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博物馆:考古成果、非遗展等

学海浪人

<p class="ql-block">青海省博物馆除了“三江之源”展、历史文物陈列外,还有“考古成果展”“青海非物质文化遗产展”“革命文物展”等。也都值得一看。</p> <p class="ql-block">青海省有人类活动的历史可以上溯到30000余年前,文献记载的历史仅有2000余年,从旧石器时代人类初涉高原到史前文化类型和文化序列的确立,再到各朝代疑云的拨散,都依赖于每一次的考古发现与研究。早在1923年,瑞典学者安特生对青海省朱家寨、卡约、下西河、罗汉堂等遗址进行了调查,拉开了青海考古工作的序幕。经过考古,一个个尘封千年的遗址、墓地被有序的揭露出来,古代人类生产生活场景、埋葬方式、生业模式、人地关系乃至社会组织得以不同程度地复原和再现,众多艺术珍品得以重见天日,再现着青海昔日的灿烂与辉煌。</p><p class="ql-block">青海省博物馆考古成果展以历年发掘的典型遗址为核心,系统展示青海考古历程及成果,主要包含以下内容有宗日遗址‌、柳湾遗址‌、喇家遗址‌、沈那遗址‌、核桃庄墓地‌等。</p> <p class="ql-block">宗日遗址‌(文化)展示的是新石器时代聚落形态与夹砂彩陶文化。</p> <p class="ql-block">上:宗日文化鸟形彩陶壶、变形鸟纹彩陶壶。</p><p class="ql-block">下:齐家文化玉料、三孔玉刀。</p><p class="ql-block">齐家文化是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至青铜时代早期的一种重要考古文化,因1924年首次发现于甘肃省广河县齐家坪遗址而得名,距今4000年左右。</p><p class="ql-block">齐家文化源自马家窑文化和常山下层文化,而马家窑文化和常山下层文化都是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发展而来。同时,齐家文化是寺洼文化和卡约文化的来源之一。</p> <p class="ql-block">考古成果展展示宗日祭祀。</p> <p class="ql-block">考古成果展展室。</p> <p class="ql-block">上:元代贰贯“至元通行宝钞”纸币。</p><p class="ql-block">下:元代壹贯“中通元宝交钞”纸币和五佰文“中通元宝交钞”纸币。</p><p class="ql-block">这三张元代纸币出土于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都兰县诺木洪农场。</p> <p class="ql-block">上:唐代上衣、方巾、绫缎。</p><p class="ql-block">下:唐代缠枝花卉纹金饰、宝华护手通牌。</p> <p class="ql-block">唐代联珠纹对鸳鸯织锦。褐地“大吉”“宣”文字锦残片。</p> <p class="ql-block">辛店文化六耳葫芦形彩陶罐。</p><p class="ql-block">辛店文化是分布于甘肃中部和青海东部的青铜时代文化遗存,因1924年首次发现于甘肃省临洮县辛店村而得名。其年代距今约3600—2600年(一说3400—2700年)。</p> <p class="ql-block">马家窑文化都兰热水墓群和柳湾墓地复原。</p> <p class="ql-block">上:柳湾遗址房屋复原。</p><p class="ql-block">下:马家窑文化折线纹彩陶罐、齐家文化铜镞、马家窑文化折线纹内彩陶钵。</p> <p class="ql-block">圆融之镜,取自上孙家寨墓地出土的铜镜,展示多民族融合的历史图景。透过这片时间之镜,可以看到以上孙家寨为代表的古湟中地区在两汉时期多元一体的文化面貌和波澜壮阔的民族融合进程。</p> <p class="ql-block">圆融之镜(视频)。</p> <p class="ql-block">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卡约文化介绍。</p> <p class="ql-block">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卡约文化介绍。</p> <p class="ql-block">卡约文化陶鬲。</p> <p class="ql-block">喇家先民的生产生活。</p> <p class="ql-block">喇家遗址‌复原。喇家遗址位于青海省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官亭镇喇家村,考古发现该聚落遗址毁于4000年前的地震和洪灾,是已发现的中国唯一一处大型灾难遗址。该遗址仍有母亲守护孩子、返身救助亲人的遗骸遗存,因此被称为“东方庞贝”。</p> <p class="ql-block">喇家礼器。</p><p class="ql-block">“黄河磐王”是考古学界对民和喇家遗址出土的巨型石磐的称谓。该石磐长98余公分,宽67余公分,厚4公分,出土时仍能发出清脆声响,被考古学家认定为4000年前的打击乐器兼礼器。</p> <p class="ql-block">喇家沙盘和视频演示。</p> <p class="ql-block">喇家遗址发掘视频。</p> <p class="ql-block">青海省非遗展。大通农民画。</p> <p class="ql-block">皮影戏《河潢皮影戏》。</p> <p class="ql-block">现代月琴。</p> <p class="ql-block">现代铜碰铃。</p> <p class="ql-block">青海平弦,又称“西宁赋子”,因其主要伴奏乐器三弦的定弦格式属于民间定弦法中的“平弦”而得名,是一种主要流行于以青海省西宁为中心的河湟农业区各县的只唱不说,用多种曲牌联缀起来演唱故事或抒情的曲种。</p> <p class="ql-block">上:贤孝、青海下弦、青海越弦。</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贤孝</span>是以三弦伴奏的古老叙事性民间说唱艺术。</p><p class="ql-block">青海下弦是流传于青海省西宁市及附近河湟地区的民间曲艺形式,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p><p class="ql-block">青海越弦又名“越调”、“越背调”、“背调”,是青海平弦的“姊妹”艺术,是青海省的传统曲艺之一。</p><p class="ql-block">下:土族纳顿节,是流行于青海省民和县三川地区土族特有的传统节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纳顿”土语原意为“游戏”。各地举行纳顿的顺序按庄稼收割季节的先后排列,从农历七月十二日的宋家纳顿开始,一直延续到农历九月十五日结束,历时63天,又被人称“世界上最长的狂欢节”。</p> <p class="ql-block">土族面具舞《庄稼其》《三将》《五将》《杀虎将》等。</p><p class="ql-block">《庄稼其》意即种庄稼的人,通过老农向他的儿子传授农耕技艺等剧情,以幽默诙谐的形式展现了土族农耕生活。</p><p class="ql-block">《杀虎将》一出傩戏古朴粗狂,其中虎与牛的相抵摔跤、人与虎的搏斗,及戴牛头面具的杀虎将最后出场降伏猛虎等情节紧张激烈,扣人心弦,透出土族先民远古时期的生活情景。</p> <p class="ql-block">土族纳顿鼓表演。</p> <p class="ql-block">青稞酒传统酿造技术。</p> <p class="ql-block">土族婚礼。</p> <p class="ql-block">河潢刺绣。</p> <p class="ql-block">土族刺绣花卉钱包、鞋帽等。</p> <p class="ql-block">土族服饰。</p> <p class="ql-block">萨拉族皮划子。</p> <p class="ql-block">萨拉族民歌。</p> <p class="ql-block">萨拉族婚礼。贵南藏绣“吉祥宝瓶”。</p> <p class="ql-block">萨拉族篱笆楼营造技艺。藏绣织毯技艺。</p> <p class="ql-block">潢中银铜器制作及鎏金工艺。藏文书法。</p> <p class="ql-block">土族於菟(wū tú),青海省同仁县传统舞蹈类传统舞蹈。</p><p class="ql-block">格萨(斯)尔,西藏、青海、甘肃、四川、云南、内蒙古、新疆地区地方传统民间文学,主要描写雄狮国王格萨尔以大无畏的精神率领岭国军队南征北战,降伏妖魔,抑强扶弱,救护生灵,使百姓过上安宁日子,晚年重返天国。</p> <p class="ql-block">藏族传统乐器扎木聂,又称扎年。因其设六弦,故又称六弦琴。</p> <p class="ql-block">和日寺石经墙和石刻。和日寺位于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泽库县和日镇和日寺后山,始建于清道光年间,是泽库县规模最大的宁玛派寺院。和日寺石经墙由10万余块刻有经文、佛像图案的石板组成,总长度200余米,被誉为“世界石书奇观”,是世界闻名的石雕工艺规模最大、石刻经论最完整的藏族非物质文化遗产。</p> <p class="ql-block">藏戏及其面具。</p> <p class="ql-block">热贡艺术,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市的传统艺术形式,以唐卡、堆绣、泥塑为代表,2009年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p><p class="ql-block">木雕镜屏、炕桌。</p> <p class="ql-block">藏医药。回族宴席曲、藏族服饰。</p> <p class="ql-block">《汗青格勒》,青海省海西蒙古族的英雄史诗,以说唱形式讲述英雄降服恶魔、保卫家园的故事,反映了蒙古族历史与社会生活。其内容融合征服自然、追求幸福及对抗黑暗势力的主题,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p> <p class="ql-block">蒙古包营造技艺和那达慕。</p><p class="ql-block">“那达慕”是蒙古语的译音,亦称“那雅尔(Nair)”,意为“娱乐、游戏”,以表示丰收的喜悦之情。“那达慕”大会是蒙古族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在蒙古族人民的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p> <p class="ql-block">蒙古族服饰、蒙古族达罗木牌。</p> <p class="ql-block">展厅和藏族服饰。</p> <p class="ql-block">木雕佛龛。</p> <p class="ql-block">青海湖祭海。</p> <p class="ql-block">玉树赛马会。</p> <p class="ql-block">青海省非遗项目名录。</p> <p class="ql-block">明代八十四大成就者(之一)古铜像。</p><p class="ql-block">八十四大成就者是印度佛教金刚乘传统中84位通过修行获得证悟的成就者,其故事蕴含深刻佛理,影响广泛。</p> <p class="ql-block">革命文物展。</p> <p class="ql-block">命运之石(应该是复制品)和“两弹一星”精神。</p><p class="ql-block">命运之石是我国于1954年发现的第一块铀矿石,它的发现坚定了中国发展核事业的决心和信心。一块小小的铀矿石见证了我国核工业白手起家的艰辛历程。</p> <p class="ql-block">慕生忠将军军装。慕生忠(1910—199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少将,陕西省吴堡县人。</p> <p class="ql-block">左为青海省博物馆大型雕塑和铜茶壶。</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