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故乡武威——十七巷 文/腊梅

栖·爱

<p class="ql-block">“凉州七里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岑参在凉州巷子里见到如此繁华的街市不免发出感叹。暮年巷居在凉州巷王维感叹盛唐落寞的寂寥。到后来诗中“寥落寒山对虚牖”感叹又让人不免伤感。虽然写的是韶华不为少年留的无奈,也写出了曾经繁华一时的十七巷落幕后的惋惜之情。</p> <p class="ql-block">2010年代,武威市政府联合甘肃公航旅集团启动“凉州十七巷”项目,于2024年全面投运。十七巷以三大古迹,文庙、大云寺、罗什寺为锚点,通过巷道肌理融合。修缮文庙北侧21处黄土民居,复原明代条石路面,清代商铺行制,以明清棋盘格局加上民国放射线的布局,营造东巷子、西巷子新商业街区。以文庙和钟鼓楼为切入点,以科举,非遗体验为指导的城市文旅街区。每个巷子都有古色古香的名字,建筑也保留了原来的式样,走在青砖路面上,仿佛是穿越了一样啊!让我们得以近距离的感受十七巷“一步一院落、一街一世界”的空间。</p> <p class="ql-block">罗什寺为起点跟着我一起走走看看吧?罗什寺周边为北部片区,一巷守正巷位于罗什寺塔正东200米,先看看守正巷政治地位就不容小觑了。前121年汉武帝设武威郡,东汉时凉州治所姑臧即武威成为西北军政中心。窦融任凉州牧期间,武威“独安天下”,开通姑臧夜市这是中国史书记载最早的夜市,形成“通货羌胡,市日四合”的商贸盛况。守正巷的佛教译经活动与儒学交融,奠定文化根基。守正巷保存五凉时期街巷格局,以生土建筑四合院群落为特色,街巷格局延续至今。守正巷生土民居的墙体冬暖夏凉,老人称“墙里有活气”。2024年修缮时发现墙体中空层填有骆驼毛与麦秸,古人利用毛纤维吸湿保温的智慧令专家惊叹。</p> <p class="ql-block">东城巷</p> <p class="ql-block">二巷西巷子目前是武威比较繁华的商业街。据说唐代就是丝路巅峰与“七里十万家”盛景。先看看商贸规模,凉州是唐代河西节度使驻地,控西域、回纥、吐蕃三大势力,商贾云集。《凉州府志》载“元宵灯树万点,赛于长安”,严耕望称其为“陇西第一大商业中心”。岑参诗句“凉州七里十万家”印证人口稠密。大云巷出土唐代“开元通宝”钱范,印证铸币与贸易活跃;西巷子保留宋元商铺地基,底层为唐代“前店后坊”商业形态雏形。三巷东巷子出土清代商号匾额,再现商贸传统。东巷子现代化商业步行街,改造中出土清代商号匾额,采用“新中式”坡屋顶设计檐高6米,再现丝绸之路的商贸文化。</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百家巷</p> <p class="ql-block">我们由西向东穿过小北街来到十七巷的中部片区,向南至和平巷北侧即现在的和平小学附近。包含的巷子有明训巷、百家巷、文心巷、县府巷。 我们重点说说这个县府巷,县府巷保留明代县级官道规制,街宽4.2米及栓马石桩。听听来自县府巷石桩的“夜半马蹄”传说。明代栓马石桩共6根,其中第4根常有“嗒嗒”异响。传说一位县令的坐骑冤死于此,夜半鸣冤。经考证实为风穿石孔所致,但文旅将县府巷融合建筑与空间的玄机,将其设计为声效互动装置,游客贴耳可闻战马嘶鸣也是别具一格啊!</p> <p class="ql-block">文庙</p> <p class="ql-block">书院巷</p> <p class="ql-block">街头巷尾每块标识牌上都有介绍!五巷百家巷如此介绍:“长安民谣:“秦中川,血没腕,唯有凉州倚柱观。”西晋末,中原动荡,而凉州独安。大量中原民众投奔而来,时任凉州刺史的张轨设晋兴、武兴二郡,妥善安置了这些流民。他们成为了后世很多凉州百姓的姓氏根源。同时,中原望族的到来,也带来了丰富的思想文化,形成了百家千户人才薮薮、百家争鸣文化昌盛的凉州新气象。”看完文字介绍,也就大概知道这个巷子名称的渊源了。百家巷的流民灶神也很有名气了。西晋中原流民迁居此地时,各户将故乡灶王爷画像贴在巷墙祈福,形成“百灶墙”。后人在翻修时发现多层壁画,最底层竟有汉代灶神像,现部分嵌于巷口景墙展示。这一幅幅灶神正是老百姓对平安幸福生活的期盼啊!</p> <p class="ql-block">大云巷</p> <p class="ql-block">大云寺顶俯视十七巷</p> <p class="ql-block">大云寺</p> <p class="ql-block">继续向西到了中南部片区,位于和平巷南侧至东大街北侧。包含巷子有和平巷、大云巷、光明巷、东城巷。这里着重说一下大云巷。有大云钟声的“108劫”之谜传说。大云寺唐钟每日敲108响,一说对应佛教“百八烦恼”,另传与西夏108位阵亡将士相关。更离奇的是,民国时小偷欲盗钟,敲到第7响忽倒地抽搐,从此无人敢冒犯“神钟”。而大云巷也是佛教东渐的译经中心。后凉时期,鸠摩罗什驻锡凉州17年,翻译佛经,使武威成为佛教东传枢纽。罗什寺街区的“守正巷”保留明代谢“三教合一”砖塔,印证儒释交融。光明巷留存1958年苏式红砖建筑群,和平巷有1953年爱国卫生运动标语墙。</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大云晓钟</p> <p class="ql-block">文心巷</p> <p class="ql-block">最后我们来到南部片区,这里主要分布在文庙周边,位置在东大街南侧至文庙。包含巷子有闻喜巷、贡元巷、仪礼巷、兴文巷、龙门巷、书院巷。明清科举兴盛与街巷定型,儒学制度化。明正统四年1439年建武威文庙,为“陇右学宫之冠”。书院巷责设西北最大科举考棚,贡元巷为乡试放榜处,龙门巷7%坡度象征“鱼跃龙门”,相传清代士子赴考前必踏此巷,因“登坡如跃龙门”的寓意而盛行。更神奇的是,巷内青石上留有独轮车辙痕,被戏称为“状元车痕”。仪礼巷“礼门义路”砖雕门楼、文庙北侧21处黄土四合院群落,体现儒家礼制与生土建筑智慧。明代乡试放榜时,常有落榜者深夜徘徊此巷。民间传言,月光下可见模糊人影对墙叹息,人称“榜下鬼影”。</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龙门巷</p> <p class="ql-block">这些传闻游走在史实与想象之间:龙门巷的坡度是科举执念的物化,夜半马蹄是集体记忆的回响,而想象是数字时代的“灵魂”。如同巷弄的暗线叙事,让游客在石板路上踩出历史的涟漪——毕竟,一座古城的生命力,既在青砖黛瓦的肌理中,更在市井口耳相传的故事里。如今游客夜间路过,智慧灯柱会投影虚拟榜文,重现“鬼影”场景,成为沉浸式体验项目。自此用了2个小时,位于老城核心区域,整体呈“L型金腰带”布局,串联文庙、古钟楼、罗什寺三大历史文化街区及东巷子商业区我们逛完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百家姓</p> <p class="ql-block">凉州大马</p> <p class="ql-block">武威凉州十七巷不仅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还流传着许多生动有趣的传闻故事,这些传说为古巷增添了神秘色彩和市井烟火气。这跨越1600年的文明层积,凉州十七巷成为一部“可触摸的地方志”。从五凉儒佛鼎盛、唐宋丝路商贸,到明清科举兴文、新中国社区记忆,每条巷道都是不同历史断面的缩影。“地名是活的化石,建筑是固化的史诗”,而文旅融合让千年文脉在当代重生。每个巷子都有与名字相辅相成的典故,名字与建筑与人文与历史缺一不可的融合在一起,像一杯杯陈酿散发着诱人的味道,值得一品再品。</p><p class="ql-block">2025年7月·部分资料来自网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