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绍兴秋瑾故居

淡泊人生

<div><br></div><h5>昵 称 淡 泊 人 生<br>美 篇 号 42893537<br>课文名称 《满江红·小住京华》<br></h5><h5> 部编初中九年级语文下册</h5><div><br></div> <div><br></div><div> 《满江红·小住京华》是部编初中九年级语文中的一篇课文,是作者秋瑾1903年中秋节的抒怀之作。词中展示了秋瑾冲破封建婚姻家庭和旧礼教的束缚、走上革命道路的远大志向,刻画了一位主动接受新思想、新文化、逐步觉醒反抗的巾帼英雄形象。</div><div><br></div> . <div>  为了寻访巾帼英雄足迹,深入学习课文,7月2日清晨,迎着清凉的夏风,踏着柔和的朝阳,我来到了绍兴古城塔山南侧和畅堂35号秋瑾故居参观。</div><div> 秋瑾故居坐北朝南 ,依山而建 ,是一座明清风格的绍兴台门建筑,砖瓦结构,乌瓦粉墙。大门上方匾额高悬,上书“秋瑾故居”四字,系辛亥革命元老何香凝题写,笔力雄健,彰显对这位巾帼英雄的敬仰和纪念。</div> <div><br></div><div> 秋瑾故居共五进,第一进是门厅,正中的挽联“悲哉秋之为气,惨矣瑾其可怀”赫然在目。“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 1904年,秋瑾冲破牢笼,毅然东渡日本求学,回国后投身革命活动,不久惨遭敌人杀害。厅中挽联系朋友吴芝瑛所送,现在用来对秋瑾的怀念和敬仰。<br></div> <div><br></div><div> 绕过门厅,越过青石板铺设的天井,我们来到第二进,这里是秋瑾生前生活和革命活动主要场所,里面的布置保留了秋瑾生前的模样。</div><div> 和畅堂曾是秋家举行重大活动和接待贵宾的地方。“和畅”出自王羲之《兰亭序》“惠风和畅,”,寓意和谐美好。</div> <div><br></div><div> 会客室 ,秋瑾担任大通学堂督办的时候,曾在此接待徐锡麟、陶成章等革命同志,密商反清大计。</div> <div><br></div><div> 餐室陈列简陋 ,可见秋瑾生活十分简朴。墙上挂的楹联“英雄尚毅力,志士多苦心。”展现了秋瑾坚强的革命意志和顽强不屈的精神。</div> <div><br></div><div> 秋瑾卧室兼书房 ,里面书桌、古式雕花床、文房四宝等,都是秋瑾用过的原物,让游客感受到浓厚的历史气息。</div> <div><br></div><div> 秋瑾端坐在书桌前 ,桌面上摆放着长卷和笔砚等书写用品,好像是秋瑾刚刚撰写完反清檄文,正在沉思如何推翻清政府、建立新中国。</div> <div><br></div><div> 床头墙上挂着一幅秋瑾身着男装的画像。“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秋瑾反对封建礼教,追求“男女平等”,既有文人的激昂,又有侠者的果敢,展示了“鉴湖女侠”的风范。<br></div> <div><br></div><div> 第三进是秋瑾兄嫂的卧室和书房,室内陈列都是当年秋瑾家使用的原物。秋瑾的哥哥是同盟会成员,与秋瑾志同道合。嫂子张淳芝深明大义,积极资助秋瑾从事革命活动。</div> <div><br></div><div> 第四进是父母的住处和家塾。母亲单太夫人出身萧山望族,能诗文,对秋瑾的教育严厉而又慈祥,秋瑾能诗善文,得益于母亲这位启蒙老师。<br></div>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家塾的讲台上有文房四宝 ,两边山墙上悬挂着家训:“善读书,无妄求;可以安贫,可以乐道”。秋家把“读书”当作一种修行,重视知识与智慧的积累,讲求儒家“重精神轻物质”的价值观,营造了良好的教育环境。</p> <div><br></div><div> 第五进是厨房 。秋瑾被捕后 ,其家人连夜在水井旁焚烧文件,以免给革命同志带来危险。</div> <div><br></div><div> 走进秋瑾故居后花园 ,眼前的碎石小径、清澈的水池、坚固的石桥、错落有致的假山、小巧玲珑的凉亭、幽静的竹林等景点,构建了一个充满诗意与豪情的江南梦境世界。</div> 秋瑾虽然出生豪门,嫁给了户部主事的小京官,可她不屑一顾。“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表现了词人对贵妇人生活的蔑视。所以,少女时期的秋瑾时常来后花园练剑习武,专心品读辛弃疾等进步诗词,为日后参加革命奠定基础。 <div><br></div><div> 秋瑾从小受进步思想的影响,长大后留学日本,加入光复会、同盟会,投身反清革命。“不惜千金买宝刀,貂裘换酒也堪豪。一腔热血勤珍重,洒去犹能化碧涛。” 这首五绝《对酒》诗,体现了秋瑾愿为革命而献身的豪迈气概。</div><div> 东厢房是秋瑾生平事迹展 ,通过大量的文献资料和实物,展示了秋瑾青少年时期、留日经历,以及回国后的革命活动。</div> <div><br></div><div> “ 莽红尘何处觅知音 ?青衫湿! ”怀揣凌云之志,终于觅到知音。1905年8月,秋瑾由黄兴介绍谒见同盟会总理孙中山先生,对孙中山先生的革命主张和救国方略甚为佩服。<br></div> <div><br></div><div> 秋瑾在上海与陈伯平等以“蠡城学社”之名联络浙江各地的会党势力,协调起义计划,并在此试制炸药以备起义之用。</div> <div><br></div><div> 1907年,秋瑾与徐锡麟策划浙皖起义,后因事泄于7月13日被捕。面对敌人的死亡威胁,秋瑾毫无畏惧,留下了“秋风秋雨愁煞人”绝笔,7月15日从容就义,年仅32岁。</div> . <div>  噩耗传来 ,国人悲痛不已 。孙中山先生特致挽联:“江户矢丹忱,重君首赞同盟会;轩亭洒碧血,愧我今招侠女魂。”宋庆龄称赞秋瑾是“最崇高的革命烈士之一”,还为《秋瑾烈士革命史迹》一书题名。秋瑾生前好友吴芝瑛撰写墓联:“一身不自保;千载有雄名。”</div> <div><br></div><div> 离开秋瑾故居 ,我来到秋瑾就义处——绍兴市区轩亭口,只见纪念碑高耸入云,碑身镌刻“秋瑾烈士纪念碑”及蔡元培撰写的碑文,是人们对“鉴湖女侠”的永久怀念。<br></div> <div><br></div><div> 秋瑾墓几经迁徙,最后根据烈士生前留下的“如果不幸牺牲,愿埋骨西冷”遗愿,于1981年9月自鸡笼山迁至西湖西冷桥畔,墓座正面“巾帼英雄”系孙中山先生题写。下面照片是我游览西湖是拍照的。<br> 莫道女子非豪杰 ,精忠报国赖红颜 。鉴湖女侠,英名千古!</div> <h5>带 . 为两张网图,致谢!</h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