约11℃)<br>2. 科学补液策略:<br>- 不要等口渴才喝水!每天补水2-3升<br>- 每小时喝200-500ml水,采用 “少量多次”原则(每15-20分钟50-100ml)<br>- 交替饮用白水、淡盐水(每升水加0.5g食盐)或含钾饮品(椰子水、运动饮料)<br>- 避免酒精、咖啡因和高糖饮料(加重脱水)<br>3. 穿着与防护:<br>- 选择浅色、宽松、透气的棉麻丝类衣物<br>- 佩戴宽檐帽,使用SPF15+防晒霜(减少晒伤对散热的额外负担)<br>4. 高危人群特别防护:<br>- 老年人(65岁以上):采用 “三避三补”原则:<br>- 避免正午外出、避开高温环境、避免剧烈运动 <br>- 补水(每日1500ml)、补钾(香蕉、菠菜)、补盐<br>- 户外工作者:合理安排工作时间,每小时轮换休息<br>- 慢性病患者(糖尿病、心脏病等):咨询医生调整可能影响体温调节的药物(如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br>5. 运动安全指南:<br>- 高温天显著降低运动强度和时长<br>- 完成热适应过程(通常需1-2周)后再逐步增加负荷<br>- 运动时每小时补充含电解质的运动饮料0.5-1升 <b><font color="#ff8a00">06 高温时代的生存智慧</font></b>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热健康”已成为与水安全、空气质量并列的健康议题。在这个夏天,请记住:<br><br>一位32岁的程序员在40℃高温下登山后,体温骤升至41℃,在步行去医院途中抽搐昏迷,经过72小时抢救才脱离危险。<br><br>热射病是身体在高温下的最后求救信号。任何持续的不适都不是“小题大做”—及时休息、科学降温、果断就医,是对自己生命的负责。<br><br>高温无法避免,但死亡可以。将这份知识传递给家人朋友,特别是老人、孩子、户外工作者以及生活在无空调环境中的人群。我们无法改变气候,但可以改变防护意识。 <h5><font color="#9b9b9b">通讯员:周世楠<br>编 辑:周世楠<br>一 审:廖志国<br>二 审:李 峰</font></h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