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张爱玲是中国近现代传奇女性作家。她的作品多以上海城市作为故事背景,具有独特的叙事风格。她生在沪上,主要成长地也在沪上。不过,她在沪上足迹所及并不十分广大,大抵集中于苏州河南岸今黄浦(主要是老卢湾)、静安、长宁、徐汇一带,至多还可延续至小部分虹口尤其是乍浦路解放剧场,呈由东向西和由北向南纵横两条轴线。今先聊叙由北向南纵轴上的张爱玲足迹。</p> 麦根路别墅 <p class="ql-block">麦根路,产生于公共租界为抵御太平天国的越界筑路。今康定东路,就是麦根路(后称淮安路)的一小段,地处老静安,是一条恬静又有优美弧线的小马路。</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今天的康定东路</b></p> <p class="ql-block">在康定东路靠近今天康定路和泰兴路口的南侧,有一处安妮女王时代风格的清水红砖别墅,这里就是张爱玲祖宅,也是她出生和生活过的地方,也可称“张爱玲故居”,现在是石门二路街道蝴蝶湾党群服务中心。</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麦根路别墅今貌</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麦根路别墅旧貌(网络照片)</b></p> <p class="ql-block">其实,张爱玲在此生活时间并不长,满打满算不过五六年时间。她1920年9月出生,2岁随父母迁居天津,尚懵懂无知。8岁回上海,不久经历了父母离婚、父亲张志沂再婚,直到1934年才又回到这里,而且多数时间是在圣玛利亚女校住读。在此,张爱玲因与后母孙用䉒发生冲突,遭父亲监禁长达半年,终在1938年初一个冬日只身逃出投奔生母黄逸梵,从此再没住过这里。</p><p class="ql-block">对此地,张爱玲的回忆是不堪的,尤对“被监禁”的半年更如噩梦。最近,从家里书橱里“出土”了尘封三十年的《张爱玲自传、别传、画传》(1996年版)和《张爱玲文集》(一到四卷)。从《自传》泛黄且已有些许霉斑的纸页上,我读到了这些文字:</p><p class="ql-block">“(父亲和后母)结了婚不久我们搬家搬到一所民初式样的老洋房里去,本是自己的产业,我就是在那房子里出生的。房屋里有我们家的太多的回忆,像重重叠叠复印的照片,整个的空气有点模糊”。</p><p class="ql-block">“我生在里面的这座房屋忽然变成生疏的了,像月光底下的,黑影中现出青白的粉墙,片面的、疯狂的”。“Beverley Nichols(指英国作家贝弗利•尼克尔斯。书中注释)有一句诗关于狂人的半明半昧:‘在你的心中睡着月亮光’,我读到它就想起我们家楼板上的蓝色的月光,那静静的杀机”。</p><p class="ql-block">这幢建筑传说中是李鸿章给女儿李菊藕的“陪嫁”,但在其祖父母1903年、1912年相继离世后,产权落入比张志沂大17岁的同父异母兄长张志潜手中。张志沂婚后,先是与张志潜“同住”,后与之分家后去了天津,而1934至1942年的“二度入住”则是向张志潜“租赁”的。</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同父异母三兄妹(网络照片)</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左:张茂渊(张爱玲姑姑),中:张志潜,右:张志沂(张爱玲父亲)</b></p> <p class="ql-block">后来,这里成为开美科药厂,公私合营后改名为卫民制药厂,还办过医药局职工业大。2008年这里归属石门二路街道,建起社区文化中心,并腾出房间专门布置了“爱玲书屋”,供人参观和纪念。现在“爱玲书屋”尤在。</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麦根路别墅修缮前后的对比(网络照片)</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爱玲书屋(网络照片)</b></p> <p class="ql-block">至于这幢别墅是否“陪嫁”,我尚有不解之惑。目前别墅前的“优秀历史建筑”铭牌标明该建筑是“1920年代建”,但这显然与张、李1888年结婚、李鸿章1901年去世、张爱玲1920年在此出生的时间线相悖。尽管我认同关于该别墅在1906-1909年之间建造的说法,这与建筑风格还是清末民初的时间概念,都呈高度吻合,但还是无法充分支持“陪嫁”说。</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麦根路别墅露台</b></p> 重华新邨 <p class="ql-block">重华新邨位于今南京西路江宁路口南侧。1947年秋,张爱玲和姑姑张茂渊搬来此地居住。</p><p class="ql-block">重华新邨是虞洽卿在“孤岛”时期建造的。他原先住在现在作为梅龙镇酒家的这幢红色豪宅里,四周都是大花园。后来他看到“孤岛”人口暴涨,地价飙升,遂从花园中划出大部分面积,在南部建造了86幢三层新式里弄住宅,定名为重华新邨;在北部沿街造了东西两列底层为店面、楼上为住家的小型公寓房。张爱玲和姑姑就住在沿街公寓里,这在“张爱玲和姑姑住的所有房子里,算是成色最差的”。张爱玲母亲黄逸梵第三次回国后曾在此短暂居住过。据传胡兰成潜回上海到这里过了一夜。也有传说,因家里太小,张爱玲和桑弧时常在公寓的楼梯间促膝“聊天”。</p><p class="ql-block">重华新邨时期,张爱玲几乎消声,也没见她对此有任何记载和描述。这应该是与胡兰成婚姻的后续余波所致。但对于张爱玲和其姑姑在重华新邨经历,仍让我有些心生疑窦:</p><p class="ql-block">一、她们到底住几号?目前有8号和9号两种说法。进入重华新邨大门,左拐笃底是公寓楼9号,右拐笃底是公寓楼8号。如果是9号,目前建筑尚存。如果是8号,其建筑则因新镇江大酒店翻建早已不存。而《张爱玲自传、别传、画传》中“张爱玲生平•作品年表”只是记载1945年她“与姑姑迁居梅龙镇巷内重华新村2楼11号”,并无具体门牌的记录。据说,这是张子静的回忆。</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走进重华新邨大门,向左可达9号,向右可达8号</b></p> <p class="ql-block">二、她在重华新邨住了多少时间?目前也有两种说法。一是她们只住了一年就迁居黄河路卡尔登公寓(今长江公寓)。二是她们住了两年半,即1950年才迁走。从张爱玲“曾站在室内沿街窗口看着人民解放军进城的情景”的传说看,似可佐证这一点,但毕竟还只是传说,未见张本人叙述。“张爱玲生平•作品年表”也回避了其何时迁出重华新邨的问题。</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如果是8号,现已不存</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如果是9号,这就是其前窗和后门</b></p> <p class="ql-block">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张爱玲对于重华新邨经历的“不堪回首”,毕竟对她来说,这里是名副其实的“寒舍”,何况彼时她也正处于人生的低谷期。</p> 康乐邨 <p class="ql-block">康乐邨位于今延安中路(旧时福熙路南侧),1928年由当时沪上煤炭大王谢蘅牕出资建造。由南向北,前两排是花园别墅,后面是石库门新式里弄。</p><p class="ql-block">1930年,张志沂在与黄逸梵离婚后,携张爱玲姐弟两人来到这里的花园别墅居住。这段时间,张爱玲已在圣玛利亚女校住校读书,回家次数并不多。</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康乐邨张爱玲旧居</b></p> <p class="ql-block">这时,由于戒毒的成效,张志沂看上去“也是和蔼可亲的”,“过年时还会带着张爱玲到虹口一带买时髦花布给她做衣服”。而父亲带着张爱玲去平安大楼底下的飞达咖啡馆吃香肠卷的美好时光,应该也是发生在这段时间。</p><p class="ql-block">那个时候,张爱玲的性子也还是“活泼爽利”的,她经常是弄堂里儿童做游戏的中心人物,甚至“能把男孩子都打哭”。、1934年,张志沂迎娶了北洋政府国务总理孙宝琦之女孙用䉒。孙用蕃嫌康乐邨房子太小,遂全家又迁回麦根路(今康定东路)别墅。正是在麦根路别墅,张爱玲和其父亲、后母最终决裂。</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很有特点的扶梯和走道正门直上扶梯,较为少见</b></p> <p class="ql-block">有不少“史料”认为康乐邨前称宝隆花园。我尽管也有疑惑,但也别无选择认同了这种说法,并以此剧本“推演”下去。然当看到张爱玲《自传》中张子静提供的一张照片旁的说明“张爱玲全家搬到上海后,住在陕西南路宝隆花园20号”,我不禁大吃一惊。经进一步考察和梳理相关脉络和细节,我不仅确认康乐邨与“宝隆花园”两者并无关联,而且还认为,对于张氏家族日后的境况变迁来讲,“宝隆花园”远比康乐邨乃至麦根路别墅来得重要。</p> “宝隆花园” <p class="ql-block">对“宝隆花园”的名称,许多书上说得有板有眼。其基本逻辑是,因为有德国人宝隆创办的同济医工学堂(今上理工分校),所以就有宝隆路的名称。有了宝隆路,就有宝隆花园。但实际上现在已经没有宝隆路,也找不到“宝隆花园”了。这很可能是“一战”法德作为“敌对国”,法租界在此期间解散了同济医工学堂,并将宝隆路改称亚尔培路,“宝隆花园”也自然就改名了。</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张子静提供的“宝龙公寓”旧照</b></p> <p class="ql-block">我手持有张子静拍摄的“宝隆花园”照片的手机,沿着陕西南路逐条里弄别墅进行比对、寻觅,终在一处叫纪家花园(英文Keeltegarden)的里弄,发现了与照片上“宝隆花园”基本一致的连体别墅。尽管这里只有1-19号,没有20号,同时尚无查到其历史上称为“宝隆花园”的记载。但我坚信,这里应该就是传说中的有“奶黄色的拉毛水泥屋子”的“宝隆花园”。</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陕西南路纪家花园别墅,与照片上的外貌基本一致</b></p> <p class="ql-block">1924年,黄逸梵随张茂渊留学英国。1928年,两人准备回国,但黄逸梵提出不住麦根路而另择住房。张志沂先是找到武定路一处石库门暂栖,黄逸梵回沪后又找到刚刚建成不久的“宝隆花园”,全家搬了进来,大人住二楼、小孩住三楼。</p><p class="ql-block">对此,在张爱玲《自传》中有着颇具文学色彩的叙述:“我们搬到一所花园洋房,有狗,有花,有童话书,家里陡然添下了许多蕴藉华美的亲戚朋友。我母亲和一个胖伯母坐在钢琴凳上模仿一出电影里的恋爱表演,我坐在地上看着,大笑起来在狼皮褥子上滚来滚去”。据说,这是张爱玲《倾城之恋》中的一段。</p><p class="ql-block">而张子静的回忆文字虽糙,却更加实诚些:“我们刚从天津搬回上海时,母亲和姑姑尚未回国,就暂住在武定路一条里弄的一所石库门房子里,过没多久,母亲和姑姑回来了,就搬到现在的陕西南路一处叫宝隆花园的一幢欧洲式洋房。屋顶是尖的,门前有个小花园,进了门有一个挂衣服搁雨伞的木橱,客厅很宽大,还有个壁炉。那洋房共有四层,顶楼作为贮物间。姐姐和我在楼梯间跑上跑下,起先很兴奋,因为母亲和姑姑回来了,家里热闹了许多”。</p><p class="ql-block">这段日子,也是张爱玲大名诞生之时。张爱玲后来是这样叙述的:</p><p class="ql-block">“十岁的时候,为了我母亲主张送我进学校,我父亲一再地大闹着不依,到底我母亲像拐卖人口一般,硬把我送去了。在填写入学证的时候,她一时踌躇着不知道填什么名字好。我的小名叫煐,张煐两个字嗡嗡地不甚响亮。她支着头想了一会,说:‘暂且把英文名字胡乱译两个字罢’。她一直打算替我改而没有改,到现在,我却不愿意改了”。</p><p class="ql-block">“不难推知,和母亲类似,‘爱玲’这个在以后大红大紫的名字也是先有英文名Eileen,再由母亲于心急慌忙中翻译过来的。目的竟是为了在读黄氏小学时叫得响”。</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张爱玲母亲黄逸梵(网络照片)</b></p> <p class="ql-block">好景不长。张志沂嫖赌毒恶习复萌,父母两人争吵不断,两年后黄逸梵提出离婚。这在张爱玲《自传》中也有真实的描述:</p><p class="ql-block">“他们剧烈地争吵着,吓慌了的仆人们把小孩拉了出去,叫我们乖一点,少管闲事。我和弟弟在阳台上静静骑着三轮的小脚踏车,两人都不作声,晚春的阳台上,挂着绿色的帘子”。</p><p class="ql-block">而在张爱玲《别传》中,对父母双方在“宝隆花园”里离婚的那一刻做了更加细腻的刻画:</p><p class="ql-block">“办(离婚)手续的那天,爱玲母亲请了一位外国律师。爱玲父亲绕室徘徊,犹豫不决。几次拿起笔要签字,又长叹一声把笔放回桌上。律师看着爱玲父亲这个样子,就问爱玲母亲,是否要改变主意。爱玲母亲回答:‘我的心意已经像一块木头!’听了这话,爱玲父亲才终于在离婚书上签了字”。</p><p class="ql-block">由此,张志沂一家宣告分道扬镳,地点就是“宝隆花园”。之后张志沂经历了康乐邨、麦根路别墅、汶林路(宛平路)别墅、海格路(华山路)某公寓,最后在江苏路一处14平米底楼栖身,1953年在那终老,而以后三四十年时间孙用䉒、张子静也先后在此去世。俗话说,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而这时的张家却比“瘦马”还不如了。虽然江苏路的住宅与张爱玲并无直接关联,但许多“张迷”依然前往“凭吊”。我也去看过,但我绝算不上“张迷”。</p><p class="ql-block">而从“宝隆花园”出来,黄逸梵和张茂渊搬至今陕西南路白尔登公寓,以后两人又分分合合,经历了开纳公寓、伟达饭店、爱丁顿公寓、重华新邨、卡尔登公寓,最后1957年黄逸梵客死英国一处潮湿的地下室,张爱玲姑姑张茂渊78岁高龄时和初恋情人李开第成婚,最后以90岁高龄善终。</p><p class="ql-block">张爱玲先是和弟弟张子静一起归张志沂抚养,后独自离开父亲投奔母亲和姑姑,最后在1952年从姑姑处离开上海出境,1995年9月在美国洛杉矶一所公寓的行军床上孤独离世,数日后才被人发现。 </p> 白尔登公寓 <p class="ql-block">白尔登公寓在今陕西南路(那时已由宝隆路改称亚尔培路)东侧,现称陕南公寓,与历史上的逸园跑狗场(今文化广场)一墙之隔,站在“阳台上,可以看见逸园夜总会的灯火和女人手腕上的钻石”,而且这里距“宝隆花园”也不远。1930年,黄逸梵和张志沂离婚后,和张茂渊一起搬来这里。张爱玲和弟弟也会经常到这里来玩。</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陕西南路上的白尔登公寓</b></p> <p class="ql-block">张爱玲在《自传》中这样说:“幸而条约上写明了我可以常去看母亲。在她的公寓里第一次见到生在地上的瓷砖浴盆和煤气炉子,我非常高兴,觉得安慰了”。 但她在《我看苏青》中描述了另一种不适的感觉:“对门的逸园跑狗场,灯红酒绿,数不尽的一点一点,黑夜里,狗的吠声似沸,听得人心里乱乱的”。</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白尔登公寓过去的老式电梯(网络照片)</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这是改造后的电梯,看上去并不适配</b></p> <p class="ql-block">张爱玲是在这里听到父亲要再婚的消息的。为此,她在《私语》文中写道:“我的姑姑初次告诉我这消息,是在夏夜的小阳台上。我哭了,因为看过太多的关于后母的小说,万万没有想到会应在我的身上。我只有一个迫切的感觉:无论如何不能让这件事发生。如果那个女人就在眼前,伏在铁栏杆上,我必定把她从阳台上推下去,一了百了”。但事实上,她无法阻止这桩婚姻的发生,并且把自己也搅进漩涡里了。</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张爱玲和姑姑合影(根据网络照片拼接)</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张爱玲穿着后母提供的旧衣服,显然是在白尔登时期照的</b></p> <p class="ql-block">凭着张家丰厚的家底,黄逸梵和张茂渊在白尔登依然过着优裕的生活。张子静曾经回忆:“1930年我父母离婚。姑姑和母亲一起搬了出去,在当时旧法租界(今延安路以南)一幢雄伟的西式大厦,租了一层有两套大套房的房子。那幢大厦住的大多是外国人。她们买了一部白色的汽车,用了一个白俄司机,还雇了一个法国厨师,生活很阔气”。</p><p class="ql-block">不久,黄逸梵第二次出国。对此,张爱玲很是失望与无奈:“母亲又出国去了,但是姑姑的家里留有母亲的空气,纤灵的七巧板桌子,轻柔的颜色,有些我所不大明白的可爱的人来来去去。我所知道的最好的一切,不论是精神上的还是物质上的,都在这里了。因此,对于我,精神上与物质上的善,向来是打成一片的,不是像一般青年所想的那样灵肉对立,时时要起冲突,需要痛苦的牺牲”。</p><p class="ql-block">不久,张茂渊也离开这里。张爱玲回忆道:“我母亲离婚后再度赴欧,我姑姑搬到较小的公寓。本来两人合租的公寓没住多久,迁出前在自己设计的家具地毯上拍照留念”。</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这幅网上流传的照片,就是张茂渊在白尔登公寓的留念照(网络照片)</b></p> 伟达饭店(遗址) <p class="ql-block">本可不说伟达饭店,因为它已被地处淮海中路的环茂iapm广场所覆盖而成遗址。但由于这里作为张爱玲人生重大转折的起始,时常会被人提及,也应当成为考察张爱玲的一个重要节点。伟达饭店1933年由实业家陈伟达创办。底层为会客室、大餐厅,还办过舞厅;二至五层为旅馆,六层以上为公寓,其中九层是陈伟达自住的。</p><p class="ql-block">1937年,黄逸梵第二次回国,其时正逢淞沪抗战,为了安全不得不住进地处法租界的伟达饭店,应该是住在公寓房的。</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伟达饭店旧貌(网络照片)</b></p> <p class="ql-block">黄逸梵这次回国,是为了张爱玲出国留学事。黄逸梵一直有个思想,和张志沂离婚后,儿子张子静总会得到良好的教育,但对女儿张爱玲就不一定了。因此,她一向十分注重对张爱玲的培养。不仅把十岁的张爱玲送进了赫德路的美国教会学校——黄氏小学,而且在离婚后就张爱玲的学校教育特别是学费问题,多次与张家交涉。她曾对张爱玲“谆谆教诲”:“人的一生转眼就过了,所以要锐意图强,免得将来后悔。我们这一代得力争才有机会上学堂,争到了也晚了。你们不一样。早早开始,想做什么都可以。可是一定得受教育。坐在家里一事无成的时代过去了,人人都需要有职业,女孩男孩都一样。现在男女平等了”。母亲的这些话在张爱玲听来,就“仿佛有人拨开了乌云,露出了清天白日”。</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1930年代,霞飞路西望。左侧高楼就是伟达饭店(网络照片)</b></p> <p class="ql-block">张爱玲的舅舅——黄逸梵的双胞胎兄弟,为了躲避战火,搬来了伟达饭店与黄逸梵同住。不多久,张爱玲也来了。一说她是被黄逸梵叫来的。因为麦根路别墅离苏州河和闸北太近,不安全。另一说当时张爱玲确有一场考试,需两天时间,如果回麦根路,第二天可能出不来了。所以,就和父亲打一招呼就出来了,而张志沂半躺抽大烟,状态迷糊也不置可否。然次日考试结束,张爱玲就没想着回去,并且一住就是两个星期。这个地方太有趣了,已让她“乐不思蜀”。“这段时间,她每天的行程就是逛街、看电影、喝咖啡,坐在饭店的台阶上读《金粉世家》”,甚至还“迷上了老大昌的肉馅煎饼”。</p><p class="ql-block">就这样,当张爱玲回到麦根路别墅时,等待她的就是这样一场“旷世大战”,导致被监禁半年之久,还因痢疾差点命丧黄泉,所幸最后奋力逃出,开始了自己大学深造和文学创作的道路。</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七八十年代的照片。左侧高楼是伟达饭店的侧后面(网络照片)</b></p> <p class="ql-block">之后不久,张爱玲舅舅和母亲也离开这里,先后搬入开纳路(今武定西路)明月新邨和开纳公寓。张爱玲从麦根路别墅逃出后,就是来到了开纳公寓投奔母亲和姑姑的。</p><p class="ql-block">然而,伟达饭店这个对张爱玲人生有重要转折意义的地方,在50代变身居民楼,并改称钱塘大楼。1996年这里被夷为平地,在空地上办起了襄阳路服饰礼品市场,成为华亭路服装市场拆迁的承接地,后又耸起闻名全市的环茂iapm广场。</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伟达饭店大体是在今天的这个位置</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这条纵轴上,除了上述几处外,茂名南路也是张爱玲足迹比较集中的地方。</p><p class="ql-block">1944年兰心大戏院曾是张爱玲根据其小说《倾城之恋》改编的话剧的排练场地。有文章说,张爱玲“几乎天天去”看排戏,“对于社交恐惧症十级患者来说,算是非常难得。演出在卡尔登(就是后来的长江戏院),1944年12月到1945年1月,足足两个月,轰动一时”。</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兰心大戏院(网络照片)</b></p> <p class="ql-block">1946年,张爱玲为了尽快摆脱胡兰成的影响,从爱丁顿公寓出来,租住过华懋公寓(今锦江饭店北楼),不排除这里就是电影剧本《不了情》《太太万岁》的创作地。</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华懋公寓(网络照片)</b></p> <p class="ql-block">不远处的国泰大戏院也是张爱玲会常顾光顾的影院,她喜欢看这里放映的美国电影。至于霞飞路(今淮海中路)更是张爱玲打扮入时或与表姐或独自逛街购物的地方,这点张爱玲与广大女性的喜好别无二致。因为她曾坦言:“不喜欢男性化的女人”。</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国泰大戏院(网络照片)</b></p> <p class="ql-block">她“喜欢一家理发店的橱窗里,张着绿布帷幕,帷脚下永远有一只小狸花猫,倒头大睡的时候也有”。</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1930年代的霞飞路(网络照片)</b></p> <p class="ql-block">由此继续往前,可达金神父路(今瑞金二路)金谷邨,那里有桑弧的寓所。张爱玲与金谷邨虽无直接交集,但她与桑弧亦真亦幻、若即若离的情感经历,成为她一生三段恋情之比较特殊的一段。不过,由于复杂的历史因素,两人终未成眷属,留下遗憾。尽管如此,《不了情》《太太万岁》将作为其历史见证而为后人所称道。</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俯瞰金谷邨(网络照片)</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余下的,以后有时间和精力再作聊叙。</p>