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b style="font-size:22px;"> 亲和谷养老会所,每月总有一次组织会员外出参观活动,其目的使得老年会员较多接触社会生活的机会,与外界进行交流,使思维不脱离社会,不间断地 感受现代都市生活发展。</b></h1><h1><b style="font-size:22px;"> 正值盛夏,最好的选择是室内活动,好在上海有171座博物馆、99座美术馆,可以从容选择。</b><b style="color:inherit; font-size:22px;">这次是参观临港的上海航海博物馆。博物馆设航海、历史、港口、军事等六个常设馆区。了展示海洋文化的核心精神,象征着逐梦深蓝,争取更大成绩。</b></h1> <h1><b style="font-size:22px;"> 中国航海博物馆,位于浦东临港,建于2011年,,全称“上海中国航海博物馆”,属于国家一级航海博物馆、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b><b style="color:inherit; font-size:22px;">。名义上是由交通运输部和上海市人民政府在上海共建,其实所有建设、管理费用都由上海市承担。</b></h1> <h1><b style="font-size:22px;"> 我身于造船世家,其中有三代六人在造船行业和舰船行业工作,因此我对舰船比较有兴趣,不过有机会参观海洋博物馆,能够满足我的兴趣,也不亦乐乎。</b></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b style="font-size:22px;">馆外草坪陈列的大型船用螺旋桨和传动主轴,拉开了海运展览的序幕。</b></h1> <h1><b style="font-size:22px;"> 最大的、最吸引人的可能是巨大的宝船模型了,明代巨型福船在1楼中央大厅,超震撼!可以登上船看看。</b></h1> <h1><b style="font-size:22px;"> 在博物馆的中庭,一艘雄伟的帆船静静伫立,它就是福船——郑和宝船。讲解员介绍,此福船是按照1∶1比例复原,船总长27.8米,宽8.6米,舱深3.4米,吃水2.36米,船体总高9米,主桅杆高达27米,船体总重约为280吨,排水量253.6吨,完美再现了明代郑和下西洋时的核心船型。我们在这里,仿佛能穿越时空,目睹那段辉煌的海上历史。</b></h1> <h1><b style="font-size:22px;"> 郑和下西洋,是15世纪初叶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郑和原姓马,在明初平定云南之战中为明军沐英所掳,后随大军师回朝,随军碾转至北京,调入朱棣燕王府邸中服役,净身为太监。1399年,燕王朱棣发动靖难政变攻克南京,篡夺了帝位。郑和有功,被朱棣赐姓为“郑”,官至四品内官监太监,相当于现在的中央办公厅司局级官员。</b></h1><h1><b style="font-size:22px;"> 以下这张照片是我在太仓休假时所拍,郑和铜像采用锡青铜铸造而成,其高18米,底座高2.8米,重五十余吨,很是壮观。</b></h1> <h1><b> 在永乐三年(1405年)被任命为下西洋的“钦差总兵正使”,奉命寻找在靖难政变后失踪的建文帝朱允炆,以消除对朱棣潜在的政治威胁,在明永乐三年(1405年)郑和统率水手、军卒、医官、买办等约两万人,分乘宝船百余艘,浩浩荡荡,大明庞大的船队,从太仓浏河港出海,创了我国远程航海的先河。扬威中国,加强和其他国家的友好往来。</b></h1> <h1><b style="font-size:22px;"> 这是太仓郑和公园陈列的下西洋宝船实样,因为太仓浏河港是郑和下西洋的出发地。</b></h1> <h1><b style="font-size:22px;"> 我们这批老人,兴致勃勃上福船参观、体验。我不由得想起曾经去西班牙、葡萄牙旅游,二个国家最推崇的航海家哥伦布和麦哲伦。他们和郑和一起号称世界三大航海家。</b></h1> <h1><b style="font-size:22px;"> 哥伦布是意大利热亚那人,他先后向葡萄牙、西班牙、英国、法国等国国王请求资助,到处游说了十几年,最后得到西班牙女王伊莎贝拉一世同意,甚至要拿出自己的私房钱资助哥伦布,才使哥伦布的计划得以实施。 </b></h1><h1><b style="color:inherit; font-size:22px;"> 哥伦布第一次远航的时间是1492年8月3日,比起郑和下西洋完了整整87年。哥伦布首访时的船队仅3艘船,分别为载重量约100吨的圣玛丽亚号载重量在50吨左右的平塔号和尼尼亚号。三条船,共计87名船员。从</b><b style="font-size:22px;">巴罗斯港起航,</b><b style="color:inherit; font-size:22px;">驶入茫茫无际的大西洋。下图哥伦布雕塑系我在西班牙巴塞罗那旅游所摄。</b></h1> <h1><b style="font-size:22px;"> 郑和</b><span style="font-size:22px;">从</span><b style="font-size:22px;">1405年到1433年,七次下西洋,前后用了28年时间,历经37个国家。</b><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inherit;"> </b></h1><h1><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inherit;"> 而哥伦布先后4次出海远航,开辟了横渡大西洋到美洲的航路。先后到达巴哈马群岛、古巴、海地、多米尼加、特立尼达等岛,发现了美洲新大陆,掠夺了大量黄金、香料、珠宝等。</b></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b style="font-size:22px;">哥伦布的成功,大大激发了欧洲各国远航的热情。最早响应的是葡萄牙籍的麦哲伦。他远航请求遭到了葡萄牙国王的拒绝,而西班牙国王立刻答应为这位葡萄牙人组建远航船队。并被授予海军上将,授予未来他所发现的全部岛屿与大陆的总督之职。</b></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b style="font-size:22px;"> 公元1519年8月10日,麦哲伦率领五条船和270名水手的船队出发了。11月29日到达巴西海岸。找到了通往太平洋的海峡,命名为麦哲伦海峡,首次横渡太平洋。下图系我在葡萄牙里斯本所摄。</b></h1> <h1><b style="font-size:22px;"> 麦哲伦的远航,在地理学和航海学上产生了一场革命。证明地球是球形的,地球表面大部分是海洋,而且海洋是一个统一的完整水域。这样为后人的航海事业起到了开路先锋的作用。</b></h1> <h1><b style="font-size:22px;"> 郑和下西洋的船队,都是用福船,不过遵圣意,改名为“宝船”。《明实录》载永乐元年五月辛巳“命福建都司造海船一百三十七艘”,永乐二年正月癸亥“将遣使西洋诸国,命福建造船五艘。”</b><span style="font-size:22px;">。</span><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inherit;">福船成为郑和七下西洋的赫赫功臣。</b></h1><h1><b style="color:inherit; font-size:22px;"> 讲解员说:福船的这对大眼睛叫做“龙目”(右偏下),这是区别是否是“福船”的特征,渔船的眼睛是往下看,意在寻找鱼群,商船的眼睛朝前看,意在钱途。</b></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inherit;">戚继光抗倭所有的战船就是“福船”改装。 戚在《纪效新书》,描述福船"高大如城,吃水一丈一二尺"、"福船城风下压,如车辗螳螂,斗船力而不斗人力,是以每每取胜"。在和倭寇的海战中取得七战七胜的战果。</b></h1> <h1><b style="font-size:22px;"> 世界级三大航海家分别是、郑和、哥伦布、麦哲伦。郑和的远航比哥伦布早了87年,比麦哲伦早了100年。但哥伦布发现新大陆,麦哲伦证明了地球的圆形的,而郑和七下远洋,却没有找回建文帝,但显示了中华帝国的威力。</b></h1> <h1><b style="font-size:22px;"> 1371年,明太祖发布了,禁止所有中国船只出海,并规定私人贸易者和船主将受到惩罚。</b></h1><h1><b style="font-size:22px;"> 大明的海禁政策显著限制了大明海洋经济的发展。私人贸易受到压制,导致中国的海洋贸易、海洋捕捞大幅度萎缩,海上商业和造船业逐渐衰退。</b></h1> <h1><b style="font-size:22px;"> 从洪武四年(1371)朱元璋宣布禁海,到隆庆元年(</b><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inherit;">1567年)开海前,明朝海禁政策持续近200年。更证明郑和下西洋寺为了寻找建文帝朱允炆。</b></h1><h1><b style="font-size:22px;"> 从经济角度讲,郑和七下西洋并没有为大明带来多少金银财宝。反而导致“国库耗空”。到清代,更有片板不得下海”禁令,闭关锁国,导致近代海权没落,同时亦丧失了与欧洲交流工业革命的机会。</b></h1> <h1><b style="font-size:22px;"> 近现代史,就是一部航海史。而造船,就成为其中关键一环。回望中国造船沧桑,1865年,安庆军械所造出了中国第一艘轮船“黄鹄号”。接着,上海的江南机器制造总局和马尾的福州船政局相继成立。开启了中国现代化造船之路,1960年,中国第一艘万吨轮“风庆号”在上海江南造船厂下水。</b></h1> <h1><b style="font-size:22px;">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有计划地改建、扩建老船厂,如江南、大连等,还新建了不少船厂,在全国形成了许多船舶修造基地。特别是2003年之后,中国船舶工业飞速发展,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手持订单量都大幅增长成为世界造船强国。</b></h1> <h1><b style="font-size:22px;"> 发动机是船舶的“心脏”,</b><b style="color:inherit; font-size:22px;">中国造船技术提高之快遥遥领先,中国船舶集团成功制造出全球最大功率双燃料发动机CX40DF-2.0,碳排放降低30%,每年为船东节省1.2亿美元燃油费。</b></h1> <h1><b style="font-size:22px;"> 据报道,中国成功制造了一艘吨位超过40万吨的超级散装巨轮 、30万吨级超大型油轮 。能一次能装车8500辆大型滚装船、16万吨的起重船、13,5万吨的游轮、每小时挖泥量达到惊人的6000立方米自航绞吸船。还有打捞工程船、基地海洋考察船</b></h1> <h1><b style="font-size:22px;"> 中央船模展区以军事航海为主线,也是最有看点的展区。 以“辽宁”号航母为核心,配备展示了中国海军目前的主要舰艇模型舰阵。配备展示的军舰模型主要有导弹驱逐舰、导弹护卫舰、潜艇和补给舰等。因为“辽宁号”是我国第一艘完全国产的航空母舰。</b></h1> <h1><br></h1> <h1><b style="font-size:22px;"> 国产071型两栖船坞登陆舰模型, 舰船的上部结构紧凑而有序,各种武器装备和设施一应俱全,充分展示了中国海军的现代化水平。 </b></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b style="font-size:22px;">上海航海博物馆里展出的035潜艇,1969年开工建造,1974年正式服役,</b></h1> <h1><b style="font-size:22px;"> 展出的舰船模型,其中051C行导弹驱逐舰和054A型导弹护卫舰,组成了2013年11月至12月期间的“辽宁”号航母首次海上跨区出航训练时的编队;052C型导弹驱逐舰和052D型导弹驱逐舰,则参与了“辽宁”号航母的海试。</b></h1> <h1><b style="font-size:22px;"> 馆内船模均从国内外著名船模制作专家和工作室按照中海洋博物馆的要求定制,船模按照一定比例缩小的船的形态,上海中国海洋博物馆船模集艺术与功能为一体,件件都是独一无二的艺术珍品。</b></h1> <h1><b style="font-size:22px;"> 从2010年开始,中国海军开始爆发,</b><b style="color:inherit; font-size:22px;">而今中国造船能力是美国200倍,有50个船坞能造航母,中国海军已经是全球最大的海上力量(355艘),</b><b style="font-size:22px;">中国目前的造舰能力,已经达到下饺子的速度了。</b></h1><h1><b style="font-size:22px;"> 我们已经成为一个海洋大国,逐梦深蓝,面向明天,让中华民族以更加自信、更加自强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b></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