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文艺复兴的发源地——意大利 (下)

汪刚

<h1><p><b>索伦托</b>是意大利南部坎帕尼亚大区一座风景如画、充满魅力的海滨城镇,坐落在伸向第勒尼安海的半岛悬崖之上,俯瞰着壮丽的那不勒斯湾。</p><div>当我们在传奇的163号国道上,乘大巴还沉浸在辉煌的历史遗产、熙攘的现代生活和无与伦比的自然风光浓缩在一个面朝大海、背靠青山的迷人空间里时,终点索伦托到了。</div><div>此时的索伦托夕阳正将最后一缕炽烈隐入维苏威火山的轮廓后,整片天幕便成了大自然泼洒颜料的画布。先是熔金般的余晖漫过第勒尼安海的波峰,将峭壁下的海面烫出千万片粼粼碎金;继而粉紫与珊瑚红的云霞层层晕染,像揉皱的丝绒披在阿马尔菲海岸的肩头。</div></h1> <div><br></div><h1>垂落的三角梅与柠檬树叶,在晚风里筛下细碎的光斑。海湾里归航的渔船拖着长长的金痕,远处卡普里岛的轮廓在薄雾中若隐若现,恍若文艺复兴油画里的秘境。</h1> <div><br></div><h1>白色的石砌房屋沿着悬崖次第铺展,被晚霞镀上暖融融的金边。咸湿的海风裹着柠檬与橙花的甜香漫过堤岸,老城墙的垛口被霞光浸成琥珀色。忽然教堂的钟声穿过暮色,惊起一群海鸥,翅尖掠过时抖落的金粉,簌簌落在波光摇曳的海面 —— 原来最动人心魄的画卷,从不是静止的风景,而是时光与自然在这一刻的温柔相拥,连我们这些迟暮旅人,也被这晚霞吻得心头滚烫,只想把眼耳鼻舌都浸在这索伦托的暮色里,任岁月在山海间静静流淌。</h1> <div><br></div><h1> 索伦托最令人印象深刻的特征就是它建在高耸的石灰岩悬崖之上。这些悬崖直插入湛蓝的第勒尼安海中,形成了令人叹为观止的景观。</h1> <div><br></div><h1>从城镇的许多观景点或沿海道路,都能欣赏到无与伦比的海湾、维苏威火山以及远处的岛屿风光。</h1> <div><br></div><h1>城镇建筑以温暖的黄色、橙色和赭石色调为主,在碧海蓝天的映衬下,构成典型的南意明信片风景。</h1> <h1>索伦托拥有一个迷人而充满活力的历史中心。狭窄的街道两旁布满了商店,盛产的柠檬遍地可见,漫步其中是体验当地生活的最佳方式。</h1>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马泰拉</b><span style="font-size:22px;">,位于意大利南部巴西利卡塔大区,是一座震撼人心、充满原始魅力的石头之城,以其史前洞穴民居(Sassi) 而闻名于世。它是欧洲最古老的人类持续居住地之一,历史可追溯至旧石器时代,其独特的景观和文化价值使其在1993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并在2019年当选为“欧洲文化之都”。</span></p> <div><br></div><h1>洞穴之城: 马泰拉的标志是其壮观的“萨西”(意为“石头”)区。这不是普通的古老街区,而是由天然石灰岩洞穴、蜿蜒的石阶、迷宫般的巷道和层层叠叠的石头房屋构成的庞大生态系统。这些建筑并非完全“建造”,更多是在天然石灰岩沟壑中开凿、改造、堆叠而成。</h1> <div>(朋友拍摄)</div><div><br></div><h1>石窟教堂</h1> (朋友拍摄)<div><br></div><h1>直到20世纪中叶,Sassi仍是极度贫困、缺乏基本卫生设施的地区,居民与牲畜共居一室。政府曾强制居民迁出(1950-60年代),使其一度成为“被遗忘的耻辱之城”。然而,正是这种原始的、未经修饰的、承载着人类数千年生存痕迹的景观,在后来被重新发现其无与伦比的价值,成为世界遗产。</h1> <div><br></div><h1>步入 Sassi 内部,仿佛穿越时空。狭窄陡峭的巷道、拱门、隐秘的庭院、从岩石中凿出的阳台,每一步都充满惊喜。这里没有笔直的大道,只有不断上下探索的奇妙旅程。</h1> <div><br></div><h1>洞穴服装店</h1> <h1><br></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无与伦比的萨西洞穴区: 世界罕见的、延续万年的洞穴居住文化活化石,视觉冲击力极强。它粗糙、原始、甚至带着一丝悲怆,但正是这种未经雕琢的真实,使其散发出无与伦比的魅力。</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穿越时空的体验: 行走其中,仿佛置身于远古、中世纪和现代的交汇点。</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原始粗犷与艺术灵性并存: 贫瘠荒凉的景观中蕴藏着精美的拜占庭壁画和虔诚信仰。</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从“耻辱”到“荣耀”的传奇重生: 其历史变迁本身就是一部引人入胜的故事。</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沉浸式独特体验: 洞穴服装店、迷宫巷道、石窟教堂,每一步都独一无二。</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电影取景地: 其独特地貌使其成为绝佳的电影取景地,最著名的是梅尔·吉布森的《耶稣受难记》,完美再现了圣经时代的耶路撒冷。</span></h1><h1><br></h1><h1><b style="font-size:22px;">阿尔贝罗贝洛</b><span style="font-size:22px;">,位于意大利南部普利亚大区的巴里省,是一座如童话般梦幻的白色小镇,以其独一无二的圆锥形石灰岩屋顶民居——“楚利” 闻名于世。这座小镇仿佛是从精灵故事中走出来的,1996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是普利亚大区乃至意大利最具标志性的景观之一。</span></h1> <h1><div><br></div><div>独特的建筑奇观: 楚利是普利亚地区特有的传统石屋,其最显著的特征是无砂浆砌筑的圆锥形石灰岩屋顶。这种古老的建筑技术称为“干石建筑”<br></div></h1> <h1></h1><h1> 传说这种独特建造方式源于15-16世纪。密集分布着超过1500座保存完好的楚利建筑。连绵起伏的街道两旁,纯白色的圆锥屋顶层层叠叠,在湛蓝的天空和阳光照耀下,营造出纯净、梦幻、超现实的视觉奇观,宛如一个巨大的精灵村落。</h1> <div><br></div><h1>圣安东尼奥教堂: 一座罕见的采用楚利建筑风格建造的教堂,其主体结构也由多个圆锥顶组成,完美融入小镇景观。<br></h1> <div><br></div><h1>阿尔贝罗贝洛是一个纯粹为视觉和想象力而生的地方。它小巧精致,却因其举世无双的建筑奇观而散发出巨大的魅力。在这里,现实与童话的界限变得模糊,每一步都像走在梦幻的明信片里,是意大利南部不可错过的奇观。</h1>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h1><b style="font-size:22px;">滨海波利尼亚诺</b><span style="font-size:22px;">,是意大利南部普利亚大区 巴里省一座惊艳绝伦的悬崖海滨小镇。坐落在悬崖上的白色的村庄,俯瞰着梦幻般的海湾,面朝着亚得里亚海,每到一处都会让人心潮澎湃。</span></h1> <div><br></div><h1>如画的老城迷宫: 纯白巷弄与转角处的海景交织,充满诗意和探索乐趣。</h1> <div><br></div><h1><b>圣马力诺</b>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国中国之一。它完全被意大利领土包围,位于意大利中部,靠近亚得里亚海。</h1> <div><br></div><h1>圣马力诺是欧洲第三小国(仅次于梵蒂冈和摩纳哥),也是世界第五小国。国土面积仅约 61 平方公里,大致呈不规则四边形,环绕着蒂塔诺山。</h1> <div><br></div><h1>首都也叫圣马力诺市。它坐落在海拔约750米的蒂塔诺山山顶,风景如画。拥有中世纪城堡、城墙。</h1> <div><br></div><h1>狭窄的街道和迷人的广场。从山顶可以俯瞰周围意大利乡村的壮丽景色。</h1> <h1><div><br></div><div>首都圣马力诺市最著名的地标是其三座雄伟的中世纪城堡/堡垒(罗卡)。这三座城堡共同构成了圣马力诺的国家象征,出现在国旗和国徽上。<br></div><p>瓜伊塔: 最古老、位置最高。</p></h1> <div><span style="color: inherit; font-size: 20px;"><br></span></div><h1><span style="color: inherit; font-size: 20px;">切斯塔: 位于最高峰,内部设有古代武器博物馆。</span></h1> <div><br></div><h1>蒙塔莱: 最小的一座。</h1> <div><br></div><h1>圣马力诺实行独特的议会共和制。国家元首由两位权力相等的执政官共同担任,每半年选举一次(4月1日和10月1日就职)。立法机构是大议会。</h1> <div><br></div><h1>圣马力诺的市政厅(市政府大楼)</h1> <div><br></div><h1>圣马力诺大教堂(也被称为圣马力诺圣徒大教堂),它是圣马力诺的主教堂,具有典型的古典建筑风格,在圣马力诺具有重要的宗教和文化地位。</h1> <div><br></div><h1>圣马力诺的街道</h1> <div><br></div><h1>商店</h1> <h1>圣马力诺是一个极其独特的存在:它是镶嵌在意大利国土上的一颗微型宝石,拥有令人难以置信的悠久共和历史(1700多年),其悬崖顶上的首都和中世纪城堡散发着永恒的魅力。尽管面积袖珍,但它是一个拥有完全主权、高度发达且充满自豪感的独立国家。它完美融合了历史遗迹、壮丽景色和一种与世无争的宁静感,吸引着世界各地好奇的游客和历史爱好者。</h1><div><br></div><h1><b>威尼斯</b>,是建在浅水潟湖中打入泥滩的无数木桩之上。整个城市仿佛漂浮在亚得里亚海潟湖上的传奇城市,是独一无二的水上奇迹。</h1> <div><br></div><h1>纵横交错的运河取代了街道的功能,成为城市的血脉和交通网络。其中,大运河如同一条优雅的“S”形大道,穿城而过,两岸矗立着华丽的历史宫殿。</h1> <div><br></div><h1> 数以百计的桥梁(据说超过400座)连接着被运河分割的118个小岛。每一座桥都承载着历史与情感。</h1> <div><br></div><h1>威尼斯的<b>里亚托桥</b>,它是威尼斯的标志性建筑之一,是大运河上的核心通道。桥两侧密布商铺,从中世纪起就是贸易集散地,至今仍延续着“商业桥” 的历史定位。并从莎士比亚时代的商业中心到当代电影的取景地,桥的 “千年记忆” 使其成为连接过去与现在的叙事媒介。里亚托桥通过文学与影像的多重诠释,超越了物理建筑的功能,成为威尼斯精神的具象化表达 —— 既是财富与权力的博弈场,也是浪漫与艺术的灵感源。</h1> <h1><div><br></div><div>威尼斯<b>叹息桥</b>,位于威尼斯圣马可广场附近,建于1600 年,横跨里奥迪帕拉佐河,连接总督府(公爵府)与威尼斯监狱。承载着厚重的历史与浪漫的传说。<br></div><div>桥名由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拜伦在 19 世纪命名。当时,囚犯经总督府审判后,会被押解经此桥前往监狱。由于监狱条件恶劣(潮湿、阴冷,囚犯多难逃一死),犯人透过小窗最后眺望威尼斯美景时,往往发出绝望的叹息,桥因此得名。但1979 年电影《情定日落桥》将其赋予爱情寓意 —— 传说 “日落时在桥下接吻的恋人将获得永恒爱情”,使其从 “死亡之桥” 转变为全球情侣向往的浪漫地标。<br></div></h1> <div><br></div><h1><b>圣马可广场</b>: 被誉为“欧洲最美的客厅”,是威尼斯的中心。</h1> <div><br></div><h1>恢弘的<b>圣马可大教堂</b>融合了拜占庭、哥特和文艺复兴风格,金碧辉煌</h1> <div><br></div><h1>高耸的<b>钟楼</b>俯瞰全城</h1> <div><br></div><h1>优雅的<b>总督府</b>曾是威尼斯共和国的权力中心,其内部装饰极尽奢华,外部以粉色和白色大理石构成独特的图案。</h1> <div><br></div><h1>威尼斯的<b>圣贾科莫迪里亚托教堂</b>。它是威尼斯最古老的教堂之一,位于里亚托市场附近,以醒目的大型时钟和独特的建筑风格为特色。教堂周边是热闹的市场区域,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也承载着威尼斯悠久的历史与市井文化。</h1> <div><br></div><h1>威尼斯面临的挑战,地质下沉、海平面上升和周期性高潮是威尼斯生存的最大威胁。高水位时常淹没圣马可广场等低洼地带。</h1> <h1><p>威尼斯不是一座普通的城市。它是一个由水孕育、因水而兴、与水共生的梦幻之地。它融合了水的灵动、建筑的壮丽、历史的厚重、艺术的辉煌和浪漫的基因。在这里,每一次水波的荡漾、每一座桥的跨越、每一条小巷的转角,都仿佛在诉说着古老的故事。尽管面临严峻的挑战,威尼斯依然顽强地保持着它独一无二的魔力和脆弱的美感,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朝圣者前来一睹其芳容,体验这份地球上无可复制的奇迹。它是一个需要亲眼见证、亲身感受才能真正理解其非凡魅力的地方。</p><div><b><br></b></div><div><b>多洛米蒂</b>山脉,位于意大利东北部阿尔卑斯山的精华地带,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自然遗产。<br></div><div>山脉主要由白云岩构成,这种浅色碳酸盐岩富含镁,在亿万年前由远古珊瑚礁和海洋生物沉积而成。它赋予了山峰独特的浅灰、淡粉、奶白与金黄的色调。<br></div></h1> <div><br></div><h1><b>圣乔凡尼小教堂</b>,它孤独地坐落在绿意盎然的草坡之上,背景是茂密的山林,尽显阿尔卑斯山区的静谧与秀美。</h1> <div><br></div><h1>房屋的温馨烟火气,与远处山峰的磅礴壮丽形成张力,既展现了多洛米蒂作为 “户外天堂” 的野性魅力,也传递出当地居民与自然共生的从容日常。</h1> <div><br></div><h1>红瓦坡顶、石砌墙基、木质阳台,处处体现山地环境的 “在地适配”。将人文烟火与自然野性无缝衔接,在这里,“栖居山水间” 不再是诗意想象,而是触手可及的日常。更是《孤独星球》力荐的 “欧洲小众秘境”。</h1> <div><br></div><h1>铺满小白花的草甸如绿毯般舒展,山谷间散落着阿尔卑斯传统木屋村落,巍峨的盖斯勒峰群刺破蓝天。形成清晰的 “垂直植被带”。这种 “野性岩石 + 柔美草甸” 的反差,正是多洛米蒂的灵魂。</h1> <h1>多洛米蒂山脉,以其令人窒息的壮丽山峰、独特的地质奇观、梦幻般的色彩变幻和丰富的户外天堂而闻名于世。</h1><div><br></div><h1><b>休斯山</b>是欧洲最大、海拔最高的高山牧场,坐落在意大利北部南蒂罗尔地区壮丽的多洛米蒂山脉之中。它以其令人屏息的广阔景致、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户外活动而闻名于世。遗憾的是我们去的时候天公不作美,“令人屏息的广阔景致”并未出现。</h1> <div><br></div><h1> 广阔无垠、连绵起伏的绿色高山草甸是休斯山的底色,尤其在春夏季节,野花遍地,色彩斑斓。草甸间点缀着茂密的松林和传统的木屋农舍。</h1> <div><br></div><h1>夏季,你仍然可以看到牧民在高山牧场上放牧牛羊,听到牛铃声回荡在山谷间,保留着阿尔卑斯地区传统农牧生活的风情。<br>意大利的休斯山不仅仅是一片高山草甸,它是多洛米蒂皇冠上的一颗明珠,一个以其无与伦比的开阔视野和环绕的史诗级山景,成为无数游客心中难以忘怀的阿尔卑斯胜境。</h1> <div><br></div><h1>巨大的空间感和相对平缓的地形带来一种无与伦比的开阔感和宁静感,与周围陡峭险峻的山峰形成鲜明对比。</h1> <div><br></div><h1>奥蒂塞伊小镇。坐落在山谷间,被森林与草甸环抱,是意大利多洛米蒂山区加尔代纳谷的核心小镇,也是游览多洛米蒂的 “黄金枢纽”,集自然奇观、人文风情与完善设施于一体,堪称阿尔卑斯山区 “诗意栖居” 的典范。</h1> <div><br></div><h1>房屋以 “白墙 + 红瓦 + 木质阳台” 为主,融合德奥山地的质朴与意大利的浪漫。</h1><div><br></div> <div><br></div><h1>部分民居外墙装饰着精美的木雕(当地传统工艺),被称为 “木雕小镇”。</h1> <div><br></div><h1>这片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自然遗产的土地,既装得下阿尔卑斯的史诗级风光,也容得下山民世代守护的 “慢生活”。</h1> <h1><div><br></div><div>拥有500年历史的木雕传统,小镇遍布精致木雕工坊、画廊和博物馆。<br></div></h1> <h1><div><br></div><div>街头随处可见宗教雕像、动物雕塑、传统手工艺品,堪称“露天木艺美术馆”。<br></div></h1> <div><br></div><h1>建筑融合蒂罗尔木屋风格与意大利山地元素,彩绘外墙和雕花阳台极具特色。</h1> <div><br></div><h1>中心广场常举办市集和民俗活动。<br></h1> <h1>奥蒂塞伊完美融合了阿尔卑斯的狂野与人文的精致——前一秒在缆车上俯视千米深谷,下一秒就在百年工坊触摸木雕的温度;既是征服山峰的大本营,也是细品拉定语民谣的温柔乡。”<div><br></div></h1><h1><b>维罗纳</b>——这座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的意大利古城,坐落在阿迪杰河(Adige) 蜿蜒的碧波之上,北倚阿尔卑斯山麓,南望波河平原。它不仅是莎士比亚笔下《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之都”,更是拥有2000年历史的古罗马军事要塞,融合了帝国的雄浑、中世纪的浪漫与文艺复兴的优雅,被誉为“小罗马”</h1> <div><br></div><h1><b>老城堡</b>:红砖堡垒与吊桥,现为市立博物馆,藏有贝利尼、曼特尼亚杰作。<br>斯卡利杰罗拱桥:锯齿状堡垒式石桥,阿迪杰河上的建筑奇迹。</h1> <div><br></div><h1>永恒的爱之城:莎剧灵感的源泉</h1> <div><br></div><h1><b>朱丽叶之家</b></h1><div><h1>13世纪的拱形庭院中,青铜朱丽叶雕像的右胸因传说能带来爱情好运而被触摸得发亮。</h1></div> <div><br></div><h1>攀上传奇阳台</h1> <div><br></div><h1>回望罗密欧曾倾诉爱意的庭院,墙上贴满全球恋人的情书。<br></h1> <h1>争议性真相: 故事原型可能源于当地贵族斗争,但维罗纳以极致浪漫拥抱了这个传说。</h1><div><br></div><h1>维罗纳<b>圆形竞技场</b></h1> <div><br></div><h1>世界第三大保存完好的罗马竞技场(建于公元1世纪),外圈两层粉红石灰岩拱门屹立至今。<br>夏季歌剧节: 1913年首演《阿依达》后,成为全球最大露天歌剧舞台,可容纳1.5万人,星空下的《图兰朵》《卡门》堪称奇观。</h1> <div><br></div><h1><b>博尔萨里门,</b><span style="color: inherit;">它是维罗纳古罗马时期留存至今的重要城门建筑,见证了城市的历史变迁,如今也是维罗纳历史中心区域颇具标志性的景观之一,其古罗马建筑风格与周围的老城建筑相得益彰,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与文化内涵。</span></h1> <h1><div><br></div></h1><h1><b>埃尔贝广场</b>,它是维罗纳历史中心的核心公共空间,承载着城市千年的商业、社交与文化记忆:<br><span style="font-size: 17px;"> 前景喷泉为 “<b>麦当娜喷泉</b>”,白色雕像与石质水池的设计,融合文艺复兴时期对古典美学的复兴(雕像原型或为罗马女神)。<br></span> “宏伟遗产与微小日常的对话”:兰贝尔蒂塔的巍峨与广场上的细碎脚步,历史建筑的永恒与人群的流动,共同构成维罗纳 “庄重又亲切” 的城市性格。</h1> <div><br></div><h1><b>马菲宫</b>,17 世纪巴洛克风格代表作,立面装饰繁复的浮雕与顶部古典雕像(呼应罗马神话主题),曾是贵族马菲家族的宅邸,如今底层为精品店与咖啡馆。</h1> <div><br></div><h1>兰贝尔蒂塔,塔高 84 米,是维罗纳最高的中世纪建筑</h1> <h1><div><br></div></h1><h1>雕像与建筑的 “对话”<br>青铜材质的女性雕像高举利剑,姿态充满力量感,象征维罗纳的自由精神(中世纪时维罗纳曾为独立城邦,多次抵御外敌)。<br>建筑为博尔萨里宫(维罗纳老市政厅)的一部分,呈现罗马风与哥特风混合风格。(曾为市集与市政审判场所)<br>阴天的光线为场景蒙上历史的厚重感,雕像的 “向上力量” 与建筑的 “向下沉淀” 形成视觉张力。广场上,游客的脚步声,与千年建筑的静默形成奇妙共鸣 —— 维罗纳的独特魅力,正在于 “遗产不是标本,而是流动的生活容器”:中世纪拱廊下仍有商铺营业,《罗密欧与朱丽叶》在广场的风里被轻声提及。</h1> <div><br></div><h1>广场地下仍埋藏着罗马时期的柱廊与商铺遗址.</h1> <h1>站在广场中央,你能同时感受:罗马柱础的 “千年沉淀”、壁画色彩的 “时光褪色”、咖啡馆飘出的 “浓缩咖啡香”,以及人群中传来的意大利语谈笑 —— 这种 “过去与现在的无缝叠合”,正是维罗纳作为 “活着的罗马古城” 的魅力所在。无数故事浸润着 “城市 DNA”</h1><div><br></div><h1><b>加尔达湖</b>,是意大利面积最大的湖泊,约在威尼斯和米兰的半途之间,坐落于阿尔卑斯山南麓。</h1> <div><br></div><h1>加尔达湖是意大利最大、最富诗意的湖泊,形如一把嵌入阿尔卑斯山南麓的冰川利剑——北端峡湾险峻如挪威,南岸棕榈摇曳似地中海。</h1> <div><br></div><h1><b>马尔切西内城堡</b>:斯卡利杰罗的湖上鹰巢</h1><h1>矗立在加尔达湖东岸最窄处的玄武岩峭壁上,三面环水,仅一桥与马尔切西内古镇相连。北望阿尔卑斯雪峰(布伦塔群峰),南瞰西尔苗内半岛,西眺里瓦悬崖城,尽收湖光山色。</h1> <h1><div><br></div><div>千年权杖:从罗马要塞到爱情囚牢<br></div><div>公元6世纪, 伦巴第人初建,抵御北方蛮族。<br>13-14世纪, 斯卡利杰罗家族(维罗纳霸主)重建为哥特式军事要塞,锯齿状垛口与悬空步道彰显权力。<br>1786年,歌德游历此处被误认为间谍,囚禁塔中,后写下《意大利游记》盛赞其美。成为一曲悲情插曲。<br></div></h1> <h1><div><b><br></b></div><div><b>米兰运河</b>建于伦巴第大公国时期(尤其是14-15世纪),运河系统被大规模扩建和完善,主要用于运输。曾是米兰的生命线。</div>文艺复兴巨匠莱昂纳多·达·芬奇曾在米兰公爵宫廷服务,他研究并改进了运河的水闸系统(如水门),使得通航效率更高,对米兰运河网络的发展有重要影响。<br><div>古老的石桥、色彩斑斓的建筑外墙倒映在运河水中,构成了独特的风景线。</div></h1> <div><br></div><h1>为了庆祝拿破仑·波拿巴的胜利,于1807年由建筑师路易吉·卡尼奥拉设计动工,作为拿破仑计划修建的“凯旋大道”的起点(类似巴黎的凯旋门)。拿破仑在1815年滑铁卢战败后,工程一度中断。 工程后来由奥地利人接手继续(米兰当时处于奥地利统治下)。为了庆祝1815年反法同盟胜利后欧洲恢复的和平(维也纳会议后的和平),这座凯旋门最终在1838年完工,并被命名为“和平门”。</h1> <h1>合上这篇以光影与文字细细编织的旅程,窗外还是烈焰当空。书桌上,罗马废墟的苍凉石影、威尼斯水巷的波光潋滟、梵蒂冈穹顶令人屏息的创世纪……一张张照片,是时光之河沉淀下的金砂。它们不再仅是异国风情的印记,更是生命年轮深处新拓印的求知版图。此番行走意大利,如同推开一扇厚重的历史之门,门后是扑面而来的艺术飓风与思想洪流——纵然年岁如秋叶渐深,然“老骥伏枥”之心未敢稍息,世界文化浩如烟海,我们不过是拾得其中几片贝壳的赶海人。每一次按动快门,每一次敲击键盘,都是迟暮之躯对时间洪流最倔强的追赶。愿这点点滴滴的感悟,如涓流汇入记忆之海,亦如星火,照亮后来者求索的幽径。生命之书翻过此章,扉页上只余一句:前路迢迢……</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