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杭州“小热昏”是一种极具地方特色和市井气息的传统曲艺形式,被誉为杭州文化的“活化石”和“声音名片”。它的名字就很有意思,也很有故事性。</p><p class="ql-block">1. **名称的由来:**</p><p class="ql-block"> * **“热昏”之意:** “热昏”在杭州方言里本意是“发高烧说胡话”。艺人以此为名,是一种**自嘲和反讽**的手法,意思是:我唱的都是些“胡言乱语”、“疯话”,大家别当真,听个乐呵就行。这其实是艺人的一种**保护策略**。</p><p class="ql-block"> * **规避风险:** 小热昏的表演内容常常包含对社会现象、时事政治的讽刺和评论。自称“热昏胡言”,万一得罪了权贵或官府,就可以推脱说“我是发昏瞎说的”,以此规避审查和打压的风险。</p><p class="ql-block"> * **“小”:** 通常指其表演形式相对短小精悍,也区别于其他大型曲艺。</p> <p class="ql-block">杭州小热昏食品观光工厂</p> <p class="ql-block">浙江小热昏健康产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郑磊向浙江省文化创意产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陆善兴(左一)、浙江省文化创意产业协会顾问姚休(左二)、浙江省文化创意产业协会副会长周卫中(左三)等介绍小热昏食品观光工厂概况</p> <p class="ql-block">2. **起源与发展:**</p><p class="ql-block"> * 一般认为起源于**清末民初**(约19世纪末20世纪初)。</p><p class="ql-block"> * 其前身与流行于江浙沪一带的“说朝报”(用说唱形式讲报纸新闻)、“唱梨膏糖”(卖梨膏糖时为招揽顾客进行的说唱)关系密切。</p><p class="ql-block"> * 杭州艺人**杜宝林**(艺名“小热昏”)被公认为这一艺术形式的集大成者和定名人。他将卖梨膏糖的说唱技艺提升,融入大量时事新闻、社会见闻、民间故事,用杭州方言演唱,讽刺时弊,醒世劝人,深受普通百姓欢迎,使“小热昏”名声大噪并定型。因此,“小热昏”既是曲种名,也常指代表演艺人。</p><p class="ql-block"> * 鼎盛时期在20世纪20-40年代,是杭州及周边地区街头巷尾最常见的民间艺术之一。</p> <p class="ql-block">郑董向浙江省文化创意产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陆善兴(左二)、顾问姚休(左三)、顾问姚俭(左四)介绍小热昏系列产品。</p> <p class="ql-block">3. **艺术特点:**</p><p class="ql-block"> * **方言演唱:** 最核心的特点。使用**地道、生动的杭州方言(吴语太湖片杭州小片)**,语言诙谐幽默,充满市井智慧和地方韵味。听不懂杭州话,就很难完全领略其精髓。</p><p class="ql-block"> * **即兴性强:** 艺人常常根据现场情况、时事新闻、观众反应即兴编词演唱,反应迅速,针砭时弊,贴近生活。</p><p class="ql-block"> * **说唱结合,形式灵活:** 以**说(类似评话、快板)** 和 **唱(民间小调、曲牌)** 为主。唱腔主要吸收融化了一些地方戏曲(如“宣卷”)和曲艺(如“独脚戏”)的腔调,以及江南民间小曲,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p><p class="ql-block"> * **滑稽幽默,讽刺性强:** 内容以滑稽、讽刺见长。擅长用夸张、比喻、双关等手法,揭露社会黑暗面、讽刺不良现象,替老百姓发声,有“醒世劝人”的作用。笑料(“噱头”)是其吸引观众的重要手段。</p><p class="ql-block"> * **道具简单:** 传统表演通常在街头露天进行。艺人主要道具就是一张凳子(或一只木架),有时配以**三巧板**(一种竹制打击乐器,三片竹板)或**小锣**(俗称“狗叫锣”)来伴奏和制造气氛。</p> <p class="ql-block">4. **表演形式与内容:**</p><p class="ql-block"> * **“卖口”开场:** 通常先用滑稽的说白(称为“卖口”)吸引路人围观,制造气氛。</p><p class="ql-block"> * **“说新闻”:** 讲述本地或国内外发生的新闻事件,加以评论和演绎,是重要内容。</p><p class="ql-block"> * **“唱篇”:** 演唱正本故事或段子。内容包罗万象:</p><p class="ql-block"> * **社会新闻与时事评论:** 如揭露贪官污吏、讽刺社会陋习。</p><p class="ql-block"> * **民间故事与传说:** 如《白蛇传》、《济公传》等。</p><p class="ql-block"> * **改编的戏曲或曲艺故事。**</p><p class="ql-block"> * **劝善惩恶、家庭伦理故事。**</p><p class="ql-block"> * **兜售梨膏糖:** 表演进行到高潮或精彩处,艺人会停下来兜售**梨膏糖**(一种用梨汁、糖和草药熬制的润喉糖),这是他们主要的谋生手段。有句行话叫“当嘴不卖糖,卖糖不当嘴”,意思是说唱精彩段子时不卖糖,等大家听得入神、想继续听下去时,才停下来卖糖。</p> <p class="ql-block">线上直播间</p> <p class="ql-block">郑董与浙江省文化创意产业协会领导进行互动和交流</p> <p class="ql-block">6. **代表曲目:**</p><p class="ql-block"> * 传统段子如《清河桥》、《八哥告状》、《水果笑话》、《黑籍冤魂》等。</p><p class="ql-block"> * 也有根据时事新闻即兴创作的段子。</p><p class="ql-block">**总结来说,杭州小热昏是:**</p><p class="ql-block">* 一种根植于杭州街头巷尾、用纯正杭州方言表演的传统说唱艺术。</p><p class="ql-block">* 以滑稽讽刺、即兴灵活、醒世劝人为特色,充满市井智慧和生命力。</p><p class="ql-block">* 曾是老杭州人重要的娱乐和信息来源,与卖梨膏糖紧密相连。</p><p class="ql-block">*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杭州乃至江南地区文化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p><p class="ql-block">* 当前面临传承挑战,保护杭州方言是延续其生命力的关键。</p><p class="ql-block">如果你想真正感受小热昏的魅力,有机会一定要去杭州听听现场用地道杭州话表演的段子,那种独特的韵味和幽默感,是任何文字描述都无法完全替代的。它就像是老杭州城市声音的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小热昏唱曲传承人周志华老师、徐筱安老师、俞康发老师、金一戈老师</p><p class="ql-block">杭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梨膏糖传统制作技艺传承人杨连根老师、武长征老师</p> <p class="ql-block">原浙江省曲艺家协会主席马来法(马云的父亲)为小热昏手写17页的介绍信</p> <p class="ql-block">摄影、后期:印象派</p><p class="ql-block">文字编辑:DeepSeek</p><p class="ql-block">背景音乐:唯美古风</p><p class="ql-block">拍摄地点:小热昏食品观光工厂</p><p class="ql-block">拍摄时间:2025年7月31日</p><p class="ql-block">天气情况:台风天气</p><p class="ql-block">美篇号:4483807</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