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的109地质队

刘刚医生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前几天,与一位友人聊到泸沽镇,聊到这个久远的古镇上,一些老单位、老企业。老友告诉我,他离开泸沽已经多年,特别怀念泸沽的山山水水、怀念泸沽的那些老街、老桥,怀念那些曾经热火朝天的老单位老企业,希望能够用文字记录下那些曾经的过往。应他之邀,我决定去走访一下这些地方,去走进这些老泸沽的记忆之中,也算是了他一个心愿吧。</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首先让我想到的,是109地质队,这是年少时上学每天都会骑车路过的地方,就在108国道边,距离泸沽镇大概1公里路程。记忆中,那是一个特别神秘的单位,高高的院墙、高高的大门,四周也都是高高的大树。听老人们说,109就是这个单位的名称,是国家的单位,不用文字只能用编号来代替。这无疑让我对它又产生了一些敬畏之感,那层浓浓是神秘色彩,更加厚重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初中二年级时,我们班转学来了一个女同学,听说就是109的,姓高,家好像是成都的,随父母工作就迁过来了。这也是我第一次近距离接触与109有关的人,当然,这个转学来的同学也就随着109在我们心中的形象神秘化了。我们是农村孩子,穿得自然没有她好,她的书包是双肩背的,我们的是斜挎的黄色军用书包。中午饭我们是从家中带的,她却可以在学校门口买来吃,我记得她的饭盒是双层的那种,漂亮的塑料饭盒,好像还可以保温。</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时间久了,我们与高同学之间也慢慢熟悉起来,课间休息时,总会问她一些关于109的趣闻轶事,就算是在“打探”放在心里许久的那些神秘的疑问吧。从她口中,我们也就多多少少了解了一些关于109的事。 ‌听她说,109的全称好像是“109地质勘测队”,是专门从事地质勘探勘测的,在采矿、石油、地质勘探方面,一直为国家做着不可替代的贡献……她边说这些,边微微昂着头,眼睛里分明在发着光,我们知道那是骄傲的光、那是自豪的光,是为她的父辈而发出的光。一有空,我们就围着她问这问那,总希望多知道一些关于109这个单位的事,真希望能够了解一下在它神秘的外衣下,真实的样子,但这又谈何容易啊?</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听一些家住在109地质队周围的同学说,109的大门,平时是不让进的,都有专门的人守着,在那个年代,门口有人把守的单位,是特别厉害的。可能是它高墙大院的吸引吧,那些特别顽皮的男孩子们,会约上几个小伙伴悄悄爬围墙进去,找里面的汽车轮胎橡胶皮做弹弓,拿那些钢筋做铁环。他们的这些行为,一旦被守门的人发现,也会被撵得“屁滚尿流”地逃跑。得手后的他们,总会把那些爬围墙找东西的细节描绘成惊险的“警匪片”,骄傲地到处宣扬。特别是做好弹弓、铁环这些玩具时,会在小伙伴之间,当成辉煌的战果,成为他们长久不衰的谈资。</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后来,我去走访过几位老人,他们中有109周围的老村民、有109的亲友、有109居住的老员工老住户。通过他们的讲述,我对109的概念,又有了不一样的内容。据说,109其实是一支以地质找矿为主的综合性勘探单位,是原四川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下属的一支综合性地质矿产勘查队,编号为109队,成立于上世纪60年代,它的主要业务范围是承担矿产地质、水文地质、地质工程勘察等业务。他们告诉我,109队有很多辉煌的成绩,比如泸沽铁矿大顶山优质铁矿的发现、协助西昌卫星发射基地的选址勘测、越西县等地的煤矿勘探等等。当然,最大的成就是发现了冕宁县牦牛坪稀土矿,这是作为全国第二大轻稀土矿产地,这一勘探发现成果也多次荣获国家级地质找矿奖项,这也就奠定了109地质队在我国稀土资源领域的重要地位。</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在上世纪60年代,那个热火朝天的时代,为了响应国家建设大西南、加快“三线建设”号召,由江浙上海等地的地质局派出专家和工作人员,整队整编南下到西昌地区,组建成为109地质队的前身,在西昌地区进行地质勘探,后来由于勘探工作需要,勘探队又在特别艰苦的条件下逐渐搬迁建设,最后定址在泸沽镇的108国道边上。</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09地质队的工作人员,可以说是来自于大江南北,有专家学者、普通工人、也有抗美援朝回来的军人、新疆西藏转业的人员、有70年代毕业的学生、还有当地的农民工,就是这样的一支队伍,不分夏暑冬寒、不论河谷山川,翻山越岭不分日夜,勘测、打钻、绘图、计算,在祖国的每一寸土地上,用汗水、泪水、甚至热血奉献着青春,书写着传奇……可以说,109地质队的工作人员,就是无数勘探勘测人员工作的真实体现。他们长年在野外风餐露宿的工作,他们在祖国的山水之间的找寻,就是在为国家找宝藏,在为民族寻幸福。</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我走访过的老员工老队员,给我介绍了那首慷慨激昂的歌曲《勘探队员之歌》,他们说,那就是献给无数勘探工作者的,是他们艰苦奋斗又成绩卓越的真实写照。歌曲的每一个字每一个词句每一个旋律,都是从心里流出的,都是与勘探队员的汗水交融在一起的。你看那歌词是这样写的:是那山谷的风,吹动了我们的红旗;是那狂暴的雨,洗刷了我们的帐篷;我们有火焰般的热情,战胜了一切疲劳和寒冷;背起了我们的行装,攀上了层层的山峰;我们满怀无限的希望,为祖国寻找出丰富的矿藏。‌‌是那天上的星,为我们点燃了明灯;是那林中的鸟,向我们报告了黎明;是那条条的河,汇成了波涛的大海;把我们无穷的智慧,献给祖国人民。这是怎样的慷慨、这是何等的激昂,这就是青春,这就是热血,这就是时代的丰碑!</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听老人家们讲,那时候的109地质队还有职工食堂、棋牌室、招待所、洗澡室、活动室、篮球场、大礼堂。在那个物资相对匮乏的年代,一个单位这样的配置简直是相当不错的了。大礼堂是地质队职工家属们文艺活动唱歌跳舞的场所,如今,都成了当地一家驾校的办公和训练的地方。我听泸沽当地很多年老的人说,那时候,109会经常放坝坝电影,地方上的群众也可以免费去观看,那样的聚会,应该是当地人的一个特别热闹的节日吧。在走访中,我还见到了一些109当年的电报纸和办公用便笺,这也是一个时代的产物,一个时代的记忆,在历史的洪流中,悄然退出了曾经的舞台。</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随着时代的发展,很多单位都走上了改制或转型的路。109地质队,也因工作性质的改变,或许准确地说应该是随着安宁河流域勘探任务的结束,这里的人员也逐渐迁移了。 成都市的龙泉驿区,就是他们外迁的新基地,109在泸沽镇的旧址上,只留下一些留守处的人员,管理着老地质队的房屋和地皮这些,处理着一些后续的遗留问题。</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当我走进如今的109地质队,那大片的土地上,那些高大的树木依然是枝繁叶茂,只是树下那深深的杂草丛,又像是在回忆那过去的热闹与喧嚣。四周的围墙的也已斑驳,它们与那一排排旧房屋旧楼宇相互依存着,好似在为对方守候,也像是在提醒着人们,这里曾经的辉煌与不同凡响。如今,历史的车轮已开向了快车道,这些老单位也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静静地遥望着前行的后辈们,默默地为它们加油鼓劲。无论何时何地,都不要忘了历史,不要忘了那些奋斗的青春!就是有了前人栽下的树,才会有那后人得乘的凉,记住过去,也才能展望未来!109地质队,也就是那被尘封在记忆中的辉煌过往!</b></p> 109地质队如今的大门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职工住房。</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曾经的实验室。</b></p> 那些默默守候的楼宇。 过去的办公楼 职工们下棋聊天的石桌子。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家属区。</b></p> 曾经的花台。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如今改成驾校训练场,下午是孩子们玩耍的地方。</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办公室。</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斑驳的围墙,还能见到墙头上的玻璃渣块。</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单身宿舍。</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若大的园区,安静地守着旧时光。</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